本书作者系资深编辑,因与冰心、萧乾、钱锺书、季羡林等几十位海内外名家有过交往,得以近距离地感受过诸多名家的风范。本书收集了作者发表在报刊的、与文坛名家交往的文章约七十篇。包括近眸名家、名家故事、名家书信、怀念名家、名家说我、我与名家、我“读”名家有感等七个专栏。文章精干,文字纯朴,既展现名家的为人处世,又介绍名家的一些轶闻趣事,其中选登的名家书信,更是首次发表。全书配有三十余幅照片,有助于人们目睹名家的风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如沐清风--与名家面对面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景端 |
出版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系资深编辑,因与冰心、萧乾、钱锺书、季羡林等几十位海内外名家有过交往,得以近距离地感受过诸多名家的风范。本书收集了作者发表在报刊的、与文坛名家交往的文章约七十篇。包括近眸名家、名家故事、名家书信、怀念名家、名家说我、我与名家、我“读”名家有感等七个专栏。文章精干,文字纯朴,既展现名家的为人处世,又介绍名家的一些轶闻趣事,其中选登的名家书信,更是首次发表。全书配有三十余幅照片,有助于人们目睹名家的风采。 内容推荐 本书收集了作者发表在报刊的、与文坛名家交往的文章约七十篇。包括近眸名家、名家故事、名家书信、怀念名家、名家说我、我与名家、我“读”名家有感等七个专栏。文章精干,文字纯朴,既展现名家的为人处世,又介绍名家的一些轶闻趣事,全书配有三十余幅照片。 目录 近眸名家 萧乾学术道德二三事 杨宪益诗画像 永远追求完美的傅雷 眼光敏锐的施咸荣 初识王蒙的幽默 拒绝张扬低调为人 ——近访杨绛 王佐良凭借真诚赢得尊敬 一位既浪漫又严谨的诗人 ——为赵瑞蕻速写 体坛元老马约翰的健身观 走出国门的梅兰芳 梅绍武中外戏剧俱潜心 梅家“五嫂” 致力文化交流的吴富恒 听白先勇侃昆曲 初识龙应台 台湾学者齐邦媛的母校情结 名家故事 萧乾为出版《尤利西斯》“保驾护航” 萧乾与金隄译《尤利西斯》的恩怨 杨绛与《堂吉诃德》 附:杨绛“点烦”怎成“反面教材”? 叶君健与《安徒生童话》 季羡林自谦“作家票友” 杨宪益轶事趣闻 “酒仙”戒酒 杨宪益乔迁陋巷自风流 一副对联旧话重提 杨宪益与出版的缘分 黄宗英钻英语学翻译 耄耋之年钻英语 与翻译的缘分 王蒙、余光中情系华文文学 名家书信 钱锺书、杨绛致李景端信件(选登) 萧乾关于《尤利西斯》致李景端的信 叶君健致李景端的信 黄宗英致李景端的信 怀念名家 心祭钱锺书 送别萧乾 送卞公,忆激情 戈宝权逝世周年忆旧 百感交集送亦代 “盯住前人,想着后人” ——回忆陈原先生出版观 迟到的怀念 ——欧阳予倩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 善于吸收新事物的老作家 ——怀念刘白羽 捧读倡议忆水夫 附:十二位学者的倡议和呼吁 怀念翻译家施咸荣 悼念戴乃迭 想起“九叶诗人” 名家说我 一位有眼光的出版家 ——为李景端《波涛上的足迹》作的序 萧乾 出版人是一种高尚和神圣的职业 ——为李景端《心曲浪花》写的序 季羡林 顽强追求完美的创业者 戈宝权 说说我认识的李景端冯亦代 一位知难而进的老编辑 刘 杲 独特的视角深情的文采 ——读李景端的《心曲浪花》 “爱管闲事”的有心人——李景端 我与名家 我替季羡林打官司 陈岱孙一句话助我下决心 享受人生的晚霞 ——祝福亦代、宗英黄昏恋 磨黄宗英写序 磨陈香梅题写书名 外国文学出版的一段波折 ——我与冯至不打不相识 我“读”名家有感 崇高译德昭世人 ——读《冰心译文集》自序 读萧乾《有感》的有感 听季羡林谈翻译 希望别再为难季老 别让藏书“老”去 ——戈宝权捐书的联想 遇事即兴耐人品味 ——《杨绛文集》读后 请多给杨绛一些安静 浅议翻译家杨武能出文集 诸译家甘于寂寞有感 赞名人拒绝张扬 缅怀译界前辈弘扬名家译德 试读章节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介绍,《堂吉诃德》杨绛译本,被我国译界公认为优秀的翻译佳作,迄今已累计发行70万册,是该书中译本当中发行量最多的译本。 不过,随着《堂吉诃德》中译本越来越多,对不同译本的议论也随之增多。前一阵我曾听到一种议论,说杨绛译本是从英文本转译的,一对西班牙文就有不少误译。2002年5月,我去看望杨绛先生时谈起了这个“议论”。于是,杨先生向我讲述了她翻译《堂吉诃德》的一段故事。 1956年,时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林默涵,把翻译《堂吉诃德》的任务交给杨绛。她先找了英、法、德文五六种译本,发现有些地方差别很大,不知选哪种为好。为保证忠实,她决计直接从西班牙原文翻译。由此,她下决心自学西班牙文。她有很好的英、法文基础,这对自学西班牙文很有利。几年下来,她自认为,西班牙语的发音未必很准确,但翻译成中文还能胜任。就这样,学了译,译中又学,历经22年终于在1978年出版了我国首部由西班牙文翻译的《堂吉诃德》。而杨绛为了翻译一本书而坚持去自学一种外语,并且取得了难能可贵的成功,更成为我国文坛的一桩佳话。 对于有人所谓的“误译”,杨先生很平静地说,《堂吉诃德》第一部第一版,是于1605年按照塞万提斯的手稿排印的,因为工人不注意原稿的标点、音符和缀字法,以致第二版时改易处多达3928处。后来有些学者又认为这些改易未必准确,于是就出现了仍以第一版为蓝本而对其中许多错漏加以注释的“编注本”。这一来不同版本之间,有的地方就出现了不同甚至相反的意思。译者因版本差异而出现的不同译法,有待考证但并非“误译”。她是根据《西班牙古典丛书》最权威的“马林编注本”翻译的。马林是西班牙皇家学院有很高威望的塞万提斯专家,对某个词,他强调要按塞万提斯当时当地作何解析来理解,这难免同后来一般词典上的析义会有差异。 P060 序言 李景端又将出版新散文集《如沐清风》,这位快乐的文化渔人又一次收网了。在生活中他的文学触觉神经特别敏锐,我随意翻翻各类报刊,常常就蹦出他的文章,这一两年他起码在报刊上发表了五六十篇令人瞩目的文章。 李景端是我老伴冯亦代的知交。他上北京来,少不了要来看亦代。我初次见他,高高的个子,拎着一包书,精神十足地来了。他一进屋,仿佛把太阳带了进来。他先分书给我们,我递给他一瓶矿泉水,他已经和亦代天南地北地聊起来了。屋子小,我窝在床边,蹭看新书蹭听他们有学问的谈话。我这人还有点小本事干文学,一多半是听蹭听出来的。从他们俩的交谈中,我听到了不少以往都不知道的翻译界的情况,有鼓舞人的,也有叫人泄气的,尤其是谈到施咸荣、董乐山这些老友去世太早,他们俩都显得很伤感。随着与李景端接触多了,不仅使我对文学翻译渐渐关心起来,而且对李景端也更加熟悉了。有一阵,我甚至产生过也搞翻译的冲动,曾托李景端帮我寻购一种很难买到的英语词典,他为此费了不少心,还寄了好些英文杂志给我。我越来越发现,李景端办什么事都是非常热心认真的。 前不久,李景端来信向我“讨债”,说我欠他一笔文债,要我为他的新作写篇序。我久居病房,哪里还有灵感为他人作序。但赖债又赖不掉,怎么办?瞎琢磨之中,突然冒出一个“怪题目”,写一篇李景端的“三次方”如何? 李景端学外贸出身,前半生长期在经济部门工作:“文革”后进入出版界,搞翻译,办《译林》,当社长,成了翻译出版的行家;退休后又“爱管闲事”,替季羡林等名家打维权官司,针对译坛“专给名家挑刺”的不正常现象仗义执言,不断写文章为翻译事业叫喊,还成了写散文的热心人。在这三种角色中,李景端都十分专心卖力,所以我把他人生的这三种经历,戏称为李景端的“三次方”。这“三次方”的得数,亦代和我自然心中有数,但我不说。这个得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是大数还是小数,就让读者看他做的事、读他写的书以后自己去评判吧。 2006年1月于上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