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对于人,尤其是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最重要的事。读书的过程,既是对人生、社会和自然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又是认识、反省、完善和发展自我的过程。对于孩子们来说,读书能够使他们思考,能够使他们的心灵更纯净,能够给他们以美的熏陶和享受。读书是孩子们非凡的创造力产生的源泉,是进入精神殿堂的阶梯。
本书为“成长书系·新经典阅读”之一,在每篇文章中,设置四个助读板块:引读、语言积累、品味感悟和文间笔痕。在助读板块的设计中,强调三个回归:回归读书、回归文本、回归思考。力图让孩子们既能够读进去,又能够悟出来。
“成长书系·新经典阅读”的基本理念是“在成长中阅读,在阅读中成长”,使孩子们通过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吸收精神养料,完成“精神方面的成长”。
本套读本围绕“成长”的主题,按照自我、人生、社会、自然、科学和文化艺术等六大领域分为六册,每册书又以人文主题分为八个单元。
本套读本的读者定位是中学生,编写的意图是注重经典的启蒙教育,在阅读新经典的过程中,去品味和思考,拓展视野,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对未来的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
毕淑敏
童话,并不只是给儿童读的。
我在成年之后,还常常读童话。每当烦心的时候,从书架上随手扯出的书,必是童话。比如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我就读过多遍,它也被翻译成“人鱼公主”。比较起来,我更喜欢“人鱼公主”这个名字。海的女儿,好像太阔大太神圣了些。人鱼呢,就显得神秘而灵动,还有一点点怪异。
大约8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人鱼公主的故事。读完后泪流满面,抽噎得不能自已。觉得那么可爱和美丽的公主,居然变成了大海上的水泡,真是倒霉极了。从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看到了湖面上河面上甚至脸盆里的水泡就有些发呆(那时没有机会见到大海,只有在这些小地方寄托自己的哀思),心中疑惑地想,这一个水泡,是不是善良的人鱼公主变成的呢?看到风把小水泡吹破,更是万分伤感。读的过程中,最焦急的并不是人鱼公主的爱情,而是最痛她的哑。认定她无法说出话来,是一生未能有好结局的最主要的根源。突发奇想,如果有一个高明的医生,拿出一剂神药,给人鱼公主吃下,以对抗女巫的魔法,事情就完全是另外的结局了。而且还想出补救的办法,觉得人鱼公主应该要求上学去,学会写字。就算她原来住在海底,和陆地上的国家用的文字不同,以她那样的聪慧,学会普通的表达,也该用不了多长时间吧?比如我自己,不过是个人类的普通孩子,学了一年级,就可以看童话了,以人鱼公主的天分,应该很快就能用文字把自己的身世写给王子看,王子看到了,不就真相大白了吗!
大约18岁的时候,又一次比较认真地读了人鱼公主。也许是情窦初开,这一次很容易地就读出了爱情。喔喔,原来,人鱼公主是一篇讲爱情的童话啊。你看你看,她之所以能忍受那么惨烈的痛苦,是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她忍受了非人的折磨,在刀尖样的甲板上跳舞,她是宁肯自己死,也不要让自己所爱的人死。这是一种多么无私和高尚的不求回报的爱啊!心里也在琢磨,那个王子真的可爱吗?除了长得英俊,有一双大眼睛之外,好像看不出有什么太大的本领啊。游泳的技术也不怎么样,在风浪中要不是人鱼公主舍身相救,他定是溺水必死无疑的了。他也没啥特异功能,对自己的救命恩人一点精神方面的感应也没有,反倒让一个神殿里的女子坐享其成。当然啦,那个女孩子不知道内情,也就不怪她。但王子怎么可以这样的糊涂呢?况且,人鱼公主看他的眼神,一定是含情脉脉,他怎么就一点“放电”的感觉也没有呢?好呆!心里一边替人鱼公主强烈地抱着不平,一边想,哼!倘若我是人鱼公主,一定要在脱掉鱼尾变出双脚之前,设几个小计谋,好好地考验一下王子,看他明不明白我的心?因为从鱼变成人这件事,是单向隧道,过去了就回不来的。要把自己的一生托付出去,实在举足轻重。不过,真到了故事中所说的那种情况——由于王子的不知情,没有娶人鱼公主,公主的姊妹们从女巫那儿拿了尖刀,要人鱼公主把尖刀刺进王子的胸膛,让王子的鲜血溅到自己的双脚上,才能重新恢复鱼尾……局面可就难办了。思来想去,只有赞同人鱼公主对待爱情的方法,宁可自己痛楚,也要把幸福留给自己所爱的人……
P15-17
不能让经典离孩子们渐行渐远
今年的4月2日,是一个很平常的周日,照例满街都是行色匆匆的上各类课外辅导班的孩子。一位好事的记者随机采访了一群孩子,记者问道:“你们知道今天是安徒生诞辰的日子吗?”孩子们却茫然反问道:“安徒生是谁呀?”4月23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世界读书日”。《文汇报》报道了刚进行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结果:2005年有阅读行为的读者占全体国民的42.2%,每年至少有读一本书行为的读者占识字者总体的48.7%。对照以前的调查数据,清楚地显示出我国国民阅读率已经连续6年走低。调查中发现读书少的本质原因是“不习惯”,习惯成自然,一个人不读书与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直接关联。
读书对于人,尤其是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最重要的事。读书的过程,既是对人生、社会和自然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又是认识、反省、完善和发展自我的过程。对于孩子们来说,读书能够使他们思考,能够使他们的心灵更纯净,能够给他们以美的熏陶和享受。读书是孩子们非凡的创造力产生的源泉,是进入精神殿堂的阶梯。
成长中的孩子们应该读什么书?应该多读一些对成长真正有帮助的经典。经典是民族精神的记忆,是民族文化最显著的印记和永恒的标志。经典的本质特征是以文学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问题,因而能经受得起时间的考验而历久弥新,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和教育价值。经典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营养,就像缺钙会导致孩子发育不良一样,缺少经典的年华是灰色的年华。经典不应仅仅存留于成年人的记忆中,还应成为现代社会孩子们的精神营养。
因此,不能让经典离孩子们渐行渐远。本套读本编写的基本理念就是:注重经典的启蒙教育,让经典伴随着孩子们成长。经典,不等于古典,其实经典是鲜活的。语文课让孩子们读的古典的东西太多了,以致于孩子们感觉经典离他们很远,其实就在他们的身边,每天都在产生无数的新的经典。本套读本在选文上的独特之处就是力图选取最适于孩子们阅读的、最贴近现实生活的、中外百年的现代文经典,重新构建中国孩子必读的新经典的框架。
本套读本围绕“成长”的主题,按照自我、人生、社会、自然、科学和文化艺术等六大领域分为六册,每册书又以人文主题分为八个单元。
在阅读单元的设计中,特别需要提及的是设置了一些触及语文教育的焦点和热点问题的单元,例如“爱情故事”、“欣赏生命”和“两岸乡愁”等。在“纯真年代”中设置了“初恋时节”,在“人生漫步”中设置了“爱情故事”,让孩子们从一篇篇新经典中领悟什么是真正的爱,领受到爱的感染和教育。
在助读板块的设计中,强调三个回归:回归读书、回归文本、回归思考。力图让孩子们既能够读进去,又能够悟出来。
本套读本的读者定位是中学生,编写的意图是注重经典的启蒙教育,在阅读新经典的过程中,去品味和思考,拓展视野,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以便对未来的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我们期望本套读本是一个引子,以此来引发孩子们的思考,培育孩子们中国式的经典思维方式,引领孩子们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在生活中真正地完善自我。
岳麓书院曾经有一条古老的学规:读书必须过笔。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用笔在书中记录下自己的思想轨迹。这样在十年、二十年之后,当重新翻开这套书,看到自己的“文间笔痕”,重温自己的心路历程时,就能够自豪地说:瞧,那时的我,心灵是多么美好。
孩子们的心灵更美好,未来的世界才会更美好。
刘华 200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