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布莱尔是英国政坛上升起的一颗新星,是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之一。本书根据大量的资料,全方位、多视角地揭示了这位激情首相的传奇人生。
托尼·布莱尔,1953年5月6日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他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法律系,1994年被伊丽莎白女王封为枢密院成员,1997年5月1日当选为英国首相。1998年10月首次以首相身份访问中国。2001年6月在大选中再次获胜,连任首相,成为英国历史上首位连任的工党首相。2005年5月,领导工党取得三连冠的历史性记录,第三次就任英国首相。2005年9月,以欧盟轮值主席国和英国首相的双重身份,三度对中国进行访问。
比如说,对于学校里的大量规章,布莱尔总是充满疑问。但令人奇怪的是,这并没有使他在人们心目中变成一个坏孩子。原因是,与其他孩子们的顽皮不同,托尼的叛逆精神并不是出于无知,而是源于对生活的思考,对所应遵奉价值的怀疑。比如说,按当时学校的制度,凡品学兼优的学生都要当班长,托尼的哥哥就曾当过班长,而且名字还被列在《费蒂斯人》的“校领导人”的名单上,可托尼却从未当过班长。这并不是因为他成绩不好,他修了英语、法语和历史,成绩都是优秀,而是因为他质疑学校的规定。2003年,布莱尔的中学同学在接受英国《观察家》报采访时说,“即使托尼经常会犯点错,但他还是受到同学们的尊敬,因为他善辩,而且照顾他人的想法。即使有人脱掉他的裤子,他也能表现得很感兴趣。这正是他的技巧。托尼可以根据自己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想法,会适应和改变艰苦环境。学校里有着许多看来荒谬的规定,比如你必须清洗别人的饭碗,清洗肮脏的橄榄球球衣等等。在布莱尔的领导下,学校的陈规改变了许多,学校的董事会也开明、自由了许多。”布莱尔的一个朋友则称,在中学和大学,布莱尔是一个天然的领导者,但更多是在组织集体活动而不是政治活动上,“他经常是那个招呼去派对或听音乐会的人……我们其他人就跟着去了”。
P16-17
他是一个有超凡魅力的人,他的思想总是处于询问状态,但他常能得出有启示性的判断。
——对布莱尔影响最大的人彼得·汤姆森
托尼很自信,但并不盲目。他有野心,也很吸引人。
——大学同窗马克·艾伦
当我遇到托,我意识到他是那个能把工党引向前进的家伙而不是我。
——布莱尔的终身挚友约翰·伯顿
他讲话的方式,辉煌地展现了英国式的议会雄辩术和最巧妙的政治技巧。
——德国《星期日世界报》
托尼·布莱尔是一个另类的领袖、天才的演员和坚定的政治家,19世纪的的自由派和21世纪的实用主义者。
——《托尼·布莱尔》的传记作者菲利普·史蒂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