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叶赫那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窃书女子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神女楚惜刀、鬼新娘goodnight小青、人偶师窃书女子、妖姬暗、魔婴冥灵——驰名网络的五个女子,今以五界之名结盟,携言情、武侠、历史传奇、奇幻、知识悬疑五大领域风雷,催生阅读的快乐之花在你心灵破茧。

她是慈禧的侄女,光绪的妻子,溥仪的母后,是晚清宫廷里无数人的牵线木偶——叶赫那拉·静芬——末代皇太后眼中的晚清历史。笔者是人称“再世张爱玲”。您不可错过哦!

内容推荐

她是慈禧的侄女,光绪的妻子,溥仪的母后,是晚清宫廷里无数人的牵线木偶——叶赫那拉·静芬——末代皇太后眼中的晚清历史。

光绪反感,珍妃反衬,因而她只是一个名不符实的皇后。她也并不在乎,只求在慈禧和光绪母子君臣的夹缝中求生存就心满意足。可是慈禧强迫她成为和自己一样的叶赫那拉家的铁腕女人,光绪又时时误会她陷害珍妃,善良无能的静芬两面为难,幸亏珍妃从中化解误会,才让众人的关系稍稍缓和。

百日维新以失败告终,光绪被禁瀛台,珍妃被囚冷宫。静芬在珍妃的鼓励下决心救出皇帝,让他和珍妃远走天津。不想,计划被慈禧知晓,功亏一篑。

义和团运动兴起,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慈禧带着光绪、静芬仓皇西行。一路患难,静芬和光绪推心置腹,两人终于在成婚之后第一次开始了解对方。沉浸在喜悦中的静芬竭尽所能协助光绪:废了候补皇帝“大阿哥”,又促成慈禧“两宫同心”,争取珍妃死后加封,更勉励心灰意冷的光绪重新振作。

只是好景不长,光绪、慈禧相继辞世,把小皇帝溥仪和风雨飘摇的国家都交到了静芬的手上。

目录

上篇 钟粹宫

下篇 慈宁宫

尾声 长春宫

后记

试读章节

她是在光绪十四年选进宫的。

那一次选秀并不像她小时候所听说的一般,亲贵的小姐争妍斗奇,都要飞上枝头变凤凰;相反的,她闺阁那些才艺兼备的女伴们一个个或者病了,或者匆匆嫁人了,或者莫名其妙地消失了,都不在选秀的名单上,再余下的,才初选就被撂了牌子。

她问额娘说,这是怎么了。额娘搂着她哭,说:“女儿,你若不是我家的人,娘也真想把你藏起来。”

而她阿玛却道:“什么没见识的话!别家的丫头怎及我桂祥的女儿?万岁爷和静芬是表姐弟,太后是静芬的亲姑妈——静芬生来就是要做皇后的!”

做皇后?静芬不明白。

她家三姐妹中,大姐嫁了镇国公载泽,三妹被指婚嫁予孚郡王的嗣子贝勒载澍,她却因为既不漂亮又少威仪,到了十九岁,还无人问津。

能安安稳稳出嫁已是谢天谢地了,若说做皇后,那就真是笑话了。她还能记得小时候去给万岁爷伴读,战战兢兢,不敢多说一个字,不敢多走一步路,气得万岁爷直骂:“木头!木头!”

书里不是讲,婚姻大事除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须双方情投意合吗?即使有姑妈老佛爷撑腰,万岁爷又怎会看上她静芬这样的木头?

到了选秀那天,她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她只是来作陪的:且看那德馨家的鸾、凤二姐妹,明艳照人;传叙家的瑾、珍姐妹,一个是有名的端庄贤淑,另一个又是骨子里透出甜美伶俐。哪一个是她静芬能比的呢?

她木讷地站在队伍的最左边。

姑妈老佛爷在榻上慢条斯理地说,这里有玉如意一柄,荷包两只,选上皇后的,就送玉如意,剩下两个缺,给荷包,立嫔。

年轻的光绪皇帝既羞赧又兴奋,但还是不忘规矩,恭恭敬敬地说:“万事还须亲爸爸做主。”

慈禧懒洋洋地歪坐着,说道:“后妃的选择关系着大清的国脉民命,关系着皇帝的终身幸福,谁堪母仪天下,皇帝自己选择吧。”

这时候,光绪才不再推辞了,擎着那柄玉如意直奔德馨家的凤姐而去。

静芬在心里轻轻地笑。

可是,蓦地仿佛晴空一声霹雳,听慈禧喝道:“皇帝!”

光绪吓得一愣,伸出去的玉如意又缩了回来,回头怔怔地看了“亲爸爸”一眼。

静芬注意到,懒洋洋的老佛爷,眼睛里都是厉色。

她打了个寒战。光绪也颤了颤,悻悻地朝队伍左面移,来到了瑾、珍姐妹面前。

他的玉如意又要送出,瑾姐儿的脸羞得嫣红,珍姐儿的明眸却愈加善睐。

然而,榻上懒洋洋的慈禧却号啕大哭了起来,道:“皇帝,你要慎重——这事情都办不好,怎么治理国家?你太叫人失望了!”

光绪这次不是愣住了,而是定住了,手和玉如意都悬在半空。他缓缓地偏过头去,抬起了目光——静芬觉得这一眼,仿佛一把钝刀划开了自己的脸。她几乎站不住了。而光绪鼻子里哼出了一声冷笑,将玉如意像鞭子一样挥了出去,狠狠砸到了静芬怀里。

静芬吓坏了,接也忘了接,一任那如意直坠了下去,“啪”地掉在地上,摔得粉碎。她这才扑通跪下,手忙脚乱地拾着满地碎片,哭着道:“奴才该死,求万岁爷饶命……求老祖宗饶命!”

光绪理也没有理她,暗暗动了动脚,将一块碎玉踢飞。

而榻上的慈禧破涕为笑,道:“好,今儿皇帝总算是选了位好皇后——这两个荷包就赏给传叙家的两位格格吧,我看着她们挺心疼的。”

侍立一边的李莲英忙不迭地答应着:“喳——”颠颠儿捧着荷包就下来赏赐。慈禧身边的荣寿大公主即骂道:“不长进的奴才,还不先把皇后扶起来?”

静芬还在哭呢,想自己一辈子也捡不齐这碎片了。而李莲英就在这时跪在了她的身边,尖声尖气道:“奴才小李子,给皇后娘娘道喜了!”

光绪十四年冬十月癸未,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懿旨:皇帝绍寅丕基,春秋日富,允宜择贤作配,襄理宫闱,以协坤仪而辅君德。兹选得副都统桂祥之女叶赫那拉氏,端庄贤淑,着立为皇后。

整个朝野没有震动——这都在他们的预料之中。

可是静芬震惊了,神情恍惚,都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在鼓乐声中到了家中,又如何接受了家人的长跪迎接——还有印象,临走,姑妈老佛爷拉着她的手说:“以后就你和姑妈做伴,你放心,姑妈不会亏待你。”

而她,却一个字也说不出,待家人洒扫正室,迎她入住,她开始梦见盛京的宫殿。

P1-3

序言

有的时候,静芬会做一个重复的梦。

她梦见自己回到了盛京的故宫,本来径直要到清宁宫去,可是谁知道哪里弯错了弯儿,竟转到了凤凰楼的前面。那里蹲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正用一根手指粗的树枝挖着凤凰楼边的土地。

静芬想,这是谁家的孩子,居然在太祖皇帝的故宫里这样放肆?然而见这女孩如此自得其乐地挖掘,她又不忍心去喝止,只站在一边默默地看。然后她听见阵脚步急匆匆划过她的身侧,有个女人说道:“小格格,你做什么呢?”那个女孩回头笑了笑,把树枝朝静芬丢了过来。

静芬一愣,连忙伸手去接——还好抢得及时,树枝没砸到她脸上。然而,再找那女孩的时候,女孩已经不见了。

静芬跟着也就醒了过来——哪里是在盛京呢?她是身在紫禁城,黑夜,像一只潜伏的猛兽,而她已经是被吞进腹中了。

后记

我为什么写隆裕皇太后

我对清朝的兴趣,其实集中在前期的沙场征战和宫闱阴谋,始于皇太极,终于雍正,对乾隆我都懒得看其风流。晚清混乱,窝囊,我近代史从来考不好,本不该挑这个来写。

但我却又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曾经有人挑剔我的小说,说主角都是理想化的,俊美非凡,睿智坚强,妩媚艳丽,温婉体贴。我不服,所以,我特地挑了这个既不漂亮,又没有本事的末代皇太后来写。

但是,在查资料时,我就产生了要为她翻案的愿望——叶赫那拉·静芬,《清史稿·后妃传》里,对她只有寥寥数语的记载,是这样说的:

“德宗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都统桂祥女,孝钦显皇后侄女也。光绪十四年十月,孝钦显皇后为德宗聘焉。十五年正月,立为皇后。二十七年,从幸西安。二十八年,还京师。三十四年,宣统皇帝即位。称‘兼祧母后’,尊为皇太后。上徽号日隆裕。宣统三年十二月戊午,以太后命逊位。越二年正月甲戌,崩,年四十六。上谥日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合葬崇陵。”

这里一共就说了她几件事:是慈禧的侄女,光绪的皇后,溥仪的皇额娘,下了宣统退位诏书。

这其中,几乎没有一件事是涉及她这个人本身的,全是作为其他人的附属。不可不谓是一种悲哀。

而相比之下,珍妃就比她幸运得多了。历史里这样写:

“恪顺皇贵妃,他他拉氏,端康皇贵妃女弟。同选,为珍嫔。进珍妃。以忤太后,谕责其习尚奢华,屡有乞请,降贵人。逾年,仍封珍妃。二十六年,太后出巡,沉于井。二十七年,上还京师。追进皇贵妃。葬西直门外,移祔崇陵。追进尊封。”

这还起码说了她和慈禧之间的矛盾,她被害的事,以及光绪对她的思念。

除了正史,更有野史。百年来,人们在各种小说、戏剧里,不断地悲叹珍妃和光绪的爱情悲剧,说珍妃如何如何的美丽聪明,勇敢坚强,而光绪是如何如何的英明睿智,大志不遂。在他们的故事里,慈禧永远是棒打鸳鸯和扼杀改革的魔鬼,而静芬作为皇后,作为慈禧的侄女,则成为善妒,爱打小报告,爱陷害珍妃……一个彻头彻尾令人痛恨的奸险角色。

可是,事实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赫德兰在《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里说:“隆裕皇后长得一点儿都不好看。她面容和善,常常一副很悲伤的样子。她稍微有点驼背,瘦骨嶙峋。脸很长,肤色灰黄,牙齿大多是蛀牙。她十分和善,毫无傲慢之举。我们觐见时向她问候致意,她总是以礼相待,却从不多说一句话。太后、皇上接见外国使节夫人时,皇后总是在场,但她坐的位置却与太后、皇上有一点距离。有时候她从外面走进太后、皇上所在的大殿,便站在后面一个不显眼的地方,侍女站在她左右。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她就会退出大殿或者到其他房中。每到夏天,我们有时候会看见皇后在侍女的陪伴下在宫中漫无目的地散步。她脸上常常带着和蔼安详的表情,她总是怕打扰别人,也从不插手任何事情。”

如果这段记载是真实的,那么静芬就是受了天大的冤枉了。

她,无辜地被选进了宫,无辜地嫁给了皇帝,又无辜地被皇帝讨厌——曾看到一点记载,说光绪其实脾气毛躁,对慈禧又不敢出怨言,就把怒火都发在皇后的身上,动不动就踢飞自己的鞋子,还有一次把死猫放进了皇后的被子里,吓得皇后大病一场……

如此无辜,更要无辜地被后人耻笑。可怜!可怜!

反观珍妃,难道真的就像野史里说的那样好吗?

《我的两位姑母——珍妃、瑾妃》,里面提到,珍妃聪明伶俐,宫廷礼仪一学就会,因此替皇后主持继嗣典礼——和其实和该文作者所要说的慈禧讨厌珍妃是相违背的。试想,在慈禧操纵政府的当时,她不点头,珍妃如何能僭越?更何况,对手还是慈禧的亲侄女,一个慈禧想用来拴住光绪的人。所以,只可能是,慈禧开始十分喜欢珍妃,是后来,珍妃的所为叫慈禧生了厌恶——比如照相。慈禧自己是十分喜欢照相的,但是珍妃偏偏挑在甲午失利,慈禧厌恶洋人的时候来照相,被杖责,只能怪她不识时务了。

而至于珍妃如何帮助光绪变法——变法的问题究竟谁是谁非,太复杂,这里就不讨论了。值得一提的是“殉难”,有不少资料记载,珍妃在殉难时,开始很“视死如归”,但一见慈禧当真要杀她,立刻就害怕了,哀求起来。怕死,人之常情也。不怪她。只不过,一些野史里把她说成大义凛然,自己跳下井去的,未免附会。

无论如何,在演绎历史时,静芬和珍妃的待遇完全不公道。究其原因,其实浅薄——

苏青在《论红颜薄命》里说:“悲剧的主角总拣美丽动人的女子来当,始能骗取观众的同情,赚得他们不少眼泪。譬如说,剧情是一个男人弃了太太,另找情人,太太自杀了,那个饰太太的演员便该比饰情人的演员漂亮得多。于是在她自杀之后,观众才会纷纷叹息说:‘多可怜哪!红颜薄命。’若是饰太太的演员太难看了昵?则观众心理便要改变,轻嘴薄舌的人们也许会说:‘这个黄脸婆若换了我,也是不要的,死了倒干净。’那时这出戏便不是悲剧,而是悲喜剧了,主角是那个情人,她的恋爱几经波折,终于除去障碍,与男主角有情人成为眷属了。”

静芬就是这样一个红颜悲剧的牺牲品。

有谁知道,她在慈禧和光绪的夹缝中里凄凉的后宫生活?有谁知道,袁世凯逼官,一个国家好好亡在她手里的经历?

只好,我来替她翻案。

当然,我翻的有很多不尽史实的地方——比如她和光绪的和解,这就是我编造的。一方面是为了她,一方面,也是为了光绪的形象吧。他不是好皇帝,不是好丈夫,不是好男人,是个“可怜的孩子”。

还有,这篇“晚清史”,因借着这样一位没见识的皇太后之眼,未免有许多“没见识”的议论。这都是皇太后的议论,不是我的。我是历史的旁观者。

几点检讨和考证

其中有几处时间顺序是不符合史实的——比如,珍妃因照相之事被罚,是在甲午之后,慈禧是热衷洋务的,正是《马关条约》的耻辱,使得她那一阵子很讨厌洋人。珍妃是正好撞在了枪口上。另一条是废大阿哥和袁世凯接驾。废大阿哥是在开封,而袁世凯接驾已到邢台,顺序颠倒了,皆因我想借此事来写袁世凯的狡猾,所以作“小说家言”。再有,西安变法上谕实际发在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此后新政即陆续实施,确切每一条改革是何年何月,我并不清楚,不过,为了写静芬劝光绪振作这一场,我把大部分改革都挪到了光绪二十八年。

大太监李莲英,按照清官档案的记载,应该是李连英,不过,似乎一般小说,甚至连一些晚清宫廷回忆录中都写作“莲英”,故随小说而改。

载洵、载涛的称呼,我一直回避。因为觉得《清史稿》这个地方我没有看明白——两人分明都在溥仪登基之初就封了郡王,一个是瑞郡王,一个是钟郡王,按说,以后的记载都该称“瑞郡王载洵”和“钟郡王载涛”,就好像凡有提到奕勖,称庆亲王奕勖一样。可是,在《宣统本纪》里,载洵、载涛一直被称作“贝勒某某”——难道这两人封了王,就白封的?我也只好称他们“贝勒”了。

张兰德被人说“真是辫子”,还颇为得意。这谜底,文中我没有揭晓。其实是个掌故。说人真是辫子,犹如说人“饭桶”、“害人精”、“禽兽”也。小德张贪财弄权,当此骂。那修建佛殿、水晶佛像的钱,多半都是进了他的腰包。

汪兆铭,即汪精卫也。在这个故事里,他还是热血革命青年,那个愿为“革命之薪”的志士。他和陈璧君的故事,我只是隐晦地提了一下,虽然这时候他“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确慷慨,静芬也以为他死不投降——但是,多少年后,他“曲线救国”,静芬就没有看到了。

宣统年,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已经结束,进入了爱德华时代。有些文艺作品里讲到英国公使朱尔典伙同袁世凯逼摄政王下野,说“我大英女王陛下如何如何”、“你大清隆裕皇太后如何如何”,大约是想做类比,但明显忽略了维多利亚女王已经去世这一事实。我这里用“大英皇帝陛下”来和满清皇太后做类比,虽然有点对不上号儿,但是毕竟是历史事实。

潼关老也不来的勤王之军,最后并没有派溥伟去请过他们,是编造的。

静芬传谕解散宗社党,一种记载是1912年3月4日,另一种记载是3月28日。

静芬去世,《清史稿》记载是逊位“越二年正月甲戌”,即1913年2月22日。未知是何原因,我手中的《我的前半生》里,说皇太后是三月十五的生日,七天后死去。即是3月22日。我起初以为是“正月十五”之误,但静芬的生日,按宣统元年“辛卯,皇太后圣寿节,停筵宴,不受贺”来看,应该是正月十日,还是溥仪正月十四的生日之先。偏偏《宣统皇帝》一书,振振有辞地说:“继正月十四袁世凯派使者为皇上过生日祝寿之后,日子过得飞快,春暖花开的季节,三月,又迎来了太后的寿日。说是‘三月’,其实也是民国二年二月。”我未有见过阴历阳历的差别竟然是阴历比阳历快的。或者,是《宣统皇帝》以《我的前半生》为蓝本,所以两个一起错了?不可知。而且,最大的一个矛盾在于,溥仪坚持说,静芬的生日在他之后,可是正月十日怎么会在正月十四之后呢?大约的一个可能是,溥仪的生日在逊位后,改成了过阳历的——《清史稿》载,“(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戊子,皇太后懿旨,皇帝万寿节,俟释服后,改于每年正月十三日举行庆贺礼。”——则,民国二年时,他在阳历1月14日过了生日,而静芬则在阴历正月十日,即2月15过圣寿节。考证来考证去,只好这样将就了。

瑾妃在《尾声》里突然戏份多了起来,而且完全不似前文的端庄老实。这是根据《我的前半生》所写的。据溥仪的回忆,瑾妃(后来的端康皇贵妃)是个很有心计的人,学会了慈禧的不少把戏,打太监,骂皇帝,很有一手。溥仪和她有许多矛盾。不过,瑾妃在这里毕竟不是主要人物,正文里无法交代了。

必须承认,在经历了《投海记》和《胭脂马》之后,我依然不能驾驭长篇。

《钟粹宫》篇,充斥着忧伤的情感,光绪朝三十四年,我实际写了二十年。

《慈宁宫》篇,历史人物走马灯似的上上下下,前篇的灵魂人物三个倒死了两个,静芬成为历史舞台上一个束手无策的木偶。宣统三年,我的确写了三年。

《长春宫》篇,就是一个无奈的收场,民国二年,和民国三年的一个开头,死尽了,历史还要继续下去。

叶赫那拉灭大清,通常指的是慈禧,虽然实际亡在静芬这里。可是,是谁亡了大清朝,难道就是叶赫那拉吗?

本没有想写成这样严肃的东西,所以,这个题目,和这个隐语,都是败笔。

窃书女子

甲申春闰二月庚申子时二刻  暨,二零零四年四月十一日凌晨一点三十七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2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