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2003年佛山市举办的“康有为与近代文化”研讨会的论文结集,书中论文大部分围绕着研讨会最中心的主题展开,即康有为的文化、学术思想及其实践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有的论文则对康门两大弟子梁启超、徐勤,以及与康有为既曾是同道,又曾是政敌的梁鼎芬、袁世凯作了研究。该书内容新颖,分析透彻,多篇论文从新的切入点进行分析康有为的文化观,颇有见地,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康有为与近代文化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方志钦//王杰 |
出版社 | 河南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为2003年佛山市举办的“康有为与近代文化”研讨会的论文结集,书中论文大部分围绕着研讨会最中心的主题展开,即康有为的文化、学术思想及其实践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有的论文则对康门两大弟子梁启超、徐勤,以及与康有为既曾是同道,又曾是政敌的梁鼎芬、袁世凯作了研究。该书内容新颖,分析透彻,多篇论文从新的切入点进行分析康有为的文化观,颇有见地,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内容推荐 文化是一个多义词,从广义上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主要是著之于文字和形之于笔墨的艺术形象和理论形态。本书为2003年佛山市举办的“康有为与近代文化”研讨会的论文结集,书这从不同角度,管窥蠡测,以小见大,再现康有为文化观的轮廓与精髓。可以说,康有为的文化活动与文化理论建构,代表着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兼容中外的过渡文化形态,它开启了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河。 目录 康有为文化观蠡测/马洪林 康有为的“圣人”情结及其以孔教为国教说/耿云志 论“万木草堂”的道德教育理念、模式及其历史影响/方志钦 肖承罡 论“万木草堂”学风/汪叔子 论康有为文化思想复归的根源与轨迹/徐松荣 略论《知新报》会通中西文化的思想/沈晓敏 《知新报》对科学技术的传播/方志钦 李桂娟 康有为报刊观刍议 ——兼与孙中山报刊观比较/李红伟 张金超 康有为的修辞观/李名方 西洋赋咏 前无古人 ——康有为欧游诗杂议/方志钦 从《列国游记》看康有为的文物观/隋永琦 论康有为的文物保护思想/邓芬 公民自治:一个百年未尽的话题 ——康有为《公民自治篇》浅析/马小泉 康有为“大同三世”说新探/宋德 变法与变人 ——康有为的人才观探索/林家有 康有为“废八股取士”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与个人原因/袁进 康有为女权思想的特点/李兰萍 康有为“以商立国”与岭南人的“重商”思潮/黄明同 康有为与澳门保皇总会/赵春晨 亡命“天南”的岁月 ——康有为新加坡避难记(1900.2.2—7.26)/张克宏 康有为与梁鼎芬/李吉奎 徐勤与横滨大同学校/陈学章 王杰 梁启超的版权观念与实践/李明山 知世论人:梁启超秘密信函的考量/刘志强 浅议梁启超的土地思想/朱圆满 戊戌政变袁世凯初四告密说不能成立 ——兼与郭卫东先生商榷/刘路生 “康有为与近代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赵立人 后记 试读章节 “万木草堂”的学风,尤其在于积极投身变法维新政治斗争的实践精神。 康有为的讲学,紧密联系时事政治,每语及国事杌陧,民生憔悴,外侮凭陵,辄慷慨欷獻,或至流涕,激发学生的爱国心、报国情与社会政治的责任感,使他们受其教则振荡怵惕,凛然于匹夫之责,而不敢自放弃、自暇逸。 康有为、陈千秋的故乡都在南海县西樵地区,附近三十二乡,地十余里,人丁五万,原立有团练局,而为劣绅张嵩芬把持,勾结土匪,赌、盗极炽,危害百姓。陈千秋决心以“万木草堂”所学,试于实事,即就近从西樵地区开始实行,开学校以教之,辟蚕桑以富之,修道路以治之,得到康有为的热情鼓励和全力支持。于是联合三十二乡士绅,驱逐劣绅张嵩芬,而举陈千秋主持局务。1893至1894年间,陈千秋在康有为指导下,治理乡事,厉行改革。手创学校及藏书楼,以中西之学课士;仿照西式警察而用新法以办保甲,严禁盗、赌。成效显著,乡民称颂。陈千秋积劳成疾,并受到当地劣绅贿交官府阻挠压迫,于1895年2月18日,吐血而殁,是“万木草堂”弟子中,为变法维新的社会政治改革实践而殉难的先驱者。 此次在西樵诸乡推行改革,实为康有为与其弟子们走出书斋,从事实际政务活动的首次尝试,遭到当地劣绅与守旧势力的顽抗,众怨所丛,张嵩芬乘机借此兴风作浪,买托言官攻劾康有为。 1894年8月3日,都察院给事中余联沅上奏,指责广东南海县举人康祖诒著有《新学伪经考》一书,刊行海内,离经叛道,非圣无法,惑世诬民,煽惑后进,请严惩康祖诒,并请旨饬下广东督抚臣,行令将其所刊《新学伪经考》立即销毁,并晓谕各书院生徒及各属士子返歧趋而归正路,毋再为康祖诒所惑。 康有为因此一度曾被拘押于南海县衙。经当时在京的康门弟子梁启超奔走联络,沈曾植、盛昱、文廷式、张謇等在京维新进步官员致电粤省官府营救,终使两广总督李瀚章仅只札行地方官谕令康有为将《新学伪经考》自行销毁,复奏了案。 但地方守旧势力却因此嚣张,诋毁诬蔑康门师生,粤城谤不可闻,康有为被迫暂避往桂林讲学,广州“万木草堂”也一时中断教授。张嵩芬又贿托南海县令杨廷槐追缴西樵地区团练局的局印,局务再落人劣绅之手。 西樵改革,诸功未竟,终至失败,陈千秋且因之献身而殁。然而,此三十二乡的治理实践,其意义,则实为数年后“百日维新”(1898年)在全国范围发动社会政治全面变法改革的最初试验。尽管十里之地与万里之地,五万之民与四万万之民,相去万倍,但推行改革,所遇到困难、阻力,性质是一样的。康有为沉重总结:其谤议同,其险难同,其几死同,而伤我良人同,小有成功而倾覆同。使“万木草堂”师生们从实际斗争中加深了对改革进程之艰难的认识。他们没有灰心气馁,不计祸患,不计大小,不计成败,当缘随遇,起而行之,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变法维新的改革实践中去。 “万木草堂”1890年初办时,起先只有几个学生,逐渐增至百余名。人数并不算怎么多。可是,从甲午战争后,1895年反对《马关条约》的“公车上书”,到紧接着的数年间,京、沪、宁、湘、鄂、桂、穗、澳等各地,组学会、立团体,办报刊、兴学校,变旧法、行新政,迅速推动全国掀起维新运动的热潮。这其间,但凡各地重大事件中,几乎都能发现有“万木草堂”师生们的身影,踊跃活动其中,发挥着强劲有力的促进作用。 在康有为被举世推许为“戊戌维新”的“党魁”的同时,梁启超、麦孟华(1874—1915年,字孺博,广州府顺德县人)、徐勤(1873—1945年,字君勉,广州府三水县人)等一批“万木草堂”高才生也已都成为著名的维新政治家。“万木草堂”师生们被称为“康门”,并以此为基干扩展成被称做“康党”的维新政治强势派别,登上历史舞台,受到朝野瞩目,中外注重。“康门”、“康党”,代表着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的时代发展主流方向而崛起,对于19世纪末神州大地上飚兴的思想解放与政治变法,作出了显著的积极的历史贡献。 唐才常主编的《亚东时报》,曾发表社论,作出评说:康有为设学长兴,下帷不过数年,其门下新党之士,亦不过数十人。乃今中国算有为之士者,先屈指于康门,几使(满清)政府有俨然敌国之思,亦教育之效也。 广州“万木草堂”,在近代政治改革史与教育文化史上,都留下了熠熠生辉的业绩。 P48-P49 后记 为纪念康有为诞辰145周年暨戊戌维新运动105周年,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广东康梁研究会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于2003年7月在佛山市南海区西樵山联合举办了“康有为与近代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70多名学者围绕“康有为学术、文化思想的内涵与特质”、“康有为学术、文化思想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和“戊戌维新思潮、文化群体的历史地位”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书乃此次研讨会的论文结集。 本书的出版,蒙南海区叶桂容同志热情支持,南海区人民政府大力资助;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张金超同志倾力编务,李振武、刘志强、张冰、黄淑娟同志参与校勘。谨此,特致谢忱。 编者 2005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