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之一。这是目前国内第一套专门介绍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丛书,该套丛书共八种,分别是:《昆曲》、《古琴》、《木卡姆》、《年画》、《少林功夫》、《热贡艺术》、《藏戏》和《南音》,具有相当高的史料和收藏价值。本书系统介绍了年古琴的发展概况与文化价值,古琴是中国历史悠久、最具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的传统乐器。几千年来,古琴一直是中国文人修身养性的工具和完美人格的象征,并以其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而为世人所珍视,其遗存之丰硕堪称中国乐器之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古琴/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
作者 | 章华英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之一。这是目前国内第一套专门介绍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丛书,该套丛书共八种,分别是:《昆曲》、《古琴》、《木卡姆》、《年画》、《少林功夫》、《热贡艺术》、《藏戏》和《南音》,具有相当高的史料和收藏价值。本书系统介绍了年古琴的发展概况与文化价值,古琴是中国历史悠久、最具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的传统乐器。几千年来,古琴一直是中国文人修身养性的工具和完美人格的象征,并以其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而为世人所珍视,其遗存之丰硕堪称中国乐器之最! 内容推荐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由王文章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专家撰写。丛书共八部,包括《昆曲》、《古琴》、《藏戏》、《少林功夫》、《热贡艺术》、《南音》、《木卡姆》、《年画》。书中介绍了这些文化遗存的基本面貌、表现形态、美学或工艺上的主要特点、历史以及目前有代表性的主要传人。丛书配有精美的图片或曲谱,史料翔实,装帧精致,具有很高的史料和收藏价值。 目录 总序 第1章 目送归鸿 手挥五弦 ——古琴音乐的历史与文化 第一节 西周、春秋、战国 第二节 两汉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 第四节 隋唐 第五节 宋元 第六节 明清 第2章 泠泠七弦上 静听松风寒 ——传世古琴名曲赏析 第一节 《碣石调·幽兰》 第二节 《广陵散》 第三节 《离骚》 第四节 《胡笳十八拍》 第五节 《欸乃》 第人节 《梅花三弄》 第七节 《潇湘水云》 第八节 《流水》 第九节 《阳关三叠》 第十节 《平沙落雁》 第3章 古琴记谱法与打谱 第一节 传统古琴记谱法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独特的记谱体系——古琴减字谱 第三节 古琴音乐的打谱 第4章 纷纶翕响 冠众艺兮 ——古琴制作工艺与传世名琴鉴赏 第一节 古琴的结构 第二节 古琴的式样 第三节 历代琴制概述 第四节 传世古琴的制作工艺 第五节 传世古琴的鉴藏 第六节 传世名琴鉴赏 第5章 流派纷呈 ——古琴音乐的流派与传承 第一节 浙派 第二节 虞山派 第三节 广陵派 第四节 蜀派 第五节 浦城派 第六节 岭南派 第七节 九嶷派 第八节 诸城派 第九节 梅庵派 第6章 古琴音乐在海外的传播 第一节 古琴音乐东传日本 第二节 古琴音乐在欧美的传播 第7章 20世纪以来琴乐历史之回顾与思考 第一节 20世纪上半叶琴乐历史概述 第二节 20世纪下半叶琴乐历史概述 第三节 关于古琴音乐保护、传承的几点思考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汉代,是我国第一个帝国盛世。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使得汉代文人具有宏大的视野,恢弘的气势。汉代社会政局的稳定,疆土的拓展,都催发出一种蓬勃向上的社会意识和积极进取、充沛淋漓的生命精神。诸如汉赋的铺排列叙、写景图貌;汉竹简的错落有致、奇诡径异;汉百戏的种类繁多、盛况空前;汉乐舞的香散飞动、光流转玉;汉器皿的采繁竞丽、精雕细镂……从中,我们都能体会到这种上溯远古、下逮今朝,“广之于郑卫,近之于荆楚”的浩然之气。汉代艺术通过琳琅满目、古拙飞动、气魄宏大的外在形式,来表现充实丰盈、郁勃奔放的精神内涵。 然而,与此同时,在汉代文人心中也自始至终都响彻着文人的悲歌,其中折射出汉代文人逢盛世而不遇的失落感,同时也反映出汉代文人在动乱黑暗中的悲愤感伤和迷惘、彷徨,这是严酷的社会现实对他们心灵的伤害,也是他们心灵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感受…… 秦时,宫廷设有掌管音乐的机构——乐府。汉袭秦制,乐府机构沿承不改,其主要任务是搜集、整理、改编民间音乐,“采诗”之制,源于周代,至汉武帝时已发展到很大规模,仅乐工已有近千人。他们“采诗夜诵”,歌“赵、代、秦、楚之讴”;一些专门的文学家、音乐家如司马相如、张仲春也参与其事,“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 秦汉时期,古琴艺术有了重大发展。当时的统治者在征集民歌的同时,也从各地选拔一些民间的优秀艺人,在宫廷中任鼓琴待诏。师中、赵定、龙德,他们都是西汉中叶宫廷中的鼓琴待诏。师中是汉武帝时期,东海下邳(今江苏宿迁)的名琴家。当地好琴者很多,据刘向《别录》所言:“至今邳俗犹多好琴。”赵定是渤海人,龙德是梁国人。汉宣帝年间,皇帝“欲兴协律之事”,由丞相把他们从民间选拔出来,在宫廷中充当待诏。据记载,赵定是个很安静的人,但弹起琴来,却能使人为之涕泣。据《汉书·艺文志》记载:“《雅琴赵氏》七篇。名定,勃海人,宣帝时丞相魏相所奏。《雅琴师氏》八篇。名中,东海人,传言师旷后。《雅琴龙氏》九十九篇。名德,梁人。”@可知师中、赵定和龙德都写有琴论和琴曲,但都已失传。刘向亦说:“雅琴之意,皆出龙德《诸琴杂事》中。”《诸琴杂事》很可能是集大成的巨著,可惜原书早已不存。 除了宫廷中的专业琴家,汉代文人爱琴解音,风气之盛,始终未衰,著名的文人琴家有司马相如、蔡邕父女,还有哲学家扬雄、刘向、桓谭等。这一时期,古琴在演奏指法上也有相当的发展。 司马相如(前179一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以辞赋见称海内。所作《子虚赋》为汉武帝所赏识,因得召见,又作《上林赋》,武帝用为郎。其赋富于文采,描写帝王苑囿之盛,田猎之乐,极尽铺张之能事,于篇末则寄寓讽谏。史传他早年生活比较贫困,一次,他在富豪卓王孙家作客,即席弹奏琴曲,引起卓王孙的女儿文君的爱慕。卓文君不顾父亲的反对,和司马相如私奔,这一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后世文人据此创作了《文君曲》《凤求凰》等琴曲。传说司马相如后来打算聘茂陵女为妾,文君很是失落,作《白头吟》以示诀绝,从而制止了司马相如娶妾的念头。 在司马相如的《美人赋》中,曾提到《幽兰》《白雪))这些琴曲。在《长门赋》中,更进一步描绘了当时古琴演奏的情况: 援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案流徵以却转兮,声幼妙而复扬。贯历览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卵。 从文中可知,运用左手的“案”(按)指和右手“却转”的指法,奏出乐音“流徵”,音乐由弱变强,从“奏愁思”到“意慷慨”,情绪逐步发展变化,从中可见汉代古琴在指法上的变化和发展。陈皇后被汉武帝冷落之后,独处在长门宫内,求司马相如作《长门赋》来感动汉武帝,这就是《长门赋》的来历。后人运用这一题材创作了琴曲《长门怨》。 刘向(约前77一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字子政,江苏沛县人,为汉初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他经历了宣帝、元帝、成帝三朝,曾任光禄大夫等职,多次上书弹劾宦官、外戚,被两度下到狱中。刘向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曾校阅皇家藏书,撰成《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所作《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可惜绝大部分已亡佚。所著另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今存。他对琴学也有较多的论述。在《新序》《说苑》中均有论琴的文字传世。《说苑·善说》记载了雍门周以琴见孟尝君的故事,涉及音乐审美中的主客体关系。其《琴说》论及古琴音乐的功能,是明道德,感鬼神,美风俗,妙心察,制声调,流文雅,善传授。 扬雄(前53一后18),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西汉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唐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之句,其中的“子云亭”,就是蜀人为纪念扬雄而建。史载扬雄好“深湛之思”,口吃不善言谈。早年所作《甘泉赋》《羽猎赋》等,为汉成帝赏识,为黄门侍郎,用靡丽之笔为帝王润色鸿业。后来辍不复为,鄙薄词赋,转向学术创作。在这以后三十年的岁月里,扬雄主要从事他的《法言》《太玄》《方言》等著述,强调学习儒家礼义以“修性”,提出以“玄”为宇宙万物本源的学说,反对谶纬神学。所作《方言》,记录了西汉时代各地方言,为研究古代语言的重要资料。 扬雄撰有《琴清英》,已佚。其《法言》十三卷,论述其儒家思想,其中也论及琴乐,他主张礼乐相辅以修身治国,强调雅、郑之别,要求“君子唯正之听”。其“中正则雅,多哇则郑”,“声之眇者不可同于众人之耳”等思想,对后世古琴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桓谭(约前23一后56),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宿县)人。桓谭的父亲是汉成帝时的太乐令,桓谭精通音律,擅长弹琴,并且对音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那些徒具形式的雅乐很是反感。据史书记载:刘秀即位后,广纳贤才,当时的大司空宋弘举荐了桓谭,桓谭面见光武帝时弹了一些民间琴曲,光武帝颇为欣赏,让他做了宫中的掌乐大夫。 由于桓谭“颇离雅操,而更为新弄”,遭到了当时不少文人的反对,大司空宋弘斥责桓谭“数进郑声以乱雅颂”。后来,光武帝举行宴会时,让桓谭弹琴,桓谭举止失措,光武帝很是惊奇,宋弘趁机讲了一通雅颂之道,自此,光武帝渐渐疏远了桓谭。汉代崇尚神仙方士,而桓谭对此非常反感,因为他反对光武帝的谶纬迷信,提出“政合于时”、“一其法度”等主张,以致被加上“非圣无法”的罪名,罢官流放,死于途中。……P6-8 序言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国家、民族创造了绚丽多姿、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成了各自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为当代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使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出现了困境。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已经成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存和发展我们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之有效地参与到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之中,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在汹涌澎湃的现代化大潮中,重视抢救和保护传统文化,尤其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和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已成为一项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任务。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各国传统文化不同程度的损毁和加速消失,这会像许多物种灭绝影响自然生态环境一样影响文化生态的平衡,而且还将束缚人类思想的创造性,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的全面进步。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既是对各民族文化之根的追溯,也是保持文化发展延续性的前提,同时也为现在与未来的文化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本土文化,倡导文化多样性,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防止盲目的、急功近利的、破坏性的开发,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愿意与各国交流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探寻国际合作的方式,促使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不断推进。 传统文化的保护,既包括物质形态的传统文化,也包括非物质形态的传统文化。目前,关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协作机制和国内立法已经比较完备,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专门国内法的国家还很少,国际间的合作也还很不够。值得赞赏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充分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并且已经开始努力推动世界性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程。为了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的紧急现状,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宣言》(PROCLAMATION OF MASTERPIECESOF 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继而,从2000年4月正式启动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oral&intangibir heritage of humanity)遴选机制,其目的在于设立一个国际性的荣誉,专门授予那些“最典型的文化空间或传统和民族的文化表达方式”,旨在鼓励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地方社区带头确认、保护和传承他们的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并且于2001年5月18日,公布了世界范围内第一批19种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我国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负责申报的昆曲艺术,成为第一批19种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2003年11月7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负责申报的中国古琴艺术又被列入第二批28种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要动员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作为我国抢救和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代表性工作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专门成立了相关研究与职能部门,负责组织、指导各地开展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基于这一背景,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各地专家学者撰写了这套具有权威性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其中既包括已经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昆曲、古琴等项目,也包括更多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独特风貌、丰富内涵,尚有待申报的项目。丛书着重反映这些文化遗产的基本面貌、表现形态、美学或工艺上的主要特点、历史,以及目前有代表性的主要传人,同时也简要介绍了当地政府为继承与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所做的工作和未来的计划。它不仅有助于读者认识与接近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而且必将激励当代人通过对这些民族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保护,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开创中华民族更为灿烂的未来前景。 我对这套丛书的出版表示衷心祝贺。 后记 2002年11月,我参与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主持的古琴艺术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具体工作。一年以后,古琴艺术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27个项目被UNESCO列入第二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写作此书也是受中国艺术研究院之约。其中文字部分的写作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好在多年来我一直专事于琴学研究和琴乐资料的整理,手头已有很多的积累。在那一段时间里,我一边忙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博士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一边日日熬夜至凌晨写作此书,直至身心俱疲。做学问的清苦和寂寞,也只有自知了。由于时间仓促及本人水平所限,相信本书中还有不少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学者及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另受丛书体例、字数所限,相关琴史、琴曲、琴派、琴乐美学、记谱法与打谱等诸多问题,在本书中均未能展开讨论,这些将留待日后再作深入研究。 最后,我要衷心感谢琴家龚一、吴钊、吴文光诸先生多年来对我的教诲和帮助。我尤其要向故宫博物院郑珉中先生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王迪先生致以最真诚的谢意。两位前辈虽都年事已高,但他们不仅平时给予我很多的指导与关爱,还仔细通读了我的初稿,并提出了很多中肯而宝贵的修改意见。在古琴“申遗”成功后琴坛的一片喧嚣声中,他们的心性高古、恬淡、质朴,也让人感动!另外,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张振涛研究员,资料馆李久玲女士、刘晓辉先生等给予了很多的帮助和支持,在此,谨致以谢意! 章华英 2004年10月20日 写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