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主席亲笔题词,由国家最权威的部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它是唯一一部记述红军长征的正史,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历时两年时间,行程两万五千里的武装大迁移的艰难经历、卓绝斗争、胜利会师的真实全貌。红军长征是老一代革命家用血肉之躯谱写的令人心灵震撼,精神升华,激情奋进,永不言败的光辉的历史。中国红军长征的胜利创立了人类军事史、建国史上令全世界震惊与赞叹的奇迹。长征留下的敢于胜利的英雄主义精神、坚定信念的乐观主义精神、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所汇成的红军精神,是中国乃至世界宝贵的精神遗产。本书是了解新中国历史必读之史料;是有志成事者必吸吮的精神食粮;是做人明理者必学的教科书。翻开它,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幅磅礴绚丽的精神、信念、意志、胜利的历史画卷。
本书是唯一一部记述红军长征的正史,它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历时两年时间,行程两万五千里武装大迁移的艰难经历、卓绝斗争、胜利会师的真实全貌。红军长征是老一代革命家用血肉之躯谱写的令人心灵震撼,精神升华,激情奋进,永不言败的光辉历史,它创造了令全世界震惊与赞叹的奇迹。长征留下的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坚定信念的乐观主义精神、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所汇成的红军精神,是中国乃至世界宝贵的精神遗产。
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于1927年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高举革命的大旗,率领广大群众展开英勇的武装斗争,建立了一支支红军和一块块革命根据地,在各个革命根据地内普遍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各级政权,革命烈火重新在广大地区燃烧起来。为了消灭蓬勃发展的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蒋介石从1930年年底开始接连发动了一次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但均被英勇的红军所粉碎。
恰在这时,日本帝国主义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武装侵占中国东北,并一步步向关内进逼,民族革命的高潮逐步在全国兴起。可是,蒋介石竞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继续集中力量“围剿”各个革命根据地。在他发动的第四次“围剿”被红军打破以后,又于1933年9月,以100万军队、200多架飞机,对各个革命根据地发动了最大的一次“围剿”——第五次“围剿”。
这时,在几块大的革命根据地中,鄂豫皖、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已受到较大的损失。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军主力红四方面军,已向西转移,在川陕边地区建立了新的根据地。湘鄂西根据地的红军主力红二军团,已改编为红三军,在湘鄂川边流动游击。唯有中央革命根据地损失不大。因此,蒋介石这次“围剿”的重点,是中央革命根据地。为了消灭中央红军,他集中了50万兵力,并把驻赣、粤、闽、湘、鄂各省部队,分编为北路、南路、西路军,再加上第十九路军,集中“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及与之相邻近的湘赣、湘鄂赣、闽浙赣等革命根据地。其部署是:
北路军以顾祝同为总司令,蒋鼎文为前线总指挥,下辖三路军,共33个师又3个旅,是“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主力。其任务是:向广昌方向筑垒推进,寻求与中央红军主力决战。
南路军以陈济棠为总司令,指挥粤军11个师又1个旅,阻止中央红军向南发展,并逐步向筠门岭、会昌地区推进,协同北路军作战。
第十九路军等部共6个师又2个旅,扼守闽西和闽西北地区,阻止中央红军向东发展;浙赣闽边区警备部队5个师又4个保安团,“围剿”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并配合北路军第二路军,阻止中央红军向赣东北方向发展。
西路军以何键为总司令,指挥湘军9个师又3个旅,“围剿”湘赣、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并相机东进,阻止中央红军向赣江以西机动。
为了取得这次“围剿”的成功,蒋介石在南昌设立了全权处理赣粤闽湘鄂五省军政事宜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亲自坐镇南昌,指挥这次“围剿”。在政治上,他继续采取“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战略方针,厉行保甲制度和“连坐法”,加强地主武装建设,强化其反动统治。在军事上,他吸取以往失败的教训,采取持久战与“堡垒主义”的新战略和“以守为攻,乘机进剿,运用合围之法,兼采机动之师,远探密垒,薄守厚援,层层巩固,节节进逼,对峙则守,得隙则攻”等原则,并且聘请外国军事顾问,改编部队,举办军官训练团,普遍构筑堡垒封锁线等,企图不断消耗红军的有生力量,最后将红军压缩在狭小区域内,聚而歼之。在经济上,控制交通,实行贸易禁运,对苏区进行严密封锁。与此同时,对外加紧同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勾结,对内肆意进行横征暴敛。筹措“剿共”经费,购买飞机、大炮等,企图彻底消灭红军,摧毁各个革命根据地。
当时,中央苏区红军已发展至8万多人,如果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仍然是有可能的。可是,在这样严峻的局势面前,掌权的“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却实行了错误的军事指导。P2-3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6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是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毛泽东这首著名的七律《长征》,对它作了形象而生动的概括。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以后,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的人民群众,进行了疯狂的屠杀和镇压。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统治,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人毫无畏惧地从血泊中站立起来,于8月1日发动了著名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接着于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近百次武装起义,建立了数十支红军和游击队,开辟了—块块革命根据地,展开了广泛的游击战争,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到1931年底,全国红军发展到约15万人,后来发展到近30万人。但是,中共中央在这个时期犯的几次“左”倾错误,特别是以王明为代表的第三次“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给各个革命根据地和红军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为了扑灭革命的烈火,蒋介石向各个革命根据地发动了一次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及其他根据地领导人的正确指挥下,大部分根据地胜利地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一至四次“围剿”。但在第三次“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导下,广大红军指战员虽然英勇奋战,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却未能打破,中央红军不得不被迫长征。随后,其他几个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也先后出发长征。
在中央红军长征之初, 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又遭到惨重的损失,特别是湘江一战,全军损折过半,由8万多人锐减至3万多人。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才使红军变被动为主动。后来,又战胜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保证了红军长征的胜利。经过无数艰难曲折,各路红军终于先后到达陕甘地区,胜利地结束长征,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各个根据地的红军离开根据地进行长征,是“左”倾冒险主义导致的一个后果,也是在强大的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面前被迫采取的军事行动。正如毛泽东1961年6月21日在会见外宾时的谈话中所说:“一万二千五百公里的长征是光荣的,但实际上是由于犯了路线错误,被敌人追赶得不得不走的。”
红军长征虽然是被迫进行的,但正如毛泽东所说,确实“是光荣的”。在两年的时间中,各路红军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翻越了陡峭险峻甚至终年积雪的座座高山,跨过了激流汹涌、难以渡过的条条江河,穿过了沼泽遍布、神秘莫测的茫茫草地,冲出了国民党数十万军队一层又一层、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他们顶寒风,冒雨雪,忍饥挨饿,遭冷受冻,甚至吃草根、咽树皮,经受了难以想象的千辛万苦,终于赢得了长征的胜利。这是人类创造的一大奇迹,是一曲胜利的凯歌,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历史丰碑,是中国共产党、 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华民族的骄傲。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第二次由失败转向胜利的关键。它使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渡过了自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来最危险、最艰难的时期。从此以后,中国革命迅速地打开了新局面,掀起了革命的新高潮,一步步地走向了最后的胜利。因此,它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前奏,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1996年10月,是工农红军三大主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60周年。为了纪念这次光耀千秋的英雄壮举,总结历史经验,继承和发扬宝贵的长征精神,更好地开创未来,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尽快地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繁荣、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他们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抱着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撰写了这部《红军长征史》,作为我们向这次惊心动魄的伟大业绩,向长征中牺牲的每—位烈士,向参加过长征的每一位红军战士,向所有为红军长征作出过帮助、支援和贡献的各族人民群众,献上的一份微薄而崇高的礼物。
长征业绩永垂不朽!
长征精神万古长存!
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更好地进行新的长征,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编写了这部《红军长征吏》。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在百忙中为本书题写了书名并题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同志和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同志,也都为本书题了词。这是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同志对《红军长征吏》这部英雄的史诗的高度赞扬,同时也是对党史工作的极大关怀和充分重视。
本书的编写和出版,得到了许多单位和同志的帮助。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的徐占权、李辉同志,参加了书稿的撰写;洪明、魏德松、徐占权同志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教研室的廖国良同志,审阅了全部或部分书稿。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阎景堂、齐宝龙同志,为本书选取和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照片和地图。辽宁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辽宁人民出版社社长任慧英同志和责任编辑李英健、蔡文祥、王松同志,为本书的编辑、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本室的佟英明、叶心瑜和韩泰华同志,审阅了全部或部分书稿;李传华、郑惠同志最后审定了全部书稿。审阅书稿的同志,对初稿提出了许多宝贵而中肯的意见。在此书出版之际,特向以上单位和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郭德宏、张树军同志统改了全部书稿,郭德宏同志对部分章节作了较大的修改。张树军同志还提出了书稿的编写大纲,并负责了本书编写的具体组织工作。杨青同志承担了书稿编写的许多事务性工作。
本书是在查阅和运用大量第一手资料,并充分参考和吸收现有的最新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但是,由于我们对红军长征史的研究还不够全面、深入,又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分头赶写出来的,各部分的详略、风格不尽一致,缺陷、不足和差错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
1996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