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余部影片,艺术地展现了1949年以来祖国大陆不同时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纵向构成了一部新中国经典电影史,具有文献性的认识价值,兼有电影工具书和电影教科书之功效。本书邀请众多保家,对1949至2005年的中国大陆五十余部电影进行点评,并附有每部影片的详细资料及图片,勾勒出半个世纪的华采乐章,是向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的献礼之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名家看电影(1949-2005)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张振华//梅朵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五十余部影片,艺术地展现了1949年以来祖国大陆不同时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纵向构成了一部新中国经典电影史,具有文献性的认识价值,兼有电影工具书和电影教科书之功效。本书邀请众多保家,对1949至2005年的中国大陆五十余部电影进行点评,并附有每部影片的详细资料及图片,勾勒出半个世纪的华采乐章,是向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的献礼之作。 内容推荐 本书邀请众多保家,对1949至2005年的中国大陆五十余部电影进行点评,并附有每部影片的详细资料及图片,勾勒出半个世纪的华采乐章,是向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的献礼之作。 目录 回顾与思考(代序) ——在2005上海“影评人奖”颁奖大会上的发言 主编絮语 石挥唯一的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 ——影睡《我这一辈子》评析 新中国电影的首创之作 ——影片《白毛女》评析 史诗战争片的基石 ——影片《南片北战》评析 真实可信的英雄形象 ——影片《董存瑞》评析 成功的改编 精美的艺术 ——简评《祝福》的电影改编 凝练而悠远,俊逸而深邃的美学品质 ——影片《林家铺子》评析 金山的艺术创造 ——影片《风暴》评析 一部可以载入中国电影史册的传记片 ——影片《林则徐》评析 喜剧的苦旅 ——影片《今天我休息》评析 强烈深沉、昂扬抒情 ——影片《红色娘子军》评析 悲惨的历史与悲壮的故事 ——影片《甲午风云》评析 来自民间的喜剧艺术 ——影片《李双双》评析 我国现代类型影片的形山之作 ——影片《冰山上的来客》评析 一部音画表意高度自觉的影片 ——影片《农奴》评析贾磊磊 有传世价值的儿童影片 ——影片《小兵张嘎》评析倪震 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 ——影片《早春二月》评析李果 渴望打破文化禁锢的艺术理想 ——影片《阿诗玛》评析李道新 浓墨重彩写人性 ——影片《归心似箭》评析徐如中 对意境美的追求 ——电影《巴山夜雨》评析李道新 第四代电影导演的发端之作 ——影片《沙鸥》评析刘一兵 中国银幕上的第一次政治反思 ——影片《天云山传奇》评析张清 喜剧影片的可贵探索 ——影片《喜盈门》评析顾晓鸣 中国电影人向虚假开战的发端 ——影片《邻居》评析刘一兵 “爱情的贫困”和“贫困的爱情” ——影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评析叶青 新时期历史影片的开篇之作 ——影片《西安事变》评析倪震 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影片《城南旧事》评析杨鹏、纪珉 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辉形象 ——影片《人到中年》评析张德林 凌子风的“原著加我”精神 ——影片《骆驼祥子》评析王晓玉 对传统道德的审视与思考 ——影片《乡音》评析赵志红、王志敏 高扬“残酷的浪漫”美学精神 ——影片《黄土地》评析黄式宪 知识分子文化形态的深刻反思 ——影片《黑炮事件》评析曲丽萍 张扬狂放的生命意识 ——电影《红高粱》评析任仲伦 现代纪实美学结下的硕果 ——影片《野山》评析解玺璋 《血战台儿庄》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影片《血战台儿庄》评析张振华 反思历史、思考现实 ——影片《芙蓉镇》评析余倩 人物传记片的一个新起点 ——影片《孙中山》评析汪天云 一部女性电影的力作 ——影片《人·鬼·情》评析吴琼 《老井》的再读解 ——影片Ⅸ老井》评析王纪人 一幅恢宏的历史长卷 ——影片《开国大典》评析李建强 《本命年》:失落的理想主义 ——影片《本命年》评析吴琼 大气磅礴的历史史诗 ——影片《开天辟地》评析李果 宏伟的历史画卷 ——影片《大决战》评析赵志红、王志敏 一首悲怆崇高的诗篇 ——影片《周恩来》评析王人殷 锐意求新求变的艺术耕耘者 ——影片《秋菊打官司》评析黄式宪 执著于文化思考的陈凯歌 ——影片《霸王别姬》评析罗艺军 意义消解及其“大院”背景 ——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评析徐生民 面对社会变革的沉思 ——影片《被告山杠爷》评析任仲伦 深刻反思的历史悲剧 ——影片《鸦片战争》评析顾晓鸣 一部唯美风格的商业大片 ——影片《英雄》评析张毅磊 独特才是美丽的 ——影片《美丽上海》评析许朋乐 都市向往的冰凉旅程 ——影片《暖》评析秦玉兰 谎言的游戏 ——影片《手机》评析张仲年、周冬莹 两个鲜活、新颖的艺术形象 ——影片《邓小平·1928》评析张振华 剖视人性:理解和宽容 ——影片《孔雀》评析孙玲、王世靖 “新生代”的艰难选择 ——影片《世界》评析葛颖 是真精神自传世 ——影片《可可西里》评析金冠军、聂伟 试读章节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影片《我这一辈子》的影响所及,绝不局限在国内。1970年代末,中国派出了由著名导演桑弧为团长的中国电影代表团,参加了在意大利举办的中国电影回顾展,尔后,又在香港举办了石挥电影回顾展,海内外的电影行家们对石挥的电影成就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对他的作品作出了很高的评价。意大利的电影评论家说,他们国家的电影新现实主义,应该说,起源于中国,中国拍实景的做法早于意大利。因此,他们说,新现实主义的真正发明权,严格地说就应归于中国!其他一些外国电影家对石挥的才华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法国电影史学家米特里说:“我参观了中国电影回顾展,发现了中国电影,也发现了石挥。”参加中国电影回顾展的日本电影评论家佐滕忠男也说:“作为一个导演,石挥是第一流的。” 电影《我这一辈子》改编自著名作家老舍的同名小说。影片描写了一名清朝末年的警察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一生经历。由石挥主演的“我”,从一个年仅20岁的青年,一直到晚年,跨越了几个时代。在这部影片中,石挥充分显示了他在电影表演方面的杰出才能,以崭新的艺术创作面貌和风格,塑造了一个饱经生活忧患的老巡警的形象:既是一个人一生道路的凄惨缩影,又是社会、历史变迁与升降沉浮的标杆。 《我这一辈子》的刨怍成功,标志着石挥的创作生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咴熟阶段,也是石挥所有创作的一个高峰与里程碑作品,在这部作品中,石挥施展和调动了他的全部的创作才华,集编、导、演于一身。石挥喜欢老舍的作品,尤其喜爱他的小说《我这一辈子》。在从小说改编为电影的创作过程中,石挥既保留原著的精髓,又进行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创造性的发挥,体现了石挥对电影创作的严肃态度。他说:“我小时候就喜欢老舍创作的作品,这本《我这一辈子》自前清写到民国十年(1921年),后面是我自己加进去的。”也就是说,主人公从1921年直到解放这28年的经历,石挥作了重新创作与构思。 P6 序言 回顾与思考 ——在2005上海“影评人奖”颁奖大会上的发言 梅朵 今年,是我们中国电影开创一百年的光辉年代,值得我们庆贺,尤其值得我们回顾、思考,从中吸取开创未来的力量。 相比我们民族文化的别的门类,我们的电影很年轻,但是它更表现出一种时代精神:积极贴近人民。在它走过的百年历史中,我们看到贯穿其中的主流,总在努力体现人民的所思所想,表达人民的时代要求。 回顾1930年代创作的无声电影《神女》和相继在银幕上展现的有声电影《马路天使》和《十字街头》,就可以感受到中国电影艺术家燃烧着的那颗追求自由、民主的心,与人民同甘共苦的心。现在如果我们把它们在银幕上放映,仍然可以感受到它们那热烈的艺术生命和燃烧的心——可以说,它们就是我们中国电影的艺术传统。 经历了八年抗战,经受了战争考验的中国电影艺术家,则更加具有一种反抗黑暗、追求光明的精神。1940年代,他们创作了一系列富有强烈批判精神的影片:《一江舂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万家灯火》。同时,他们的艺术视野也更加开阔,进行多方面的艺术探索,创造了如《小城之春》等不同艺术风格的影片。可以说,1940年代的电影是中国电影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解放了,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人民成为生活的真正主人,银幕上也响彻具有进取精神的高昂歌声,如《白毛女》、《南征北战》、《李双双》、《甲午风云》等。新社会艺术家创作的影片,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一种新的精神。由此起步,如果我们能够遵循艺术本身发展的规律,而不是简单地把电影当成一种政治工具,那么必将创造出我们电影的新时代。但是,令人十分痛惜的是:我们的电影艺术却越来越受到政治工具论的影响,尤其被“四人帮”垄断后,我们的电影艺术整个崩毁了。好在人民终于粉碎了他们的阴谋,有力地改变了这个局面,创造了1980年代我们电影的新时代,真正发挥了我们电影艺术家的创造精神,拍摄出了《芙蓉镇》、《黄土地》、《红高梁》、《城南旧事》等等各种艺术风格的影片,真正开创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迎来了我们人民电影艺术的新高峰。我们的老电影艺术家都是1980年代的过来人,一定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希望我们的电影继续发扬为人民的精神。 回顾我国电影百年的历史,虽然历经艰难曲折的过程,但是贯穿其中的主流,也正是这种精神。我相信,中国电影新的一百年,必将更加繁荣昌盛。 2005年6月14日于上海中山医院病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