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本年度推出今年报告的主题是“中国民营企业品牌及其竞争力”,在继续公布民营企业综合竞争力指数的同时,首次公布中国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本报告的分析对象是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品牌竞争力指数达到10以上的内资制造业私营企业。对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广东、云南、河北、吉林等17个省市民营企业所做问卷调查的发放范围,也是按此口径进行选择与确定的。本报告内容翔实,信息量大,对于推动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培育、成长与提升提出了值得参考的意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No.2品牌与竞争力指数)/民营企业蓝皮书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刘迎秋//徐志祥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本年度推出今年报告的主题是“中国民营企业品牌及其竞争力”,在继续公布民营企业综合竞争力指数的同时,首次公布中国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本报告的分析对象是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品牌竞争力指数达到10以上的内资制造业私营企业。对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广东、云南、河北、吉林等17个省市民营企业所做问卷调查的发放范围,也是按此口径进行选择与确定的。本报告内容翔实,信息量大,对于推动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培育、成长与提升提出了值得参考的意见。 目录 序 言 第一篇 中国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研究报告 主报告 中国民营企业品牌及其竞争力分析 一 引言 二 品牌、品牌竞争力与民营企业综合竞争力 三 中国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发展现状、特点和问题 四 提升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基本路径 五 几点结论 分报告之一 品牌竞争力与市场营销 一 品牌竞争力与市场营销的理论模型 二 市场营销策略与培育品牌竞争力 三 品牌竞争力促进市场营销 四 民营企业营销与品牌竞争力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分报告之二 中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和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 一 引言 二 技术创新与品牌发展现状与问题 三 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与品牌竞争力的回归分析 四 品牌资产保护与品牌竞争力培育 五 技术创新与品牌竞争力培育 六 政策建议 分报告之三 中国民营企业规模与品牌竞争力 一 品牌与规模的相互关系 二 民营企业规模分布现状与品牌竞争力分析 三 企业规模对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的作用分析 四 品牌竞争力与企业规模的数量分析 五 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提升与规模经营战略 分报告之四 中国民营企业文化与品牌竞争力 一 我国民营企业文化特征 二 现阶段中国民营企业品牌文化现状与原因 三 企业文化对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的作用分析 四 品牌竞争力与企业文化的数量分析 五 提升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文化方略 分报告之五 产业集群与企业(产品)品牌的互动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品牌与产业集群互动实证研究——以服装产业集群为例 三 案例分析——产业集群成为晋江品牌建设强大的后盾 四 产业集群提升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机制与途径 五 促进区域品牌建设的主要措施 分报告之六 中国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与产业战略 一 产业分布与品牌竞争力 二 多元化和专业化经营与品牌竞争力 三 产业战略与品牌竞争力培育的路径选择 分报告之七 品牌竞争力与国际化经营 一 民营企业国际化品牌竞争力水平低、缺乏知名品牌 二 缺乏国际性品牌竞争力的主要原因 三 创立和培育国际性品牌、提高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 四 利用国际市场培育品牌竞争力的途径 分报告之八 2005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50强与 最具品牌竞争潜力100家分析 一 遴选:标准、过程与结果 二 指标分析:均值、极值与分组 三 结构分析:时间、空间与行业 四 分组分析:规模、技术与广告 五 计量分析:全要素生产率、综合竞争力及广告投入 六 提升品牌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附 中国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研究报告图表一览 第二篇2005中国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 50强典型案例介绍 案例一 打响“中国制造” 争创世界名牌——飞跃集团 案例二 创全球品牌树百年华立——华立集团 案例三 从田野走向世界——万向集团 案例四 针情演绎美丽——宝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案例五 创世界名牌扬民族志气——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 案例六 市场论英雄品牌决胜负——纳爱斯集团 案例七 十年磨一剑 务实创品牌——星星集团有限公司 案例八 德报人类 力创未来——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召3 案例九 百年蒙牛强乳兴农——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案例十 质量为本信誉为魂追求卓著——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案例十一 创建璀璨明牌——浙江日月首饰集团公司 案例十二 争创世界名牌——正泰集团 案例十三 做中国鞋业的“奔驰”——康奈集团有限公司 案例十四 合力的经济学范本——奥康集团有限公司 案例十五 打造新锐领军品牌——江苏隆力奇集团有限公司 案例十六 扬名牌优势谋更快发展——江苏梦兰集团 案例十七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争创国际品牌——深圳海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案例十八 底蕴深厚才能承载万物——传化集团 案例十九 铸百年品牌 创一流管道企业——金洲集团有限公司 案例二十 仁者爱人 品牌之道——汇仁集团有限公司 案例二十一 打造一流品牌提升企业竞争力——通威集团有限公司 案例二十二 以品牌带动企业发展——江苏远东集团 案例二十三 创造名牌 塑造名企——中国·喜临门集团 案例二十四 中国铜加工业因海亮而精彩——海亮集团有限公司 案例二十五 科技引领时尚 品质铸就名牌——蒙努集团 案例二十六 品牌领航产业共荣——上海人民企业集团 案例二十七 让吉利轿车走遍全世界——浙江吉利控股集团 案例二十八 唯有源头活水来——人民电器集团 案例二十九 为生活添魅力 为生命添活力——天狮集团有限公司 案例三十 永续创新发展通力回报社会——浙江富春江通信集团 案例三十一 从“成本领先”到“技术领先”——三花控股集团 第三篇 附 录 附录I 关于中国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及其指标体系的说明 附录Ⅱ 关于中国民营企业综合竞争力指数及其指标体系的说明 后 记 试读章节 万向集团始创于1969年,是国务院120家试点企业集团、国家520户重点企业之一。2004年集团总资产规模145.93亿元,总销售额208.57亿元、利税16.90亿元、出口创汇6.10亿美元,同比增长13.71%、37.03%、31.91%、60.53%。综合实力位居全国民营企业第3位。 创业36年来,万向一直致力于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产品从汽车零件到部件再到模块化系统。万向现拥有32家汽车零部件产品专业工厂,主导产品包括汽车万向节十字轴总成、轿车等速驱动轴、减震器、制动器、传动轴、轴承、橡胶密封件、精密件(滚动体)、保险杠、雨刮器、燃油箱以及汽车底盘系统、制动系统、悬架系统等系统零部件产品。 一 万向创始人 鲁冠球——万向集团创始人,现任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中国共产党十三大、十四大代表和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位从田野走向世界的中国农民的儿子,以“奋斗十年添个零”的业绩,被誉为企业界的“常青树”。在他的领导下,万向从当初7个人、4000元钱的铁匠铺,发展成为拥有3万多名员工、资产规模达145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 二 品牌发展历程 从1969年创立至今,万向历经了四个发展阶段,建立、培育的“钱潮(QC)”、“万向”两大主导品牌随着万向的快速成长而不断壮大,品牌竞争力也不断提升、增强。 1.“钱潮(QC)”品牌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万向通过内部整顿,集中力量专业生产汽车万向节。1981年,万向注册并启用“钱潮”牌商标。1984.年,万向为当时世界最大的万向节生产厂商——美国舍勒公司贴牌生产万向节,并出口到美国市场,开创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品出口到美国的先河。此后万向制造的产品先后进入了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大众等国际汽车厂商的配套生产线。1996年,万向注册启用“QC”商标。历经了多年的市场磨砺和拼搏之后,“钱潮(QC)”牌万向节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65%以上,成为了国内行业龙头。同时也得到社会和政府的广泛认可,自1987年“钱潮”牌万向节先后荣获国家银质奖、农业部优质产品奖、中国机械工业名牌产品、浙江省名牌产品、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出口商品、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名牌出口商品等荣誉;“钱潮”牌商标先后被授予浙江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2.“万向”品牌的发展 进入90年代,万向围绕“大集团战略、小核算体系、资本式运作、国际化市场”的战略方针,经过优化重组,公司制改造,形成了以生产汽车零部件为主业的“外大内小”的企业集团——万向集团,开始了集团化发展道路。1994年“万向钱潮”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开创了中国民营企业上市之先河。同年,万向在美国组建万向美国公司。1997年,万向产品供货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成为中国汽车零部件第一个进入美国主机配套市场的企业。90年代万向的一系列举措,使得“万向”品牌形象得到迅速提升。2000年,万向注册启用“万向”商标。2004年“万向”商标被授予浙江省著名商标,“万向”企业商号被评为浙江省知名商号。2005年“万向”牌轴承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2002年万向还被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确定为“向世界名牌进军16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之一。 P233-234 序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这是我国企业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且艰巨的任务。实践证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品牌和名牌,不仅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于求得生存和发展,我国也难免处于“世界加工厂”的被动发展地位。要改变这种局面和处境,唯一的选择就是进行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大力开发和发展核心技术,铸造自主品牌。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从“世界加工厂”成长为“世界制造工厂”,并进一步发展成为“世界品牌工厂”。这个过程既是产业大升级的过程,也是品牌大培育与大发展的过程。 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由以展现的载体,也是企业竞争力大小的标志之一。因此,研究和探索企业品牌及其竞争力形成与发展过程,分析和剖析企业品牌竞争力培育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探索企业提升其品牌竞争力的路径,就成了当前我国广大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市场竞争的过程中面临的十分突出和现实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长期关注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又组织力量着手开展关于民营企业竞争力的调查与研究,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在2004年的研究中,该中心第一次建立了民营企业竞争力模型,并首次对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指数进行了计算。2005年,通过合作方式,他们又动员多方力量,进一步开展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的调查与研究。通过调查研究,不仅收集到了大量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的资料和数据,而且第一次建立起了中国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数据库,第一次构建了中国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模型并计算得出了中国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 为了高质量地完成这项研究任务,课题组从2005年4月份就开始围绕“品牌与民营企业竞争力”这个主题构建调查研究的基本框架。他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开展了涉及全国17个省市的问卷调查和部分省市的考察。虽然这次调查得到了很多省市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但是,实际调查过程遇到的困难不胜枚举。例如,由于问卷涉及的内容较多、填写要求较高、特别是有些问题还涉及企业的“隐私”,因此,一些企业不愿意填写或不完整填写,有的甚至干脆不填写。这就给他们开展大规模实证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资料的全面性,在发放调查问卷的同时,他们不怕烦琐,还通过实地考察与访问和电话调查等手段获取和补充了大量相关资料,表现出当前条件下开展实证研究的一种“韧劲”。没有这种“韧劲”,要开展这么大面积的非官方问卷调查是很难的,要取得这么好的问卷调查成果也是很难的。正是由于他们发扬了这样一种不怕碰硬、敢于吃苦、勇于胜利的精神,才使他们的调查研究取得了这样好的成果。这是一种良好的学术作风和求实精神,值得给予充分肯定。 2005年他们开展的这项调查研究形成的成果由一个主报告和八个分报告组成。这些报告不仅实证性地分析和阐明了民营企业综合竞争力与品牌竞争力的关系,而且实证性地分析和阐明了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形成逻辑及其进一步提升的路径。具体说,这些报告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论证和阐明了一系列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观点,包括品牌竞争力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企业竞争力状况,但不能简单地将品牌竞争力等同于企业竞争力的观点;品牌竞争力的形成需要产权制度的支撑,但仅有产权制度支撑而无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仍然很难形成企业竞争力的观点;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提升归根结底取决于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和核心技术的开发与发展以及自主知识产权有效保护的观点;民营企业必须根据产品生命周期选择和处理好“做大”与“做强”关系的观点;关于民营企业国际化过程中不仅需要“走出去”,而且需要“走进去”和“走上去”的观点;关于企业品牌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的观点;产业集群发展有助于品牌集聚、但在市场边界清晰、市场需求有限的情况下产业集群内名牌过多、品牌的边际收益会下降的观点;关于产业的选择与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提升高度相关的观点,等等。这些观点都是启发性的和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我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他们的这项研究也会不断深化。 我们期待着这项研究取得更多、更好、对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具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 陈佳贵 2005年10月20日 于北京 后记 经过近一年的苦战,到今天凌晨2点,这篇专门分析中国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的研究报告终于可以以一本完整的蓝皮书形式付梓出版正式公诸于世了。这是继2004年公开出版《中园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No.1》之后完成的第二部报告。本报告的主题是“品牌与民营企业竞争力”。 把“品牌与民营企业竞争力”作为民营企业竞争力研究的一个主题,不仅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且是中国经济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具体反映,更是大幅度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然而,对于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的品牌质量及其竞争力,人们了解甚少,甚至根本不够了解;对于我国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更是知之不多或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这种情况下,要分析和说明我国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及其提升问题,就成了一句空话。正是出于这样一种考虑,早在2004年我们就形成了要研究我国民营企业竞争力就必须研究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想法。这一想法与浙江省工商局、浙江省私(民)营企业协会有关领导的想法不谋而合。由此,便达成了在去年成功联合进行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研究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合作,着力研究我国民营企业品牌及其竞争力。此后不久,这一想法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佳贵等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而且被正式批准立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重点课题。课题组组长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刘迎秋和浙江省工商局常务副局长徐志祥,副组长则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军。课题组正式成立后,首先由刘迎秋提出调查研究的总体思路和基本框架,然后多次召开课题组会议进行集体讨论,在此基础上组织进行了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调查问卷的研究与设计,并动员课题组成员开展了广泛的理论研究和相关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 品牌竞争力指数是这项研究的核心范畴。实证性地分析和阐明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指数,是令人振奋的。因此,这项研究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教授的热情关心与支持,并提出了“深入调查、反映实际、指导实践”的具体要求。此外,这项研究还得到了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魏礼群教授、中央政研室副主任郑新立研究员、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行长郭树清博士、全国政协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敬琏研究员、全国政协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刘鸿儒教授、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教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副局长甘国屏、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副局长王秦平、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王以铭、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原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张卓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研究员、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理事长戴园晨研究员以及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曹玉书教授、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研究员等一大批专家学者的关心、指导与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全国有关省市和部门的大力支持。没有他们的热情关心、深入指导与大力支持,这项调查研究是不可能达到这么高的质量和水平的。 今年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与2004年的最大差别是,2004年开展问卷调查的省份只有东南西北中5个代表性省份,今年先是扩展为12个,后经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的努力,又进一步扩展到了17个省市。这些省市的个体私营企业协会或中小企业局参与了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工作。课题组成员还分别对浙江、河北等省进行了实地访问调查。浙江省私营企业协会秘书长潘立生先生、河北省私营企业协会秘书长王振远先生、云南省个体私营经济协会秘书长朱新民先生、吉林省私营企业协会秘书长于学宏先生、江苏省私营个体经济协会秘书长陈南北先生、广东省私营企业协会秘书长蔡海春先生、湖北省私营企业协会秘书长贾民乡先生、上海市私营企业协会秘书长叶恩国先生、四川省私营企业协会秘书长刘东伯先生、山东省个体私营企业协会秘书长陈文亮先生以及江西省政府研究室调研处处长陈石俊先生等一大批在地方工作的负责同志,为协助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顺利开展企业品牌竞争力问卷调查,付出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劳动。正是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我们才取得了这样好的调研成果、建立起了这样完整和规模宏大的中国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指数数据库。 经过半年多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本项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初步形成。课题组副组长、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张军研究员执笔主报告和分报告之一的初稿,并负责各分报告的统编修改和定稿。其他课题组成员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外贸室副研究员夏先良博士负责分报告之二的调查研究与初稿撰写,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马宁博士负责分报告之三、之四的调查研究与初稿撰写,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非公经济处处长顾强与任宝、张彦明共同负责分报告之五的调查研究与初稿撰写,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李春瑜博士负责分报告之六的调查研究与初稿撰写,国家商务部研究室国内经济与市场流通处处长杨正位博士与桑惊、常虹共同负责分报告之七的调查研究与初稿撰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政府政策系博士生赵少钦和工业经济系博士生刘艳红负责分报告之八的调查研究与初稿撰写。政府政策与公共管理系博士生刘春江负责中国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50强典型企业案例介绍的征集与统编工作。初稿完成后,刘迎秋对主报告进行全面修改、补充和最后定稿,并对全书进行总纂。 这项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问卷设计与调查。赵少钦承担了调查问卷的主设计工作,李春瑜对问卷的科学设计做了有益的补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学术秘书兼办公室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政府政策系博士生刘剑雄作为课题组学术秘书,不仅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承担了课题组日常行政管理、联系协调、课题组会议记录和会议纪要整理工作,而且负责问卷的印制、组织发放和回收以及问卷资料与数据的录入管理工作,为课题组工作的正常开展和2005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数据库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生杜鹏担当了调查问卷资料的录入和数据处理以及电话调查等工作,表现出很好的积极负责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刘刚、周星、王雪莲、谢春英、张鸥、张国华做了部分调查问卷资料和数据录入工作。本书英文总目录由刘春江英译、刘艳红校对。 在本报告顺利定稿即将付梓出版之际,我们要向以上提及的所有人士表示衷心感谢!同时,还要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先生以及责任编辑表示诚挚的谢意。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才使本书及时于今年11月初在杭州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浙江民营企业峰会”上公开与广大读者见面。 最后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虽然在调查研究与写作过程中我们多次召开课题组会议集体研究和讨论,并尽可能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但是,限于能力和水平,加之时间仓促,现在奉献给大家的这部研究报告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不足甚至错误,恳请得到海内外各界朋友与同仁的批评指正。 编 者 2005年10月15日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