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学术史上,明末清初是一个风起云涌、人才辈出的时代。顾炎武就是生活在这一时代的卓然大儒。他一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奇学博,志在天下,以其继往开来的杰出业绩,被誉为一代学术的开派宗师。本书作者陈祖武教授,以非凡大气的学科导师风范,深入顾炎武的精神世界,回顾其一代学术源流,纵笔顾炎武的创辟之功,撰述其至为深沅的“人文”影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顾炎武评传/传世大儒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陈祖武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中国学术史上,明末清初是一个风起云涌、人才辈出的时代。顾炎武就是生活在这一时代的卓然大儒。他一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奇学博,志在天下,以其继往开来的杰出业绩,被誉为一代学术的开派宗师。本书作者陈祖武教授,以非凡大气的学科导师风范,深入顾炎武的精神世界,回顾其一代学术源流,纵笔顾炎武的创辟之功,撰述其至为深沅的“人文”影响。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近获温家宝总理亲自颁发的中央文史馆员证书。 陈祖武教授以严谨务实的研究态度,以非凡大气的学科导师风范,深入清儒顾炎武的精神世界,回顾一代学术源流,纵笔顾炎武的创辟之功,撰述其至为深沅的“人文”影响。 目录 前言/001 第一讲 一个孕育大儒的时代/001 明清更迭的历史动荡/002 满汉文化的剧烈冲突/005 清廷文化政策的调整与满汉文化的合流/013 第二讲 晚明实学思潮的熏陶/019 “士当求实学”的家训/020 理学在晚明的衰微/022 经世思潮的兴起/025 晚明的西学输入/027 投身实学潮流/030 第三讲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033 弘光授官/034 乙酉四论/035 苏州从军/038 昆山之难/039 隆武遗臣/041 第四讲 歧路彷徨流转四方/045 远游之想初萌/046 被迫剃发/047 奔走大江南北/049 移居神烈山下/052 第五讲 陆恩案发初陷囹圄/055 陆案缘起/056 苏松人狱/057 重返南京/059 孤踪疑影/062 第六讲 只身远游吊古伤今/065 北游原因/066 首途胶东/067 淮北大雨/069 遍游齐鲁/070 幽燕怀古/072 第七讲 南北往返风尘仆仆/075 江上烽火/076 频谒明陵/077 吴门度岁/079 南下浙江/081 掉头北去/083 第八讲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085 西游秦晋/086 《明史》冤狱/089 置产章丘/092 垦荒雁北/095 刻书淮安/097 第九讲 莱州祸起再陷囹圄/101 京中闻祸/102 《忠节录》案/103 济南入狱/106 亲友搭救/110 《赴东》诗史/113 第十讲 以游为隐关山共老/117 初拒修史/118 三藩乱中/120 再拒鸿博/122 卜居华阴/126 死而后已/127 第十一讲 顾亭林致潘次耕书札考证/133 从游前诸札/134 从游期间诸札/139 鸿博特科及其后诸札/144 第十二讲 《广师》杂识/155 撰述缘起与成文时间/156 《广师》十贤学行述略/161 虚怀若谷相得益彰/168 第十三讲 不朽的学术巨著《日知录》/173 《日知录》纂修考/174 社会政治思想/181 经学思想/185 史学思想/191 文学思想/193 务实学风/196 《日知录集释》的纂辑/202 第十四讲 顾炎武礼学思想的历史地位/207 明道救世的礼学思想/208 顾炎武礼学思想在当世的反响/216 清廷与儒臣的回应/223 “礼学即理学”思想的定型/228 附录一 顾炎武年表/239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245 试读章节 顾炎武生当明清鼎革。他原名绛,字忠清,明亡,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613年7月15日),清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初八日(1682年2月14日)病逝,享年七十岁。顾炎武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需要大儒的时代,也是一个孕育大儒的时代。 明清更迭的历史动荡 十七世纪的中国,明亡清兴,王朝更迭,形成中国古史中又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从广义上说,明清更迭并不仅仅是指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朱明王朝统治的结束,以及同年五月清军的入据北京和四个月后清世祖颁诏天下,“定鼎燕京”。它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一过程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其上限可以一直追溯到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兴兵,其下限则迄于清康熙二十二年,清廷最终清除亡明残余,统一台湾。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明代,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其腐朽性亦越发显现出来。及至明神宗万历之时,朱明王朝已人末世。其间虽有过张居正十年(1573—1582年)的锐意革新,然而颓势已成,不可逆转。天启、崇祯两朝,更是江河日下,犹如痈疽积年,只待溃烂了。 土地兼并,这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尤其是它的晚期,是一个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明末,不惟地主豪绅巧取豪夺,更有官庄的肆意侵吞。在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劳动者身上,既有私租的榨取,复有官府繁苛赋役的重压,而辽、剿、练三饷的加派,则更属中国古史中所罕见的虐政。崇祯十二年(1639年),御史郝晋上疏,对加派的苛酷惊叹道:“万历末年,合九边饷止二百八十万。今加派辽饷至九百万,剿饷三百三十万,业已停罢,旋加练饷七百三十余万,自古有一年而括二千万以输京师,又括京师二千万以输边者乎?”在重重压榨之下,人民生计荡然。崇祯末年,自江淮至京畿的数千里原野,已是“蓬蒿满路,鸡犬无声”。 同经济的崩溃相终始,明末政治格外的腐败。阉寺弄权,士绅结党,贪风炽烈,政以贿成,一片亡国景象。明神宗在位四十余年,蛰居深宫,侈靡无度。熹宗一朝,宦官魏忠贤一手障天,祸国殃民。魏氏党羽,推行恐怖政治,黑暗腐朽,无以复加。崇祯帝当政十七年,尽管孜孜图治,然而病人膏肓,积重难返。因此,崇祯一朝,事事仰承独断的结果,不惟于颓局无补,反倒使谄谀之风日长。这样一个腐朽已极的封建专制政权,理所当然要遭到历史的淘汰。 正当朱明王朝积弱待毙之际,地处我国东北的建州女真崛起。自努尔哈赤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兴兵以来,短短半个世纪间,雄踞辽沈,虎视关内。皇太极继起,挥师频频叩关,出没于辽东、辽西、河北,乃至京畿一带,成为终明之世不得摆脱的忧患。而置朱明王朝于死地的,则是无路可投的农民大众。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白水县农民率先举起义旗。星星之火,倏尔燎原,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将腐朽的朱明王朝埋葬。但是,李白成的大顺农民政权没有能够得以巩固,入据北京仅仅四十余日,便又匆匆西去。明末农民大起义的胜利成果,为拥兵西进的满洲贵族所攫夺。中国封建社会没有发生根本的变革,而只是凭借农民起义的力量,实现了改朝换代的政治变动。 清王朝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封建政权,自顺治元年(1644年)建立,迄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统一台湾,经历了整整四十年的动乱。 顺治元年,满洲贵族的入关,改变了明末阶级力量的结构,使之出现了新的组合。在北方,曾经受到李白成农民军严重打击的地主阶级,以吴三桂降清为标志,很快与满洲贵族合流。而在张献忠农民军所扫荡的南方,地主阶级亦纠集武装,对农民军进行拼死反抗。未曾受到农民起义沉重打击的江南官绅,则于同年五月在南京建立起弘光政权,试图与满洲贵族“合师进讨,问罪秦中”。清廷作为满汉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一方面于顺治元年颁发圈地令,下令将北京附近各州县的所谓无主荒田,尽行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以确保满洲贵族对土地的大量占有,使“满汉分居,各理疆界”。另一方面,则在不与圈地冲突的前提下,明文规定保护汉族地主阶级的利益,于顺治二年宣布,因战乱出逃的地主,返乡之后,准给故业,任何人不得霸占,否则将以“党寇”惩处。就全国范围而言,顺治之初,基本上是一个满汉地主阶级联合镇压农民起义的局面。 然而清政权对汉族地主阶级的联合和保护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新王朝的统治,承认满洲贵族在这一联合政权中特殊的核心地位。对此不得有丝毫的异议,更不能拥号称尊,否则便是天有二日,形同敌国。所以,当南明政权拒不接受这样的现实之后,这一格局便迅速发生了变化。在农民起义军蒙受重大挫折,局促西南一隅的同时,清军挥师南下,以武力强迫江南官绅接受严酷的现实。顺治二年五月,弘光政权崩溃。六月,清廷再颁剃发令,将满人剃发习俗强制推行于江南。清廷重申:“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决不轻贷。”还严格规定:“已定地方,仍存明制,不遵本朝制度者,杀无赦!”这样的民族高压政策,虽然使不少江南官绅低头就范,但是也有更多的不甘民族屈辱者,挺而抗争,投身到此起彼伏的反剃发斗争中去。形势的急剧变化,打破了满汉地主阶级联合镇压农民起义的格局,民族矛盾一度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民族矛盾的空前激化,为大顺、大西农民军余部同南明政权的联合抗清提供了客观的条件。于是在清初历史上,出现了以农民军为主体的抗清斗争高潮。但是,一则由于南明政权的极度腐败,不惟沿袭亡明故态,官僚倾轧,党争不已,而且极力排斥、打击农民军。再则无论是大西军还是大顺军,又都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集团,两支力量始终未能有效地进行合作,甚至反目为仇,兵戎以见。这样,经过十余年的角逐,到康熙三年(1664年),抗清斗争终于被镇压下去。至此,全国范围的反民族压迫斗争基本告一段落,民族矛盾趋向缓和。 自康熙三年起,曾经出现过一个近十年的相对平静局面。之所以说它是相对平静,其根据在于,清圣祖亲政前后,鳌拜辅政,屡兴大狱,擅杀无辜,弄得朝野不宁。六年,圣祖亲政。八年,总算把鳌拜除去。但是,此时台湾郑氏犹拥兵自立,不奉正朔;西北准噶尔部封建王公正在积聚力量,以与清廷抗衡;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藩王,则异志渐萌,尾大不掉。所以,与其说是平静,倒不如说是更大规模对抗和动乱前的酝酿。一方面是清廷强化其中央集权政治需要的日益迫切,另一方面是以吴三桂为代表的封建军阀割据欲望的恶性膨胀,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演成了自康熙十二年(1673年)起,长达八年之久,蔓延十余省的三藩之乱。康熙二十年,三藩乱平。嗣后,清廷才于康熙二十二年降伏郑氏势力,统一了台湾。 一如前述,明朝末年,社会经济已经是一个崩溃的烂摊子。清军入关之初,连年用兵,战火不熄,社会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经济状况久久不能复苏。就连清世祖也不得不承认,顺治中叶的社会状况,依旧是“民不聊生,饥寒切身”,“吏治堕污,民生憔悴”。三藩乱平之后,康熙帝也曾及时指出:“今乱贼虽已削平,而疮痍尚未全复。”他深以“师旅疲于征调”,“闾阎敝于转运”为念,敦促内外官员“休养苍黎,培复元气”。一时民生疾苦,当可想见。然而,毕竟经过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冲击,腐朽的封建秩序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被打乱了,农民大众争得了生存下去的可能。而且,抗清斗争的长期进行,也促使清初统治者不得不对明末积弊及清初虐政作出适当调整。明末的“三饷”加派,早在顺治初即已明令废除。宦官干政,官绅结党,也为清廷三令五申严行禁止。清圣祖亲政以后,鉴于“圈地”所造成的恶劣后果,于康熙八年六月,特为颁诏,宣布:“自后圈占民间房地,永行停止。”所有这些,都为清初经济的恢复提供了可能。康熙中叶的理学名臣陆陇其曾经说过:“康熙二十年以后,海内始有起色。”这样的话,应当是可信的。 平心而论,清朝初期,尽管有四十年的动乱,但是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较之明末,显然有调整,有进步。所以,以清代明,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历史的前进。只是这个蹒跚的前进过程,采取了曲折的动荡形式罢了。 …… P2-5 序言 在中国学术史上,明末清初是一个风起云涌、人才辈出的时代。顾炎武就是生活在这一时代的卓然大儒。他一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奇学博,志在天下,以其继往开来的杰出业绩,被誉为一代学术的开派宗师。 顾炎武是一个成就斐然的学者,承宋明理学衰微之后,他深得晚明实学思潮熏陶的裨益。一生为学,始终抱定经世致用宗旨,以严谨精勤的学风和朴实的经验归纳方法,广泛涉足于经学、史学、方志舆地、音韵文字、金石考古以及诗文等学。在众多的学术领域,取得了宏富的成就,留下几近五十种的宝贵著述。所著《日知录》、《音学五书》、《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等等,宛若一座无比厚重的丰碑,昭示了历史演进的轨迹,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顾炎武崇实致用的治学精神,严谨绵密的考证方法,以及他对广阔学术门径的开拓,影响一时学风甚巨,对整个清代学术文化的发展,亦显示了深远的历史作用。清代二百六十余年间,音韵文字学之所以能够从经学的附庸而蔚为大国,顾炎武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开创之功。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在学术思潮从宋明理学向清代朴学的转化过程中,作为一个开风气者,顾炎武的历史地位是无可取代的。 中国学术界有个好传统,讲究道德、学问、文章的统一。古往今来,为了实现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人生境界,几多儒林中人,潜心问学,甘淡甘贫,视名利若粪土,为学术而终身奋斗。顾炎武一生,将此三者融为一体,执著追求,终身以之,成为数千年儒林的楷模。他操志高洁,人格傲岸,时至今日,三百年过去,依然具有历久不衰的精神震撼力量。为他所倡导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财富。我们今天缅怀这位三百年前的旷世大儒,就是为了从顾炎武的学行和思想中寻求可贵的历史借鉴,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从而推动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建设,以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祖武之治清代学术史,即自读顾亭林先生书起步。二十余年间,虽亦写有一二篇读书札记,然于亭林学行,实知之太少。原拟一如前辈学者赵俪生教授,俟晚年读书稍多,再去对亭林学行进行梳理。故而近十年间,有关顾亭林先生学行的文字,几乎不写。九八年初,承河北人民出版社古籍室主任李大星先生不弃,约撰顾亭林传记。虽几经婉拒,李先生犹错爱不减,实令祖武进退维谷,无可奈何。所可庆幸者,恰逢已故王冀民教授之大著《顾亭林诗笺释》由中华书局出版。王先生之遗著,系先生于顾亭林诗及学行潜心数十年研究之所得,原原本本,信而有徵。拜读再三,久蓄胸中之亭林学行疑问,得王先生指点而多获释然。有王冀民先生之力作为据,此时去撰写顾亭林小传,自可较之先前踏实许多。然而毕竟亭林先生行奇学博,祖武至今日犹未明白者尚多,以下所述,依旧有不少未得要领之处。就权且充一阶段性作业,请读者诸君指教吧。 亭林小传结撰过半,承苏州大学周可贞博士盛谊,远道颁赐大作《顾炎武年谱》。顾亭林学行研究得此新著,无疑将会是一个有力推动。前辈哲人云,“学如积薪,后来居上”,信然! 同学诸友,梁君勇、袁君立泽、曹君江红、林君存阳,不惟切磋论难,匡我不逮,且为本书依次分撰第十一至十四各章。集体劳作,增色多矣。 陈祖武谨识 一九九九年六月于京东潘家园 二00九年十一月修订于京东潘家园 书评(媒体评论) 明清更迭的社会大动荡,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达于极点。是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占北京,明崇祯帝朱由检缢死煤山,朱明王朝覆亡。四月中,此消息传到江南,人心震恐,一片混乱。五月,清军入踞北京,江山易帜,正朔顿改。当此国家、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顾炎武创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毅然走出书斋,投身时代洪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