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办?“房奴”们怎么办?
有人说,中国人被美国老太太“忽悠”了;有人说,历来以“寅吃卯粮”为耻的中国人,学会了“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更有人说,“房奴”的出现是高房价逼的……
我们说,在中国当下转型的矛盾凸显期,“房奴”的出现是必然。本书讨论“房奴”,是在探讨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业,也是在探讨市场经济下作为经济主体的购房者,更是在探讨具有各种复杂心理、不同传统、个性各异的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房奴实录--一个群体的生存故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雷尔冬 |
出版社 | 广东经济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怎么办?“房奴”们怎么办? 有人说,中国人被美国老太太“忽悠”了;有人说,历来以“寅吃卯粮”为耻的中国人,学会了“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更有人说,“房奴”的出现是高房价逼的…… 我们说,在中国当下转型的矛盾凸显期,“房奴”的出现是必然。本书讨论“房奴”,是在探讨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业,也是在探讨市场经济下作为经济主体的购房者,更是在探讨具有各种复杂心理、不同传统、个性各异的人。 内容推荐 本书讨论“房奴”,是在探讨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业,也是在探讨市场经济下作为经济主体的购房者,更是在探讨具有各种复杂心理、不同传统、个性各异的人。 目录 第一章 “房奴”辛酸泪 一、买房,我说了不算 二、蒋小岚:“房奴”生活的忧郁 三、一年辛酸买房路 四、李强:两次购房的“房奴” 五、“房奴”4年一梦:一场大病多年奋斗归零 六、“房奴”众生相 第二章 拒绝“房奴” 一、邹涛:绝不当“房奴” 二、于凌罡:合作建房第一人的沉寂之路 三、朱剑:从一呼百应到光杆司令 第三章 “房奴”,痛并快乐着 一、赵刚自述:翻身“房奴”的幸福日子 二、两个北京“房奴”的幸福生活 三、幸福“房奴”一览 四、“房奴”的幸福心声 第四章 “房奴”变迁 一、王君伟的故事 二、对话炒楼客 三、一对不怕政策调控夫妇的精彩对话 第五章 名人与房 一、鄢烈山:我的《白兔记》 二、陈绍华:房不在大,舒适就好 三、吴思:家园荒芜 四、作家麦家:居住改变生活的幸福旅程 五、易宪容的选房之道 六、冯小刚:在房间里创造一种文化 第六章 谁动了“房奴”的奶酪 一、高房价催生“房奴” 二、“房奴”群体剖析 试读章节 (五)流血的房价 纸上谈兵不成了,必须要到实际现场去看了。2005年的国庆节开始,我终于体会到,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在虚假繁荣的卖方市场面前,消费者是多么无知和无助。 因为家住北四环八达岭高速边上,所以给父母买房,我圈定高速往北的沿线区域。老婆家中有事情,我独自一个人首先来到水木天成。呵呵,里面人头攒动,我第一次看到售楼小姐冷冰冰的脸。 把时间放回一年多前甚至更早,如果你去售楼处买房,都能看到青春靓丽的小姐脸上永远挂着春天般的微笑。越高档的楼盘笑容越灿烂,身材越魔鬼。那时听到一个未曾考证的传说,谁要是想找大款嫁了或傍了,去做售楼小姐。当然这只是笑谈。 这世界变了。 我在仔细挑剔着楼盘,要么临着吵闹的高速,要么楼盘有点歪斜,而正对清河风景的楼盘,户型也比较大,且没开盘,据说价格昂贵。我在感叹价格偏高的同时,厚着脸皮对冷若冰霜的售楼小姐说,能不能留个电话号码给她们,到好方位楼盘开盘时赏脸给我打个电话告知一下。意外发生了,售楼小姐头都没抬:“我们从不留客户电话,到时候自己来看吧。” 奇耻大辱。我当时差点没骂娘,老子不买了,送上门来的钱不要,老子不想花钱买白眼。 沿着河边继续向东,我到了观澳园,没想到大门紧闭,门口上挂着放假的通知,休息三天。看来房子是好卖啊,在黄金周卖房子的去休假。有意思。不过后来我才知道这个项目分南北区,两个售楼处。那个售楼处节日照常开放。这是后话。 对于同一个项目,我有深刻印象。后来我和一同事在2005年10月的某天顺道来看这楼盘,第一个售楼处的小姐爱搭不理地介绍了几句,我坚持要去现场看,小姐告诉我楼号,让我自己去看,6000元一平方米。同事眼睛都瞪圆了,售楼的为什么不陪着?我安慰他说,都这样。后来我们去另一个售楼处,一个小伙子接待我们,很热情,但房子还没开盘。让我留个电话,到时候通知。我当时又有了自信,高兴得屁颠屁颠的,看来还是有不错的售楼同志的,很热情嘛。 2006年的2月,我又来到观澳园,间距非常小的板楼都已经建成,只是还有最后一套,我到达那套房子那儿,发现至少有3批人在那儿议论最后的房子如何如何户型不好,如何如何高。我飞也似的逃了。 接下来的几天,我去了回龙观。看了著名的流星花园,一层有花园,但楼间距小得让我窒息,价格好像是4500元左右。我很犹豫,价格高,地方远,想当年第一批经济适用房在建的时候,随便挑也就2000多元。售楼先生不动声色地介绍完后,看到我犹豫,笑着说,这个价格过几天还要涨。我不以为然,糊弄傻瓜呢,就你们这点小伎俩。 时间真是捉弄人,现在的新龙城起价已经到了6300元。 我决定绕道航天城,去风景如画的百望山看一看。曾经几次去那儿爬山,觉得那还是不错。有了前几次的遭遇,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百旺茉莉园。离山最近的房子都早没了,剩下的一层见不到山。里面熙熙攘攘的,我拿了点有关资料出来后,便直奔中海枫涟山庄。这个不是山庄的住宅,据说起初5000元都少有人理会。小区环境搞得不错,十分吸引我,可惜能看山的户型早被瓜分。售楼小姐热情地怂恿我半天,我对6000元一平方米的价格基本接受,但对昂贵的物业费和面积过大(120多平方米)颇有微词。 我对山庄还是有感情的,虽然在网上听说附近有垃圾场,夏季不时有二氧化硫的味道。后来又去过一两次,结果价格一浪高过一浪,一次是看到晚报登广告说,还有几套,我第一时间来到现场,结果除了保安外,售楼的都去总部开会了,我留了电话,结果没有收到任何回复,那时已经6400元。最近听说都到7000多元了,看来房子还是没卖完。真是像玩戏法。 那天我还顺便看了润千秋佳苑,给我印象很深的郭姓售楼小姐,很热情。这个项目东边是药用植物园,临着主干道,西边是京密引水渠,然后是百望山,地理位置绝佳。第一排房子都是小户型,价格6700元,后面的好像高很多。我当时就看中了二层的一套。当时恨不得立马交定金。落日的时候,我一边开车一边不时回望风景美丽的润千秋,心里十分惬意。在网上找了半年,不如几日在现实中淘到一套不错房子。老婆在外地,我不停地发短信,老婆也是喜出望外,连夸我运气好办事能力强。到了晚上我就到润千秋的业主论坛上想与大家分享喜悦。 我没想到分享到的是惊讶。 高压线,距离第一排30米,或者20米。然后我查到高压线对人体的各种伤害,了解到百望家园的高压线官司,顿时觉得一盆冷水浇了一头。但我还是压住怒火,要到实地考察。网上不负责任的声音太多,我都怕了。我仍抱着侥幸心理,取了3万元钱,如果没有网上说的那么夸张,我就交定金,别受外界干扰太大,没有百分之百满意的房子。到了现场,我发现自己错了,距离高压线很近,前一天因为兴奋和天黑了忽视了这么重要问题。我也忽然意识到为什么第一排房子相对便宜很多了。本来想和售楼小姐发火,后来觉得她也不容易,不过还是提醒她以后要和客户说清楚高压线的问题,否则就是欺骗。小姐诚惶诚恐地问我是否还考虑,这个不合时宜的问题把我差点逗乐了。 这个项目还有一个插曲,因为在润千秋上面留了QQ号,过了N个月后有一网友和我热聊这个项目,后来她买了两套准备作为公司办公房,压力大得很。又过了两三个月吧,遇到她,她说自从买了房子,公司效益滑坡了很多,索性把房子租给别的公司了。可怜啊。 P34-37 序言 “房奴”,一个簇新的词汇,2006年开始在媒体上流行。 《现代汉语词典》上没有这个词,于是,顾名思义,“房奴”就是房子的奴隶。 按照国际通行的看法,月收入的1/3是房屋按揭还贷金额的一条警戒线,越过此警戒线,将出现较大的还贷风险,并可能影响生活质量。美国的银行就明确规定,每月偿还的按揭贷款以及与住房相关的税费,不得超过贷款人税前收入的289/6。而中国银监会在2004年9月公布的《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指引》中指出:“应将借款人住房贷款的月房产支出与收入比控制在50%以下(含50%),月所有债务支出与收入比控制在55%以下(含55%)。” 可是,一项有15014人参与的调查显示,中国有91.1%的人购房用了按揭。这群按揭族中,有31.759/6的人月供占到了其收入的50%以上。就是说,即便是按照中国银监会更为宽泛的标准,也有31.75%的人,其房贷月供超过了50%这一警戒线。 与此相对照的是,2003年,美国人把约1/3的收入用来支付跟住房相关的一切费用,另外1/3花在交通和食物方面,约10%花在个人保险上,59/6用于娱乐和外出旅游。 可以想见到,过高的房贷月供正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调查发现,77.9%的人认为房贷还款负担太重,使他们的生活质量下降——身上“背”着房子,享受着高薪、白领、有房一族等诸多心理安慰的同时,也承受着“一天不工作,就会被世界抛弃”的精神重压,不敢轻易换工作,不敢娱乐、旅游,害怕银行涨息,担心生病、失业,更没时间好好享受生活。他们常常戏称自己正在坚定地叩响“忧郁症”的大门,甚至一只脚已经迈了进去。 这群人,就是“房奴”。 可怕的是,构成“房奴”主体的,竟然还是未来中国的希望和中坚所在——白领阶层。2005年初,北京市建委的网站上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北京商品住宅购房对象正趋于年轻化,20~30岁群体是商品房购房主力。而当年第四季度,其所占比重又有大幅增长,达到了近四成。 不仅如此,对很多“房奴”来说,购房已不是个人行为,甚至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在供房。有人用“六一模式”概括全家供房的情景:六个人,青年夫妻、男方父母、女方父母用多年的积蓄共同出资,在城市里买一套房。 一项来自中国社科院的统计显示,2003年,上海、北京两地家庭负债比例分别达到155%和122%,已经超过美国同期的115%。而在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我国开始逐渐步入老龄社会的大背景下,人们又必须留出部分积蓄以备失业、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不时之需。 怎么办?“房奴”们怎么办? 有人说,中国人被美国老太太“忽悠”了;有人说,历来以“寅吃卯粮”为耻的中国人,学会了“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更有人说,“房奴”的出现是高房价逼的…… 我们说,在中国当下转型的矛盾凸显期,“房奴”的出现是必然。 先说政府。中国的房地产业肇始于1998年,那一年国务院的23号文,即《国务院关于深化住房制度的决定》颁布实施。其中写着:对高收入者供应商品房,对中低收入者供应含有一定住房社会保障的经济适用住房,对最低收入者供应含有较多住房社会保障的廉租·屋。但我们看到的是少量的经济适用房,少量的廉租屋,更多的是面向“高收入者”的商品房! 房地产商人。追逐利润的本性,让他们在喝饱了普通民众脂膏的同时,又放言:当房奴,你活该! 银行。大量的存款终于找到了居民房贷这个优质出口,于是,泥沙俱下——1997年,中国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金额不到200亿元,到2005年,这一数字已经达到1.6万亿元。8年增加80倍,面对这样的大胆狂热,我们还能说什么? 专家或者说是经济学家,水平本就不高,声望愈来愈弱,站在既得利益阶层,他们能会为“房奴”们说话么? 还有媒体。这是一个很容易见识什么是初级阶段的行业,中美老太太的故事,就是通过他们普及而妇孺皆知的。在拿到开发商大把银子的同时,他们开始不停地为房价鼓吹,合谋制造出一篇篇虚假的繁荣“景象”。 是的,我们不应该忘记,中国特有的人文传统也是许多人成为“房奴”的一个原因——两千多年的农耕文明培养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美德,同时也植下了眷乡恋家的精神信仰,虽然在现代工业文明的铁蹄之下。后者已“溃不成军”,但在青年学生、工人、民工洪水般涌入城市之际,“广田”之梦已成泡影,但“美宅”之愿仍根深蒂固。 一句话,我们讨论“房奴”,是在探讨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业,也是在探讨市场经济下作为经济主体的购房者,更是在探讨具有各种复杂心理、不同传统、个性各异的人。 后记 经过几过个月的努力,这本小书终于和广大读者见面了。 在此,要向文章被收入本书的作者及其单位致以崇高的敬意,正是有了他们艰苦卓绝的努力,刊发了那么精彩的故事,才使得本书编选时,有了涵盖各类型“房奴”人物的可能。 可以说,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清晰地看到当下中国“房奴”的现实。 特此致谢: 上海著名学者王炼利,《中国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上海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业》; 著名评论家鄢烈山,《市民》杂志; 著名历史学家吴思,《市民》杂志; 著名学者卫如斯等,《决策与信箱》; 成功,《南方周末》记者; 刘荣,《南方都市报》记者; 焦晶,《中国新时代》记者; 陈磊,《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遗憾的是,同于编者精力有限,除上面已经列出作者和出处的外,(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致以薄酬),一些文章无法联系上作者,在此特留下电子信箱(henanchenlei@163.com),望其作者看到本书后,能与编者联系,以便寄送稿酬,再版时也将更正注明,谢谢! 另,为保护当事人的隐私计,凡本书中出现的名字,大多为化名,敬请读者阅读时注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