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收录了岭南地区十二个传统习俗和六个游艺民俗,每个民俗都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和区域代表性,有一些是鲜为人知的古老民俗。像已经濒临失传的古老游艺民俗貔貅舞,让我们了解到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向往着和谐生活;还有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掉的清远围镇的“舞被狮”,让我们知道在偏僻的山区有这样一群女人,一到正月十五就把家里最漂亮的花被面拿出来扮成狮子来舞,真是热闹有趣;我们从小就放爆竹,但是从来没有看见人们抢花炮抢得那样投入,那样声势浩大,石桥的“抢花炮”让我们大开眼界……这些都带给我们视觉与心灵上的享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岭南风情画(附光盘Ⅱ)/TVS南方电视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刘再丽//李瑜//赵志芳//赵娜 |
出版社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共收录了岭南地区十二个传统习俗和六个游艺民俗,每个民俗都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和区域代表性,有一些是鲜为人知的古老民俗。像已经濒临失传的古老游艺民俗貔貅舞,让我们了解到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向往着和谐生活;还有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掉的清远围镇的“舞被狮”,让我们知道在偏僻的山区有这样一群女人,一到正月十五就把家里最漂亮的花被面拿出来扮成狮子来舞,真是热闹有趣;我们从小就放爆竹,但是从来没有看见人们抢花炮抢得那样投入,那样声势浩大,石桥的“抢花炮”让我们大开眼界……这些都带给我们视觉与心灵上的享受! 内容推荐 由广东南方电视台粤语卫星频道联合全省各地方电视台精心打造的外宣栏目《岭南风情画》以岭南文化为底蕴,荟萃广东各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展现南粤风土人情,节目内容侧重历史、地理、方言、人物、民俗、艺术等,通过“乡风、乡土、乡音”三个节目版块,多角度展示岭南区域地理文化特色,受到了海内外华人的欢迎,成为港澳和海外同胞“寻根”的一条通道,也是广东人了解自己家乡的一个窗口。 目录 序 传统习俗篇 新会鱼灯 初七人日习俗 开平泮村舞灯记 清远舞被狮 揭阳行彩桥 吴川飘色 石桥抢花炮 肇庆裹蒸 云浮筋鼓鸡 阳春高流墟 东莞乞巧节 土家哭嫁歌 编导手记 游艺民俗篇 麒麟白马舞五马巡城舞 连滩禾楼舞 连平忠信花灯 埔寨镇的烧火龙 舞貔貅 瑶族耍歌堂 后记 祝福 试读章节 舞龙舞狮在中国可谓司空见怪,每逢喜庆日子,大江南北都可以看到舞龙舞狮的人。不过,舞被狮那可只能在佛冈县围镇村见着了。据《清远市地名志》载,围镇于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建村,曾为圩镇,且村居四周建有围墙,只有一座门楼为出入口,故名。 舞被狮,顾名思义就是以被子为道具,像舞龙舞狮一般的活动,而且舞被狮的人清一色的都是女性。当然,舞被狮可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动作,在围镇村可是个相当重要的节日。 围镇村里上了年纪的人讲了一个始祖普振公来围镇定居的传说:如今围镇刘姓。以前,围镇有杨、龚、邵、邓、何诸姓居民。刘姓普振公小的时候从龙蟠来汤塘同,替一财主放牛。同雇于财主家的地师(风水先生),见普振公对己服侍殷勤,就觅一风水宝地“狮听鼓”送其安葬先父。普振公即返龙蟠,欲将先父金骸搬来,因天黑,却错拿先母金骸来安葬。木已成舟,地师遂出主意,先母亦是祖先,每年后辈女性必祭之,而舞被狮就是祭祀的仪式之一。原本刘姓在村中并不是大姓,舞被狮后,刘姓发展很快,如今围镇村只有刘氏一姓。 所谓舞被狮在围镇村是有讲究的。舞被狮活动每年从正月初六上灯开始,正月十五、十六舞被狮舞进村中上一年全部添男丁和新娶媳妇的家庭,正月十六下午二点三十分后,村中添丁户和娶媳妇的人家担来柴草在祠堂门口摆成一条龙状,点燃篝火,舞被狮进入狂欢。 舞被狮一般是由村中年纪大的妇女来牵头。参加这项活动的主要是上一年添了男丁和娶了媳妇人家的妇女。一般由家婆舞狮头(腰间扎有红腰带),狮尾可以由其他女人来舞,生了女孩的人家也可以舞狮尾。而舞被狮用的被单是由添丁的人家和娶媳妇的人家拿来,都是没用过的新单面,被单由自家家婆保管好。舞完之后的被面还要拿来盖,这样就会意味着生儿子。 中午时分,村寨传来锣鼓声。寻着锣鼓声走去,但见一群妇女,两人为一组,踏着锣鼓的节拍,披上被单当狮舞。趋前细看,舞“被狮”者有年轻女子、中年妇女,还有老太太。村里人说,舞“被狮”者是去年新婚或新添丁人家的媳妇和婆婆,但有的新过门媳妇新潮,不从旧俗,也可以请同房婶母代替。 舞“被狮”的队伍在村旗、“大头佛”和醒狮的引领下,一路燃放鞭炮走村串巷,到新婚户和新添丁户舞“被狮”贺之。“被狮”到各家,先拜门神、灶君,再拜新婚大床等。一一拜过后,主人家拿出擂茶、甜酒、年糕、糖果犒劳,之后烧一串长鞭炮相送。对于被狮队员来说,是即开心又辛苦的事,因为这个村子有一千多户人,就算到每家只吃一口也会撑得不得了。 活动的重头戏是在正月十六的下午,在村子正中的宗祠球场上,去年里新婚和新添丁的人家都自觉地挑来一捆捆的柴火,在球场中央排放成一排。妇女们手执棍棒,在锣鼓声中表演武术,为小孩祈福。然后柴火被点燃,被狮队围绕着燃烧的柴火狂欢起来,之后,妇女们手执棍棒,在锣鼓声中表演武术,或单打,或对打。整个村子陷入欢乐的高潮中。 柴火燃烧殆尽的时候,这一年的舞被狮活动也随之落下帷幕,村子却久久未能安静下来,因为他们迎来了新的一年,篝火还将熊熊燃起。 舞被狮是佛冈县汤塘镇围镇村的刘氏家族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习俗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流传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清一色的娘子军舞动着被子,舞出了动感,舞出了希望。这是一个妇女狂欢的节日,更是一场难得的大人的游戏。 揭阳“行彩桥” “行彩桥”俗话也叫“行头桥”,是揭阳市民闹元宵的一项传统的民俗活动。按乾隆《揭阳县志·俗志》所载,乾隆时即有这种风俗。这个习俗来自一个传说:从前有人梦见一位仙姑告诉他,某日洪水要暴发,洪水到来之。前,地上有一条五彩缤纷的桥连接天空,只要往桥上走,便可逃过灾难,人们照仙姑的话去做,果然免遭厄运。从此以后,在这一天,人们便以“行彩桥”的形式渡厄,祈求平安。 古揭阳县榕城是水城,榕江南北河夹城东流,城中河道交错,有“浮水莲花”的美誉。自古以来,榕城的石狮桥一直被当地人视为中心桥,这是因为古时榕城称玉窖村,南北窖河称玉窖河,石狮桥在玉窖河的中段,这种地缘的中心观念一代传一代,一直流传至今。现在,尽管城内搭的彩桥很多,“石狮桥”仍是人人必行的一条彩桥。 每年正月初十,榕城老城区的各座桥梁都被打扮起来,挂上各式各样的彩iT,并在彩桥周围悬挂着成百上千幅绣有“合境平安”、“竹苞松茂”、“富贵吉祥”、“国泰民安”、“物阜民安”等字样的标旗彩幅,桥的两侧扶手栏杆和桥头柱子上,扎满榕树枝和竹枝。 每年的正月十一,揭阳市区彩桥如虹,行人如潮;花灯似海,夜空若昼。一年一度的“行彩桥”活动在锦饰花灯中拉开帷幕,成千上万的市民在暖意融融的初春中感受盛世佳节所带来的喜庆气氛。位于榕城打铜街的石狮桥是每年最热闹的地方,数以万计的人们将此桥围个水泄不通,大家一边行桥一边摸着桥头的石狮,默念佳句,祈望能够度过丰收、吉祥、安康的一年。传说石狮桥上有一只石狮公相当有灵性,能够保佑小孩读书有成绩,青年小伙娶上俊俏媳妇,做生意能够财源广进。尽管行彩桥人潮如涌,但是男女老少仍乐此不疲,到处荡漾着欢声笑语。 “行彩桥”分三个回合进行。正月十一日晚开始的“行彩桥”,称为“行桥头”。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人们三五成群,扶老携幼,兴致勃勃向彩桥涌来。“行头桥”时,人们都要采下桥头的榕枝竹叶,并各作四句:“摘榕叶,日日有钱揸(拿)”。拿回家里插在门楣上,以祈带来好运。在“行头桥”中,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祈祷语。如带着小孩的人说:“行桥头(或摸狮头),阿奴事事贤”;未婚的小伙子说:“行桥肚(或摸狮肚),娶雅嬷(即漂亮妻子)”;姑娘们拿石块或竹枝掷溪中说:“掷(或行)桥中,嫁雅翁“(即俊俏的丈夫)”;怀孕的妇女说:“摸桥(或狮)耳,生阿弟”等等。 正月十五晚进行“行彩桥”的第二回合,称为“行二桥”。人们既闹元宵赏花灯,又“行彩桥”,达到高潮,但远远比不上十一晚热闹。 正月十六日晚进行“行彩桥”的第三回合,称为“行尾桥”,整个“行彩桥”活动至此结束。 古老的行彩桥流传至今,也诞生了许多相关的歌曲。譬如这首歌曲:“拾片瓦,扔溪中,扔着溪中嫁雅翁,嫁着雅翁雅哩雅,街头巷尾月悦死人。拾片瓦,扔桥乾,娶个雅妻胜西施。拾片瓦,扔桥耳,明年生个大白弟。拾片瓦,扔桥心,明年生个好千金”,还有这首歌曲:“行过彩桥人轻松,行过彩桥摇啊摇竹丛,迎祥兆吉榕竹茂,四时佳兴与人间。” 陌上的万树桃花俏笑着,元宵的万盏灯华辉耀着,桥上熙熙攘攘着。这是幸福桥,男女老幼走过去,安康一年又一年;这是情人桥,姑娘小伙走过去,爱情的果实会成熟。 在社会变革中,有些民俗虽然已古老的得有些陈旧,但它却历久而弥醇,人们因为有了这种祈福民俗而倍感温馨与愉悦。行彩桥,行的是意头,更是乐趣。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在古老烂漫的桥上,摩肩接踵的亲密感在乡里乡亲中弥漫,这是一种久违的对距离的不刻意。 P32-41 序言 《岭南风情画》确是五彩缤纷,仪态万千。第一集仅18篇,即“一石击起千重浪”,反响非同一般。该书以其较高的收藏价值和文献价值受到了海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成为国内、国外各大图书馆的藏品。或许得益于“18”的好意头吧?“实发”,一发不可收拾,现在第二集又出来了。当然,其中是洒满了几位年轻人拼搏与创意的汗水。 这一集把我们带到了真正的“岭南”了。第一集仅限于广东,那是岭南的主体,也是当今人们观念中的岭南,但严格说来,传统的岭南应包括广东、广西、云南的东南部,以及现今的海南省(原属广东)。这一集好了,一曲土家哭嫁歌把我们带入了土家族的生活天地,纯真的土家妹子,甚至还会天真地哭诉:“为什么不把哥哥嫁出去啊?我在家干活也比哥哥强。”如今土家族主要聚居在湘西,广西、云南也有。如果你到湘西旅游,盛装打扮的土家姑娘还会拦路邀你听歌,不是哭嫁歌,而是优美的欢歌,那是有偿服务的。不过土家族最有特色的是摆手舞,以后再为大家展示吧! 粤北瑶族的“耍歌堂”和壮族的“歌堂夜”,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样放开了视野,地域、民族的题材也拓宽了,还有许多东西可写。单是少数民族的民俗就有瑶族的长鼓舞、讴莎瑶、舞火狗、狮岭的盘古诞(八月十三,其他地方是十月十六);畲族的族公图、凤凰装,黎族的三月三、军坡节等等,岭南的风情画卷,将会画到永远。 本集重点展示“传统节日习俗”,十分必要。因为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都有赖于传统节日的平台得以保护,不少人大代表,也在呼吁立法保护传统节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五大节日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正拟申请世界名录。现集中收录的“人日习俗”是春节习俗的一部分。广东地区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入年关开始,直至正月十六完灯,拆灯棚,每天都有节庆活动安排。“人日”吃七样羹、或日“吃春盘”为中原遗风,说明岭南风俗根在中原。广州还有“人日游花地”-的习惯。是日各大花园摆设花局,邀亲友吟作花诗,品评花艺。年轻人是日春游,还要评选“人日皇后”。著名作家欧阳山在《三家巷》中还描述了主人公区桃被选为“人日皇后”,主理当日事务的情形,也十分精彩有趣。 《揭阳行彩桥》是元宵习俗,与吴川梅菜“逛花桥”、佛山“行通济”桥相似,时间都在正月十五,其中的传说、习俗,人们的心理期盼都一样,可视为“一花五叶”之作。至于元宵的灯会,连平忠信的花灯节自成一格,其悠久的历史,精巧的z12艺及保存完好的习俗,不愧为省级名录的代表作。过去只知佛山灯色不错,潮州灯屏可以假乱真,这次又见识了忠信的花灯,再加上东莞的千角灯,可谓“灯海观止”了吧! 《阳春的高流墟》,一年一度,可谓稀有;但比起六十年一度的中山小榄“甲戌菊会”,它还算小弟弟了。中山人说,一生能逢两度甲戌菊会,算不枉活了。最近的一次是1994年,下次该是2054年了,但愿我们这几位年轻的记者,那时还童颜鹤发,再去采访,70多岁嘛,不算老。所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东西,瞬间即逝,要抓紧抢救。幸好“小榄菊花会”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已在做这工作,日后请他们配合完善此书就是了。这类节庆诞会,广东还多着哩!正月生菜会,五月龙母诞,东坑的卖身节,黄埔的波罗诞,广州的金花诞,白云诞等等,够我们《岭南风情画》栏目组的青年朋友忙一阵子的。 我感到欣慰的是,作者采访之精细。现在一些年轻人比较浮躁,打个电话问几句就乱编,也叫做“采访”。细读《肇庆裹蒸》一节,作者声明:“虽然肇庆裹蒸与粽子有几分相似,但是正宗的肇庆居民是不会将‘裹蒸’称作‘裹蒸粽’的。” 行家告诉我们:“礼品裹蒸祭品粽,文化内涵不相同。”一般的粽子是用山芒叶包的,呈三角形,俗称“三角粽”;肇庆裹蒸则用格叶包制,呈四角山包形。“冬叶”,《广东新语》中有记载:“有格叶者,状如芭蕉叶。湿时以裹角黍;干时包董物、封缸口。”广州竹枝词云:“五月街头人卖叶,卷成片片似芭蕉。’”指的就是此物。现市面上卖的裹蒸,有用山芒叶包的,也有用蕉叶包的,那是伪劣商品,缺少了格叶的那股清香和补中益气的药效。于微细处见精神矣! 《忠信花灯》的描写不但细腻传神,更显示了对信仰的尊重,而客家人也从中体会到了安宁与康乐的韵味,这就是和谐社会所必需的。你看:“迎灯这天,为了显灯威,壮声势,送灯队伍便一路敲锣打鼓,(人们视花灯为“圣物”,祈盼给“新丁”带来吉祥)。迎灯队伍这边提早准备好龙狮队守候在宗祠大门口隆重迎接,随着送灯队伍的到来,便点燃鞭炮,锣鼓齐鸣,舞龙狮迎接,场面十分壮观,彼此还要互道吉祥,送红包酬谢,虔诚备至,并将花灯悬挂在祠堂梁上。” “‘化灯’是吊灯过程中的高潮,化灯前全村的小孩子提前聚集在祠堂里等待,随着灯主把花灯徐徐放下,他们便争相抢取寓意自己心愿的纹样和饰物,在放灯时,灯主有意让花灯时起时落,使抢取场面更加热闹,随后,灯主便把“分化”后的花灯碎片与吉祥草堆在一起,由宗族中子孙满堂、福德深厚的老人点火。当吉祥草和花灯碎片燃烧时,灯主把竹把点燃,然后传回家中,寓意丁火分化,世代相传。” 广东进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很多,第一批就29项,第二批上报了100多项,估计批下来不会少于50项。现集中所选,包括第一集在内,一共不足10项,如何精选,选准、选好,这里边大有学问,它关系到我们这套风情画卷的代表性、典型性问题。“岭南风情画”的传世之作,是所望于群公,任重而道远呀!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 广东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任 叶春生 2007年12月 后记 人们常说时光流逝,但在这流逝中,总有一些珍贵的记忆积淀下来,尤如珍宝在岁月里熠熠闪光。每当新的一天又成为历史的时候,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远去,会让人有一种紧迫感,而这种紧迫感又为我们的责任心加码,不停转动的是对未来的思考,无法停止的是历史的责任。似乎每一年都在激情中开始,又在感叹中结束,就这样《岭南风情画》又走过了三百六十五天。 仿佛第一期《岭南风情画》的书香还未散去,蕴涵着许多人心血和汗水的《岭南风情画Ⅱ》又要问世了。三年了,从开播到现在的一千零九十五个日日夜夜,我们的思想与《岭南风情画》栏目相融合,一直在博大精深的岭南文化的时空隧道中穿行,亦享受,亦痛苦!享受,是因为岭南历史文化的魅力让人惊艳,也令人陶醉;痛苦,是因为面对正在消失的历史总有一种无法挽留的心痛。所有的历史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但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用电脑、打手机、开汽车、听MP3的都市人来讲,历史究竟意味着什么?远离都市去到古村落,看着已经残缺的城墙,品着手工制作的米酒,摸着千年以前的陶器,置身空无一人的古宅……真想拥有一个岁月的遥控器,或是将历史重放,或是让时间定格。 今年的《岭南风情画II》一书中共收录了岭南地区十二个传统习俗和六个游艺民俗,每个民俗都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和区域代表性,有一些是鲜为人知的古老民俗。像已经濒临失传的古老游艺民俗貔貅舞,让我们了解到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向往着和谐生活;还有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掉的清远围镇的“舞被狮”,让我们知道在偏僻的山区有这样一群女人,一到正月十五就把家里最漂亮的花被面拿出来扮成狮子来舞,真是热闹有趣;我们从小就放爆竹,但是从来没有看见人们抢花炮抢得那样投入,那样声势浩大,石桥的“抢花炮”让我们大开眼界……这些都带给我们视觉与心灵上的享受! 记得在拍瑶族耍歌堂的时候,我们一路颠簸之后还要徒步半个多小时才能进入瑶寨,瑶族同胞用当地最高的礼节、最独特的方式欢迎和款待我们,拍摄完毕已经是深夜,我们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山路上深一脚浅一脚,一路唱着走调的瑶族民歌给自己壮胆,回到驻地才发现,两腿肿得轻轻一按就出了一个坑,我这才回过神来,已经连续九个多小时没有坐下来休息过了。现在想想,在乡下拍片的那些日子的确很辛苦、很累,但累也值得,因为我们找到了思想和心灵上的满足感,也许青春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就在这一刻得以证明。 往往过程是繁复而又漫长的,但回忆却是美好而又令人感动。如果说心灵的震撼来自于对历史的触摸与认识,那么心中的那份感动则来自于为《岭南风情画》栏目默默奉献的人们。坦诚的说,我无法用华丽的词藻来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也许只有用最平实的语言才能表达出最真挚的情感—— 谢谢台领导和频道总监们!他们给T-这个栏目太多的支持与厚爱,在频道背负着收视重压的时候,他们并没有给我们施加任何压力,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创作空间! 谢谢叶春生教授!他已是第二次为我们的书写序了,一位古稀老人,为保护和传承岭南文化依然恪尽职守,四处奔走,感动之余不免常常鞭策自己,一定要向前辈学习,沿着他们的奋斗之路前进! 谢谢我们的嘉宾主持宋绍光先生!宋先生可是个大忙人,一年四季都没有停歇的时候,但是无论他的时间有多么紧张,只要栏目有需要他都会挤出时间来演播室录像。 当然,还要感谢的就是我们这三位编导——赵志芳、李瑜、赵娜。我们在下乡拍片的时候,当地的同行曾开玩笑地说我们四个是“《岭南风情画》的四大美人”。说实话,单就外表来讲我们稍稍有些受之有愧,但是细想之下也不无道理,我们不就是用美手、美心的在描绘一幅美情、美景的岭南风情画吗?所以在出《岭南风情画II》的时候,我要求她们将自己的“美人照”都附在编导寄语中,让人们了解其画,也要认识其人。不仅如此,我们还很希望和所有的观众、读者分享这份美好与感动,所以书中又添加了新的内容和环节。 2007年初,在策划《岭南风情画》之“寻古·岭南行”特辑时,我在策划执行时间一栏内写到:未知。曾经,我们用三个多月的时间摄制魅力云浮的系列专题片,之后,我们又用了近三个月的时间来摄制连州古村系列。接下来还有我们的岭南民间手工艺传承人系列、岭南民间山歌系列、岭南古村落系列、岭南老字号系列、岭南姓氏系列、岭南水乡系列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在等待着我们去抢救、挖掘和记录……我不知道我们还会用多少时间寻访岭南的历史古迹,也不知道我们能行至多远,但随着“寻古”之路不断的延伸,我们的信念就愈加坚定,无论前路有多艰辛,我们都会尽全力做好这个节目,为现代人保留一份历史记忆,传递岭南文化的精髓。 行笔至此已是深夜,看看身旁的女儿睡意正酣,她是和《岭南风情画》一同成长起来的,今年也三岁了!对于电视人来讲,每一个栏目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从策划到播出就是一个孕育到生产的过程,个中辛苦只有亲身经历者才能感受得到,但是我更愿意与大家分享成长的喜悦。在我们栏目组只有我是外省人,从遥远的东北来到岭南不过八年的时间,通过《岭南风情画》我爱上这个地方,正应了苏轼在《定风波》一词中所说: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只有深深了解,才会真心热爱,心在,爱才在!在未来的日子里《岭南风情画》将会不遗余力地为广大观众和读者提供更为鲜活、更为珍贵的历史记忆。但愿在《岭南风情画》的陪伴下,我们每一天都能够过得风情万种,美丽如画! 《岭南风情画》栏目监制 书评(媒体评论) 赵娜:万水千山总是情,八方礼庆话民风,岭南画卷好风光。 赵志芳:各处乡村各处例,岭南风情,尽收眼底。 李瑜:一次次的寻找伴随着一次次的发现,一次次的发现带来一次次的辛酸与惊喜,南粤大地,我们百感交集…… 刘再丽:最后的旅行是沿着悬崖行走,有些脉搏日渐清晰,有些心跳日趋稳健,让我们一同期待下一个繁花似锦的瞬间,属于我们的——《岭南风情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