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医新课堂》丛书之一,是一部表述中医药文化的小说,中医名家刘力红、伤寒名家郝万山联合推荐。全书采用传统的章回小说的形式来表述中医,既源于真实的带教过程,而又进行了艺术加工,使得全书既具有难得的趣味性,可读性,而又不失严谨性,使读者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医悟巧,是医学与文学融合得较为成功的力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小说中医/中医新课堂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大明 |
出版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为《中医新课堂》丛书之一,是一部表述中医药文化的小说,中医名家刘力红、伤寒名家郝万山联合推荐。全书采用传统的章回小说的形式来表述中医,既源于真实的带教过程,而又进行了艺术加工,使得全书既具有难得的趣味性,可读性,而又不失严谨性,使读者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医悟巧,是医学与文学融合得较为成功的力作。 内容推荐 学医难,学中医尤难!成为名中医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元代名医王好古写的中医书名叫《此事难知》! 一旦通晓医理,就能以一当十,一通百通,就像清代名医陈修园写的书《医学实在易》! 而从“难知”到“实在易”中间,则是成为中医临床高手最为艰难的路程。 为让更多中医学习者接受“师承式教育”,我们特意把师承教育的每个环节“高度保真”到《中医新课堂》丛书。这套丛书绝对不仅仅是一套书而已,而是要求中医名家对每个案例做“精细入微、苦口婆心、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讲解,就如同古代中医师承教育,师傅“手把手”地传教自己的入室弟子一样。 对于本套《中医新课堂》丛书,我们还推出“一本书==大课堂”的增值服务。凡是本书的读者,都可以在专为该书开辟的“网络论坛”(www.zhongyimingjia.com中医名家网)中,进行切磋探讨、互动交流。“读一本好书,结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目录 第一回 说老师言学生人物亮相 论规矩谈技艺何为关键 第二回 观方药测病情丝丝入扣 治疾病如写真样样相似 第三回 妙改方巧改方改如不改 重开方又开方开犹未开 第四回 辨痰浊论瘀血总归脂浊 化痰浊逐瘀血终是祛脂 第五回 述藏象论脏器脏藏有异 言藏神谈脏形藏脏不同 第六回 观影象参数值延伸四诊 通概念溶新知巧为辨证 第七回 说难学道封闭中医学术 论药性惜粗疏中药理论 第八回 用热药不远热妙在巧用 知实质巧运用以犯为能 第九回 空调病阴暑症贪凉饮冷 大青龙温散法作雨龙升 第十回 究西药论特性洋为中用 精选药获佳效重在辩证 第十一回 评易经论医经医易同源 学易经读医经医易有别 第十二回 重功能重感受中医特色 重形态重指标西医守则 第十三回 论剂型有多种丸散膏丹 据病机巧运用阴阳倒颠 第十四回 喜怒忧思悲恐辨证求因 风寒暑湿燥火因发知受 第十五回 药方上多地名道地分明 灭病魔用强兵克敌制胜 第十六回 议八纲谈脉象评脉论证 言太医话雪芹议红说曹 第十七回 或合理或合实经典学习 或原意或释意经典研究 试读章节 实习生青禾一早就来到省中医研究院的名医堂前,兴奋中又略带紧张,今天她就要开始跟师实习了。昨天在医政科听说,自己要跟的这位张老师,年轻时在原来的医院就有“小神仙”的雅号,后来参加全省中医选拔考试,力拔头筹,于是调到省中医学院,从事医疗与教学,去年退休,被聘到这里的名医堂。那时拿到介绍信她就去挂号处,找到名医介绍栏中张老师的照片,仔细观察。 张老师细目长眉,笔挺鼻梁下的人中深而细,双唇虽薄而棱角分明,头发一丝不乱,额头上皱纹也整齐得如同精心描画的一般。 青禾这时回想张老师的容貌,只觉得颜面淡化而线条清晰,这些线条弯曲而不柔弱,挺拔而不僵硬,有条不紊地描画出他那睿智儒雅的面庞。若给他画像,最适合的形式当推中国画里的线描。那素描中的明暗,或国画里的渲染,已属多余。 她正想着,不觉张老师已走近,她马上迎上去:“您是张老师吧,医政科安排我跟您实习。”说着递上介绍信。张老师边接信边说:“好,好,你来吧。” 诊室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朝阳射入,满室生辉。 青禾想,看来卫生是不必打扫了,那就先给老师沏茶吧。她扫见茶几上有个宝蓝色宜兴小茶壶,一旁还有个竹筒茶叶盒,就倒了些茶叶,将壶冲满水后端过来。张老师接过茶壶说:“谢谢。” 这时已有病人拿着病历本进来,师生二人马上接诊。 张老师问病,察舌,诊脉,开方;青禾跟着察舌,诊脉,记录,抄方。 这样,到了接近中午时,登记本上已有了十多个病人的姓名,室外已无病人候诊了。 张老师这时才腾出了感觉来品茶,随着淡绿色的碧罗春徐徐咽下,觉得香沁五脏,神清气爽。他边品茶边品味这位新来的女弟子。 只见青禾生着白晰的脸,黑亮的眼,红润的唇,透射着健美与机敏。她那白而润泽的面色,可作为《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最佳的、最直观的注解。张老师想,以后再讲这段经文,可以青禾作为教学模特。 “你有什么感想呀?通过这半天的实习。”张老师边喝茶边问。 青禾略一思忖,答道:“老师的思路有时跟得上,有时跟不上。” “哦,”张老师用杯盖掠着浮在茶水上的茶叶,“说说看。” “咱中医临床分理、法、方、药。在理法的阶段,我觉得似乎还勉强跟得上——可到了方药阶段——尤其是药的阶段,好象总跟不上。心中设想的方药,总跟老师实际开出的有不小的差距。”青禾低头翻着笔记本说,“例如这个病例……” “方药选择涉及到规范的问题。”张老师徐徐地说。 “规范?”青禾抬起头,“您是说——” “如果以规范与否作为标准,来划分中医与西医,那么中医的治疗可以归入不规范的一类。”张老师看着青禾疑惑的目光,又接着说:“不过不够规范并不等同于不科学、不优秀,不意味着落后。” 青禾虽然稍有释然,但疑惑却有增无减:“中医是门科学技术,难道还能不规范?” “如果按技术与艺术划分,我宁可将中医划入艺术。古人早已有言:‘医诚艺也’”。 P1-2 序言 “小说中医”,有二层意思,一是以小说形式表现中医;二是与“大而全”相对,小说者,小小说之也,意即书中所说仅为博大精深中医药文化之一部分,说我力所能及,能以小说形式表现的那一小部分,犹如海边拾贝,林中摘叶,管中窥豹而已。 在目前全球化的汹汹浪潮之中,中医药文化在中国正成为现代社会文化之汪洋大海中一孤岛,急需普及——此即为我写此小说之动机。 青鹤同学思维活跃,言谈机敏,曾跟我毕业实习。此期间时我们经常结合病例,就中医学有旨趣的问题开展讨论,积累了小说的素材。书中有多处张老师与青禾的对话,即是我们的实际谈话而略加润色。 我上大学时的老师,河南中医学院的张鸣钟教授,知我有写此小说之意,即大力鼓励,每回草成,即予审阅,并提出中肯意见。 此小说原在互联网上的“中国中医药论坛”发表,得到“医文书画”版主杏林墨客(胡春福)先生的热情支持,胡先生还为本书题写了书名。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刘观涛先生有着可贵的职业敏感,看到了拙作即与我联系,表达出版之意,给我以莫大的鼓舞。 对于帮助过我的师友,我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个人水平有限,为更多展示中医学术,书中采用了同行的医案,借鉴了同道的观点,不能一一列举,在此我一并向他们表示感谢,因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也是本书的作者,本书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作者 电子信箱:iqwx401@sohu.com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