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品文是科普作品中的精华,它包罗万象:引人的科学史、动人的科学家生平、千年未解的科学难题,还有许多精彩的科学故事……
小品不小,包罗万象。这一套科学小品范围十分广泛,有天文,有地质,有数学,有生命。看似很枯燥的科学,在这里却一点也不枯燥。因为这是科学专家,也是真正的科普作家讲给孩子们听的。希望你读了这些书,也成为小小科学爱好者。叶至善著的《可怕的鼠疫》是《中国少儿科普经典小品文名家精选》之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可怕的鼠疫/中国少儿科普经典小品文名家精选 |
分类 |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
作者 | 叶至善 |
出版社 |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科学小品文是科普作品中的精华,它包罗万象:引人的科学史、动人的科学家生平、千年未解的科学难题,还有许多精彩的科学故事…… 小品不小,包罗万象。这一套科学小品范围十分广泛,有天文,有地质,有数学,有生命。看似很枯燥的科学,在这里却一点也不枯燥。因为这是科学专家,也是真正的科普作家讲给孩子们听的。希望你读了这些书,也成为小小科学爱好者。叶至善著的《可怕的鼠疫》是《中国少儿科普经典小品文名家精选》之一。 内容推荐 《可怕的鼠疫》是我国老一辈科普作家叶至善的科学小品文精选集,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风趣地讲述了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以及人类在这一学科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 目录 话说大豆 黄金的悲喜剧 卧看牵牛织女星 太阳请假的时候 盐井和井盐 竖鸡蛋 疟蚊·疟虫·奎宁 可怕的鼠疫 跳蚤 霍乱 猿会变成人吗 砖书 发现海王星 白熊小姐的婚事 上和下 云和雨 东南西北 太阳金环食 没有钟世界会成什么样 空中婚礼 雷雨 台风 鲤鱼 哺雏 鹈鹕 海马 哪一只杯子重 比声音还快的喷气飞机 冰比水轻 化学做了些什么 太阳——光和热的源泉 风和雨的规律 蒸发和溶解 跳伞 地底下的火焰 星空时钟 北斗七星和半个月亮 你用得着物理学吗 玻璃奇谈 一支铅笔的诞生 细细嚼,慢慢咽 全身的锻炼 琉璃河有个水泥厂 别的行星上有生物吗 机器的母亲 看不见的工人 张衡 在“探索者馆”里探索 我和恐龙 别为我担心 还用得着王充 祝公溪上 我看智力测验 舍“鱼”而取“熊掌” 太阳·月亮·星星 后记 试读章节 二、巴黎的豆腐公司 咱们中国人平均每人每年吃黄豆11.5千克。新鲜的吃,晒干的也吃,还把它做成了豆腐吃。 “豆腐、麻雀、绍兴人,”这是一句众人皆知的谚语,说绍兴人会做生意,足迹遍及中国,像豆腐和麻雀一样;这句话同时告诉咱们,咱们中国几乎没有一处没有豆腐。 你可能天天都从豆腐店门口经过,可是未必知道豆腐是怎么做成的。这就叫“视而不见”——越是常见的事,越容易忽略。 豆腐店老板半夜里就起床了,他把头一天晚上泡在水桶里的大豆捞起来,放在石磨上。又在一个底上有小孔的水桶里加满了水,挂在石磨上边的屋梁上,让水从桶底涓涓地流下来。老板推动石磨,浸得又肥又胖的大豆和着水,不断地滚下磨孔去,和着豆渣的豆浆从两块磨石之间挤出来了。 把和着豆渣的豆浆在锅里煮沸了,趁热用布过滤,就把豆浆和豆渣分开来了。豆渣是喂猪的好饲料。豆浆里含有许多脂肪和蛋白质,和牛乳一样滋补,可是价钱只及牛乳的五分之一。 把豆浆放在锅里煮开了,面上结了一层淡黄色的皮,这是豆浆中的脂肪和一部分蛋白质结成的。把它揭起来晾干,就是豆腐皮,味道鲜美,是吃素的人的珍馐。 把石膏或盐卤慢慢地加进锅里去,豆浆中的蛋白质便凝固了,泛起一朵朵很小的雪白的豆花。石膏或盐卤不能加得太多,太多了豆花就老了。豆腐店老板对这个最有经验。 把豆花捞起来,用布包了,放在木箱里,压去了水,就成了豆腐。木箱的盖是活动的,盖上压着很重的石块,箱底有一条条的槽,水就从槽里流出来。豆腐做好的时候,天色就发白了。 压豆腐的石块越重,压的时间越久,豆腐里的水就越少,吃起来不免显得老些。把水几乎全压去了,那就成豆腐干坯。把豆腐干坯用烟熏了,或者用酱油煮了,或者用油炸了,做成各式各样的豆腐干,味道都挺鲜美的。 谁都爱吃豆腐干,因为它滋养,味美,价廉。清代,有个违抗传统思想的书呆子金圣叹,他犯了罪,临到砍头的时候还对豆腐干念念不忘,他告诉儿子说:“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吃,有火腿的滋味。”如果从营养学的角度看,豆腐干远比火腿容易消化。 豆腐干、豆腐、豆腐皮、豆浆,一间豆腐店就有这许多种产品。别小觑这小本经营,清末民初的时候,几位留学法国的学生在巴黎开了一家豆腐公司,他们把卖豆腐赚下的钱交学费,付房钱饭钱,结算下来还有剩余呢。 三、“漉豉以为汁" 咱们走进菜馆,看到每张桌子上放着两把小壶,红的一把盛醋,白的一把盛酱油。吃客们如果嫌菜的味儿太淡,可以加一点酱油——酱油的味道又咸又鲜。为什么会那样鲜呢?因为酱油是用大豆制成的。 酱油是从酱里榨出来的汁。酱园里制酱,和咱们家里制酱的情形相仿。每逢春夏之交下着梅雨的天气,正是酱园作坊最忙的时候。老师傅们把大豆用水浸胖了,放在大甑子里蒸熟,再跟等量的面粉拌和,分摊在一个个匾里。趁没有冷透的时候,他们把那些匾放进一间既不通风,又不见阳光的房间。房间里四壁都是木架子,匾就一个叠一个地放在木架子上。约莫半个月后,大豆跟面粉上长满了五颜六色的霉,才把那些匾取出来。如果长的霉是黄色的,老师傅们会认为运气很好,因为这样做成的酱味道更香更鲜。 把发霉的大豆和面粉放在露天的大瓦缸里,加上盐水。有太阳的日子,就揭开缸盖让太阳晒,每隔几天用棒搅和一下。隔了半年一年,甚至两年,大瓦缸里的大豆和面粉成为深褐色的酱了。酱的味道极鲜,常用来做菜。榨出来的汁——酱油,就是最好的调味品。P2-3 序言 中国科学小品文的辉煌足迹——主编寄语(代序) 一 即将付梓的“中国少儿科普经典·小品文名家精选”(分为三辑,每辑十册,计划三年推出),以其别样的风采与历史的厚重展示在广大读者面前。 应该说,这是一种积累; 应该说,这是一种成果; 应该说,这是一种历史; 应该说,这是一种力量。 因为在这之前,纵观中国百余年的出版史,还从未有过这么多的科学小品文作者济济一堂,还从未有过这么多部作品汇集一起,自然,也就还从未有过如此辉煌的科学小品文集。 二 小品文以其精、短、小、美之特色,形成了多种表象。 如戏剧小品, 如文艺小品, 如美术小品, 如曲艺小品, …… 当它依附于科学之时,科学百花苑便除了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诗歌、科学故事、科学美术、科学电影、科学电视等,又有了科学小品文。 科学的出发点是真,艺术的出发点是美。换言之,科学与文学的结合是自然与人的结合,是真与美的结合,是理性与情感的结合。这既是科学的内涵,也是科学小品文的特征。 科学小品文虽短,却将其从科学“宇宙”撷取而来的一粒微尘,予以放大,让其放出奇异的光彩,让人们认识到它的光辉。这便是科学小品文的功力。正如1935年鲁迅先生在一次小品文大讨论中所说的: “讲小道理,或没道理,而又不是长篇的,才可谓之小品。” 三 科学小品文,是伴随着科学普及的悠久历史缓缓走来的。 有人曾撰文写道:“我国科学小品的萌芽,可以上溯到先秦,至如南朝的郦道元,北宋的苏轼、沈括,明代的徐霞客、王圻,以至清代的小说家蒲松龄,更已有独立成篇、足以传世的科学小品。” 如此说来,久远的历史不止满载着丰厚的中国科学、中国文学,科学小品文也体现在其中。 然而,我们如今所说的科学小品文,是指现代的科学小品文,直至当代的诸多文章,洋洋洒洒近百年的“足迹”。 四 经查,在这近百年的科学小品文写作中,首见报端的当属沈雁冰先生发表在《学生》1920年3月七卷三号上的一篇,名为《脑相学的新说明》。 在这篇不足3000字的短文中,作者首开先河,以设问开头,然后以步步作答的方式娓娓道来,自是引人入胜的。 请看: 加尔博士说的是谎话吗? 勃洛加研究的是什么? 人的知识高于禽兽——为什么? 111年之前巴黎有个领袖医生叫做加尔的,发表了一篇关于脑筋的功能的理论,这理论后来被人称为脑相学,现在还有人研究,学报上也时常有人谈起。 …… 随之,一个个学者、智者便相继跟来,写出了篇篇科学小品文佳作。 请看作品(以发表先后为序): 贾祖璋《鸥》, 邹韬奋《看看宇宙何等的伟大》, 夏丏尊《〈鸟与文学〉序》, 顾均正《昨天在哪里?》, 周建人《桂花树和树上的生物》, 刘薰宇《一个最大的数》, 高士其《大王,鸡,蚂蚁》, 竺可桢《利害与是非》, 叶至善《东南西北》, 郑文光《怎样测量天体间的距离?》, 秦牧《谈北京药材铺》, …… 写到这里,似乎应停顿一下,说一说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的生物学家贾祖璋先生。他除了撰写了多部生物学专著,从1926年到1928年,还先后发表了十几篇科学小品文,1931年结集出版,取名《鸟与文学》。可以说,这是我国出版史上最早出版的一部科学小品文集,成为中国小品文创作的范例。 而1931年1月为这本集子作序的夏丏尊先生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因为是他首次在序言中提出了“科学与文学结合”的命题,为后来的“科学小品”诞生做出了最早的先导。 在《鸟与文学》的序言中,他是这样说的: 民族各以其常见的事物为对象,发为歌咏,或编为传说。经过多人的歌咏和普遍的传说以后,那事物就在民族的血脉中,遗下某种情调,呈出一种特有的观感,这些情调和观感,足以长长地作为酵素,来温暖润泽民族的心情。 在这里,夏丏尊先生第一次提出了事物歌咏或编为传说,温暖润泽民族的心情的论述。说得通俗些,就是他将科学的物与文艺的歌咏相加,变成了另一种情调,经过出版与宣传,去更好地为百姓所需要。而这,也正是科学小品的特性所在。 有了以上几位先人的探索与呼吁,科学小品文破茧而出了。 1934年9月20日,陈望道先生在他主编的小品文半月刊《太白》创刊号上破天荒地刊登了周建人、贾祖璋、顾均正、刘薰宇的四篇科学小品文,设立了“科学小品”专栏。 应该说,真正有了“科学小品”之名,则是1934年的这一天。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众多科学小品文作者相继涌现,并满载着他们的佳作流水般地“顺流而下”,直至今日。 于是,今天的少儿出版界才会展出“中国少儿科普经典·小品文名家精选”这套洋洋几十册的“大书”。 五 科学是无处不在的。 科学是五彩缤纷的。 科学的发展决定了科学小品文的绚丽多姿。 科学的发展决定了科学小品文创作领域人才辈出。 在浩如烟海的科学小品文作品中,你会发现它们是与各种科学“同步而行”的,无论是医学、交通、军事、体育、教育,还是其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只要有科学的存在,便会有科学小品文的身影。从我们编辑出版的这套“中国少儿科普经典·小品文名家精选”的大型丛书的字里行间,便可看出科学小品文的无穷魅力。 当然,科学小品文的写作同其他写作“行当”相同,也是流派多多。有的善于描写,有的精于叙述,有的重于抒情,有的多于讲理,但不管怎么“表述”,都会透出“科加文”的内涵,体现着科学小品文“短而精”的特色。 有人说,科学小品文是科普大军中的“轻骑兵”; 有人说,科学小品文是科学文艺里的“突击队”。 不管如何称呼,科学小品文绝对是特色多多、魅力无穷的。 愿这朵科学文艺百花苑中的“散文之花”,越开越鲜艳,散发出奇异的芳香! 宗介华 2015年12月北京 后记 《可怕的鼠疫》是叶至善先生的科普小品集,收入作者的科普小品近六十篇。作者说:“给孩子们写科普文章,我是1945年开的头儿。” 那一年作者开始当编辑,给孩子们编辑综合性期刊《开明少年》。1951底,《开明少年》停办。1952年,作者开始主编《中学生》,仍然是一本青少年的综合性期刊。1960年,我国的第一本少儿科普读物《我们爱科学》创刊,作者又为这本期刊写过一些科普短文。因为编辑综合性期刊,编辑常常要自己动手写稿子,写得最多的就是科普小品,长的短的算起来总有几百篇。这本科普小品集,主要是从上面提到的三本刊物中选出来的,都是作者在编辑科普作品自选集的时候,自己筛选和修改过的。 作者没有专门学过哪个学科,在编辑杂志和写科普文章的时候,天、地、生、数、理、化,哪一门科学知识都会涉及。作者要求自己在给孩子们写科普文章的时候,要结合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要说的知识弄清楚了再下笔。他特别注意孩子的理解能力和阅读兴趣,尽可能写得让孩子喜欢读,读得懂;想方设法引导孩子跟着他一起思考;尽可能用文学笔调来写科普文章,还尝试采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种种文学形式;尽可能运用插图,因为跟孩子们讲科学知识,一幅精心设计的插图的表达,效果往往胜过大段的文字。正因为如此,他写的科普文章有趣、易懂、顺畅、亲切,就像是在和孩子们说话、讲故事,孩子们喜欢读。 2008年,中国科协在全国开展评选“十位传播科技的优秀人物”的活动,作者和袁隆平、钱学森、华罗庚、茅以升等科学家一起当选。在十位当选人中,只有作者是为青少年写过和编辑过大量科普读物的科普作家和科普编辑。 2015年1月20日 书评(媒体评论) 小品不小,包罗万象。这一套科学小品范围十分广泛,有天文,有地质,有数学,有生命。看似很枯燥的科学,在这里却一点也不枯燥。因为这是科学专家,也是真正的科普作家讲给孩子们听的。希望你读了这些书,也成为小小科学爱好者。 ——刘兴诗 科学小品文是科普作品中的精华,它包罗万象:引人的科学史、动人的科学家生平、千年未解的科学难题,还有许多精彩的科学故事…… ——李毓佩 科学小品有文采,它是散文的一个品种,是科学的散文。科学小品有知识,谈天说地,无所不包,是普及科学的轻骑兵。 ——叶永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