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成先生解读《庄子》的著作与别人不同。《禅说庄子(大宗师)》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另外,他是“意译”,将《庄子》与时代、时事、社会及每个人的生活紧紧相连。冯学成先生近几年在其开办的“龙江书院”开讲了大学、中庸、论语、易经、老子、庄子等讲座,旨在以国学为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曾出版禅宗等方面的著作十余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禅说庄子(大宗师)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冯学成先生解读《庄子》的著作与别人不同。《禅说庄子(大宗师)》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另外,他是“意译”,将《庄子》与时代、时事、社会及每个人的生活紧紧相连。冯学成先生近几年在其开办的“龙江书院”开讲了大学、中庸、论语、易经、老子、庄子等讲座,旨在以国学为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曾出版禅宗等方面的著作十余部。 内容推荐 《大宗师》的开篇,一来就让我们见这个“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在学修上,一定应该有一个很高的、很实在的目标。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要有正知正见,这样,才能使我们在几十年的学修中都有一个明确的、稳定的目标。在今后认识生命,认识精神,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时候,自然就会有相对应的态度和立场。西方哲学大师康德说:“人在认识世界的时候,最好先认识一下自己的认识能力。”我们知道自己的认识能力到底有多少吗?我要做生意,我有多少本钱?注册资金是一万块吗?是一百万吗?是一百个亿吗?不管做什么生意,首先都要有自己的储存资金。冯学成居士在《禅说庄子:大宗师》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诠释了庄子《大宗师》的丰富内涵。 目录 引言 道家对宗师的定位 第一讲 天之所为与人之所为 天人之间的秘密 “人之所为”就是人的社会性 “天之所为”的神妙之处 “知”与“不知”的关系 品尝一下不懂的妙处 用欢喜心来养“无知” 享受生活,转烦恼为菩提 任何事物都需要缘起 大多数天灾都是人祸 翻过庄子的跷跷板 天人合一的高度和深度 第二讲 真人的道气与功夫 宠辱不惊婴儿行 以出离心回归平常 在世俗中如何无烦恼 行住坐卧体安然 第六识的几个形态 看破因缘好修行 宋朝的秘密相书 真人之息与众人之息 嗜欲深者天机浅 第三讲 吃喝拉撒睡皆是道 德山示疾与马祖不安 无拘无束,翛然成仙 生生世世,总有一个存在的 庄子的语言“破”字当头 圣人用兵的境界 心王不管闲事 当社会性与自然性发生冲突 高人好累好辛苦 怎么得智慧,如何得自在 第四讲 古之真人的“范儿” 既要上善若水,又要保持个性 吾有三宝,持而保之 无心于事,无事于心 以刑为体,规范身心 把戒律当做美丽的花园 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 人定胜天,还是天定胜人 第五讲 善生善死与有情有信 千万不要伤害我们的生命 生命是大道最好的“艺术品” “劳”是一件好事 如何对待我们的私有财产 藏天下于天下的气派 你爷爷的爷爷是谁 蒲团坐破太虚空 第六讲 入道与修道的次第 无情未必真丈夫 有所见就是不可见 自本自根,自古固存 凡人可以悟道吗 圣人之才与圣人之道 千万要守住“出离心” 从外物到外生 朝彻 见独与不生不死 怎样体会“当下一念” “撄宁”就是动静不二 把功夫贯穿到十二时辰中 精气神就是我们的力量 第七讲 在天地大烘炉中了却生死 如何解决生死事大的问题 死生存亡为一体 阴阳之气的检测指标 安时处顺,哀乐不入 俗人才需要“追悼会” 当来就来,当走就走 以天地为大炉 怎样把一切都放下 看子贡如何凭吊神仙 超越红尘,远离污染 不要以世俗之礼规范道人 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第八讲 逍遥于造化之中 面对生死这个根本问题 佛性与肉体的关系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坦然接受大道的安排 老和尚很少用“钳锤” 放下社会性,遨游天地间 从“忘仁义”到“忘礼乐” “坐忘”就是把“我”彻底放下 烦恼灭尽无菩提 接受造化,安之若命 试读章节 第一讲天之所为与人之所为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天人之间的秘密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大宗师》开篇就很醒眼,一定得留意,一定要用心,因为这几句话,就把天人之间的秘密都泄露了。 什么是“人”,什么是“天”?为什么要“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怎样使我们达到“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至矣”的最高境界?“天之所为”指的是什么?天之所为有其独特的内涵,有其所覆盖的领域与半径。“人之所为”所指的又是什么?人之所为也有其独特的内涵,有其所覆盖的领域与半径。 《易经》里面有个艮卦,其彖辞说“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其大象辞说“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我们的思维,不能离开了自己的本分,你拥有一个亿的资产,就可以去玩一百万的事;你是一个小科长,就别去把县长的事揽来做了;打工的别去把老板的心思、老板的事“代劳”了。我们一定要“以思不出其位”。 《大学》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紧接着又讲到一个“知止”。知止,一方面要守位,另一方面就是要明白自己所处的地位、本分及其半径的范围,范围以外的不能随便去碰。作为人来说,大家都迷信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理性的力量半径是无限的,好像人类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我经常说,我们已知的这个现在,回忆下过去,好像自己有一点知,但是自己永远面对无穷的未来,未来就是无知的。如果未来都已知了,有了佛祖的大圆镜智,囊括一切,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全知全能,那人人都成了上帝。作为我们具体的人,具体的生命,具体的精神,是不可能逃过这个宿命的。我们永远面临一个未知的空间,谁能面对未来?面对未知?一些人老是喜欢追忆过去,但太多的过去我们已经忘了,已经归于涅粲了,你哪能事事都记起呢? 所以这里面首先有个界定,什么是“天”?什么是“天之所为”?这个我们应该明确。知道了什么是“天”以后,并不是要挟天而为,给老天当代理人,那是不需要的。给老天爷当总经理,让老天爷当法人代表?也不是。我们只需要知道什么叫“天之所为”。另外一个,我们也要知道“人之所为”。什么是“人”?“人之所为”是什么?知道并不等于要去取代他,这些永远不可能被个人取代。 什么是“天之所为”?《道德经》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这里讲的“天”就是自然,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天”就是自然性。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所感知的外部世界,都是自然世界。 当然,我们又都生活在社会里,能感知社会的存在。首先我们有身体和生命,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父母的生命又是谁给的呢?父母的父母给的。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繁衍的这个状态,才有我们具体的生命承载体,这个承载体首先也是“天之所为”。人从哪里来?从猿猴进化而来。猿猴又从哪里来?地球生命的源起,最初的生命又是什么形态?基督教说是上帝创造了人,中国历史传说是女娲造的人。那女娲又是谁造的呢?上帝又是谁造的呢?佛教就说了,这都是缘起,有无尽的缘起,永远说不清楚。 我们每个人肯定都有一位老祖宗,老祖宗还是缘起的,老祖宗有老祖宗的父母,老祖宗有老祖宗的老祖宗,所以最后的推断是什么呢?谈不上推断,大家都糊涂了。但是呢,把这些归之为“天之所为”,就可以一言以蔽之。再说人类社会、人类的生命离不开地球这么一个生态环境,这个生态环境需要漫长的生命演化过程。地球的生命离不开与太阳的关系,太阳也离不开与银河的关系,银河离不开它与这个大宇宙的关系,这是一环扣一环的。知道了这些关系,人类就骄傲不起来了。P4-6 序言 冯学成先生请我给他的大作《禅说庄子》系列丛书作序,我是诚惶诚恐,不敢答应的。一方面我不是这行的专家,对中华文化只是爱好而已。兴致来了,茶余饭后,与学生后辈们侃一侃还行,要为此恢弘大作作序言,实不敢当。另一方面,大凡一本名著,作序者常常是高官名仕,我自惭不在其列。而且那些序言常常是官样文章,洋洋洒洒一大篇,却不知其意,不仅于书没有增色,反而给人以互吹互擂之嫌。所以,我一贯不为人作序,自己的书也从不请人作序。 春天的一个早上,细雨霏霏,我坐在香港的家里看海。冯先生来短信了,提及写序的事。他说“写序之事本应在因缘之内,相识相知方可为”。我十分赞同冯先生的话,写序为因缘之事。想想我对《庄子》的欢喜,对作者的印象,对年轻学子聊聊在现代学习《庄子》的意义,恐怕也不好推辞。这就是我最终还是答应冯先生来写这个序的原因。 大家熟知,大凡在内地召开学术会议,主持人或一开始出来讲话的,常常是一位有分量的官员,介绍出席会议人员,欢迎各位莅临。而同样的学术会议若在香港举行,我们一般邀请一位学生(更多的是一对男女学生)来主持会议,介绍来宾,介绍会议,天南海北聊一聊,一场严肃的学术会议就这么轻轻松松开始了。如果我们把一本书比作一次学术会议,那么“序言”就好比是一开始出场的那位致欢迎词、介绍来宾的主持人。我这个序言,姑且就当作香港学术会议上的学生主持,大家会曲谅其无知、外行、肤浅及幼稚吧。 (一) 我喜欢读书。读书的重要性不在于读多少书,而在于读什么书。我逛书店,常常逛了两三个小时,还找不到一本满意的书而离开书店。家人和朋友常常责问我:“你这不是在浪费时间吗?”我说:“买一本不应该读的书回去,不更浪费时间吗?”所以,我读书是很“挑”的,要读好的书、一流的书。 《庄子》就是一部超一流的书,是一部奇书。曾经有一位美国华人问我:“年轻华人,如果只要求他们读一本有关中国文化的书,应该读什么书?”我说:“《庄子》。”“两本呢?”“就读《庄子》和《唐诗三百首》。”当然这只是我的观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但这说明了我对《庄子》的欢喜。我对《庄子》的欢喜,回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缘由。 首先,是《庄子》的“文学性”。《庄子》最先吸引我的就是它的文学性。《庄子》不仅有思想,有哲理,也有丰富多彩的故事和神话,文字极其华丽,想象无比广阔。其余诸子的著作,也都很经典,也都是不朽的著作,充满了大智大慧。但多数比较抽象,比较枯燥。读那些书,很像一位手执教鞭的父亲,站在你面前给你讲人生哲理。你在他对面坐着,一句句记下来,你也承认他讲得都对,但不乏被迫而敬畏的感觉。《庄子》不一样,读庄子的书,更像与一位朋友在交谈,你没有一定要听从他的压力。他会像朋友一样告诉你生活的智慧,生动有趣,妙语连珠,很多成语出自《庄子》就是其“文学性”的一个佐证。 其次,是庄子的“自然性”。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我欢喜庄子重视“天”与“天道”。这个“天”,不是sky,是“自然”。书看得愈多,走得愈远,活得愈久,愈觉得人的渺小。现代许许多多的灾害都是人酿成的,人对“天道”、“自然”的违逆和忽视,最后是要付出代价的。所以,我赞成庄子“人不助天”的观点。庄子的自然性,还体现在对事物“顺其自然”上。这里的“自然”不仅包含了“原由”(规律),也包含了时间、空间因素。凡事都是有规律、有“因”的,与时空有关。同样一句话,早说了十年,可能就要坐牢。如果十年以后再讲,可能会被人们奉若金科玉律。所以,过于执着不如顺其自然。也就是说,“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或者像《易经》中讲的“君子待时而动”。 比较明显的原因是《禅说庄子》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另外,他是“意译”,将《庄子》与时代、时事、社会及每个人的生活紧紧相连。这套书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很“活”,不是“死书”。能把几千年前的《庄子》讲得这么“活”,这么不同凡响,一方面是作者传统文化功底深厚,另一方面是作者的人生经历。 一个比较特殊的原因是他的书引用了许多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我本人也曾下乡插队,相同的经历,使我看到这些文字备感亲切。那个时代我们没有更多的书读,只有领袖著作。年轻人对知识、书本的渴望,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没有书读怎么办,就仔仔细细地读著作的注释部分。我们这代人对文学、历史、哲学的学习是这样开始的。而从冯先生的书中能够清楚地看出这种苦涩的痕迹。读冯先生的书,就像与一位走了很多很多路的老人聊天,他平静而淡然地讲述那些有趣的故事,没有大喜大悲,没有激烈亢奋。有的是恬淡悠闲,有的是清静舒适,这恰是我最喜欢的。 (四) 虽然我在这里向读者推荐《禅说庄子》系列丛书,但如果有读者问我,这套书究竟好在哪里,我可能很难回答。不仅因为我是一个外行,一个“学生主持”,还因为大凡对欢喜的东西人们一般都说不出“好在哪里”。谁能说出王羲之的《兰亭序》好在哪里吗?我们常常对不欢喜的东西可以给出很多理由,但对欢喜的东西,即使能够说出一些理由,也都显得苍白无力。对《庄子》如此,对《禅说庄子》也是如此。所以,还是让各位读者自己去感觉吧。 很多年前看过一幅石涛画的“笋”,很是喜欢。旁边有一首诗:“出头原可上青天,奇节灵棍反不然。珍重一身浑是玉,白云堆里万峰边。”我想用这首诗来看《庄子》,看这套系列丛书,看作者,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是为序。 徐扬生 2013年初夏于香港听涛雅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