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科学王国漫步/中国少儿科普经典小品文名家精选
分类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作者 叶永烈
出版社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科学小品文是科普作品中的精华,它包罗万象:引人的科学史、动人的科学家生平、千年未解的科学难题,还有许多精彩的科学故事……

小品不小,包罗万象。这一套科学小品范围十分广泛,有天文,有地质,有数学,有生命。看似很枯燥的科学,在这里却一点也不枯燥。因为这是科学专家,也是真正的科普作家讲给孩子们听的。希望你读了这些书,也成为小小科学爱好者。叶永烈著的《科学王国漫步》是《中国少儿科普经典小品文名家精选》之一。

内容推荐

《科学王国漫步》是著名科普作家、传记作家叶永烈的代表作。他用浅深易懂的语言,娓娓讲述了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在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各个自然学科领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目录

一百个问号之后

镜子小史

攀枝花赞

诗中有科学

国宝——大熊猫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

空气中的“流浪汉”

太空医生

首先要做“马”

为科学而献身

粗心·专心·事业心

扫地、敲钟及其他

科学无世袭

飞舟

飞机的隐身术

只有香如故

站在北京饭店的钢窗前……

我想得到南极考察队员的一根头发

原子姑娘下凡尘

邮票上的化学故事

古怪的重水

化学中的“化”

化工厂里的芙蓉鸟

当你“嚓”的一声……

笔尖种种

笔帽上的小孔

鬼火的底细

征服云朵

三聚氰胺的底细

台湾版的“三聚氰胺”

孪生趣闻

要懂得科学地休息

雕栏玉砌依在

万绿丛中一点红

月到中秋分外明

青苔颂

泛泛江上鸥

东京的乌鸦

猎人夜话

狡猾的狐狸

美国来的“硬壳大使”

访台湾螃蟹博物馆

印度大象的趣事与传说

科学小品探源(后记)

试读章节

人们之所以爱花,是爱花的艳丽,爱花的芳香。“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天,到田野上瞧瞧,大自然是多么艳丽多彩:黄澄澄的迎春花,粉红色的桃花,紫红色的紫荆,浅红色的樱花,淡蓝色的喇叭花……百花齐放,赛丽争艳,五光十色,炫姿耀彩!不论是山楂花和杜鹃花浓烈的色彩,还是水仙花和兰花淡雅的打扮,都别有风味,令人陶醉。

尽管大自然把自己打扮得如此色彩缤纷,“万紫千红总是春”,然而,大自然对于人类却是非常吝啬的!在古代,人们为了使自己的衣服能像花儿一样富有色彩,不得不仰仗于大自然的鼻息:

从木兰属植物的叶子和墨西哥的蓝檀树里提取一丁点儿蓝色的染料。

从海蜗牛、胭脂虫、茜草里提取一丁点儿红色染料。

紫色染料是从一种地衣类植物中提取的,棕色染料来自热带的含羞草和金合欢,而黄色染料是用古巴的黄檀木作原料提炼而得的。

在欧洲,那时候腓尼基人为了取得一丁点儿紫色的染料,不得不潜入地中海的深水底下去采集海螺。从8000个海螺中得到的紫色染料,还不够染一件衣服!

正因为这种紫色染料非常珍贵,古代罗马的法律便明文规定:“只有大官贵族才能穿紫色的衣服。别的罗马人如果穿紫色衣服,就要被处以死刑。”

其实,这个规定是白白浪费了笔墨,因为在那时,贫民们谁有钱买得起那价值连城的紫色染料?人们把这种紫色染料称为‘帝王紫”。

无独有偶,在中国古代,紫色染料也是异常昂贵。人们从紫草中提取为数极少的紫色染料。在那时的齐国,用五匹素绸去换一匹紫绸,都不易换到。帝王将相们为了显示自己的富贵,纷纷用紫绸做衣服,这便是所谓‘满朝朱紫贵’。

直到人们在化学家的帮助下,创造了人造染料,才把大自然那“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特权打破了。人们“化腐朽为神奇”,用又黑又稠又臭的煤焦油作原料,制成了五颜六色的人造染料。有一次,我到染料厂去采访,本来准备上午到一车间去,下午到二、三车间去。由于采访很顺利,我在上午除了到一车间外,还完成了二车间的采访任务。吃中饭的时候,厂长一看见我,就说:“你到二车间去过了吧?”我感到很吃惊。厂长笑了笑,说:“我们这里,一见面,就知道你是哪个车间的。你瞧,那边走过来的工人是一车间的,他的口罩是红色的,脸上、手上也有点红;这个工人是二车间的,他的口罩、脸、手是绿色的……”我低头翻起挂在胸前的口罩,见有红也有绿,怪不得叫厂长一眼就看出来了。自从知道这个窍门之后,我也学会了一眼就看出谁是哪个车间的:三车间的是蓝色的,四车间的是黄色的……因为每一个车间生产一种颜色的染料,很容易辨别。

在下午结束采访的时候,我跟工人们一起去洗澡。真有趣,当热水一淋到头上,头发间突然流出五颜六色的水!

厂长笑着告诉我一个小故事:“德国有个著名的染料专家叫做费歇尔。有一次,他到一个浴池去洗澡。没一会儿,就听见好多人在埋怨澡堂里的水太脏了,简直成了黄绿色的。费歇尔低头细看,大吃一惊,原来是他在闯祸!因为他正在研究一种染色力极强的黄色染料,头发沾上了一点,谁知这一丁点儿染料竞使整个浴池的水都变色了!”

我洗了好久,才算洗干净了。我这才明白:用人造染料染出的花布,比春天的花儿更加艳丽,然而,生产这些“人造彩虹”的工人们都是何等辛苦,在下班洗澡之前又是何等的脏。没有这脏,哪来如花似锦的彩色布匹?

花儿红,花儿香,“一树桂花十里香”。花香,沁人心脾,给人带来了愉快的感觉。然而,千百年来,大自然同样垄断着香的秘密。

人们为了使自己的生活充满芳香,向花儿索取香料。花儿也是够吝啬的:保加利亚素称“玫瑰的山谷”,那里盛产玫瑰。人们摘下300万朵玫瑰花,得到近4000千克的玫瑰花瓣,却只能从中得到1千克的玫瑰香油!保加利亚一年出产的玫瑰香油,用一辆载重3吨的普通卡车便可以全部运走!P20-21

序言

中国科学小品文的辉煌足迹——主编寄语(代序)

即将付梓的“中国少儿科普经典·小品文名家精选”(分为三辑,每辑十册,计划三年推出),以其别样的风采与历史的厚重展示在广大读者面前。

应该说,这是一种积累;

应该说,这是一种成果;

应该说,这是一种历史;

应该说,这是一种力量。

因为在这之前,纵观中国百余年的出版史,还从未有过这么多的科学小品文作者济济一堂,还从未有过这么多部作品汇集一起,自然,也就还从未有过如此辉煌的科学小品文集。

小品文以其精、短、小、美之特色,形成了多种表象。

如戏剧小品,

如文艺小品,

如美术小品,

如曲艺小品,

……

当它依附于科学之时,科学百花苑便除了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诗歌、科学故事、科学美术、科学电影、科学电视等,又有了科学小品文。

科学的出发点是真,艺术的出发点是美。换言之,科学与文学的结合是自然与人的结合,是真与美的结合,是理性与情感的结合。这既是科学的内涵,也是科学小品文的特征。

科学小品文虽短,却将其从科学“宇宙”撷取而来的一粒微尘,予以放大,让其放出奇异的光彩,让人们认识到它的光辉。这便是科学小品文的功力。正如1935年鲁迅先生在一次小品文大讨论中所说的:

“讲小道理,或没道理,而又不是长篇的,才可谓之小品。”

科学小品文,是伴随着科学普及的悠久历史缓缓走来的。

有人曾撰文写道:“我国科学小品的萌芽,可以上溯到先秦,至如南朝的郦道元,北宋的苏轼、沈括,明代的徐霞客、王圻,以至清代的小说家蒲松龄,更已有独立成篇、足以传世的科学小品。”

如此说来,久远的历史不止满载着丰厚的中国科学、中国文学,科学小品文也体现在其中。

然而,我们如今所说的科学小品文,是指现代的科学小品文,直至当代的诸多文章,洋洋洒洒近百年的“足迹”。

经查,在这近百年的科学小品文写作中,首见报端的当属沈雁冰先生发表在《学生》1920年3月七卷三号上的一篇,名为《脑相学的新说明》。

在这篇不足3000字的短文中,作者首开先河,以设问开头,然后以步步作答的方式娓娓道来,自是引人入胜的。

请看:

加尔博士说的是谎话吗?

勃洛加研究的是什么?

人的知识高于禽兽——为什么?

111年之前巴黎有个领袖医生叫做加尔的,发表了一篇关于脑筋的功能的理论,这理论后来被人称为脑相学,现在还有人研究,学报上也时常有人谈起。

……

随之,一个个学者、智者便相继跟来,写出了篇篇科学小品文佳作。

请看作品(以发表先后为序):

贾祖璋《鸥》,

邹韬奋《看看宇宙何等的伟大》,

夏丏尊《〈鸟与文学〉序》,

顾均正《昨天在哪里?》,

周建人《桂花树和树上的生物》,

刘薰宇《一个最大的数》,

高士其《大王,鸡,蚂蚁》,

竺可桢《利害与是非》,

叶至善《东南西北》,

郑文光《怎样测量天体间的距离?》,

秦牧《谈北京药材铺》,

……

写到这里,似乎应停顿一下,说一说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的生物学家贾祖璋先生。他除了撰写了多部生物学专著,从1926年到1928年,还先后发表了十几篇科学小品文,1931年结集出版,取名《鸟与文学》。可以说,这是我国出版史上最早出版的一部科学小品文集,成为中国小品文创作的范例。

而1931年1月为这本集子作序的夏丏尊先生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因为是他首次在序言中提出了“科学与文学结合”的命题,为后来的“科学小品”诞生做出了最早的先导。

在《鸟与文学》的序言中,他是这样说的:

民族各以其常见的事物为对象,发为歌咏,或编为传说。经过多人的歌咏和普遍的传说以后,那事物就在民族的血脉中,遗下某种情调,呈出一种特有的观感,这些情调和观感,足以长长地作为酵素,来温暖润泽民族的心情。

在这里,夏丏尊先生第一次提出了事物歌咏或编为传说,温暖润泽民族的心情的论述。说得通俗些,就是他将科学的物与文艺的歌咏相加,变成了另一种情调,经过出版与宣传,去更好地为百姓所需要。而这,也正是科学小品的特性所在。

有了以上几位先人的探索与呼吁,科学小品文破茧而出了。  1934年9月20日,陈望道先生在他主编的小品文半月刊《太白》创刊号上破天荒地刊登了周建人、贾祖璋、顾均正、刘薰宇的四篇科学小品文,设立了“科学小品”专栏。

应该说,真正有了“科学小品”之名,则是1934年的这一天。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众多科学小品文作者相继涌现,并满载着他们的佳作流水般地“顺流而下”,直至今日。

于是,今天的少儿出版界才会展出“中国少儿科普经典·小品文名家精选”这套洋洋几十册的“大书”。

科学是无处不在的。

科学是五彩缤纷的。

科学的发展决定了科学小品文的绚丽多姿。

科学的发展决定了科学小品文创作领域人才辈出。

在浩如烟海的科学小品文作品中,你会发现它们是与各种科学“同步而行”的,无论是医学、交通、军事、体育、教育,还是其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只要有科学的存在,便会有科学小品文的身影。从我们编辑出版的这套“中国少儿科普经典·小品文名家精选”的大型丛书的字里行间,便可看出科学小品文的无穷魅力。

当然,科学小品文的写作同其他写作“行当”相同,也是流派多多。有的善于描写,有的精于叙述,有的重于抒情,有的多于讲理,但不管怎么“表述”,都会透出“科加文”的内涵,体现着科学小品文“短而精”的特色。

有人说,科学小品文是科普大军中的“轻骑兵”;

有人说,科学小品文是科学文艺里的“突击队”。

不管如何称呼,科学小品文绝对是特色多多、魅力无穷的。

愿这朵科学文艺百花苑中的“散文之花”,越开越鲜艳,散发出奇异的芳香!

宗介华

2015年12月北京

后记

《科学王国漫步》是我的一本科学小品选集。

科学小品,又称知识小品。它有文采,有知识,短小,活泼,通俗,有趣。它拥有众多的读者。

科学小品有文采,它是散文的一个品种,是科学的散文。

科学小品有知识,谈天说地,无所不包,是普及科学的轻骑兵。

科学小品篇幅短小,用几分钟工夫就能读完一篇。不论报纸、杂志,都有它的一席之地。

科学小品活泼,通俗,有趣,一般人都能读懂,都喜欢读,都对它发生兴趣。因此,它的读者要比科学论文的读者多得多,广得多。

“科学小品”,作为一种专有名词,作为一种独立的文章体裁,在外国是没有的。外国有类似的文章,但没有成为独立的文体。

在中国,“科学小品”一词,起源于何时?

1934年9月20日,一本新的半月刊在上海诞生。创刊号打头的文章,是署名“公汗”的《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公汗”何许人?鲁迅的另一笔名也!这家新的杂志把鲁迅的文章放在卷首,清楚表明这是左翼文人的阵地。刊物的总编辑,姓陈名望道。陈望道先生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1920年初,他成为马克思、恩格斯所著《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译本的译者。同年参加与创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并任《新青年》杂志编辑。

这本新杂志的封面非常简朴,只在雪白的纸上印着黑色的“太白”两个字。“太白”这名字,是由鲁迅和陈望道共同商定的,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提倡大众语,比白话还要白;一是象征启明星,即太白星,迎接胜利的黎明的意思。《太白》刊登各种进步文章,抨击旧制度,作出诸多贡献。其中的贡献之一,就是积极倡导科学小品来普及科学、反对迷信。

《太白》半月刊在创刊号上,首次提出“科学小品”这一名字,辟“科学小品”专栏,发表了克士(周建人)的《白果树》、贾祖璋的《萤火虫》、薰宇(即刘薰宇)的《半间楼闲话》、顾均正的《昨天在哪里》四篇科学小品。

1962年4月20日,正在北京大学读五年级的我,拜访了住在北京西直门外的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先生。当时,我正在研究“科学小品”及其起源。我向高士其请教,他很明确地告诉我,科学小品最早出现在1934年陈望道先生主编的《太白》半月刊上,但是否系陈望道先生最早提出这一名词,不得而知,建议我向陈望道先生请教。

北京大学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藏书。根据高士其先生提供的线索,我查阅了陈望道先生主编的《太白》半月刊。我不仅查到《太白》创刊号上的四篇科学小品,而且在每一期《太白》上,都见到“科学小品”专栏。

根据高士其先生的意见,我写了一封信给当时担任复旦大学校长的陈望道先生,并附上我的《科学小品探源》一文初稿。1962年12月9日,陈望道先生复信如下:叶永烈先生:

来信及大作《科学小品探源》都仔细读过,对于先生探本穷源的精神深为感佩。

我国刊物上登载科学小品确是从《太白》半月刊开始。《太白》半月刊自始就以刊行科学性进步性的小品文为自己的任务,以与当时的论语派、以所谓幽默小品为反动派服务的邪气抗衡。至于“科学小品”一词究竟是谁最先提出,我也已经记不清楚,可能是我提出,并得到《太白》编委诸同志、撰稿的诸科学家同意的。当时的《太白》撰稿的科学家也许比我更记得清楚。大作奉还。

并致

敬礼!

陈望道十二月九日

德高望重的陈望道先生能够亲笔给我这个22岁的大学生复信,很使我感动。这封信后来收入上海人民出版社在1979年10月出版的《陈望道文集》第一卷。

从陈望道先生的复信中可以确认,“科学小品”是从《太白》半月刊开始的。

《太白》创刊号上,还发表了柳浞先生的文章《论科学小品》。柳浞对于倡导科学小品起了重要作用。他是湖南长沙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在上海从事中共地下工作。1938年到延安,从事教育工作。1956年,当选中共八大代表。

柳浞的《论科学小品》一文,论述了创立科学小品的意义。柳浞指出:“所谓科学小品并不反对‘大品’的科学文体的存在,但同时它自己也仍有它独立存在的价值。科学小品文是科学与小品文在大众的实践生活的关联中去联姻的。目前大众需要科学知识,科学要求大众化。而大众实践的生活不许可有长闲的时间去从事科学研究,去读大本头的科学书。”柳浞打了个很生动的比方:“这譬如一个苦力需要烟草,但财力只能使他零支地购买,他没有整盒整条的购买力。于是,烟纸店中就有开盒零买的供给。”柳浞先生的比喻确实很生动:大部头的科学专著是“整盒整条”的香烟,而科学小品是“开盒零买”的“零支”的香烟,于是财力有限的“苦力”也买得起。普通百姓读不懂大部头的科学专著,但是可以从报刊上的科学小品里懂得一点知识。

柳浞的《论科学小品》一文还指出:“小品文如果与科学结婚,不仅小品吸取了有生命的内容,同时科学也取得了艺术的表达手段,艺术的大众科学作品于是才能诞生。”可以说,柳浞的《论科学小品》一文,是最早的关于科学小品创作的理论文章。

《太白》共出版了24期,至1935年9月5日停刊,每期都刊有科学小品,总共66篇。喜欢淘旧书的我,1964年6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上海福州路上的旧书店里,买到一本1935年8月由生活书店出版的《越想越糊涂》。这本“老古董”,是很有价值的一本书,虽然是当时只花了三角钱人民币买下的旧书。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这是中国第一部科学小品集。书中收入顾均正先生发表在《太白》杂志上的一篇科学小品,篇名叫《越想越糊涂》,便以此作为书名。书的扉页上醒目地标明“科学小品选”,收集了艾思奇、克士、顾均正、贾祖璋、薰宇、柳浞等12人的40篇科学小品。这些科学小品,原先都在《太白》上发表过,可以说是“《太白》科学小品选”。对于致力于研究中国科学小品的起源的我,见到这本书真是如获至宝!

自从《太白》半月刊提倡科学小品以后,当时的《读书生活》《中学生》《妇女生活》《通俗文化》等杂志,也纷纷响应,开始刊登科学小品,开明书店、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等多家出版社开始出版科学小品集。我在北京旧书摊买到我国的第二本科学小品集,书名叫《我们的抗敌英雄》,高士其等著,由李公朴、艾思奇主办的读书生活出版社于1936年6月出版,封面上用大字标明“科学小品集”。书中共收高士其、李崇基(艾思奇的另一笔名)、柳浞、伯韩、克徽、克士、顾均正、雪衬等人的32篇科学小品。这些科学小品,均发表于《读书生活》半月刊,可以说是“《读书生活》科学小品选”。

就这样,“科学小品”这名字逐渐为广大读者所熟悉,科学小品的作者队伍逐渐扩大,科学小品也逐渐成为中国文坛上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我国早期的科学小品作家主要有高士其、周建人、董纯才、顾均正、贾祖璋。他们是我国科学文艺园地的第一批拓荒者。

1984年,也就是纪念《太白》推出“科学小品”半个世纪的时候,我主编了一套150万字的《中国科学小品选》,选人50年来中国科学小品的优秀之作,分上、中、下三卷,由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为了编这套书,我“泡’’在图书馆里细细翻找。尤其是为了编第一卷,即1934年至1949年的科学小品,我翻查了诸多旧报刊,内中包括延安出版的报刊,从中遴选优秀的科学小品。这次大规模地查找科学小品,使我对中国科学小品发展史有了深入的了解。我当时还约请了高士其、董纯才、顾均正、贾祖璋、温济泽等老一辈科学小品作家写了回忆文章。

科学小品是科学普及的轻骑兵。

书评(媒体评论)

小品不小,包罗万象。这一套科学小品范围十分广泛,有天文,有地质,有数学,有生命。看似很枯燥的科学,在这里却一点也不枯燥。因为这是科学专家,也是真正的科普作家讲给孩子们听的。希望你读了这些书,也成为小小科学爱好者。

——刘兴诗

科学小品文是科普作品中的精华,它包罗万象:引人的科学史、动人的科学家生平、千年未解的科学难题,还有许多精彩的科学故事……

——李毓佩

科学小品有文采,它是散文的一个品种,是科学的散文。科学小品有知识,谈天说地,无所不包,是普及科学的轻骑兵。

——叶永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3: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