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品文是科普作品中的精华,它包罗万象:引人的科学史、动人的科学家生平、千年未解的科学难题,还有许多精彩的科学故事……
小品不小,包罗万象。这一套科学小品范围十分广泛,有天文,有地质,有数学,有生命。看似很枯燥的科学,在这里却一点也不枯燥。因为这是科学专家,也是真正的科普作家讲给孩子们听的。希望你读了这些书,也成为小小科学爱好者。尹传红著的《生活中的科学》是《中国少儿科普经典小品文名家精选》之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生活中的科学/中国少儿科普经典小品文名家精选 |
分类 |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
作者 | 尹传红 |
出版社 |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科学小品文是科普作品中的精华,它包罗万象:引人的科学史、动人的科学家生平、千年未解的科学难题,还有许多精彩的科学故事…… 小品不小,包罗万象。这一套科学小品范围十分广泛,有天文,有地质,有数学,有生命。看似很枯燥的科学,在这里却一点也不枯燥。因为这是科学专家,也是真正的科普作家讲给孩子们听的。希望你读了这些书,也成为小小科学爱好者。尹传红著的《生活中的科学》是《中国少儿科普经典小品文名家精选》之一。 内容推荐 尹传红著的《生活中的科学》是新生代科学小品文作家尹传红的代表作品。这围绕“确定目标—实现目标”这一轨迹,讲述了古今中外早立大志并最终实现理想的杰出人物典范。是一部融科学性与励志性为一体的优秀读物。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辑 人问万象 在“苹果”和“肩膀”背后 生错了时代 自我实现的预言 超越时空的对“画” “天才”的底牌 极刑背后的电流之战 病了何“罪”之有 要不要科学偶像 狼恶狼狼人 羞答答的性教育 别成“医学影像癖” 末日情结 第二辑 后望前瞻 假如“明天”来临- 失之于“转折年代” 火星人“入侵” 地震预测为什么这么难 激素的“前世今生” 化学蒙冤 尚未出生就受污染 接种疫苗的社会学考察 阅读革命已然到来? 耐人寻味的教训 好梦还是噩梦? 生物能被远程操纵吗? 心有灵犀一点通 “非自然的选择” 疫情预报难在哪里 第三辑 思想灵光 不确定的世界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失语、失真与失度 乱象与真相 随意主观联想 “有趣的”奇谈怪论 假借科学之名传播的流言 老生常谈“通俗化” 一种“医疗病” 人为什么要吃动物的肉 “生态智商”与“环保筛选” “排污交易”这活计 “急救教育”亟待补上一课 正视身份歧视的社会负能量 第四辑 探索发现 仰望星空 突然降临的“白夜” 探索未有穷期 科学“福尔摩斯” 意外收获哪里来 “变暖”变奏曲 用基因向疾病挑战 大脑是怎样工作的 记忆是怎么回事 人为什么会有情感 为什么有男女之分 重新“学会”快乐 病毒与疫苗:龟兔赛跑 进发,不仅仅是为了圆梦 求实,以小代价办大事情 第五辑 生活解鸸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所有物质都是毒物? “氢化”产品:好吃问题多 吸烟与肺癌的迷雾 “隐形杀手” 如何减少食物中的农药残留 手机辐射危害有谱没谱 当灾难降临之时 “最困难的病例” 有机食品:推崇与质疑 是是非非转基因 身体有病还是心理有病 后记 试读章节 超越时空的对“画” 巴勃罗·毕加索刚一出生就带来不小的震撼:一场窒息导致他被医生当成死婴弃在一边,而只去照顾他的母亲。所幸,他的叔父不死心,灵机一动往他的鼻孔里吹了一口雪茄烟,他竟然开始正常呼吸,活了过来。 毕加索在西班牙南部的一个港口城市马拉加长大,从小就跟着他做美术教师的父亲学画,并表现出了不寻常的天分。他随时随地都在画画,跟玩儿似的。四岁的时候,他的涂鸦之作就已让家人感到非常惊讶。表妹玛丽喜欢叫他画驴子,他不管是从脚、背还是从耳朵画起,最后成形的东西都像极了实体。 然而,这个“天才”却不是一个好学生,上课对他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此外,在读写方面他感到很费劲,对数字也觉得难以理解,因而常常被同学们捉弄和嘲笑,窝囊气受过不少。 毕加索快满11岁时,他的父亲决定让他接受正规的艺术训练,并把他转入自己任职的一个美术学院。在完成一些基本的训练之后,毕加索的绘画水平就超过了他的启蒙老师。 1895年,14岁的毕加索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心灵创痛:他最喜欢的小妹康奇塔年仅8岁就因感染白喉而夭折,他亲眼看见她在痛苦、恐惧和依恋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在妹妹病重期间,毕加索曾祷告,只要上帝肯救活他的小妹,他愿意把自己的全部绘画天赋还给上帝,从此不再摸画笔。 可是,许过愿之后他又一度动摇,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小妹最终离去让毕加索充满了负罪感:难道艺术不足以交换小妹的生命?抑或上帝根本就不想让世间失去一位了不起的艺术大师?毕加索认定是自己的摇摆态度导致了小妹的离去,并以此作为一种象征,满怀神圣的使命感去绘画。 此后不久,毕加索与父母移居巴塞罗那,见识了当地的新艺术与新思想。这座城市所弥漫的反叛和无政府主义情绪使毕加索深受感染,他更加厌恶那种刻板僵化、令人窒息的传统绘画教育,独立的意识也越来越强。这时发生的一件事情,又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看过他近期的一些画作后,他的父亲拿出自个儿的调色板和画笔,交给了年仅16岁的儿子,然后宣布自己再也不画画了。父亲不无悲凉的选择,同样给毕加索带来了某种负罪感。 1904年,心高气傲、贫穷而又落魄的毕加索终于定居在他梦寐以求的巴黎,住进了一处怪异而破旧的居所‘铣衣舸’。这幢破楼因外形特别像塞纳河上洗衣服的船而得名,当年是一些流浪艺术家的聚会场所,也是各种新思想和新风格诞生的“作坊”。艺术家们彼此之间,以及他们与慕名而来的各色人等闲聊侃谈的话题,除了前卫艺术,常常还有诸如第四维、空间几何学、n维连续统等新玩意。 就在这一年,法国数学家亨利·庞加莱于美国发表的演讲,已经预见到一个“变化即将到来”的世界。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由于技术上的新进展,比如飞机、汽车、X射线、无线电报和电影艺术的出现及应用,大大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此时在洗衣舫这个小地方,庞加莱的见解一度成为画家们的热议话题。按照庞加莱的解释,既然二维面的一个景象是从三维面而来的投影,那么,三维面上的一个景象也可以看成从四维面而来的一个投影。庞加莱提出,可以将第四维描述成画布上接连出现的不同的透视图。 画家们对此很感兴趣,因为他们都尝试通过同时展示许多不同的透视点去表现物体。他们也隐约感觉到,那些奇妙的数学和空间新观念对他们的艺术创作来说,似乎包含着一种新美学或新技法的种子。这艺术中的科学层面自然没有逃过毕加索的眼睛。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不同的透视图应该在时间“同时I生”里展示出来。可这又该怎样去表现呢? 1907年3月至7月间,毕加索一头扎进洗衣舫的一个画室里,处在某种新事物的临界点上,经历了一番“可怕的精神孤独”和无尽的焦虑与煎熬。这种新事物是他全身心渴望着的,也绝对是突破性且惊世骇俗的。在创作过程中,他完成了上百件草图与习作,并不断地调整作品里的相关形象,还有其姿势与造型,终于绘就一幅超越时空视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__《亚威农少女》。 这幅巨作描绘的是巴塞罗那一家妓院的五个妓女,整个构图极具几何张力和视觉冲击力,同时又显出一种新奇、粗俗的立体感与错乱感。画中,看上去令人惊悸、姿势和神态各异的少女们都像浇铸出来的雕塑,其中一张脸(左边第二人)的正面同时画上了左鼻孔、右耳朵和两只眼睛——这是一个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可能看到的情景。 而右下蹲坐着的那个扭曲、变形的少女,乍看让人简直分辨不清到底是正面、背面还是侧面。实际上,其正面像和全侧面像被同时表现出来了,毕加索将其解释为第四维空间的一个投影。借当年时髦的神秘主义用语来说,这就好比毕加索找到了一种办法坐到“灵面”上。 《亚威农少女》这个里程碑式的作品一开始并未为人们所理解,曾一度招致很大的误解和恶评,甚至还有传言说画家已经疯了。的确,它以一种近乎几何形的构图法,将多种艺术流派的影响和观念融人一种新的艺术风格中,创造出一种与客观对象截然不同的新形态,构建了一个奇特的视觉世界,从而结束了用单一视角表现空间的模式,展现了所有视觉形式的可能性。 随后,它又导致日后形成一种重要的绘画风格——立体主义(立体画派),直至发展到最后的完全抽象主义。这从根本上撼动了西方的绘画艺术传统,使得绘域不必拘泥于那些一成不变、固定于一点或两点的透视法,同时也为艺术家们看待自然、描绘世界提供了新的思路。P17-19 序言 中国科学小品文的辉煌足迹——主编寄语(代序) 一 即将付梓的“中国少儿科普经典·小品文名家精选”(分为三辑,每辑十册,计划三年推出),以其别样的风采与历史的厚重展示在广大读者面前。 应该说,这是一种积累; 应该说,这是一种成果; 应该说,这是一种历史; 应该说,这是一种力量。 因为在这之前,纵观中国百余年的出版史,还从未有过这么多的科学小品文作者济济一堂,还从未有过这么多部作品汇集一起,自然,也就还从未有过如此辉煌的科学小品文集。 二 小品文以其精、短、小、美之特色,形成了多种表象。 如戏剧小品, 如文艺小品, 如美术小品, 如曲艺小品, …… 当它依附于科学之时,科学百花苑便除了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诗歌、科学故事、科学美术、科学电影、科学电视等,又有了科学小品文。 科学的出发点是真,艺术的出发点是美。换言之,科学与文学的结合是自然与人的结合,是真与美的结合,是理性与情感的结合。这既是科学的内涵,也是科学小品文的特征。 科学小品文虽短,却将其从科学“宇宙”撷取而来的一粒微尘,予以放大,让其放出奇异的光彩,让人们认识到它的光辉。这便是科学小品文的功力。正如1935年鲁迅先生在一次小品文大讨论中所说的: “讲小道理,或没道理,而又不是长篇的,才可谓之小品。” 三 科学小品文,是伴随着科学普及的悠久历史缓缓走来的。 有人曾撰文写道:“我国科学小品的萌芽,可以上溯到先秦,至如南朝的郦道元,北宋的苏轼、沈括,明代的徐霞客、王圻,以至清代的小说家蒲松龄,更已有独立成篇、足以传世的科学小品。” 如此说来,久远的历史不止满载着丰厚的中国科学、中国文学,科学小品文也体现在其中。 然而,我们如今所说的科学小品文,是指现代的科学小品文,直至当代的诸多文章,洋洋洒洒近百年的“足迹”。 四 经查,在这近百年的科学小品文写作中,首见报端的当属沈雁冰先生发表在《学生》1920年3月七卷三号上的一篇,名为《脑相学的新说明》。 在这篇不足3000字的短文中,作者首开先河,以设问开头,然后以步步作答的方式娓娓道来,自是引人入胜的。 请看: 加尔博士说的是谎话吗? 勃洛加研究的是什么? 人的知识高于禽兽——为什么? 111年之前巴黎有个领袖医生叫做加尔的,发表了一篇关于脑筋的功能的理论,这理论后来被人称为脑相学,现在还有人研究,学报上也时常有人谈起。 …… 随之,一个个学者、智者便相继跟来,写出了篇篇科学小品文佳作。 请看作品(以发表先后为序): 贾祖璋《鸥》, 邹韬奋《看看宇宙何等的伟大》, 夏丏尊《〈鸟与文学〉序》, 顾均正《昨天在哪里?》, 周建人《桂花树和树上的生物》, 刘薰宇《一个最大的数》, 高士其《大王,鸡,蚂蚁》, 竺可桢《利害与是非》, 叶至善《东南西北》, 郑文光《怎样测量天体间的距离?》, 秦牧《谈北京药材铺》, …… 写到这里,似乎应停顿一下,说一说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的生物学家贾祖璋先生。他除了撰写了多部生物学专著,从1926年到1928年,还先后发表了十几篇科学小品文,1931年结集出版,取名《鸟与文学》。可以说,这是我国出版史上最早出版的一部科学小品文集,成为中国小品文创作的范例。 而1931年1月为这本集子作序的夏丏尊先生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因为是他首次在序言中提出了“科学与文学结合”的命题,为后来的“科学小品”诞生做出了最早的先导。 在《鸟与文学》的序言中,他是这样说的: 民族各以其常见的事物为对象,发为歌咏,或编为传说。经过多人的歌咏和普遍的传说以后,那事物就在民族的血脉中,遗下某种情调,呈出一种特有的观感,这些情调和观感,足以长长地作为酵素,来温暖润泽民族的心情。 在这里,夏丏尊先生第一次提出了事物歌咏或编为传说,温暖润泽民族的心情的论述。说得通俗些,就是他将科学的物与文艺的歌咏相加,变成了另一种情调,经过出版与宣传,去更好地为百姓所需要。而这,也正是科学小品的特性所在。 有了以上几位先人的探索与呼吁,科学小品文破茧而出了。 1934年9月20日,陈望道先生在他主编的小品文半月刊《太白》创刊号上破天荒地刊登了周建人、贾祖璋、顾均正、刘薰宇的四篇科学小品文,设立了“科学小品”专栏。 应该说,真正有了“科学小品”之名,则是1934年的这一天。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众多科学小品文作者相继涌现,并满载着他们的佳作流水般地“顺流而下”,直至今日。 于是,今天的少儿出版界才会展出“中国少儿科普经典·小品文名家精选”这套洋洋几十册的“大书”。 五 科学是无处不在的。 科学是五彩缤纷的。 科学的发展决定了科学小品文的绚丽多姿。 科学的发展决定了科学小品文创作领域人才辈出。 在浩如烟海的科学小品文作品中,你会发现它们是与各种科学“同步而行”的,无论是医学、交通、军事、体育、教育,还是其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只要有科学的存在,便会有科学小品文的身影。从我们编辑出版的这套“中国少儿科普经典·小品文名家精选”的大型丛书的字里行间,便可看出科学小品文的无穷魅力。 当然,科学小品文的写作同其他写作“行当”相同,也是流派多多。有的善于描写,有的精于叙述,有的重于抒情,有的多于讲理,但不管怎么“表述”,都会透出“科加文”的内涵,体现着科学小品文“短而精”的特色。 有人说,科学小品文是科普大军中的“轻骑兵”; 有人说,科学小品文是科学文艺里的“突击队”。 不管如何称呼,科学小品文绝对是特色多多、魅力无穷的。 愿这朵科学文艺百花苑中的“散文之花”,越开越鲜艳,散发出奇异的芳香! 宗介华 2015年12月北京 后记 2015年夏天接到柯尊文先生的电话,意外获悉“中国少儿科普经典·科学小品文名家精选”丛书计划收录我的作品,并且是与高士其、叶永烈等我所敬仰的9位前辈的作品一道,入列丛书第一辑。诚惶诚恐之余,还是深感荣幸,权当是对后生晚辈的鼓励吧。 我在少年时代就读到了许多科学小品。记得1979年的一天中午,母亲下班回家,一边从自行车上把菜取下来,一边对我喊道:“给你买了一本书,高士其写的,《你们知道我是谁》。” 那年我11岁。不知道此情此景为什么竟会给我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记忆中那本书的封面是白底的,中间画着一个身穿花衣服的小女孩。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为高士其新出的一部科学诗和科学小品集,书名就是其中一首科学诗的题目。后来,我又欣喜地读到高士其的《菌儿自传》《我们的土壤妈妈》等许多脍炙人口的科学小品和科学诗,惊叹于他竟能把原本看来深沉枯燥的科学写得如此活泼、有趣。 几乎与此同时,叶永烈、叶至善、贾祖璋、饶忠华、赵之、金涛、刘后一、甘本祓、陈芳烈、林之光、卞毓麟、谭邦杰、劳伯勋、华惠伦等前辈发表在各种报刊上的科学小品(或者说科学随笔),也陆陆续续进入了我的阅读视野。当年我拿到《科学画报》,总是最先翻阅“科海拾贝”栏目中刊发的科学小品,每次我都读得津津有味。 1983年10月的一天,我惊喜地看到当期《科学画报》加“编者按”集中刊出了美国科普巨匠阿西莫夫的一组科学随笔,还登了阿西莫夫的一张神采飞扬的照片。那时的我已经成为铁杆的“阿迷”,这一组文章中的首篇《我能飞!我能飞!我能飞!》我尤其喜欢,诵读多遍后全都背了下来。记得开头一段是:“古代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曾宣称:任何人如能向他提供一种新的乐趣,都将重重有赏。不过,我没听说过哪个人有福气领到这份重金厚赏。当然,世上乐趣不少……” 我在学生时代的乐趣之一,便是阅读科普和科幻作品,尤为钟爱科学小品。它们将我引进了科学的世界,渐渐让我体会到读书、求知、思考和钻研问题的乐趣。我对科学和阅读的热爱,伴随着学业长进,就这样一直延续下来。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我选择了理工科专业。那时,我已打定主意,不管今后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把科普创作当作一项事业来做。 大学期间,我一边承担着极为繁杂的社会工作和学习任务,一边利用零碎的时间,结合专业学习(我本科念的是食品工程专业),坚持广泛阅读并练习写作,向报刊投稿。在大三至大四的一年多时间里,我总共在《人民日报》《中国食品报》《北京日报》《今晚报》《科学画报》等全国21家报刊上发表了76篇文章(多为科学小品)。一时间,源源不断“漂”来的汇款单颇为引入注目.同学们便套用当时股市中走红的“杨百万”,给我封了一个“尹百万”的绰号,并常常起哄让我用稿费“请客”。那种“花销”的感觉着实很爽。 而我的职业选择,恰恰又与科学小品密切关联。大Z-时,我发现学校图书馆有份《科技日报》,经常刊载林自新翻译的阿西莫夫科学随笔,标题有如《黑洞》《冥王星奇趣》《艺术与科学》《致新生婴儿的信》《富兰克林改变世界》。这些文章引发了我对《科技日报》的持续关注,并下决心毕业后转轨改行投奔此地。 1991年来到《科技日报》后我才知悉,林自新竟然是《科技日报》首任总编辑、阿西莫夫作品中译本的第一位译者,还是一位资深的“阿迷”、多部阿西莫夫科普名著中译本的组织者和推动者。机缘巧遇和对阿西莫夫作品的共同喜爱,促成了我们这对“忘年交”。2002年4月,林老在纪念阿西莫夫逝世10周年的一篇文章中特别提及:“至于我译的几十篇短论,其中在《科技日报》工作时译的几篇在报上发表了,还为《科技日报》引来了一位‘阿迷,尹传红同志……” 数年过后,经由林老举荐,我分别担当了《宇宙秘密——阿西莫夫谈科学》(林老参与此书翻译)、《不羁的思绪——阿西莫夫谈世事》(其中部分文章正是我大学时代从《科技日报》上读到的由林老翻译的那些篇目)这两部阿西莫夫科学随笔集的编辑和校译工作,接续了老“阿迷”与小“阿迷”之间的一段佳话。 “从阿西莫夫身上,我们学到以乐观开放的心态来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如果我们小时候读的科学课本能写得像阿西莫夫的文章一样,今天或许就不会有‘科学盲’或‘科技恐惧症’的问题了。”台湾十几年前翻译出版的一部阿西莫夫科学随笔集的封底,印有这样一段宣传文字。我读后十分感慨,并延伸了更多的思考:我们写的东西,是不是都能够做到像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那样简洁、晓畅、明白,而不致给读者带来什么“阅读障碍’’?我们做的科学报道,能够架起一座在科学和公众之间起联系作用的桥梁,进而引发公众认识理性思考的真义吗? 而我从对阿西莫夫作品(特别是他的科学随笔)的研读中,也汲取了许多知识和养分,并且用在了自己的创作上。 2005年春夏间,我当时的上司、《科技日报》社长助理兼“经济特刊,,主编李钢在酝酿报道创新和版面改革时,“逼迫”并“利诱”我开设个人专栏“科学随想”,每周给报纸写一篇科学随笔。这样,在2005年7月至2007年5月的大约两年时间里,我在《科技日报》上发表了86篇专栏文章。这些文章大多是从时效性很强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落笔,引发思考与畅谈。后来它们结集为《星星还是那颗星星》一书,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9年2月,我应《北京晚报》之约,开设“身边的科学”专栏,每周写一篇有新闻由头的科学小品,以科学视角解读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或现象。创作中我更加注意文章选题的新颖性和趣味性,力求自己笔下的文字,能够尽可能地多一些人文的色彩、思想的内涵:既有时新的、前沿的知识点和看点,又有富于思辨与启迪意义的见解和观点。这些文章发表后反响不错,据悉不时还有篇目被转载,并多次被评为《北京晚报》社内好稿,令我颇受鼓舞。这个栏目也持续了将近两年时间,直到报纸版面调整方告终结。本书收录的文章,则大多出自此栏。 承接此类“活计”,一方面自是兴趣的驱使,一方面也可说是我职业和事业的“升华”。同时,我和我的“伯乐”们都希望借此能够探索出一条新闻与科普相结合的新路;而且,还与我专事的科技评论工作也有了交集,当然,这是后话。 此书得以顺利出版,我当特别感谢长江少儿出版集团尹志勇总经理、科普编辑室柯尊文主任等的悉心操持,感谢江晓原教授、李峥嵘女士拨冗作序,感谢杨雪女士帮助梳理本书结构并润饰部分文字。 最后,向本书各篇文章所关涉的其他诸位编辑表示感谢,他们是:李杨、米粟、李芸、温新红、张文静、王月菊。 尹传红 2015年12月24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小品不小,包罗万象。这一套科学小品范围十分广泛,有天文,有地质,有数学,有生命。看似很枯燥的科学,在这里却一点也不枯燥。因为这是科学专家,也是真正的科普作家讲给孩子们听的。希望你读了这些书,也成为小小科学爱好者。 ——刘兴诗 科学小品文是科普作品中的精华,它包罗万象:引人的科学史、动人的科学家生平、千年未解的科学难题,还有许多精彩的科学故事…… ——李毓佩 科学小品有文采,它是散文的一个品种,是科学的散文。科学小品有知识,谈天说地,无所不包,是普及科学的轻骑兵。 ——叶永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