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林语堂大传/精彩男人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兆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20世纪中国文坛上,林语堂是个经历非凡、很有个性、也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风云人物。有人曾说:“全世界大多数的外国人只知道中国有两大文人:一位是德配天地的孔夫子;一位是学贯中西的林语堂。林语堂除了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思想和文学创作遗产外,还有一点不可忽略,那就是真实、自由、快乐而又幸福的一生。本书作者用深情的笔触记录了林语堂矛盾、传奇的一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生动的林语堂。

内容推荐

  林语堂出身于一个农民式的乡村基督教家庭,是道地的乡下人;他曾是基督教学校上海圣约翰大学的高材生;曾执教于清华大学英文系;曾留学于美国哈佛大学和德国莱比锡大学,并获得比较文学硕士和语文学博士学位;曾执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厦门大学等高等学府;曾与鲁迅等人并肩作战,成为一名了不起的自由斗士;曾创办以“幽默”、“闲适”和“性灵”为主旨的《论语》等杂志,在上海滩在中国甚至在世界文化界都产生了较大的震动。曾在美国等地生活长达三十多年,但却念念不忘自己的家乡和祖国,最后又叶落根;曾创作了《吾国与吾民》、《生活艺术》、《京华烟云》、《红牡丹》、《苏江坡传》、《奇岛》等名著,其中《京华烟云》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向另介绍西方文化,又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成为中西文化交往和沟通的桥梁;曾出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和国际笔会总会副会长之职;等等。

目录

第一章 现实的梦想之家

一、望子成龙

二、父子接力

三、母爱无边

四、“飞蛾扑火”的二姐

第二章 天赋异秉

一、醉心于西溪山水

二、顽此与刁蛮

三、大智若愚

四、科学兴趣与辩论才能

第三章 大学生体制的叛逆者

一、钻研究典弄通英文

二、书海随意自求知

第四章 爱树花开花落

一、情窦初开

二、一见钟情

三、棒打鸳鸯泪空流

四、抽刀断水水更流

第五章 韬光养晦清华园

一、眼界大开

二、自知不足

三、十年一剑磨精神

第六章 同心永结

一、慧眼识得真珠玉

二、老式婚烟

三、金玉良缘

第七章 留学苦旅

一、难堪的海上蜜月

二、哈佛大学苦读

三、莱比锡大学博士

第八章 自由斗士

一、“语丝”健将

二、投身学潮

三、为惨案鸣冤

第九章 报国无门

一、厦门大学受挫记

二、亲历官场险途

第十章 另辟蹊径

一、独特的教学法

二、“《子见南子》”案

三、“英文读本”官司

四、与鲁迅分道扬镳

第十一章 幽默大师

一、创办幽默刊物

二、与萧伯纳聚谈

三、创作幽默文学

四、幽默生活

第十二章 性灵解脱有文章

一、自办小品文刊物

二、现代八股文批判

三、性灵之孕育

四、创作性灵文学

第十三章 闲适人生

一、出游之乐

二、灯红酒绿

三、乐享家居

第十四章 走向世界

一、与赛珍珠不谋而合

二、轰动美国文坛

第十五章 红遍天下

一、永远的中国人

二、《生活的艺术》诞生

三、家喻户晓

第十六章 伟大的小说家

一、挑战自我

二、《京华烟云》面世

三、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第十七章 报效祖国

一、笔战日本

二、初回故国

三、再回故国

第十八章 喜忧参半

一、逆水行舟岁月

二、研制中文打字机

第十九章 革新历史传记

一、为苏东坡立传

二、灵魂的贴近

三、诗意与智慧

第二十章 “情义”何物?

一、以写作寄托相思

二、与赛珍珠决裂

三、亲情永在

第二十一章 教育理想的破灭

一、受聘大学校长

二、南辕北辙

三、无功而返

第二十二章 寻梦桃源

一、幽居法国小镇

二、21世纪的构想家

第二十三章 信仰的确立

一、剖白武则天

二、台湾之行

三、回归基督教

第二十四章 完满的追求

一、魂系北京

二、性爱小说《红牡丹》

三、乐享余年

第二十五章 落叶归根

一、定居台湾阳明山

二、情意绵绵

三、光芒闪烁

第二十六章 心力交瘁

一、孜孜以求作学问

二、刻骨铭心念如斯

三、为写作画上句号

第二十七章 短暂与永叵

一、告别人世

二、永久的缅怀

后 记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常常将妻子给自己特做的猪肝面留半碗给他,经常在晚饭后一边抽着长烟袋一边说:“儿子啊,据说在英国有牛津大学,在德国有柏林大学,那都是世界上一流的。你要到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去,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一个谁都知道的名人。”此时的小林语堂总会受到父亲情绪的感染,自信地向父亲表示:“我将来要写一本书,让世界上的人都知道我。”

如今小林语堂已长成十七岁的小伙子了,过了暑期他就要入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但林至诚倾其所有和东挪西凑,还是缺少一百个大洋的学费,就是全家老小不吃不喝,也需要积攒五个月!山穷水尽绝望之时,林至诚眼前突然一亮,想起一个人可解燃眉之急,这个人就是自己曾关爱过的学生陈子达。

陈子达小时候家里特别穷,天寒地冻时节,他总是衣着单薄,光着头,两耳和一张脸冻得又红又紫。林至诚为他买了一顶暖和的帽子,还亲手给他戴上,陈子达感动得哭了,呜咽着发誓说:“这顶帽子即使破烂得不能再戴,我也决不买第二顶了。”如今,陈子达在漳州做买卖发了财,林至诚走投无路想到了他。

林至诚立即乘船到漳州去找陈子达,说明来意,陈子达满口答应下来,并亲自来到坂仔,用蓝布包袱带来了一百个银元。直到晚年,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林语堂曾回忆说:“当放在桌子上的包袱被打开,一百个亮晶晶的银元闪着耀眼的光芒,它一下子就将我的眼睛照亮了!”

P2

序言

在20世纪中国文坛上,林语堂是个经历非凡、很有个性、也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风云人物。有人曾说:“全世界大多数的外国人只知道中国有两大文人:一位是德配天地的孔夫子;一位是学贯中西的林语堂。而事实上‘夫子之道’也多半是经过林先生的彩笔介绍给外国人的。”(见1965年7月28日《联合报》大陆社纽约航讯)作家林海音也说过类似的话:“本世纪的中国人能成为世界性作家学者的,我认为只有林语堂一人。”(《林语堂著作等身》,萧南选编《衔着烟斗的林语堂》,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年)这一赞誉虽有些夸大其词,但从世界文化交流的视角看,从作家学者对世界影响的广泛性、深远性上说,这一评价不无道理!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对林语堂的评价一直不高,对他的文章人品也颇多微辞,这不能不说与地域、历史和文化的隔膜造成的误解与误读直接有关。当年,许多人批评林语堂作品不合时宜,而林语堂则接过这句话意味深长地说:“我是个不合时宜的人物,但我的书主要是写给数十年后的人看的。”从这个角度看来,我们应该重新认识林语堂。

林语堂出身于一个农民式的乡村基督教家庭,是道地的乡下人;他曾是基督教学校上海圣约翰大学的高材生;曾执教于清华大学英文系;曾留学于美国哈佛大学和德国莱比锡大学,并获得比较文学硕士和语言学博士学位;曾执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厦门大学等高等学府;曾与鲁迅等人并肩作战,成为一名了不起的自由斗士;曾创办以“幽默”、“闲适”和“性灵”为主旨的《论语》等杂志,在上海滩在中国甚至在世界文化界都产生了较大的震动;曾在美国等地生活长达三十多年,但却念念不忘自己的家乡和祖国,最后又叶落归根;曾创作了《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红牡丹》、《苏东坡传》、《奇岛》等名著,其中《京华烟云》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向中国介绍西方文化,又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成为中西文化交往和沟通的桥梁;曾出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和国际笔会总会副会长之职;等等。

与其他中国现代作家、学者不同的是,林语堂的英文最好。当年,德高望重的蔡元培对林语堂的英文就赞赏有加。据梁实秋说,曾担任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的叶公超最佩服两个中国人的英文:一是蒋宋美龄,一是林语堂博士;著名作家徐讦曾说他最大的遗憾之一是,未曾师从林语堂学习英文;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对林语堂的英文赞不绝口,称说那是让地道的美国人都自愧弗如,认为这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林语堂的另一特点是,他并非简单地站在中西文化分裂、斗争的角度去看问题,他的文化理想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这显示出林语堂过人的智慧和远见卓识。

林语堂还是一个酷爱自由的人,他对自由的理解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少有能与之比肩者。他曾批评胡适说:“如果胡适能少些应酬,多些自由,那么他的成就可能会更大。”胡适是20世纪中国自由观念的倡导者和实行者,但某种程度上说,他没能摆脱政治和应酬的束缚!林语堂最服膺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关于自由的理解:我不赞同你的意见,但我完全赞同你发表你不同意见的权力。自由并非简单地“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它除了法律的许可外,还有道德、人性和性格等方面的限制和自律。如果以这样的方式来理解,林语堂恐怕是20世纪中国最富于自由和逍遥精神的作家之一:他一面身负国家、民族和个人的苦难;一面又率真自然,我行我素,快乐得如同一阵清风飘过一生,了无迹痕。用林语堂自己的话说,那就是:“顺乎本性,就是身在天堂。”

中国现代作家中很少有谁能像林语堂这样靠写作为文而成为富者。据有人统计说,30年代的林语堂月收入有四万银元,年收入近五十万银元,而在当时一个名教授四百银元的月薪就是天文数字了!透过林语堂的“富”,我们可以理解和透视他的思想观念、文学趣味、内心图景以及生活态度,因为外在的“富裕”也会作用于内在的精神及其心灵。太史公曾说过:“仓廪实而知礼义,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萧伯纳也说过:“金钱是世上最重的东西,财富代表健康、体力、信义、慷慨、美丽。”

纵观林语堂一生的照片,虽然年龄不同、举止形态各异,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泰然自若的面容、潇洒自在的神态、善意宽容的表情,这与鲁迅、周作人等人的紧张焦虑、冷峻深沉、多疑苦涩形成鲜明对照。最能显示林语堂个性风采的是他步入晚年的生活照,它将林语堂与20世纪其他中国作家活脱脱地分别开来:一件中国式的淡灰色长袍平整地自上而下伸展开去;双臂微抱,卷起的袖口里露出一只灵性十足的艺术家之手;手指随意地夹了一杆半尺多长的精致烟斗,纯然一派绅士气和道家的仙风道骨。

研究者都以为: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难书写的一章。林语堂本人也表示过:他自己是“一团矛盾”。这种看法可能主要是从思想、感情和心灵方面而言的;但如果从生命、人生和人性的角度看,林语堂除了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思想和文学创作遗产外,还有一点不可忽略,那就是真实、自由、快乐而又幸福的一生。这让我们想起美丽的白天鹅,以优雅、纯洁和爱和平与自由的天性一路吟唱,走完自己的生命里程。他人如何评说,皆可置于脑后。

在写这本书之前,我最想告诉读者这样一句话:林语堂是个了不起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更是一位难得的人生智者。宅府仁厚、为人宽容、生活达观、富有奇思妙想和极有童心情趣,这就是林语堂,“一个面目可爱的性情中人”。

王兆胜

2003年夏于北京

后记

对许多人而言,每年盛夏可能是休闲和放松的大好时节:或是到名山大川避暑散心,或是回故里与亲人欢聚,或是安坐于书斋读读闲书,因为如今的夏天越来越闷热,如同蒸笼一般,非常人所能忍受。但这几年夏天我却最为辛苦,不但没有休息,反而都在夜以继日地写作,我的几本书多是在酷夏写成。这本《林语堂大传》也是这样,自6月底起笔,到9月初杀青,正好是一个完整的炎炎夏季。

由于书房小,又无空调设备,只靠一只电风扇为电脑降温,所以,整个夏天我周身都是大汗淋漓。

辛苦是相对的,辛苦之中又有无尽的快乐。能忙他人之闲,一乐也;身体和头脑高度紧张,但心灵轻松自由,二乐也;能与自己热爱的林语堂朝夕相处,进行心灵的对语,三乐也。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心灵的快乐是根本的,它能超越沉重的外在劳作,能将沉重的肉身化为轻灵的舞者。

我是在初夏一个早晨开始写这本书的。那时,空气清新,阳光明丽,一夜的安眠,使身心饱满透彻,一杯晶莹的绿茶滋润肺腑,于是文思泉涌。坐在电脑前,手指敲响键盘,心灵的琴弦开始“演奏”。在以后的写作日子里,我与林语堂一起跋山涉水,充分体会他的成功与欢笑、挫折与悲伤;也理解他“我行我素”的自由精神与温柔的泪水;体味着他内心的热情、浪漫、幽深和奇思妙想;还神往于他会心的幽默和坦荡的赤子之心。开始,林语堂是个多么英气勃勃的少年!可转眼间,他已变成身体虚弱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很快地,在一张白床单的覆盖下,林语堂竟然无声无息地与他热爱的人间永别了,就如我写完书稿键盘的毫无声息一样。这是夏末的一个傍晚,夕阳孤独而寂寞地向西方沉落。

我用两个多月的时间走完了林语堂八十多年的人生道路之后,一种莫名的感觉袭上心头:不知道是因为林语堂突然离我而去,还是因为对人生苦短的感兴,抑或是秋天的凉意悄然浸入我的骨髓?此时,我已没有了初夏刚刚起笔时那种快乐的心境,像一个迷途者,又似一个省觉者,我不知道在旅伴离去,自己一个人如何继续走这人生的漫漫长旅?像被秋雨打湿了厚厚的衣裳,像心中被乌云笼罩,此时我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沉重与抑郁,尽管我相信,明早的太阳很快就会点亮我的心灯。

写这本《林语堂大传》,我流下了很多眼泪,一面是被林语堂感动,一面是被自己感动。当写到动情之处,开始是泪水涌满眼眶,像刚打开的一口水井;继之是决堤江河般的汪洋恣肆,不得已找来毛巾堵住难以抑制的激情。以前,我以男儿轻弹眼泪为羞耻,如今则不然,有话就说,有泪则流,因为我从中感到了放松、清澈与幸福!从心灵里流出的眼泪是咸的,我品尝过,它还带有一丝甜味儿!它能清洗整个身心,使其清明光润而又千干净净,这令我想到有着千年手泽之瓷器玉器。

不知何故,近来我的心地异常柔软,有如那丝绸;也变得容易伤感,哪怕是风中的树叶,我也从中看到了它的欢唱与寂寞。还有空中翔飞的鸽群,它们在都市的楼群间几乎不知疲倦,一成不变地绕着圈子飞啊飞!如此短暂的生命,都在低矮狭小的空间消损掉了。

写作间隙,我常去观察儿子养的那只笼中龟,它让我心中常生悲悯:在比它只大数倍空间的笼子里,龟整天睡觉,数日只进几粒食物,不声不响呆在那儿,根本不能体会天地之宽,世界之大。当你用手动它,它就立即将头缩进壳中。有时,这只小龟将自己立起来,顺着笼壁往上爬,可怜它竟然常常摔倒,壳着地而腿向上,自己怎么也翻不过身来。每当此时,我都帮它翻身。哎!在人类的善意下,小龟竟然如此可怜,它竟然没有半点自由!好在龟是得道高僧,它能在孤独与寂寞中得享永年。后来,我略有所悟:碓道是林语堂对生命的理解和博爱之心感染了我?

林语堂有很多伟大之处,这里我再提一下他的善良和爱美之心,这是许多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缺乏的。在林语堂心中,一草一木都是美的,都有灵性,有深情,也富有哲理。一次,因为要惩罚鸟丈夫欺负鸟妻子,林语堂竟然失手弄死了它,于是他悔恨自责,并不断向妻子女儿解释说,自己并非恶人和残忍者。为此,林语堂竟然为小鸟做人工呼吸,希望能够起死回生。在这幽默的举止中,包含了林语堂对万物的悲悯。写到此处,我无论怎样克制都禁不住泪水长流,尽管自己并不知道为何而泣?可能是我触及到林语堂心中非常柔软的地方。还有一次,林语堂在家中灭鼠,他用吸尘器将一只小老鼠打中,只是被刺中的老鼠并没有死,而是吱吱地叫着,四腿不停地乱蹬,尤其是那两只小而圆而黑的眼睛凝视着林语堂,这让林语堂心地立即软下来。林语堂透过小鼠一双绝望而乞求的眼睛,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残忍,因为他知道小鼠有生存的权力,也有它的自由,而且它也有自己的父母兄弟!这样,林语堂最终怎么也不忍心打死小鼠。这件事情使林语堂感叹万千,他说:“捉住一只老鼠和杀死一只老鼠,或做其他的事情,都有难易两种方法。譬如:我敢捉住那只老鼠,不去看它,不去想它,只是打它,甚至不去承认它,单说你应当怎样处置它。这是容易的方法,是人人所敢做的。最难解决的方法是设身处地。想一想那只天真的老鼠,他还忍心把它杀掉吗?”如此博爱良善之情怀是多么难得!

为林语堂立传,最早的要算他的次女林太乙,由于对父亲的亲近和理解,所以林太乙笔下的林语堂亲切、生动、细致而又形象,这是后来研究者的一个底本。随后的施建伟和万平近等人,基于林太乙的《林语堂传》,在资料的翔实、写作的视角和结论的中正上又有突破,从而使林语堂这一形象更加丰满厚实。我这本《林语堂大传》在吸收林太乙、施建伟和万平近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在如下方面实行突破:

第一,从大量繁琐的资料中跳身而出,紧紧抓住最能代表林语堂精神与灵魂的部分进行展示,尤其将林语堂放在与中国现代其他作家的区别中,把握其独特个性与风采。也就是说,我不是不分巨细像扫地一样,将与林语堂有关的人事全都集成一堆,而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找到最能代表林语堂思想与灵魂的那些闪光的“金子”。

第二,实现从一个研究者的角色向一个灵魂对话者的角色转换。在这本传记中,我是以林语堂的一个朋友、一个知己来与他对话的。我们促膝而坐,目光交汇,心贴着心,灵魂感应地进行着双向对流。也许,林语堂的许多东西现在我还理解不了,但有的地方恐怕是,我说出来了林语堂自己也不曾注意到的某些方面。一言以蔽之,我与林语堂靠得很近却是毋庸置疑的,我是努力将林语堂的思想、感情以及感觉都化为自己的血肉,再将它表达出来。

第三,结构的浑然一体,自然天成。像一棵树木有根干,有枝叶,还有大地、天空,又有阳光、雨水、空气,甚至有那些小虫子,而且它们前后左右都相互关联,是和谐的有机体。也就是说,林语堂的成长、发展以及死亡有其内在的逻辑,而在具体的每一阶段也是如此。

第四,在坚持史实完全正确可信的基础上,增强审美性和可读性。所以,我在书中未加注释,因为那样做极容易影响写作时思想感情的表达,也会影响读者的阅读。这一点,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也是这样做的。不过,我无意于追求逸闻趣事,也不做毫无根据的引伸甚至虚构,因为那样的话,这本书就会失去它的价值。所以,在非要展示林语堂独特贡献和成就时,即使是学理化的论述和文章引述,我也必须这样做。

在本书出版前,首先要感谢我的博士导师林非研究员,是他的宽容大度成全我研究林语堂的愿望和兴趣。那是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有一天,我突然向林非先生提出这样的请求:放弃鲁迅研究的博士论文题目,而打算写以林语堂为题的博士论文。当时,我虽将准备好的林语堂研究论文提纲送林非先生过目,但心里忐忑不安,也不抱被允的希望;因为我跟林先生攻读的是鲁迅研究专业,更何况题目已拟好,林先生与我讨论过多次。出乎我的意料,很快林先生就告诉我,他同意我改作林语堂的博士论文,并对我的提纲给予高度评价和鼓励。当时,我非常感动,因为这样打破条条框框,给学生自由的导师是很少见的!从此我真正踏上林语堂研究的道路。令人欣慰的是,我的博士论文《林语堂的文化情怀》出版后受到学界一致好评,多少年来我也一直没有放弃林语堂研究。今天,想起此事,我仍然非常感动,假若林先生当时不同意我“转向”,而坚持让我做鲁迅的博士论文,恐怕我与林语堂就失之交臂了。

衷心感谢作家出版社和责编王昕先生,是他提出让我写这本林语堂传的。之前,我们既不是朋友,又不认识,甚至一面之缘都没有,他只凭读过我的《闲话林语堂》一书,又经清华大学肖鹰先生举荐,就与我签约出版合同。而且一签就是两本,另一本是《林语堂与中外名人》。另外,对本书写作,王戈斤提出很有价值的构想;看过初稿后,他又提出不少修正意见,使我受益良多。本书我共改过三次,从2002年至今长达两年之久,这中间王J所付出很多心血,愿它记下我们的友谊。王戈斤这种雷厉风行、果断有为、眼光远大和细致人微的作风和品质,使我既佩服又感动!福建省漳州市建委,林语堂研究会副会长许初呜先生为我提供了不少资料,这为本书增色不少。在此深表谢意。

林语堂挚爱北京,一年四季,他尤爱北京的秋天,更准确地讲是初秋,他谈起这一时节,醉人的心怀就像喷泉一样荡漾、开放而又富有诗意。然而,晚年的林语堂却无缘也无福到北京定居写作,不得不回到弹丸之地台湾岛。现在,我身居北京,可以自由地读书写作,这比林语堂有福缘了。此时又正值初秋,北京的阳光明媚灿烂,风儿不动,天空高远,一派平明景象,我知道,这是上天赐福于我。我要知足常乐,对天地感恩戴德,修身养性,能够有德性承受这份福祉,也希望写出更好更美的作品。

惊悉林语堂次女林太乙女士不久前去世,心中非常悲痛!这不仅因为她为林语堂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因为我与她的友情。几年来,我们虽未见面,但多有书信往还,她中英文俱佳,待人朴实诚恳,几乎每信必回。以前,我写的林语堂的书每版必送给她,她多有肯定和鼓励,而今,她驾鹤仙去,这本《林语堂大传》她永远不能看到了。在此,谨以此书纪念令我尊敬的林太乙女士。

  王兆胜

2002年初秋于北京沐石斋

2003年5月20日一次修改

2004年11月13日定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20: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