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100年的新窑子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黑明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个偏远而贫困的山村;一群勤劳而朴实的人们;一段段平常却意味深长的故事;一个个美好却恍若隔世的期望。

本书作者黑明将自己的镜头对准了那个小山村,对准了一个个勤劳朴实,虽有几分无奈,却不乏改变命运的理想的普通农民,以及他们天真可爱的下一代。在照片的旁边,黑明看似平铺直叙,实则娓娓道来地记叙了这些人真实的生存状况和祖祖辈辈的梦想,

内容推荐

新窑子是陕北一个偏远而穷困的小山村。  自从1903年这里有了第位村民到现在,新窑子已走过了100年的风雨历程。  100年来,人们在这里开荒种地、在这里娶妻生子,也在这里生老病死;人们在这里耕耘梦想、收获希望,顽强地与大自然的灾害和城市里传来的诱惑抗争着。到2004年底,这里已繁衍为282个人。   在这本书中,摄影家黑明将自己的镜头对准了这个小山村,对准了一个个勤劳朴实,虽有几分无奈,却不乏改变命运的理想的普通农民,以及他们天真可爱的下一代。在照片的旁边,黑明看似平铺直叙,实则娓娓道来地记叙了这些人真实的生存状况和祖祖辈辈的梦想,读来让人同情、让人心酸,也让人深深地为他们的质朴所感动、为他们美好的愿望和顽强的奋斗所鼓舞。  100年的新窑子是个偏远小村的故事,它也是几亿中国农民的真实写照。

目录

让我们心里有谱  吴思  03

不仅仅是为了他们 孙立平  05

新窑子纪事  15

村民们的肖像  21

新窑子户主名单  65

白海生  66

白 赵  70

白有勤  71

白随勤  73

白虎勤  74

白 整  75

白整云  78

贺家有  82

贺志忠  83

贺建飞  84

贺建兵  86

贺志荣  88

贺志强  90

张善宗  92

张 鹏  95

张向宗  96

张建军  98

张向明  100

张勇勇  102

张善在  104

张怀岗  106

张应财  108

张继明  112

张锦胜  116

刘金虎  118

刘胜利  126

刘继宁  128

王殿兰  130

王培军  132

王文智  133

王宁刚  134

王建富  135

王素琴  138

王红卫  139

王学岗  142

王 雄  144

王李崇  145

屈万贵  146

屈有社  147

屈 军  148

宋应吉  150

宋广州  152

李金叶  156

李林发  158

李保珍  160

丁世海  162

房志荣  164

房志华  166

房志富  170

房志贵  172

高怀玉  174

高志忠  175

高志明  176

高志平  178

高志强  180

高 斌  182

高登富  183

苏庭芝  184

苏培富  186

苏培贵  188

苏培华  190

胡世亮  192

新窑了的中专生  194

王宏强  194

张凤琴  194

房 伟  194

北京知青在新窑了的故事  199

武建华  200

宋宪立  204

王学志  208

王亚男  214

林爱军  218

后 记  223

试读章节

新窑子纪事

——我的流水帐

五代香火 百年孤独

八年前的一天晌午,我来到黄土高原中部的陕北新窑子村。

听村里老年人讲,本村的开山人叫白新富。早在上世纪初,他便独自从死亡之海的毛乌素沙漠,徒步逃荒来到这个小山沟,并用绳子将自己吊在半山腰,挖了一孔土窑洞落下了脚。据说,在半山腰挖窑洞主要是为了提防小偷。从此,他开荒、种地、娶媳妇、睡觉,过着山里人自给自足的生活。

20年过去了,白新富由一名少年成长为年富力强的汉子。1923年,33岁的白新富和比他小11岁的妻子张氏喜得贵子,取名海生。为了便于交流,白新富将自己居住的小山沟对外称之为新窑子。每当他走出小山沟见到人的时候,总会主动喊一声:“我是新窑子的!”

经过数年的繁衍和逃荒者的加盟,这个安静了千万年的小山沟逐渐兴旺起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窑子在方圆几十里的百姓中陆续传开,不知什么年代,哪个部门还把新窑子三个字正式确定为村名并沿用至今。

整整100年过去了,白家先后在那孔老土窑里居住了五代传人,生养了三十多个子孙。白新富早已离开了人世,而新窑子却活了下来。

不问苍天偏爱谁多

这个小之又小的村庄不但在中国版图上找不到,就连本省的地图上也未标明。村民们在这个方圆仅有几百米的村庄里活着,相互都很友好,因为他们谁都了解谁,谁都知道谁家祖宗三代的事儿。就连谁家母猪跑到谁家公猪窝里去了,谁家公驴明儿要给谁家母驴配个种,谁家婆姨做爱声音大,谁家男人睡觉呼噜声音高,全村人都清清楚楚。

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新窑子不少人家虽然家徒四壁,但他们并不奢求城市人的生活,祖辈只求安逸,不闻村外的大小事情。无论迎回归、盼入世、迎奥运,还是美国被炸、萨达姆被抓、核武器被查,在他们心目中全没有老母猪跑到地里啃了青苗更重要。

现在,新窑子已成为二百多人赖以生存的地方,党支部、团支部、民兵连等机构完整而健全。虽说白新富的子孙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全村老少仍然挣扎在国家标准的“贫困线”底下。为了更好地活着,他们整天把东山的太阳背到西山,没明没黑地在那坡墚沟峁上抱挖着……P15-16

序言

不仅仅是为了他们

孙立平

黑明是一个着力用镜头去记录普通人生存状态的摄影家。在他的多部摄影集里,都给人们展示了普通人的生活和感受。而在这本即将出版的《100年的新窑子》中,他则将态度镜头长时间地对准陕西一个小山村那几百口人落后而又普通的生活。

《100年的新窑子》首先给我的一个强烈视觉冲击就是那几十幅标准的“标准像”。黑明告诉我,这是他用自己一台最大的相机拍摄的。也许我可以这样认为,这大概是迄今为止为农民拍摄的一组“质量”最好的标准像了。这倒让我想起一件事情来。在二十多年前粉碎“四人帮”的时候,揭发出来王洪文的罪行之一,就是私自拍摄了标准像,以便为他篡夺党和国家领导权做准备。这件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但也说明,在我们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标准像,而且不是挂在自己家里的标准像,是一件多么郑重其事的事情,是一件有着多么重大政治和历史含义的事情,同时又是一件离普通人的生活多么远的一件事情。而黑明这组农民标准像的冲击就在于,他给那些似乎最没有资格照标准像的普通的农民拍摄了一组“高质量”的标准像,而且不仅拍摄了,还以醒目的位置和处理手法印在了书里,并且以书这种媒介,成为公众阅读的对象。也就是说,它们和那些领袖们的肖像一样,具有了公共性。

这种冲击意味着什么?我们当然不能牵强地说,普通民众要替代帝王将相或精英占据历史的舞台。就在黑明拍摄这些照片的时候,就在照片中那些主人默默地过着他们普通生活的时候,这世界上发生了许多大的事情。正如书中所说的,香港回归、申办奥运、加人世贸谈判等,在这些大的事件中,活动的主角无疑是那些精英们。但实实在在的事实是,在这些精英们从事那些活动的同时,那些普普通通的人也在真实地生活着。不错,那些重大的事件影响着更多的人,但在那被影响的“更多的人”中的每一部分,他们的生活中都有着重要性与上述重大事件不相上下的小事情,比如,对于“新窑子”村的人来说,猪啃了地里的庄稼,就是比上述事件更为重要的事情。

当然,谁也不会说,农民的标准像、农民的生活情景、农民的命运上厂正式出版的公共读物,就意味着农民社会地位的改变。黑明的书什么也没有改变,新窑予还会是那个新窑子,那些村民该怎样生活还会是怎样生活。几百张照片改变不了世界,甚至改变不了世界中哪怕很微小的一部分。

这本记录普通人生活状态的摄影集给人的另一种冲击,是人物的鲜明形象。当然我也知道,这是最俗套的话了。但我在这里要说的是另外的一种意思。记得网络上曾经流传过一个帖子—《人民日记》,用寓言的方式描绘了“人民”中的一个人是如何被作为“个别人”,十个人如何被作为“极少数人”,上百人如何被作为“少数人”的。是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民”都是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复数概念而存在的,或者被称之为群众。于是,在最强调“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的时候,群众的面目也被塑造得最千人一面;在最讲“为人民服务”的时候,人民却最频繁地受到服务者“我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为你服务的”、“你能代表人民吗”之类的揶揄。而透过黑明的镜头,我们可以看到生活在新窑子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也就是说,他们是一个一个的人。卑微也好,普通也好,这一个就是这一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民只有从复数变成单数的时候,人民才能成其为人。

黑明说,几年来他一直在拍摄一部有关“右派”的影集。应当说,过去几十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独特的人群:知青、右派、刑满释放的人、特殊背景下的离婚者、失业下岗人员……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的一些人就将离开这个世界了。但愿他们的身影和形象能够留在摄影家的镜头中,这不仅仅是为了他们。

2005年1月于清华园

后记

《100年的新窑子》终于要出版了。

这本书是我耗时最长最多的一本书。为了这本书,我在1996年至2004年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先后数十次专程前往这个远在黄上高原的普通村庄。

其实,真的有点不好意思告诉大家我去了多少次新窑子,因为自己的确没有做出几十次应该做出的事情,于是,每当明友问我去了多少次新窑子的时候,我只好含含糊糊地说去了好多次。

具体去了多少次,这不重要,事情做得好不好,现在也不去想它了,倒是新窑子那一张张极其熟悉的面孔却不时地闪现在我的脑际,至今我还经常给他们写写信,打打电话问问好。

这本书出版之前,我最想说的就是要感谢纯朴的新窑子全体村民,在他们的热情配合下,才使我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拍摄计划和调查任务。

在此,我还要特别感谢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先生和炎黄舂秋杂志社副社长吴思先生,本书在出版之前,他们通读了此书的全部文稿,并为此书撰写文章,使此书增加了分量。

黑明

2005.01.10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读了黑明的这本书,认识了那些有血有肉的农民,我感觉更有底气了。在他们的经历中,我对共和国历史的许多看法得到了有血有肉的印证。他们今日的奋斗和挣扎,又为我补上了一段参照系中的空缺。作为一个有八亿农民同胞的中国人,心里装了一个完整的村庄,了解这个村庄与整个社会的基本关系,无论说什么,做什么,我都感到心里塌实。  新窑子正在变化。在如此大规模地摆脱自身处境的努力之中,中国农民必将在未来数十年中左奔右突,直到普遍不安于位的原因消失,新的均衡局面形成。也许这将成为本世纪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其结局和影响将大大改变世界的面貌。希望黑明通过他的村庄跟踪这种变化,让我们心里有谱,也让后人看到一个完整鲜活的故事。  ——吴思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