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讲授当代文学批评观念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与文学批评的历史和功能、文学批评方法论,文学批评的写作三部分。分别讲述了文学批评的性质、历史和功能,社会历史批评、印象批评、心理批评、文体学批评、文本批评、性别批评、文化批评等七种批评方法的理论观点、基本特征和分析步骤,批评主体、写作技巧及批评文本样式。本教材突出当代性、对话性和实践性的特色,广泛吸收中外文学批评理论特别是20世纪文学批评的理论成果,及时追踪和反映当前文学批评的新发展;同时以开放的文学观念和批评观念,评述不同的批评方法,并通过展示各批评方法的操作层面,有效地指导批评者的实践活动。
本书和《文学欣赏导引》、《文学理论导引》、《文学发展论》共同组成一套以大学中文系本科学生为主要对象的文艺学系列教材,《文学理论批评术语词典》则是与这套教材配合的教学辅助工具书。这个教材系列的总体结构设计,根据的是我们对文艺学学科性质和范围的认识,以及我们对中文系教学需要的认识。《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文艺学”条说:“一般认为,文艺学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也有人认为文艺学即指文学理论。”这里所列前后两种说法,是长期以来流行的,很有代表性,但都不够十分精确。在我国现行的学科体系中,文艺学是一个二级学科的名称。文学史不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而是与文艺学并列的学科,文学史专家不认为自己的研究属于文艺学范围。在文学界,文学批评也是职有专司,它更多地指向当前具体文学现象,特别是指向新出现的文学作品,与文学理论研究有不言自明的分工。准确地说,文艺学由文学理论、文学史学和文学批评学组成,这三部分各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彼此又相互关联。文学史学包括关于文学发展规律的理论,给文学史研究提供方法和原则上的理论依据。文学批评学是对于文学批评的批评,或者说是元批评。至于优秀的文学批评、优秀的文学史著述可能带有颇强的理论性,具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学、文学史学的价值,那是学科分工以外的话题。
但是,相比而言,很长时间以来,在我国高等学校中文系的教学中,在文艺学的几个分支中,对文学批评学和文学史学的关注时间较晚,投入力量较弱,是尚待发展和充实的领域。这种现象显然不能令人满意,而亟待改变。我们这套系列教材的出版,就是改变这种状况,建立较为完整的文艺学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尝试。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除了《文学理论导引》可以作为本科基础课的教材之外,《文学发展论》和《文学批评导引》可以作为本科选修课或者研究生学位课教材。
高等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它负担专业教育的任务,学生从中学进入大学中文系,有一个文学欣赏习惯的转变和审美趣味的培育的问题;同时,多年的教学经验提醒我们,低年级学生接受思辨性较强的理论课程存在一些困难,需要知识的准备和思维方式转换上的准备。鉴于以上两点,我们设想以《文学欣赏导引》课程来给学生提供这方面的帮助。
这套教材从内容到体例,都吸收了参与者们多年学科研究与教学研究的成果,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以及网络资源相互补充,力求让教师和学生使用时感觉方便。显然,其中还有疏漏、缺失,技术上需要改进之处就更多,恳望使用者提出意见。
王先霈
2004年11月3日于武昌桂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