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我国著名作家,擅长于小说和散文。本书为其散文集。她的散文大都篇幅不长,多写亲情及一般的生活琐事,充满了情趣。小品文则由发生在身边的事悟出哲理的启示,文笔清丽隽永、亲切感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英子的心/名人名家书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林海音 |
出版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林海音,我国著名作家,擅长于小说和散文。本书为其散文集。她的散文大都篇幅不长,多写亲情及一般的生活琐事,充满了情趣。小品文则由发生在身边的事悟出哲理的启示,文笔清丽隽永、亲切感人。 内容推荐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随父母返回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本书收集的是他的散文作品。她的散文大都篇幅不长,多写亲情及一般的生活琐事,充满了情趣。小品文则由发生在身边的事悟出哲理的启示,文笔清丽隽永、亲切感人。 目录 京味儿的开始(代序) 苦念北平 虎坊桥 北平漫笔 苦念北平 骑小驴儿上西山 骑毛驴儿逛白云观 《北平谐后语辞典》序 在“胡同”里 访母校·忆儿时 老北京的生活 北京土语辞典 我的京味儿之旅 六百三十五条龙 城墙·天桥·四合院儿 亮丽且温柔 悼钟理和先生 遥念胡蝶 念远方的沉樱 演艺生涯半世纪的白杨 一生的老师 她今年九十五岁喽! 最后的沉樱 亮丽且温柔 崇敬的心情永无止境 敬老四题 落入满天霞 读传杂记 窃读记 重读《旧京琐记》 《童年的再生》 平妹,挺好的! 观矧匕京故事》随想 古韵 落人满天霞 梦之谷奇遇 关于女人和男人 大陆最佳去处全集 戏剧和人生 寂寞之旅 雾社英魂祭 秋游狮头山 绢笠町忆往 日落百老汇 访马克·吐温故居 寂寞之旅 上海走一趟 水上人家 林中迷途的男孩 日本关西之旅 英子对英子 童年·冬阳·骆驼队 窗 门 狗 友情 灯 寂寞之友 平凡之家 教子无方 阳光 妈妈说,不行! 好日子 冬青树 母亲的秘密 今天是星期天 《城南旧事》代序 童年·冬阳·骆驼队 春 模特儿“二姑娘”访问记 英子的乡恋 阿太婆的故事 豆腐颂 看象 “雅舍”的主人 窗口的画 说自己的话 林海音和英子 后记 试读章节 男人之禁地 很少——简直没有——看见有男人到那种店铺去买东西的。做的是妇女的生意,可是店里的伙计全是男人。 小孩的时候,随着母亲去的是前门外煤市街的那家,离六必居不远,冲天的招牌,写着大大的“花汉冲”的字样,名是香粉店,卖的除了妇女化妆品以外,还有全部女红所需用品。 母亲去了,无非是买这些东西:玻璃盖方盒的月中桂香粉,天蓝色瓶子广生行双妹墨的雪花膏(我一直记着这个不明字义的“哩”字,后来才知道它是译英文商标M盯k的广东造字),猪胰子(通常是买给宋妈用的)。到了冬天,就会买几个瓯子油(以蛤蜊壳为容器的油膏),分给孩子们每人一个,有着玩具和化妆品两重意义。此外,母亲还要买一些女红用的东西:十字绣线,绒鞋面,钩针……等等,这些东西男人怎么会去买呢。 母亲不会用两根竹针织毛线,但是她很会用钩针织。她织的最多的是毛线鞋,冬天给我们织墨盒套。绣十字布也是她的拿手,照着那复杂而美丽的十字花样本,数着细小的格子,一针针,一排排的绣下去。有一阵子,家里的枕头套,妈妈的钱袋,妹妹的围嘴儿,全是用十字布绣花的。 随母亲到香粉店的时期过去了,紧接着是自己也去了。女孩子总是离不开绣花线吧!小学三年级,就有缝纫课了。记得当时男生是在一间工作室里上手工课,耍的不是锯子就是锉子;女生是到后面图书室里上缝纫课,第一次用绣线学“拉锁”,红绣线把一块白布拉得抽抽皱皱的,后来我们学做婴儿的蒲包鞋,钉上亮片,滚上细绦子,这些都要到像花汉冲这类的店去买。 花汉冲在女学生的眼里,是嫌老派了些,我们是到绒线胡同的瑞玉兴去买。瑞玉兴是西南城出名的绒线店,三间门面的楼,它的东西摩登些。 我一直是女红的喜爱者,这也许和母亲有关系,她那些书本夹了各色丝线。端午节用丝绒缠的粽子,毛线钩的各种鞋帽,使得我浸湎于精巧、色彩,种种缝纫之美里,所以养成了家事中偏爱女红甚于其他的习惯。 在瑞玉兴选择绣线是一种快乐。粗粗的日本绣线最惹人喜爱,不一定要用它,但喜欢买两仔儿带回去。也喜欢选购一些花样儿,用誊写纸描在白府绸上,满心要绣一对枕头给自己用,但是五屉柜的抽屉里,总有半途而废的未完成的杰作。手工的制品,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从一堆碎布,一卷纠缠不清的绣线里,也可以看出一个女孩子有没有恒心和耐性吧!我就是那种没有恒心和耐性的!每一件女红做出来,总是有缺点,比如毛衣的肩头织肥了,枕头的四角缝斜了,手套一大一小,十字布的格子数错了行,对不上花,抽纱的手绢只完成了三面等等。 但是瑞玉兴却是个难忘的店铺,想到为了配某种颜色的丝线,伙计耐心的从楼上搬来了许多小竹帘卷的丝线,以供挑选,虽然只花两角钱买一小仔儿,他们也会把客人送到门口,那才是没处找的耐心哪!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二日 换取灯儿的 “换洋取灯儿啊!” “换榧子儿呀!” 很多年来,就是个熟悉的叫唤声,它不一定是出自某一个人,叫唤声也各有不同,每天清晨在胡同里,可以看见一个穿着褴褛的老妇,背着一个筐子,举步蹒跚。冬天的情景,尤其记得清楚,她头上戴着一顶不合体的、哪儿拣来的毛线帽子,手上戴着露出手指头的手套,寒风吹得她流出了一些清鼻涕。生活看来是很艰苦的。 是的,她们原是不必工作就可以食禀粟的人,今天清室没有了,一切荣华优渥的日子都像梦一样永远的去了,留下来的是面对着现实的生活! 像换洋取灯的老妇,可以说还是勇于以自己的劳力换取生活的人,她不必费很大的力气和本钱,只要每天早晨背着一个空筐子以及一些火柴、榧子儿、刨花就够了,然后她沿着小胡同这样的叫唤着。 家里的废物:烂纸、破布条、旧鞋,……一切可以扔到垃圾堆里的东西,都归宋妈收起来,所以从“换洋取灯儿的”换来的东西也都归宋妈。 一堆烂纸破布,就是宋妈和换洋取灯儿的老妇争持的焦点,甚至连一盒火柴、十颗榧子儿的生意都讲不成也说不定呢! 丹凤牌的火柴,红头儿,盒外贴着砂纸,一擦就进出火星,一盒也就值一个铜子儿。榧子儿是像桂圆核儿一样的一种植物的果实,砸碎它,泡在水里,浸出黏液,凝滞如胶。刨花是薄木片,作用和榧子儿一样,都是旧式妇女梳头时用的,等于今天妇女做发后的“喷胶水”。 这是一笔小而又小的生意,换人家里的最破最烂的小东西,来取得自己最低的生活,王孙没落,可以想见。 而归宋妈的那几颗榧子儿呢,她也当宝贝一样,家里的烂纸如果多了,她也就会攒了更多的洋火和榧子儿,洋火让人捎回乡下她的家里。榧子儿装在一只妹妹的洋袜子里(另一只一定是破得不能再缝了,换了榧子儿)。 宋妈是个干净利落的人,她每天早晨起来把头梳得又光又亮,抿上了泡好的刨花或榧子儿,胶住了,做一天事也不会散落下来。 火柴的名字,那古老的城里,很多很多年来,都是被称作“洋取灯儿”,好像到了今天,我都没有改过口来。 “换洋取灯儿的”老妇人,大概只有一个命运最好的,很小就听说,四大名旦尚小云的母亲是“换洋取灯儿的”。有一年,尚小云的母亲死了,出殡时沿途许多人围观,我们住在附近,得见这位老妇人的死后哀荣。在舞台上婀娜多姿的尚小云,丧服上是一个连片胡子的脸,街上的人都指点着说,那是一个怎样的孝子,并且说那死者是一个怎样出身的有福的老太太。 在小说里,也读过唯有的一篇描写一个这样女人的恋爱故事,记得是许地山写的《春桃》,希望我没有记错。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四日 看华表 不知为什么,每次经过天安门前的华表时,从来不肯放过它,总要看一看。如果正挤在电车(记得吧,三路和五路都打这里经过)里经过,也要从人缝里向车窗外追着看;坐着洋车经过,更要仰起头来,转着脖子,远看,近看,回头看,一直到看不见为止。 假使是在华表前的石板路上散步(多么平坦、宽大、洁净的石板!),到了华表前,一定会放慢了步子,留连鉴赏。从华表的下面向上望去,便体会到“一柱擎天”的伟观。啊!无云的碧空,衬着雕琢细致,比例匀称的白玉石的华表,正是自然美和人工美的伟大的结合。她的背后衬的是朱红色的天安门的墙,这一幅图,布局的美丽,颜色的鲜明,印在脑中,是不会消失的。 有趣的是,夏天的黄昏,华表下面的石座上,成为纳凉人的最理想的地方。石座光滑洁净,坐上去,想必是凉森森的十分舒服。地方高敞,赏鉴过往漂亮的男女(许多是去游附近的中山公园),像在体育场的贵宾席上一样。华表旁,有一排马樱花,它的甜香随着清风扑鼻而来,更是一种享受。 我爱看华表,和它的所在地也很有关系,因为天安门不但是北平的市中心,而且正是通往东西南城的要衢。往返东西城时,到了天安门就会感觉到离目的地不远了。往南去前门,正好从华表左面不远转向公安街去。庄严美丽的华表站在这里,正像是一座里程碑,它告诉你,无论到什么地方,都不远了。 说它是里程碑,也许不算错,古时的华表,原是木制的,它又名表木,是以表王者纳谏,亦以表识衢路,正是一个有意义的象征啊!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五日 P8-11 序言 京味儿开始在我五岁那年。 我是一个出生在日本大阪的小女孩,原籍是台湾苗栗县。父亲是客家人,母亲是台北县的闽南人。母亲婚后怀着我到日本去,就在日本的回生病院生下了我。 大阪是日本的第二大城,那里该算是我的第二故乡吧!但我还是喜欢认为北京才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三岁时随着父母从日本返回台湾,我的父亲先到北京安排一切,然后我和母亲在苗栗和台北住了两年,等父亲安排妥当,我便在五岁那年和母亲坐了大轮船到天津转北京去了。 我记得初到北京是住在珠市口的谦安客栈,旁边就是北京最大的剧院第一舞台。这条大街很热闹,五岁的我,就每天站在门口看热闹,路过的行人也稀奇地看我,因为我穿的是日本小和服和木屐。但是很快的,我们就搬到椿树上二条的住家房子,我的和服没有了,穿着花布小裤褂,脚底下是一双打着皮头儿的布鞋。刚到北京,虽然很快地说北京话,但我还是能不整齐地用旧种语言(日本、客家、闽南、北京)说北京话!过不多久,先是丢了日本话,再丢客家话,接着因为不肯说闽南话,常被父亲责备。当然,最后我是说很完善的京味儿了!一直到七十多岁的现在,连语言带生活形态,就像别人常说我的:“比北京人还北京!” 现在,承傅光明先生为我选这本《英子的心》,他已经熟读我的作品,选来毫不费功夫,我也很满意他的选择,分类编目也很得体。 这本所选的全是散文,我的作品,何止这些,光明这样选,实获我心,希望我的读者们喜欢。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后记 《名人名家书系》(共23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发行后,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我们从中选出14种,近期内陆续出版发行。由于各种原因,现在新选出的14种书的作者,无法取得联系。请有关作者见书后与出版社联系。 编者 二00六年十月三十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