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视片名《舌尖上的中国》到放言集名《舌尖上的xia客--言说集》,后者受前者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都拿舌尖说事。人一张嘴,除了呼吸,无非两大功能,一是吃,二是说。许赞霖的《舌尖上的中国》讲的是“吃”,通过舌尖来品尝,来渲染,来揭示中国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镜头中那些活色生香的美味佳肴确实让人馋涎欲滴、无限神往,是部好片子,也起了个好名字。这不,本书就跟上了,但这里讲的就是
“说”了,所谓“三寸不烂之舌”、“巧舌如簧”、“舌战群儒”云云。敢于自诩“舌尖上的xia客”,必然口才了得,所谓辩才无碍,能言善辩,在各种场合口吐莲花,语惊四座者是也。
许赞霖的《舌尖上的xia客--言说集》全书分为四个篇章。“求索篇”主要是近年来我在云南省国税局主办的“云南国税讲坛”上配合主讲嘉宾的主持词,这些嘉宾多为国内名家,我现场的言辞乃受教感言于他们的卓识远见,是为“求索篇”。“交融篇”多为出于职责所在在各种培训班上与学员们的现场交流对话,追求并自诩为“散文式领导讲话”。“快语篇”乃是在各种场合的即兴言辞,包括大型活动、酒会、庆典、婚礼等,既表达彼时的心境和思想,更为了营造与大家分享的快乐。“风华篇”则跨越了近三十年的时空,收入了一些始于风华正茂的年代以来自呜得意的言论文字,或已公开发表,或产生过一定的社会影响,是以自慰。
有道是“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结《舌尖上的xia客--言说集》,我先有几分诚惶诚恐,既怕坑了自己,又担心误人子弟。然亦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之说,便只好“言责自负”了。
走进音乐共享快乐——“中国音乐欣赏”讲座主持词
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云南国税讲坛”两周年,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两年来,讲坛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我们着眼听众最大需求,遍邀各界精英名流,其中,有年轻而博学的帅哥,有资深而优雅的美女,有威武而知名的将军,他们带给了我们多元的知识与快乐。今天,“云南国税讲坛”请到了一位特殊的嘉宾,一位德高望重的今年已84岁高龄的革命前辈、音乐前辈,他就是来自云南艺术学院的老教授刘蓝老师,和他一起来到讲坛的还有刘老师的助手、音乐研究生刘娟娟姑娘。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两位老师的到来!
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刘蓝老师(刘老师简介略)。
同志们,我们的讲坛,讲过书法,讲过国画,讲过摄影,讲过毛泽东诗词,今天,刘蓝老师带给我们的是一堂轻松愉快的中国音乐欣赏,恭请刘老师隆重登场、快乐开讲!
同志们,还沉浸在陶醉中吗?是的,刘老师的一堂音乐欣赏课,带给了我们一场清爽愉悦的身心“桑拿”,我们把掌声献给刘老师!
西双版纳的一位国税干部要我转达对刘老师的问候,短信原文说:刘老师,30年了,您神采依旧,又让我回到艺院的课堂,看到当年辛勤执教的您!请接受云南艺术学院音乐系82级学生黄炜的崇高致敬!我们云南国税人懂得感恩报德的。
刘老师今天讲的是以声乐为主、古代为主的中国音乐欣赏,从中我们已然知道,音乐是人类最古老而又常新的、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她再现多彩的现实生活,表达人类丰富的情感和精神,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大家是否感知到,我们每个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生活在充满音乐的世界里?!
音乐是历史。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音乐。上周末有幸到丹东,一眼望见鸭绿江断桥,我的耳际便想起“雄赳赳、气昂昂”的志愿军军歌,那是抗美援朝的岁月;每次到玉溪的聂耳广场,我都肃然起敬地默诵“义勇军进行曲”,那是抗日救亡的昨天。刘老师解析的是更加遥远的夏商周秦汉,让我们感受华夏音乐的悠久与灿烂。所以,音乐是历史,欣赏音乐,可以咀嚼历史!
音乐是人生,属于你我他。英雄豪杰可以唱《好汉歌》,流离颠沛可以唱《流浪歌》,如今谁要想模仿刚才刘老师说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以直接唱《死了都要爱》。从摇篮曲到恋曲,从婚礼进行曲到哀乐,音乐是生命的符号,是人生的演绎。或倾诉,或倾听,快乐生活、惬意人生,自然有音乐相伴!刘老师经常骑电单车去菜市场,一天,一对卖菜夫妻问他说:大爹,您该有60多岁了吧,怎么还每天骑电单车买菜?刘老师答说,60多?谢谢你,我都80多了!夫妻俩目瞪口呆。我想,刘老师健康年轻的秘诀之一,是得益于音乐!刘老师送给我们的书上有一则例证,说在奶牛挤奶时,播放优美流畅的音乐,下奶率可以提高15%。许多人一定听说过,什么雪花肥牛、神户牛肉,那牛是喝啤酒、听音乐长大的,所以其肉肥硕味美。这两个例子,颠覆了“对牛弹琴”的传统词义而赋予其“弹之有效”的新注解。西双版纳植物园,有一种“跳舞草”,听到歌声尤其是美妙的女声,它就翩翩起舞,很多人都领教过吧。动物植物尚且如此,况乎人?朋友们,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共享快乐吧!
音乐没有国界,音乐贯通古今,永远不分民族。6年前我到过昆明的富民县,那里有一个叫做小水共的苗族自然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在基督教唱诗班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合唱团,他们参加过“中国西部合唱艺术节”,他们在“聂耳杯首届国际合唱节”上获得一等奖,他们在北京与俄罗斯国家爱乐乐团同台演出。他们唱《哈利路亚》,唱《为中华祈祷》,唱《大观楼长联》,唱《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中西音乐的结合,民族美声的交融,创造了“来自田间地头最纯净的歌声”。几个大家很熟悉的词,盛世日歌舞升平,高兴就载歌载舞,感人的壮举还叫可歌可泣!音乐,真的无处不在!
音乐,不仅对于人们来说,具有活灵活现的艺术魅力,而且对于社会而言,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音乐可以净化心灵,教化品性,陶冶情操;可以培养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可以鼓舞士气、铸造形象。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昆明市局代表云南国税系统,以一曲《黄河》在全省夺冠;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我们的百人合唱《云南国税之歌》再获一等奖,其实,在这大快人心之前的排练过程,已然提升了我们和谐的团队精神和每一个成员强烈的责任、使命、荣誉感!每次在基层,尤其在省外,来自各地的云南国税人随机高歌《乐于奉献在高原》,那是何等的豪迈与震撼!我们体会到,音乐,丰富了云南国税文化,打造了云南国税形象,展示了云南国税的精气神!让我们继续在音乐的熏陶、引领、鼓舞下,再接再厉,再谱云南国税更加华丽的乐章!
再次感谢刘老师!同志们,5月讲坛再见!
(2012年4月27日上午)
P59-61
“舌尖上的xia客”是如何炼成的?
朱向前
从电视片名《舌尖上的中国》到放言集名《舌尖上的xia客》,后者受前者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都拿舌尖说事。人一张嘴,除了呼吸,无非两大功能,一是吃,二是说。《舌尖上的中国》讲的是“吃”,通过舌尖来品尝,来渲染,来揭示中国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镜头中那些活色生香的美味佳肴确实让人馋涎欲滴、无限神往,是部好片子,也起了个好名字。这不,《舌尖上的xia客》就跟上了,但这里讲的就是“说”了,所谓“三寸不烂之舌”、“巧舌如簧”、“舌战群儒”云云。敢于自诩“舌尖上的xia客”,必然口才了得,所谓辩才无碍,能言善辩,在各种场合口吐莲花,语惊四座者是也。
人问:许赞霖当得起吗?朱日:当之无愧。
我和赞霖先战友后同学,肝胆友谊长达近40年。我见证了这个“舌尖上的xia客”是如何炼成的。当然,首先是得益于天赋,赞霖生就一张快嘴,自来熟,人来疯,不怯场,而且越热闹越来劲,越起哄越发飙,伶牙俐齿,思维敏捷,电光石火,左右逢源,总有话说。什么场合有他在就不会冷场,什么讨论他在就要先声夺人。只可惜年轻时,他这一身嘴皮子功夫无用武之地,只能用来插科打诨,凑凑热闹。此其一。
其二就要拜命运所赐了。许赞霖一战成名是1984年的福建省电大毕业答辩。当年电大乃新生事物,我们又是全国电大中文专业的首届毕业生,其生源质量、人学动机和教学水平诸问题都为社会所质疑。怎么办?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许赞霖就是有幸被最先选中参加全国电大首届中文专业毕业答辩的四匹“骡子”之一。结果,面对孙绍振、李万钧等福建乃至全国教育界都享有盛名的几大名嘴组成的答辩委员会,许赞霖对答如流、雄辩滔滔、舌战名师、力挫群雄、一鸣惊人,博得了满堂彩,赢得了最高分(参见《一份毕业作业的答辩经过》)。我当时因故未能躬逢其盛,但听当事同学描绘以及事后看文字材料记述,可以自豪地说,许赞霖此次答辩,不仅代表了84届福建省电大中文系的水平,而且代表了当时全国电大中文系的最高水平。从此,许赞霖的辩才从电大系统脱颖而出,不胫而走,传遍坊间和官方,为他随后擢拔到福州军区机关中枢做了及时的热身和铺垫。
话再说回来,机遇归机遇,还得有实力。还是那句老话说得好,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赞霖的天资聪颖再加上电大的四年苦修,“铁嘴”已然炼成。但铁嘴的背后是内功、是知识、是修养。他的毕业论文本是一份关于业余求学的调查报告,但他的现场答辩却遇到了答辩委员逸出新闻写作的范围,要求运用哲学原理加以阐释的狙击。不料许赞霖随机应变、将计就计、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即兴发挥而不失缜密,逻辑严谨而不失诙谐,举重若轻,化险为夷。正如答辩委员孙绍振先生点评时所说:“为什么他能得到满堂的喝彩呢?因为他对同一件事物的判断用了三对哲学范畴:内因与外因、特殊与普通、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其次还牵涉到本质与现象、偶然与必然、感性与理性、重点与全面、自发与自觉等一系列范畴……”一次意外的“突袭战”反倒成为许赞霖的“绝地反击”而增光添彩了。
“铁嘴”既成,但无江湖亦难成侠。这就要说到第三点了,即要感谢时代所提供的平台。赞霖从1984年电大答辩一举成名到2003年年底参加全国国税系统副厅级领导干部竞争上岗面试第一(参见《知己知彼说》),又过去了整整20年。这期间他主要从事办公室和秘书工作,一天到晚案牍劳神,“君子动笔不动口”,徒有铁嘴而无江湖,有点屈才了。直到2004年年初,他走马上任云南省国税局,成为一名局领导,这才真正开始了基本上是“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工作阶段,一张铁嘴始得发威,从各种场合的讲话、发言、指示、致辞、祝酒乃至证婚,呼风唤雨、叱咤风云,一时间,名动红土高原。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自云南省国税局开办“云南国税讲坛”三年以来,他们坚持每月一讲,从金一南、罗援、孟祥青到黄菡,从税务、金融、军事、饮食到心理咨询、书画欣赏(我本人也承蒙抬爱,先后去讲过“毛泽东与读书学习”和“莫言与诺贝尔奖”),可谓群贤毕至、名家荟萃、八面来风、风云际会。每次都有一个主会场和一百多个分会场共一万多名云南国税人凝神听讲。由于组织者从选题到选人都坚持高品质,以至“云南国税讲坛”不仅成了云南国税人每月翘首以待的精神文化大餐,而且成了云南文化界的一道靓丽风景,甚至在国内学界也口碑日隆。前不久我在讲莫言之前,还真诚祝福“云南国税讲坛”越办越好、越办越火,最后争取像央视选秀节目“我要上春晚”一样,学者专家们也纷纷希望来“云南国税讲坛”……
毫无悬念,“云南国税讲坛”的金牌主持就是许赞霖!这是打造这位“舌尖上的xia客”的终端平台,也是对许赞霖铁嘴的终极挑战与考验。但是许赞霖天生的“人来疯”与后天的厚积薄发在这里得到了天衣无缝的结合。无论是面对金融里手(代鹏)还是税务行家(王世宇),无论是军事权威(金一南)还是电视达人(黄菡),许赞霖都应对自如、评点精到、灵巧发挥、妙语连珠、寥寥数语、要言不烦,是主持对主讲一种恰到好处的铺垫与推介,也是一种画龙点睛的提示与升华,真正做到了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如主持“税收执法风险”结束语中关于“风险”的这一段引申:
“面对风险,我们无法选择逃避,我们不能选择消极。不作为或不懂如何作为,你可能会落马于风险之中;敢于作为又懂得如何作为,你才可以玉树临风、有风无险!……风,意味着险,险欲避而风不止,我们无法指望一个无风的世界!何况,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尽管在风起的时候,有鲜花凋落,但更有忠诚敬业的基层干部兢兢业业于风口浪尖,就如《云南国税之歌》所描述的:风雨挡不住出征的脚步。那么就让我们像《选择》所唱的那样:在风起的时候笑看落花,在雪舞的时节举杯向月,这样的心情这样的路,我们一起走过,因为我们选择了——国税!”
也许有人要说了,在一个严肃的讲坛上,主持人作如此华丽的引申发挥,是不是过于时尚和花哨了?甚至有点儿喧宾夺主了?是的,以我多年游学的经验看,见过的主持人数以百计,像许赞霖这般接近传媒风格的主持确属少见。但是若比较那些千篇一律的规范、刻板、正确的主持,作为一个主讲嘉宾,我倒觉得许氏风格更为受用,不知“各位元芳们,你们怎么看?”(许赞霖主持词)其实不用问我也知道,许赞霖在云南国税拥有无数的粉丝,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它远不只是一个口才问题,更多的还关乎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是否与时俱进地读书学习。我在浏览“求索篇”的主持词时也觉吃惊,因为无论面对哪个学科领域,他居然都能无缝对接,尤其是结束前的即兴点评,不仅到位,而且都能自然地回归到云南国税。这种难度其实是超过了电视主持人,因为电视主持人都有事先的主持词,而且还要“彩排”,错了可以重来,且多是录播,录完之后还大可修饰打扮一番。许氏风格更有点类似“非诚勿扰”中的乐嘉们(虽然那也是录播),我想如果让他去“非诚勿扰”试试,乐嘉们的压力恐怕就大了。
好了,关于“舌尖上的xia客”的修炼过程就描述到这里。
最后我想补充一点,许赞霖这个“舌尖上的xia客”其实除了“说”之外,也包括了“吃”——不过我说的是吃酒。在酒场上,许赞霖也许更显大侠风范,一是酒量好,底线高,多年以来,我基本上没见他醉过;二是酒风好,不仅从不赖酒,而且基本上是来者不拒,尤其不怕叫板,不畏强者,只要你敢挑战,你就有得喝;同时还不恃强凌弱,不强人所难,更不灌酒,特别是怜香惜玉,只要有女生表示不能喝,他一律放过,甚至慷慨代饮,这时候许大侠的侠骨柔情体现得最是淋漓尽致。甚至我还因此揣测,他之所以自诩为“舌尖上的xia客”,是否还暗藏了这一层寓意呢?
这舌尖上的xia客,果然言如其人,酒如其人。其实,许赞霖远不只是“舌尖上的xia客”,他性格阳光,心胸开朗,精力旺盛,好学深思,广结善缘,急公好义,为人热情豪放而不失其真,行事果断麻利而不失其细,他走到哪里就把欢声笑语带到哪里,真的是朋友遍天下。我不止一次在全国不同地方的税务系统提起许赞霖,几乎都得到了热烈的反响,真是名震江湖,大侠风范可见一斑!
“舌尖以外的xia客”——那又是另外一篇文章了。就此打住吧。
是为序。
癸巳春分于袁州听松楼
(朱向前,著名文学评论家,现为解放军艺术学院军事文艺研究所教授、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协全国委员、军事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曾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训练部部长、副院长,并曾任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图书出版政府奖评委,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之所以取名为《舌尖上的xia客》,是因为全书的主要内容都经过我的口舌传播,同时,大部分文字都已经发表于我的博客:xia客之家(http://xiakes.cn),于是,赶了个“舌尖”的时髦。
原本只是各时期或基于工作或即情即景的言论,且已发博自娱,却发现同事朋友间流传着不完整的版本,他们怂恿我结集出版相对完整版,受之鼓励,且资料现成于电子文档,于是,斗胆成书。
全书分为四个篇章。“求索篇”主要是近年来我在云南省国税局主办的“云南国税讲坛”上配合主讲嘉宾的主持词,这些嘉宾多为国内名家,我现场的言辞乃受教感言于他们的卓识远见,是为“求索篇”。“交融篇”多为出于职责所在在各种培训班上与学员们的现场交流对话,追求并自诩为“散文式领导讲话”。“快语篇”乃是在各种场合的即兴言辞,包括大型活动、酒会、庆典、婚礼等,既表达彼时的心境和思想,更为了营造与大家分享的快乐。“风华篇”则跨越了近三十年的时空,收入了一些始于风华正茂的年代以来自呜得意的言论文字,或已公开发表,或产生过一定的社会影响,是以自慰。
有道是“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结此言论集,我先有几分诚惶诚恐,既怕坑了自己,又担心误人子弟。然亦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之说,便只好“言责自负”了。当然,还恳请诸位听众看官抬爱赐教,xia客在此拜谢!
感谢著名文学评论家、解放军艺术学院的朱向前教授为拙作所作的序,尽管他出于战友和同学的挚情给予了我过多的褒扬,惶惶中我还是很乐意受之。
感谢同事和朋友们的鼓励与期待给予我的勇气与动力。
感谢中国税务出版社给予我的支持。
许赞霖
2013年3月于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