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及相关的问题导致宗教对话的新转向:由集中关注不同宗教之异同问题转到不同宗教背景人士都关注的当代问题。生态问题就是其中之一。这种宗教间对话的生态转向也出现在近年来的基督宗教与儒家的对话中。本书要表达:生态关怀的转向可促进儒家与基督宗教的对话,而双方的对话也有助于生态问题的解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儒耶对话与生态关怀/第二轴心时代文丛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赖品超//林宏星 |
出版社 | 宗教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全球化及相关的问题导致宗教对话的新转向:由集中关注不同宗教之异同问题转到不同宗教背景人士都关注的当代问题。生态问题就是其中之一。这种宗教间对话的生态转向也出现在近年来的基督宗教与儒家的对话中。本书要表达:生态关怀的转向可促进儒家与基督宗教的对话,而双方的对话也有助于生态问题的解决。 内容推荐 近年来,由于全球化及相关的问题,如生态危机等,促使在宗教间的对话也出现了一个转向,就是由集中关注不同宗教间之异同问题,转到不同宗教教背景的人士皆共同关注的当代课题,促使全球伦理的讨论的出现。这些全球性的问题,除了人权的问题外,环保是另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有些热衷于宗教间对话的学者,更直接地提出,宗教间对话应以环保为前提及基本关怀。 这种宗教间对话的生态转向(ecological turn)也在近年的基督宗教与儒家的对话中出现。过去不少的讨论,基本上都是集中在二者在历史的相遇或思想上的比较,尤其有关基督教与儒家的人性论、超越与内在等问题。近年则出现了一些以生态或生命伦理为主题的对话。本书可说是具体地呈现出此一转向。本书所欲说明的是,对生态关怀的转向可促进儒家与基督宗教的对话,也有助双方各自之发展,而双方之进一步沟通及随之而来的在生态论述上的发展,也将有助吾人面对当代之生态问题。 目录 总序/1 序/1 导言/1 超越者的内在性与内在者的超越性 ——牟宗三之耶儒分判/1 宗教与生态关怀/43 儒耶对话论人性:从生态学的观点看/67 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 ——生态神学与儒耶对话/85 田立克对人与自然的观点 ——田立克对生态神学的可能贡献/104 柯布的基督论及生态神学 ——对话·态度·主题/127 “视天下无一物非我” ——张横渠的生态伦理观/180 “天只是以生为道” ——明道对生命世界的领悟/205 “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 ——阳明的良知学与生态伦理观念/243 基督教可以向儒家学些什么?/283 生态的道德观 ——儒家的视角/309 跋/324 试读章节 近年来,由于全球化及相关的问题,如生态危机等,促使在宗教间的对话也出现了一个转向,就是由集中关注不同宗教间之异同问题,转到不同宗教教背景的人士皆共同关注的当代课题,促使全球伦理的讨论的出现。这些全球性的问题,除了人权的问题外,①环保是另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有些热衷于宗教间对话的学者,更直接地提出,宗教间对话应以环保为前提及基本关怀。② 这种宗教间对话的生态转向(ecological turn)也在近年的基督宗教与儒家的对话中出现。过去不少的讨论,基本上都是集中在二者在历史的相遇或思想上的比较,尤其有关基督教与儒家的人性论、超越与内在等问题。近年则出现了一些以生态或生命伦理为主题的对话。本书可说是具体地呈现出此一转向。本书所欲说明的是,对生态关怀的转向可促进儒家与基督宗教的对话,也有助双方各自之发展,而双方之进一步沟通及随之而来的在生态论述上的发展,也将有助吾人面对当代之生态问题。 本书的第一部分由三篇文章构成,由赖品超撰写,一方面尝试澄清基督教与儒家之间的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另一方尝试指出儒耶对话之生态转向之必需性、可欲性与可行性。不但有助于环保问题,也有助基督教与儒家之相互了解。第一章《超越者的内在性与内在者的超越性——牟宗三对耶儒之分判》,尝试从基督教神学的立场,响应牟宗三对超越与内在的问题的观点。文章尝试指出,基督宗教与儒家之间的分野,并非如牟宗三所提出的那样可简单分判为外在超越与内在超越,在基督教神学传统的上帝观与人观,也有讲超越者的内在,也有论内在者的超越性。基督教与儒家之间虽有分别,但非如一般想象中之南辕北辙,而基督宗教内有很多不同的传统与神学流派,不应随便地把它定型(stereotype),漠视其中与儒家相近的元素。第二章《宗教与生态关怀》则转从生态关怀的角度切入,通过回顾近年在生态关怀方面的讨论指出,生态关怀是有一宗教维度(religious dimension),宗教的世界观、伦理思想以至宗教实践等,均可能对环保的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而对生态问题的讨论可诱发不同宗教在伦理思想上之转化,甚至可启迪不同宗教间之对话与合作。第三章《儒耶对话论人性:从生态学的观点看》尝试指出,人性论不但是儒耶对话的焦点,也是环境伦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此,即使是以生态关怀作为儒耶对话的脉络,不但没有放弃人性论的讨论,反而是把它放到新的脉络中去讨论,看到基督教与儒家的人性论,意味着有更多对话的空间。若以生态转向前后为不同的范式(paradigms),新的范式不仅更能面对新的问题(如环境伦理),它甚至能更好地处理旧范式中的根本问题。 本书的第二部分也是由三篇论文组成,并且也是由赖品超执笔。三篇论文都是介绍基督宗教的生态神学论述。第四章《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生态神学与儒耶对话》,通过鸟瞰基督宗教的生态神学论述之种种,文章尝试指出,既然不少西方神学家也努力吸收或参考东方宗教及哲学之智能,以搭建基督宗教之生态神学,中国基督教徒也应考虑中国文化(包括儒家思想)对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之生态神学所可能作出的贡献。第五章《田立克对人与自然的观点》集中研究现代神学家田立克思想,从而指出,基督宗教不一定是以人类为中心而否定万物,它们也与人一样,在参与创造、堕落与拯救。此一睿识可与儒家所说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主张互相呼应。第六章《柯布的基督论及生态神学——对话·态度·主题》集中处理当代过程神哲学家柯布的思想,尤其他的基督论与生态神学对儒耶对话的意义。 本书第三部分也是由三篇文章组成,由林宏星撰写,分别探讨三位儒者的生态伦理。第七章《“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张横渠的生态伦理观》,第八章《“天只是以生为道”——明道对生命世界的领悟》及第九章《“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阳明的良知学与生态伦理观念》,分别探讨张载、程明道及王阳明的思想,当中指出三者虽皆承儒家思想之传统,但三者仍有各自不同之着重点与洞见。 本书的第四部分为结论性的反省。第十章《基督宗教生态神学可向儒家学些什么?》,由赖品超撰写,尝试从基督教生态神学的角度,讨论如何可以吸取儒家思想的一些元素,以发展生态神学。第十一章《生态的道德观——儒家的视角》,则由林宏星执笔,尝试由儒家的视角,对儒耶对话及生态关怀的课题作一当代之省思。P1-3 序言 儒耶对话与生态伦理是笔者向来所关注的两个问题。从前曾零碎地发表了好几篇相关的文章;然而由于时间与学养所限,一直未能较系统地研习儒家之生态伦理,因而未能较有系统地整理出一本专著将两方面的讨论联结起来。后来得到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张庆熊教授的引介,与同属哲学系的林宏星教授开始联系。 除了初步的书信及电邮上的沟通外,后来更多是趁复旦大学开会之便,深入交换意见。宏星教授的坦率性格与表达,使我们很快便发现我们二人对当代儒学有相当多类似的观点,是可以一起合作把本书完成的,因此便开始较具体地计划本书的写作及出版。 后来林宏星教授应邀到香港中文大学,出任祟基学院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期间与笔者作进一步的沟通,并专注地完成了大部分论儒家的生态伦理的篇章。之后,我们再整理及确定本书的结构及出版事宜等。 笔者后来因行政事务日多,使已初步完成之稿件一直搁置下来而未能及早作最后之修订。宏星教授为人不太计较,未有不断催促笔者,这使笔者更有恃无恐,最终使出版有所延误,实有点愧对宏星兄。 可以说,本书是一位基督教学者与一位儒家学者多年来的对话成果。其中的讨论基本上属于一些初步并带有实验性质的探索,仍未算是十分系统性的研究与表述,目的旨在引起学界的关注与讨论,祈望各方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是为序。 赖品超 2006年3月 后记 《耶儒对话与生态伦理》一书乃赖品超教授与我本人多年的合作成果,在本书正式出版之前,品超教授嘱我将此书之前因后果略作交代,以为跋。 我想,人生的许多事情皆起于因缘际会,我之留意于儒家之生态伦理观念的研究即是其中的一个例证。 我的硕士专业原本学的是伦理学,博士则是中国哲学。之所以有此转向,表面原因固然在于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原本是引导型的哲学(援引劳思光先生的说法),而此引导型之哲学,伦理的意味又特重故。然而,更根本的原因却在于,在当时的我看来,要真正把伦理问题讲清楚,比如把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委身,把人们的道德决定以及伦理学上的规则和规范的普遍性等等问题讲清楚,即必须从基本的哲学问题的分析下工夫。因此,在硕士和博士阶段,我有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对西洋哲学之了解上,以期藉由认知的、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哲学在了解的基础上进之于批判的审查。显然,这是我个人一生的努力方向,而目前可以说才刚刚起步。 虽然从大学时代起我就陆续写有有关伦理问题的研究文章,但最近几年由于教学和科研的专业方向所限,重心似乎已不在伦理学上。出于非常偶然的原因,同系的张庆熊老师告诉我,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主任、文学院副院长赖品超教授希望物色有关同仁就宋明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作一梳理,张庆熊老师还就相互联系的具体事宜对我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后来我与品超教授取得了联系,在往返的书信交流中,我们在儒家思想的一些基本观念上持有大体相似的看法;在此期间,品超教授还应复旦大学基督教研究中心之邀,多次来复旦讲学,我们也趁此机会就相关主题作了更为深入细致的意见交换。2003年9月,我应邀到香港中文大学,担任祟基学院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 我想说的是,如果没有品超教授的盛情,没有张庆熊老师的引介,我也就不可能有此难得的学习和请益的机会;同时,如果没有崇基学院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的吴梓明教授、赖品超教授提供给我三个月的访问时间,以便让我有较为集中的精力研究和清理其中的思路,这一合作成果也很难如此顺利问世,所有这些都是我应当真诚感谢的。 平实地说,在9品超教授的论学合作过程中,他坚实的学问功底和敦厚的为人风格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品超教授素以研究生态神学著名,成绩斐然,有目共睹。但他视野广阔,对儒家、道家的生态伦理观念亦有许多作品问世,且持论公允,新意迭出。就我个人而言,虽曾以伦理学为专业,但对于生态伦理却了解不多,至于对基督教的理论和教义及其所可能蕴涵的生态伦理慧识,我则更是一个门外汉,而且我的学术训练本身也不容许我就此擅发议论,书中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凡出于我之笔下者皆容或不免失之草率,此亦有盼读者鉴别。 末了,我想说明一点,年来国内有关“国学热”、“儒教热”、“祭孔热”风声鼓动,一些学者或出于热切的‘‘救世心肠”,哓哓然以儒学为儒教、以儒教为国教,相互唱白,摇动天下,颇有500年之后,圣人将出,凤至凰归之吉祥之气。然观其立论,自多不免臆上求中,帮补凑泊。持此论者,形以独尊儒教为职志,以拒斥一切外来文明;神则溺于势利,趋避形迹,以求媚于世,陷于乡愿之实而不自知。他们视“民主”为赘疣,认“平等”为土苴,不识王道与奴役之分际,侈言立人极,达天德而赞化育。言谈之间,牵搭支撑,假借粉饰,潜伏胶固。他们似乎有“为何”之疑,却断没有“如何”之思,失于时者旷达开放之胸襟,而流于俗人哗众邀名之旧途。若起孔孟于九泉,面对此所谓弘扬儒学、儒教者,不亦顿足涕零乎?! 船山有言,论史者常不免有二弊,所谓“放于道而非道之中,依于法而非法之审”。人们常以其纤曲之小慧,乐与跳荡游移,阴匿钩距之术而相取;以其躁动之客气,迫于轻挑忮忽,武健驰突之能而相依。如是,闻其说者,先震其奇诡,继歆其纤利,而终惊其决裂。以今观之,以儒教为国教者,在其浮躁之碎辞后面,即在思维观念上落于道非道中、法非法审之窒碍凿纳、吊挂拓空之中,而必有此决裂。吾人认为,身处当今之世,儒学或儒教之未来开展必须有自觉之反省,藉由其自我改造、自我调整、自我更化之努力而创造地介入当代生活。如是,儒学或儒教的发展即须广其门庭,吸收佛、道、墨、法、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中西文明之积极因素,以期其盈科放海,有容乃大,而绝非如有些学者那样,数家珍以自足,塞耳目以自圆,此问道于盲,物不见智之活动,必在担荷儒学道脉之名义下,终至葬送儒学。此岂不可引为深戒哉! 是为跋。 林宏星 2006年6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