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文祺的笔下,钱学森、周光召、宋健、徐匡迪、朱丽兰、洪国藩、王选、邓楠等大家名人畅谈当代科学精神,探求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战略选择;节能环保技术、科技住宅、绿色建材、人体服装空调器、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生物雷达、纳米管、水稻研究等现代技术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个出身农家的记者,凭借职业精神和优势,在日积月累的努力中,最终被经历规划设计成功一名党报的名记者,受到被采访者的尊重和读者的喜爱。
李文祺同志的新闻作品集会告诉读者许多故事,给予人们许多新的发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京城纪事(李文祺新闻作品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文祺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李文祺的笔下,钱学森、周光召、宋健、徐匡迪、朱丽兰、洪国藩、王选、邓楠等大家名人畅谈当代科学精神,探求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战略选择;节能环保技术、科技住宅、绿色建材、人体服装空调器、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生物雷达、纳米管、水稻研究等现代技术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个出身农家的记者,凭借职业精神和优势,在日积月累的努力中,最终被经历规划设计成功一名党报的名记者,受到被采访者的尊重和读者的喜爱。 李文祺同志的新闻作品集会告诉读者许多故事,给予人们许多新的发现。 内容推荐 李文祺,1946年10月生,笔名穆忐。籍贯:上海市浦东人。毕业于黄浦区工业大学。1966年参加新闻工作。《解放日报》高级记者。曾任《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北京办事处丰任、党支部书记。并担任上海科技传播学会副理事长,上海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教育记者协会理事,中国环境记者协会理事。 1984年11月参加中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历时半年,荣立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三等功,受到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通报表彰,被上海市委宣传部评为先进工作者,《解放日报》记大功;1988年获卜海市十佳记者提名奖。1999年7月参加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历时两个半月,中国新闻界中唯一参加“首次南极”和“首次北极”考察、采访的记者,被同行称为“脚踏两极第一记”。曾到西藏采访报道。在2000年中国首次记者节上,荣获上海市“范长江新闻奖”。2005年5月获上海市大众科学奖殊荣。 目录 总书记在上海代表中 总书记在上海代表中 总书记浮想联翩 总书记来到上海团 未来上海前景广阔 希望上海不断发展 ——江泽民、荣毅仁参加讨论会侧记 希望上海走在全国前列 江泽民关怀残疾青年 无臂书法震京城 ——上海残疾青年郑阶平书法展侧记 叙故人情议天下事 ——江总书记和上海代表一起审议李鹏总理报告侧记 “我站着为您签名” 奔向新目标 ——写在十六大开幕之际 团结胜利奋进 ——上海代表寄语十六大 亲切的问候 良好的祝愿 ——韩正等看望十六大特邀代表夏征农 共诉衷肠共谋发展 ——江泽民同志参加上海代表团讨论侧记 辉煌篇章崭新征程 ——写在党的十六大胜利闭幕之际 高度热情高度负责 金秋十月花满城 ——上海代表参加党的十四大剪影 实话实说 从怀疑到放心、操心 ——政协委员参观三峡工程展览侧记 依靠法的力量推进市场经济 ——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侧记 庄严的时刻 ——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选举侧记 在新的起点上 ——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开幕前侧记 责任重于泰山 ——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开幕侧记 参政议政实话实说 欢乐的大厅 春的讯息 ——写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开幕之际 新的阵容新的动力 数十位名人之后 邓伟志委员谈“和为贵” ——12亿人口,不和行吗? 和为贵合最佳 ——访台盟中央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郑励志 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经济 六大问题不能忽视 ——政协委员谈建立新的经济体制 外资为何爱“亏”? ——陈秋芳委员:警惕外资外衣下的黑洞 “取消农业税”这句话分量重最贴心 社保“蛋糕”:做大,还要分好 时来天地皆同力 ——访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王力平 代表委员眼中的科学发展观 ——执政为民以人为本 谁来养活中国?咱自己! ——刘江在记者招待会上用事实作出回答 委员细数心中之“最” ——写在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闭幕之际 无序竞争伤害民族品牌 眼和耳的盛宴 药价“虚火”何时降? 学会处理好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 ——访民进中央副主席邓伟志委员 中国企业:大胆“走出去” 走循环经济之路 ——两会代表委员使用中小学生捐送的再生纸 旧友新知喜相逢 ——全国政协沪港澳三地委员亲切聚会 “优势群体”:不妨基层就业 百姓看病何时不再难 ——代表、委员“开方”:应合理分配医疗资源 道德,国家之基 ——代表、委员话公民道德建设 “今年有许多没想到!” ——政协会议闭幕前人民大会堂东门见闻 粮食安全不可掉以轻心 守好最后一道“防线” ——代表、委员话司法公正 谁动了我卡里的钱? ——政协委员建议出台新规,加强银行卡监管 在和谐春风里 ——大会堂东门外见闻 “警示灯”在灾害来临前点亮 ——政协委员建议建立健全灾害预警体系 税收:为投机性购房戴“紧箍” “短木板”补短,刻不容缓 ——代表、委员话城乡协调发展 让长江“巨龙”流光溢彩 ——代表、委员建言“黄金水道”开发 怀 念 怀念 ——访邵华 外交部向公众开放 中国“绿卡”制正式实施 崛起的中国联通参与电信市场竞争 国有经济国之栋梁 ——国家体改委副主任洪虎谈《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 企业一把手要对质量负总责 大悲者不计其数大喜者不乏其人 ——低迷的车市并非一无亮色 既要赚钞票又要讲医德 ——访上海眼耳鼻喉科研究所黄鹤年委员 房产警惕泡沫 共青团历史上的重要时刻 生逢其时的青年人 争取新的光荣 ——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青年人才群英侧记 全民都来节水 ——节水周前夕访建设部副部长周干峙 推进女性人才工程 ——访新当选全国妇联副主席谢丽娟 他们从贫困中走来 ——来自广西、贵州老少边穷地区的报告 环保投入年年增治污担子日日重 我湖泊水质严重恶化 “龙子龙女”少生3亿 希望工程,清白! ——《壹周刊》诽谤罪成立 深夜突袭制劣基地 ——广东揭阳一批造假设备和劣质螺纹钢材被封存 不法商贩制售死瘟鸡案曝光 22小时解救吴若甫 网吧产业:步履维艰走连锁 六小件”:怎一个“撤”字了得 ——我国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饭店将出现 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惩罚力度 警钟,“毒”害青少年 ——登记在册百万人员中35岁以下占7成 但愿,亡羊还能补牢 ——圆明园防渗工程听证会亲历 在这迷人的晚上 奥运会徽璀璨揭幕 凝结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神韵北京奥运会徽诞生 吴邦国和维尔布鲁根为“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揭幕 对一种精神的呼唤 ——导演杨阳谈电视剧《诺尔曼·白求恩》 “为国家大剧院工程上马欢呼” ——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吴祖强 要“快餐”,更要“大菜” 要培养尖端音乐人才 ——与上海音乐学院俞丽拿教授一席谈 “中国文化之夜”落户凡尔赛宫 ——东方神韵与欧洲时尚相映成趣 我们的电影会兴旺 ——访新当选的全国政协常委谢晋 《续修四库全书》出齐 《汉语大词典》彪炳史册 ——江泽民期望编出更多高质量辞书,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生命与理想的颂歌 无限感慨唱红楼 ——访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作曲者王立平 在这迷人的晚上 ——上海爱乐合唱团在京遇知音 创造赋予乐器神奇的韵音 拍一部反腐力作敲警钟 ——访著名导演陈胜利 全国图书展览一瞥 张暖忻话说《云南故事》 中国摄影界的“世纪之星” ——记上海青年摄影家吴学华 科学家看好《超导》 北国江城雾凇美 长寿乡探秘 ——访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 “故事村”的故事 沙泉同存的奇观 人和自然的和谐 ——访澳散记 年轻国度澳大利亚迎来中国历代先民 中英联合穿越“死亡之海” 尼雅考古获重大突破 ——发现“精绝”王国上层统治集团墓 峡谷探密 ——秦景公墓揭椁见闻 河套文化 十三年诺言一朝兑现 ——国足名宿为中国队冲出亚洲干杯 我国宁可不拿金牌也不用兴奋剂 北京飘起五环旗 人民大会堂新貌! 创新天安门广场更壮丽 元旦,天安门升起特殊的五星红旗 庄严的时刻 抗洪英模观看升国旗 满目春光新北京 ——上海代表喜看首都新貌 耀眼新星的轨迹 ——探寻星网模式 抢救紫禁城 早安,北京! 京城面对非常高考 北京飘起五环旗 “国门第一路” 京城的路:平坦舒适 北京的立交桥 重现逝去之梦 ——访微缩的老北京城 呼啦圈风靡北京 世界风光一园中 中关村新景——电脑夜场 中关村:冲击世界一流 “友好之桥” ——中日青年交流中心诞生记 北京个体户赴俄贸易忙 京华业余经商热 北京疏浚菖蒲河衔接皇城根 卢沟桥迎来800周岁 不要忘记历史 ——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大兴西瓜不“大兴” 王府井拍卖西瓜 京城雨中采桑葚 点燃“文明之火” 金秋花开京城香 沙逼京城 沙尘暴袭京城 北京刮大风广告砸死人 沙尘竟来自昔日草原 五大源头起沙暴四条对策缚黄龙 上海走向新世纪 上海确定走向新世纪战略目标 同演一台戏共舞一条龙 ——徐匡迪谈走向新世纪的沪港台关系 中科院与上海市携手合作 ——全方位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上海是全球理想投资地 ——访拜耳集团董事会主席施奈德博士 让更多国家参与世博会 ——中国承诺:愿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1亿美元参展优惠 上海“世孵会”备受关注 浦东兴建国家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 变“路障”为“路标” ——薛潮委员谈行政审批改革 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黄浦江上游水源 ——访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曲格平 上海承担西大厅改装任务 ——人民大会堂增添一流水平国宴厅 金碧辉煌的国宴厅 海派经营有特色遂教四海有朋来 锦江管理模式享誉京城 上海菜火爆京城 上海学生一项发明200万元高价卖出 上海报刊的风采 沪版图书竞风流 ——第七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海展团巡礼 探望病中的白杨 工会要旗帜鲜明支持改革 ——访市总工会主席包信宝 构建工会工作新格局 ——上海代表谈贯彻中国工会十四大精神 继续当好开路先锋 ——上海代表出席中国工会十四大开幕式侧记 巾帼英雄担起时代使命 搞好自身建设迈向新的世纪 ——访第八次全国妇代会代表、市妇联主席孟燕望 数风流人物还看青年一代 ——上海代表出席共青团十五大开幕式侧记 “环保”邮票首日封风靡京华 ——邮票设计者张安朴、徐逸涛在京签名受欢迎 绿色交通吹来清新的风 ——国际电动汽车及代用燃料交流会上海展团巡礼 清洁城市,从清洁汽车开始 “空气净化工程——清洁汽车行动” 精神抖擞迎盛会 ——叶叔华致科协大会开幕词侧记 浦东故乡人民缅怀张闻天 ——赵启正受乡亲嘱托赴京参加座谈会 纪念张闻天同志95岁诞辰 ——江泽民李鹏出席胡锦涛讲话 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 ——吴贻弓谈上海国际电影节 世界工程师大会在上海举行 ——访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台 附 录 脚踏两极第一“记” 做无愧于党报的记者 ——记《解放日报》记者李文祺 李文祺荣获上海市大众科学奖 追逐科技发展的脚步 ——记第六届上海市大众科学奖获得者李文祺 后记 试读章节 叙故人情议天下事 江总书记和上海代表一起审议李鹏总理报告侧记 今天上午,出席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上海代表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作为上海代表,同大家一起共商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大计。 人大会堂上海厅花团锦簇,洋溢着热烈气氛。早早来到的上海代表们有的合影留念,有的伏首阅读文件,还有的在为自己的发言提纲最后润色。 8时55分,江泽民、荣毅仁来到上海厅。穿着节日盛装的全体女代表抓紧时机,在江泽民、荣毅仁座位后面排成一行,请记者“抢拍”下了庆祝“三八”节的纪念照。 江泽民见到坐在附近的80岁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吴大琨代表,立即起身走过去向他问好。然后,江泽民又来到袁雪芬、张燕等代表面前,与他们一一亲切握手,互致问候。来到张锁娣代表面前时,叶公琦团长介绍说,这是13/14次列车党总支书记。江泽民笑着说,认得,认得! 孙廷芳代表向荣毅仁副主席汇报了上海工商大楼建设情况。荣副主席听了很高兴。他还向孙廷芳了解在沪的全国政协副主席刘靖基的健康情况。 江总书记、荣毅仁副主席参加审议会,是上海代表团每年全国人代会上的一个高潮,有许多代表报名要求发言。主持会议的叶公琦团长希望大家抓紧时间,让更多代表有机会发言。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黄菊代表首先发言。他向江总书记、荣副主席汇报了去年上海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 当黄菊谈到上海十年兴办了115件实事,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时,江泽民关心地问,市民的马桶还剩多少?黄菊回答说,已解决了三分之一,现还剩50多万只。江泽民闻之,欣慰地点头。 黄菊说,上海代表经过几天的审议和讨论,对未来的信心更足了。我们决心按照中央的要求,戒骄戒躁,谦虚谨慎,兢兢业业,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把上海的工作做得更好,不辜负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期望。黄菊强调,上海是全国的上海,上海的发展与全国的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与全国人民的支持密不可分。今后上海要把为长江经济带、为全国服务的工作做得更好。 著名老文艺工作者袁雪芬代表在发言中讲到,目前文艺创作中有一种媚俗、媚外的倾向,尤其是把一些优秀的传统剧目改得面目全非,令人不能容忍。江泽民说,这个问题涉及怎样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国内外有一些优秀的传统剧目,多少年来并没有多大的改动,仍然很受欢迎,演出经久不衰。继承和发展之间首先要讲继承,然后才有发展,发展不能损害传统的精华,不能把优秀传统作品加以扭曲。继承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吴小仲代表在发言中说,教育必须进一步改革,要把目前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江泽民说,培养学生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使他们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青少年不可能都念大学,我提倡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行行都可以出“状元”。 当代表们谈到要处理好学习外国与自力更生的关系时,江泽民说,这两者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不是外国的东西一切都好,也不是中国的东西一切都不好。我们要善于学习人家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在高新技术方面,我们得承认与西方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中国也有自己先进的技术。他说,西方国家中的有些东西,最早是从中国学去的。有些东西我们要向外国学,要引进;有些东西完全可以依靠自力更生来解决。江泽民补充说,当然,我们坚持自力更生并不是回到闭关锁国的状态去,对外开放的门打开了,就不能再关上。我们要尽可能地吸收西方文明的精华,但要结合我们自己的国情予以发展和创新。 赵启正代表在发言中谈到海外某报刊登了一幅漫画,画面是一双筷子夹着某国的国旗,意在宣扬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江泽民说,国际上某些势力不希望我们强大起来,提出并宣传什么“中国威胁论”。有的研究机构对中国粮食前景作出了极其悲观的预测,认为下世纪初中国粮食产量将大幅度下降,世界上的粮食都要被中国买光。我曾多次讲过,中国历来讲“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的吃饭问题只有靠中国人自己来解决,而不是建立在依靠进口上。我们也进口一点粮食,那只是作为一种品种调节。中国虽然耕地比较少,但是我们通过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增加农业投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完全有能力实现丰衣足食。中国的强大对国际社会不是不稳定的因素,而恰恰相反,是一个重要的稳定因素。中国稳定了,就会促进亚洲乃至世界的稳定。 谈到“讲政治”问题时,江泽民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是为经济服务的。不管什么社会制度的国家,都是讲政治的。我们讲的是社会主义政治。他说,我们现在强调讲政治,决不是用政治去替代经济,更不是把过去“左”的东西恢复过来。相反,我们强调政治正是为了更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经济搞得更好;为了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处得更融洽,使人们的思想、精神达到高尚的境界。 江泽民对中科院副院长严义埙代表提出的干部要精简会议,加强学习的意见非常赞成。他说,要提倡干部挤出时间加强学习。学,然后知不足;学,然后才能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现在需要我们学习的新东西、新知识实在太多了。 原定会上只安排9位代表发言,留出一定时间请泽民同志讲话。代表发言后,江泽民同志连续两次提出要多听听代表的发言,结果有13位代表在会上先后发表了意见,会议直至近中午12点才结束。 散会时,上海记者抓住机会请江泽民同志为上海人民说几句话。江泽民衷心希望上海人民能够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作出更大的成绩。 发表于1996.3.9《解放日报》 P23-25 序言 记者的经历 尹明华 翻阅李文祺同志厚厚的新闻作品集文稿,再一次触发了我对记者经历的思考。 人生的轨迹时时在被时间作毫无保留的线性记录。有去无回的时间特性,是许多人努力挑战的梦想。每天所做的,只是这漫长旅程的一部分。但是“时间没有不够用,只是用得不当”,这是管理大师德鲁克的忠告。时间造就了不同人的不同经历。经历成为积累生活内容的过程。有价值的经历,又往往是珍藏起每一个自己所拥有的时刻,然后与理解你的人共同分享。 丰富的人生经历,很容易流于空洞的幻想和追求。因为在很大程度上,经历取决于一种职业、一种精神、一种嗜好,并且在有了选择的意向和可能后,还有不期而至的幸运。 能够与许多人交谈,探求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成功奥秘,倾心地记录下社会的形形色色,从中体现自身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追求,在展现他人历史的同时创造自身的功史,这是记者以外的其他社会职业难以具备的特征和优势。 在李文祺的笔下,钱学森、周光召、宋健、徐匡迪、朱丽兰、洪国藩、王选、邓楠等大家名人畅谈当代科学精神,探求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战略选择;节能环保技术、科技住宅、绿色建材、人体服装空调器、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生物雷达、纳米管、水稻研究等现代技术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个出身农家的记者,凭借职业精神和优势,在日积月累的努力中,最终被经历规划设计成功一名党报的名记者,受到被采访者的尊重和读者的喜爱。 这种积极的变化并非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这使我想起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的一句话:“一个人走多远,要看他从哪里出发”。农民的儿子,这是李文祺引以为自豪的起始身份,也是他十分珍惜的出发的起点。今天,这位已届六十、声名在外的高级记者,有着丰富经历和多彩人生的党报记者,给予人们的印象,依然有农民的淳朴和憨厚。这是他人生中神圣的起点,他始终如一地珍藏而未曾有过丢失。 厚厚的书稿,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生地图,就这样在我面前展开。但我仍在挂念那些没有被地图画到的地方。 ——作为中国新闻界唯一参加过首次南极和首次北极考察采访的记者,每一次出发前,李文祺都为家人留下了“遗书”。生离死别的担忧,度日如年的焦虑,在这个家庭两次重复发生。在别人看来是荣誉的经历,却始终伴随着不幸的可能。和平年代的生死考验,就这样被李文祺“幸运”地遇上了。当然,不幸最终没有发生,但是经历却成为永恒,它也许不被记录,但让我长留记忆。 ——多次到酒泉发射中心,亲历“神一”到“神六”的采访报道,有这样经历的记者,在中国是不多见的。但是主动请缨赴“神六”发射现场采访的途中,李文祺不慎胸椎骨折,疼痛难熬,被担架上飞机送回北京治疗多时。这样的经历是遗憾,也是另一种荣耀。因为,在可以不做的时候仍然主动选择去做一件正确的事,也并非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境界。精神力量的感染力,是很难用标准化的尺度加以衡量的。 ——作为解放日报驻京记者,远离家乡上海20年之久。其间,除每年节假日的回沪探亲休假,常年累月置家事于不顾,奔忙在首都的各条战线采访报道,这也是今天并非每个记者都愿意拥有的经历。人的行为可以从许多方面进行比选,但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不得不说,包括李文祺同志在内的解放日报驻京记者们,是出色的群体,他们的奉献精神,理所当然地是集团和报社的一份永久的荣耀! 李文祺同志的两本新闻作品集会告诉读者许多故事,给予人们许多新的发现。但我更愿意提及他的这些不为人知的经历。我认为,这种经历更多地来源于职业精神的历练以及从岁月中得到的积累,它们让我激动,让我思考,让我油然而生对李文祺同志由衷的敬意。并且,不管岁月的距离多远,这种情感都会继续存在下去。 (作者为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 后记 我,《解放日报》的驻京记者,一驻就是20个年头。这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 去年末的最后一天,我从首都机场搭乘上海航空公司的班机,从北京回到了上海。 就在昨晚,原中宣部副部长、现任全国政协文史委副主任龚心瀚,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和他的夫人杜覆荪,国防科工委副主任金壮龙,以及《文汇报》驻京办事处主任陈可雄、副主任陆正明,《新民晚报》驻京记者站站长杨丽琼和俞美珍赶到《解放日报》驻京办事处为我送行。依依惜别之情尽在不言中。 我结束了驻京记者的20年生涯,我告别了熟悉的北京城,我离开了皇城根下的《解放日报》驻京办事处,我握别了朋友的手,此时此刻真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我怀着一种难以表白的情结,裹着伤痛踏上返途。 我的伤痛,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场,采访“神舟六号”发射升空时,因车祸胸椎骨折造成的。我受伤后,《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派出工会干部杨义康前往酒泉看望,派我家属来护理。我在当地部队医院整整躺了8天,受到了部队和医务人员无微不止的关心。我怕连累领导和同志们,在我的要求下,部队用担架把我送上了飞机飞到北京,人住同仁医院。 我受伤后,得到方方面面领导和朋友们的关心。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宋超,《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尹明华,《解放日报》副总编辑陈振平,在京开会期间,专门抽出时间赶到医院。慰问;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金炳华和他的夫人陈仁凤,原中宣部副部长龚心瀚,全国政协常委何添发,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百事可乐总裁陈秋芳,上海市妇联副主席张静,中国科普作研究所所长章道义,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汤寿根,《工人日报》副总编孟东明,外交部外交笔会王蜗生,全国著名劳模、著名发明家“抓斗大王”包起帆,总装备部刘程、奚启新,青浦区委宣传部长袁鹰,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盛兆龙,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秘书长杨艺、杨时光,北京大地集团董事长许明、何立红,法国电力公司亚太地区总部中国区域总监李莉等先后到医院看望。中国科协、中科院、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环境记者协会等部门的领导,以及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新社、北京日报、科技日报、科学时报等首都新闻界一批同仁好友前来慰问。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吉,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周瑞金,上海市记协主席贾树枚,上海市科协副主席陈积芳,《解放日报》老领导王维、冯士能、居欣如,以及《解放日报》集团党委副书记李丽,《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孙洪康、陈大维等致电问候。 浦东新区潍坊街道党委、梅园街道党委、花木镇党委、青浦区朱家角镇党委派员来京到医院看望。还有松江区、嘉定区、浦东新区、市发改委、市外经贸委、市经委、市司法局、崇明县驻京办事处主任阎秋祥、俞鑫、廖松江、方建成、朱冬安、周伟正,徐康华、、顾家和、卫岳等前来慰问。 我返沪后,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止静,《解放日报》党委书记、总编辑裘新,市总工会副主席汪兰洁、市妇联副主席张静,市科协副主席陈积芳,原市记协主席丁锡满夫妇和原《解放日报》党委副书记张仲修,《上海科技报》正副总编辑李立波、张秀华,“抓斗大王”包起帆,浦东潍坊街道党委书记李国弟、副书记钱月明和机场镇的黄永坤、唐凤祥,三林镇的张仁富,长宁区街道党工委书记严伯军、办事处主任龚明,以及由由集团的山佳明、王志祥等,到家中看望和慰问我。领导和朋友们关爱的话语万千,但意思是一个:“你对新闻事业的执着和敬业,因公负伤,要静心养伤。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福在何处?我感觉到,福在方方面面的领导和朋友们的关怀之中。 领导和朋友们的情谊我铭记在心,在此一并感谢! 尽管我还在养伤中,但我的记者情怀丝毫未减。我请《解放日报》资料中心的陆晓明、黄海运,把我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文章收集在一张光盘上。他们十分认真,刻成一张《李文祺文集》。我一看,不算少,有4000余篇,几百万字。我每天打开电脑,从头至尾,慢慢品味我以往的作品。也许是年纪大了一点,回头看看,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又回到了我肩挎相机,步履匆匆的一个个瞬间;又回到了一个个采访现场。我感到兴奋,因为我记录的是历史,记录了我的经历。每个字,每句话,每篇文章,都饱蘸我的心血,这是那样的新鲜,历历在目,一切都恍如昨日。出书的念头油然而生。 于是,我在众多的文章中,分门别类,精挑细选,再加上在其他报刊上发表的一些文章,做成两个专题,一是《京城纪事》;二是《回忆往事——亲历“神一”到“神六”飞船》。我分别与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陈启甸和上海科普出版社总编辑陈纪宁说:“我要出书。”他们二话没说,一口答应。 作为一个记者,我在祖国的青藏、云贵高原上,刻下过我跋涉的脚印;在地球两极的冰雪湖水中,映照过我匆忙的身影;在火箭发射架旁、飞船总装厂里,流下我激情满怀的泪水;在京城20年的酷暑盛夏和凛冽寒冬中,见证过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倾注过我一腔热忱,以及我对生活的真谛!因为我从事着一个神圣的职业——记者。 记者这个岗位,时刻激荡着我澎湃的心!我走过阳光,我超越世俗,我报道真、美、善、德,记录着多彩的生活!激情是我心灵的律动!每一次成功的采访,都是对灵魂的一次净化,情操的一次提升!面对着多彩的生活,我永远保持一种神圣的责任!记者是时代的先行者,我的职责是用我手中的笔,反映人民大众的心声,展示科技人员拼搏的业绩,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京城的京韵京味。党培养我成为记者,我热爱记者这个岗位。为此,我奋斗了40年!面对苦与累,伤和痛,我无怨无悔! 现在出的两册书,不是我的全部,而是我记者生涯中在北京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在首都所走过的一个个足迹。由于处在历史快速变化的进程中,20年的历史跨度大,所选的文章有时间的局限性,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包涵和谅解。 在此,向帮助过我和关心我的总装备部的领导、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以及科技部、中科院、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的朋友们致意。还向我的同事,在采访党的十六大、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合作伙伴洪梅芬、郑红、陆一波、朱泳武、周文菁等,表示感谢。 就在该书出版的前夕,我新居住的街道——浦东新区潍坊街道党工委和浦东新区科协,为我举办了《李文祺科考作品展》,把我在南北极及亲历“神一”到“神六”的照片,向人们展出,以传播科技知识,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那天,市科协副主席陈积芳和浦东新区科协的丁海涛、龚洪祥来了。对于他们的热情关切,我深表谢意! 两书的出版,得到了上海市科协副主席陈积芳,由由集团总裁山佳明,汇丽集团董事长薛翔,上海交大昂立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兰先德,上海广洋集团总裁马友良,上海沈家花园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德君,上海杰事杰公司总裁杨桂生,上海英硕公司总裁辛春华,上海港城电讯工程研究所所长陈连强,以及张幸福、王伟东等朋友们的帮助和支持。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者 2006.10.1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