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汇集中西方家教的最新理念;一本绝对“与众不同”的家教典籍,正在悄然影响和造就中国的父母和孩子们。
本书提出了许多既看起来很传统但也是很新鲜的教育孩子的做法和尝试。比如做父母的在需要发脾气的时候没有必要阻止自己的这点粗暴的情绪。其实,父母的脾气是和孩子的亲情教育联系在一起的,这是种很好的交流方式。有的时候,父母必须要来点“专政”和“独裁”,不能放任孩子哭泣和无理要求,总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进行那些没有一点意义的事情。放纵和听之任之的教育态度并不能发挥孩子的能力,需要父母出手的时候一定要干预。
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孩子是父母的毕生希望,父母愿意他们快乐,父母也愿意他们健康,或许他们并不一定最后都能够成为人才,但让孩子在幼年时期接受好的教育和指引,让他们长大成人能够顺利地立足社会,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和适应竞争的环境就是成功的。
孩子蹲在地上,又是哭又是闹,他想要一双最新的滑冰鞋,可是放在家里的那一双鞋还不曾穿过半年。这个时候商店里许多人都拥挤过来看着你们,孩子的声音听起来似乎更加响亮了。做父母的我们此时如何是好?
“time—out”可译为“计时隔离”,和中国的关禁闭差不多。在美国,孩子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时。父母常常会选择使用“time—out”,而不是打骂。可以这样说,“计时隔离”对美国孩子都具有威慑力,是非常有效的惩罚手段。
家庭教育的角色中,包括孩子和父母,这两个角色的地位是平等的。孩子是要塑造和教育的对象。而父母是他们的导师,给他们提供成长的条件和成材的指引。因此,我们在尊重孩子的同时,也不要随便就放弃了我们做父母的原则。父母的主动性和管理性必须体现出来。
从小设计孩子的人生
人生设计,对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至关重要。从国家领袖到平民百姓,从百岁老人到青年少年,都离不开人生策划。众多成功者的经验证明,人生是需要设计的,人生是可以设计的,有无人生设计对于一个人一生事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极为重要。有生涯设计的人未必都能成功,但成功者一定都有生涯设计。没有生涯规划的人如同断线的风筝折了帆的船,一般来说是难以成就大业的。
在自己的10岁生日聚会上,高倩许了两个宏大的愿望,一个是去哈佛读书,另一个是去做律师。7年过后,她进入哈佛大学读历史专业;11年后,她从哈佛毕业,随即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学博士学位。
大家都知道哈佛大学是国际顶尖的大学,它的难以申请是可想而知了,但却不知道在美国想成为律师更是难上加难。在美国,律师与医生、职业经理人并称为美国三大理想职业,被称作美国“第四阶级”,很多总统、参议员均为律师出身,社会地位及收入都很高。一般的法学院的学生毕业即有6位数底薪,但入学门槛也非常高,学生要拥有至少3年工作的经验,进入学校的平均年龄差不多是25岁。
那么对于一个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和经济支持的21岁的华裔女子,如何能一胜哈佛而再胜哥伦比亚?
这一切来自她童年就开始的人生设计。而她的父亲高燕定则是这一案例的创造者。高燕定在他的新书《人生设计在童年——哈佛爸爸有话说》中对外宣称,高倩的天才的成功,依靠的是父亲的人生设计和她自己在人生设计基础上的努力。
在书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豪迈的激情,一种类似于传道者的豪迈激情——传道者称,听从我吧,我给你上帝;而高燕定说,听从我吧,你可以许孩子一个美好未来——“有了科学、理性的人生规划,人们完全可以不凭机遇,不靠伯乐,按部就班地、可预见性地获得自我认识意义上的、必然的成功”。
这种观点,最热烈的拥护者莫过于新东方学校的徐小平,这位为无数位留学人员做过人生规划,写过网上广泛转贴的《图穷对话录》的人,人称“留学规划大师”的新东方留学咨询的领头人,曾就儿子升学问题求教于高燕定,对高燕定的观点非常认同。此后,徐多次邀请高燕定到新东方做讲座,阐释高氏人生规划理念。北京、上海、深圳的一些家长,因为对高燕定的理念非常认同,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远在美国德州的高家,交与高燕定,任他一手包办设计。
高燕定在多个场合以他本人的经历对给孩子进行人生设计这一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他以高倩的成长为经,以自己对教育的认识为纬,编织出了一张“人生设计”实现方式方法的蓝图,以超前学习为例,高燕定就记载了他鼓励女儿超前的种种案例:
女儿5岁,他让她看《爱丽丝漫游仙境》,自学英语,培养语感;6岁,让女儿看英文版的童话,然后用中文给自己讲故事;9岁,让她与大学生一起学习大学代数;10岁,让她背SAT和GRE的单词,自学法语和西班牙语;
11岁,鼓励她写出了长达300页(打印版)的英文日记《从西方到东方》(2年后出版);
12岁,为女儿拉来A&M大学华人联谊会的工作,让女儿进入成人世界……
这些案例,有不成功的,如让女儿与大学生一起学大学代数(最后高倩因为压力过大而得了胃溃疡),大部分是成功的,高燕定都详细做了记载,如,让女儿背单词时,他怎样购书,怎样把书拆开,怎样给她定工作量,说明得非常细致,有很大的可模仿空间。P3-4
是不是家庭教育就必须围绕孩子被动来转呢?至少目前国内充斥的家庭教育孩子的图书给我们传达的就是这样的信息,不能够打孩子也不能够骂孩子,做父母的一定要按照孩子的意图来办事,孩子感兴趣的事情我们做父母的就必须要尊重,我们提供宽松而优厚的环境和条件,不能够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总之,我们的一切都要围绕孩子的一切行动和思想转。
但是这样的家庭教育的方式和理念真的很好吗?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当孩子说要看电视的时候,我们要遵照他们的意思,允许他们坐在房间里看他们喜欢看的节目。这样的行为是否有放纵的嫌疑?还比如我们总是提倡一些音乐教育等等,这些花费不菲的事情对孩子的成长真的有预想的帮助吗?历史上许多的名人所处的那个时代并没有条件允许他们的父母来做这样的尝试。而他们那个时代所创造的天才比起今天来看也不见得就少。
温情教育的泛滥造就的并不是理想中的天才,他们固执而倔强,有赚钱的能力却缺乏一点爱心。至于在生活中,和人争吵、自以为是好像更是他们的专利,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就是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一切,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一切。孩子在和父母的相处中表现的总是咄咄逼人,而做父母的总是步步退缩。如果父母在随后的保护能力方面出现问题,孩子总是觉得不是自己出了问题,他们怪罪自己的父母和周围的人,觉得是别人亏待了他。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和父母这两个角色的地位是平等的。孩子是要塑造和教育的对象,而父母是他们的导师,给他们提供成长的条件和成材的指引。因此,我们在尊重孩子的同时,我们也不要随便就放弃了我们做父母的原则。父母的主动性和管理性必须体现出来。
正是基于以上的问题所在,在这本《做自己想做的父母》里面为我们提出了许多既看起来很传统但也是很新鲜的教育孩子的做法和尝试。比如做父母的在需要发脾气的时候没有必要阻止自己的这点粗暴的情绪。其实,父母的脾气是和孩子的亲情教育联系在一起的,这是种很好的交流方式。有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来点“专政”和“独裁”,不能放任孩子哭泣和无理要求,总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进行那些没有一点意义的事情。放纵和听之任之的教育态度并不能发挥孩子的能力,需要父母出手的时候一定要干预。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孩子是父母的毕生希望,父母愿意他们快乐,父母也愿意他们健康,或许他们并不一定最后都能够成为人才,但让孩子在幼年时期接受好的教育和指引,让他们长大成人能够顺利地立足社会,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和适应竞争的环境就是成功的。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