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苏醒/世界文学论坛新名著主义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奥利弗·萨克斯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是当代美国著名医生、作家,被《纽约时报》誉为“医学桂冠诗人”,作品《苏醒》的同名电影获1990年三项奥斯卡提名。

貌似冷僻的主题。但作者的追求不在于只从机械或化学的角度来看待疾病,而应该从更高的层次,生物或纯哲学的角度,正确地关注病人的全部需求和感情。于是,本书的中心便成了想象他人生活的世界,尽管那是非常奇怪的世界。然后,“我们的世界便豁然开朗”。从这个角度而言,《苏醒》表现出的人道主义关怀是动人心魄的。

内容推荐

《苏醒》基于一个真实经历,身为医生的萨克斯发现尚在试验阶段的新药L-Dopa对于那些从一战之后肆虐过的流行脑炎病症中幸存下来、却一直昏睡不醒的患者有意想不到的“唤醒”效果,这些昏睡了几十年、被认为“毫无希望”的男女,接受新药治疗后令人惊讶地“苏醒”过来重获“生命”。萨克斯记述了这些令人感动的病案,描述了他们的生活故事,以及接受治疗后产生的超乎想象的转变。

目录

改谢

第一版序

1990年版序

1990年版前言

引子

帕金森氏病与帕金森氏综合征

昏睡病(昏睡性脑炎)

昏睡病的后遗症(1927—1967)

芒特卡梅尔医院的生活

左旋多巴的诞生

苏醒

弗朗西丝,D.

玛格达,B.

罗斯,R.

罗伯特,Q

赫斯特,Y.

罗兰多,P.

米里亚姆,H

露西,K.

玛格丽特,A.

迈伦,V.

格蒂,c.

马莎,N.

艾达,T.

弗兰克,G.

玛利亚,G.

雷切尔,I.

亚伦,E.

乔治,w.

塞西尔,M.

伦纳德,L

补记(1990)

附录

昏睡病的历史

奇迹药物:弗洛伊德、威廉·詹姆士和哈夫洛克·埃利斯

苏醒的电学基础

左旋多巴之后

帕金森病人的空间与时间

混沌与苏醒

舞台和银幕上的《苏醒》

试读章节

D小姐1904年出生于纽约,是家里的四个孩子中最小最聪明的一个。她在中学是个出色的学生,直到十五岁那年她得了昏睡性脑炎,这是一种相对罕见的运动机能亢进性疾病,致使她的生活受到严重侵害。在急性期的六个月中,失眠严重地困扰着她(在凌晨四点钟之前她一直非常清醒,然后可以睡上两到三小时的觉),明显使她非常焦躁(清醒的时候一直烦躁多动,心烦意乱,睡着的时候辗转反侧)和冲动(突然冲动地做出无意识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她通常是可以通过意志加以抑制的)。尽管可以清楚地证明她得病之前有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与和谐的家庭生活,然而这种急性综合征仍被视为“神经病”。

到1919年底,D小姐焦躁和睡眠障碍的症状有所减轻,她可以复课,并修完了中学课程。但接下来的两年中,D小姐仍继续表现出一些轻微的上述症状。急性期过后不久,D小姐开始有呼吸急促的症状,开始一周两三次,表面上看是自发的,每次持续几个小时;后来次数减少,时间变短,症状减轻,症状出现时有明显的周期(通常在周五)或在特定的情况下出现(生气或沮丧时特别容易出现症状)。这些呼吸系统的危象(它们明显属于呼吸系统的问题,虽然当时也被归于“神经”系统的问题)越来越少,在1924年后完全消失。我第一次为D小姐诊断时,她确实没有主动谈起这些症状,是后来要用左旋多巴前对她进行详细询问的时候,她才回忆起半个世纪前她曾出现过的症状。

呼吸系统的危象结束后,D小姐第一次出现眼动危象。作为D小姐惟一的后脑炎症状,它持续了二十五年(1924—1949)。在这段时间里,D小姐成为了一个律师助理,事业成功且丰富多彩,并加入社团,积极参与社会及公民事务,等等。她生活充实,有很多朋友,还很好客;她喜欢看戏剧,爱好读书和收集老式瓷器,等等。她富有才华,很受欢迎,精力充沛,心理健康,因此,在患了严重的多动性脑炎之后通常会出现的“恶化”迹象在D小姐身上并没有出现。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D小姐开始出现一些可怕的病症;最突出的是她有时突然不动也不说话,有时正相反——走路、说话和写字时动作急促。1969年我第一次询问D小姐她的种种症状,她这样回答我:“我有很多常见的症状,你都可以看得到。但我最基本的症状是我没有开始也不能停下。我要么一动不动,要么被迫加快速度。我似乎没有任何中间状态。”她的这番话非常准确地总结出帕金森氏综合征自相矛盾的症状。因此,D小姐的情况很有启发性,因为她没有“常见的”症状(比如僵硬、颤抖等等,这些症状到1963年才变得明显),她没能被诊断出患有帕金森氏综合征,却有其他一大堆不同的诊断(例如“紧张性精神分裂”,“歇斯底里症”)。最后,在1964年D小姐才被列为帕金森氏综合征患者。

起初,她的各种眼动危象都非常严重,一个月要发作很多次,最长的一次会持续十五个小时,成为她最主要的症状。危象在发作的几个月中有相当固定的周期性,“像上好发条的钟表”一样准,每五天发作一次。D小姐知道她每五天会不可避免的发作一次,其他时候只是偶然发作,这样她可以提前定出几个月的月历。与发作周期不符的情况很少,通常是在她非常烦恼或忧虑时出现。危象会突然出现,事先没有任何征兆,迫使她先是凝视下方或身体一侧几分钟,然后突然向上看,一直持续到发作才停止。D小姐说,危象发作时她的脸会显出“一直在生气或害怕的表情”,但是她在发病期间并未觉得愤怒或是恐瞑。她每一次发作时,行动都会很困难,声音变得异常微弱,似乎思想也“凝”住了;发作时她总是有一种“抵抗感”,这是一种不让她行动、说话和思考的力量。每次发作时她会觉得异常清醒,根本不能入睡;但危象要结束时,她就开始打哈欠,非常困倦;危象最后会突然停止,随之她就会恢复正常的行动、说话和思考(D小姐——一个纵横字谜爱好者——把这种正常意识忽然恢复称为“悔过自新”)。除了这些典型的眼动危象,D小姐在1955年后开始经历一些变化了的危象:强迫性凝视偏斜不常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凝固僵硬的注视;有时这样的注视极其严重,使她完全丧失了行动和说话的能力,最长的持续了三天。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邻居发现她发病,几次把她送进市医院;在医院会诊时,人们把她当成“周期紧张性精神分裂症”的一个骇人病例。1962年后,D小姐还会有短暂的注视病症发作,仅持续几分种,发病时她被吸引住,感觉“着了迷”。但还出现了另外的阵发性症状,就是面红出汗,间隔时间不规律,持续15~30分钟。(D小姐在四十年代中期已经停经。)1965年起,注视和眼动危象症状减轻,频率减少。1969年进入芒特卡梅尔医院时,她已经一年多没再出现这些症状了,到1969年6月接受左旋多巴治疗前,D小姐也没再出现过上述症状。

虽然我曾提到过她在1963年出现过僵硬和颤抖的症状,但D小姐所有症状中使她最严重地丧失能力、最终必须到慢性病医院就诊的症状是三重的:逐渐严重的躯干和颈部的弯曲肌张力障碍,不能控制的步伐慌张和向前或向后的强迫奔跑,以及无法控制的“凝滞”,有时这些症状会使她数小时保持同一个滑稽的姿势。最近出现的新症状还有尿频尿急,而且找不到相应的局部传染病源;有的时候,尿急还会同时伴有或引起“不愿”排尿或排尿“困难”——这两个互相矛盾的症状同时出现,让人难以忍受。

1969年1月,在进入芒特卡梅尔医院时,D小姐借助双拐可以自由行走,自己走的话可以走上一小段路;到同年6月,她实际上已经不能自己行走了。她人院时弯曲的姿势在接下来的六个月中几乎变成了对折。她无法从床上挪到椅子上,也不能在床上翻身或切菜。鉴于她的病情急剧恶化,所有抗帕金森氏病药物均无能为力,D小姐的病情恶化越来越快而且无法改变,在这一危急的时刻,左旋多巴出现了。

P29-31

序言

◎缘起

这套丛书是未竟的“世界文学论坛”的一个分号。它缘起于大江健三郎先生的一次学术访问。那是2000年9月,大江先生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邀请来到北京。这是1949年以来应邀来华访问的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惟一的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用作家徐坤的话说,“他的意义将在不远的将来得到彰显”。这显然是参照二十世纪初泰戈尔访华所留下的无形遗产而言的。大江先生在北京见到了心仪已久的莫言,并与王蒙、铁凝、余华、阎连科、徐坤等中国同行及社科院的学者和领导进行了亲切交谈并有感而发,提出了在中国举办“世界文学论坛”的动议。

这套丛书便是这一动议的见证。

◎意义

人类以并不乐观的状态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政治利益引发的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碰撞乃至冲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激烈。然而,相信正义、博爱与和平的人们也在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热忱进行着消解冲突的努力。本丛书是这种努力的一个明证。

丛书为世界著名作家和中国读者搭建了一个平等对话、友好交流的平台。他们的著述将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一个里程碑而载入史册。

众所周知,文化不同于经济贸易和科学技术。它是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地区、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某种共同的习性;这种习性,可以抽象为世界观,也可以具体为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特殊嗜好。总之,它是以有别于他人为前提的一部分人的共性。正因为这种特殊性,而且又是后天的,所以才有了不同文化间交流互补的必要和可能。实际上,不同规模的文化交流一直存在。交流是为了相互了解、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和平共处,而非倾轧或取代。

事实上,世界文化正是在相互了解、求同存异中不断演化、进步并形成今天这种大自然般赤橙黄绿青蓝紫杂然纷呈的多彩局面的。无论情愿与否。这种局面已经形成。我们希望它的未来没有血腥,而是不同文化友好交流、健康演化、取长补短、自我完善的过程。

但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们又注定要接受全球化浪潮的挑战。如何保护和发展人类文化生态便不可避免地成为全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世界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耀眼明珠,是世界各国社会经济政治形态的形象反映,是各民族历史与现实、情感与意志的集中体现。马克思在分析英国社会时指出,英国现实主义作家“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而恩格斯则认为,他从巴尔扎克那里学到的东西,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人不可能事事躬亲、处处躬亲,但却可以通过文学感同身受地体察别人的生活、了解别人的世界。正因为如此,文学历来并将永远成为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增进理解的桥梁。

作为编译者,我们将努力使丛书成为文学的盛宴、和平的盛宴。盛宴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在近二十年的中外文学交流史上都是空前的,它将使我国读者感同身受地了解一批世界著名作家、文化名人及其斑斓的世界和关怀,而且对促进我国的文化建设也将不无裨益。

◎基数:为了拿来的甄别

话说有个印第安人居住在深山老林。一天,他有幸来到遥远的海边,看到集市上到处都在买卖舢板。于是,他也掏钱买了一条。他历尽千辛万苦把舢板带回家中,并学着海边人家的样儿把它供在房屋顶上;只不过别人屋顶上的舢板都是底儿朝天的,而他的舢板却仰面躺着。不久,天降大雨,盛满雨水的舢板压坍了房屋……这是一则古老的寓言,意思是别人的宝贝对自己未必有用,稍有不慎,非徒无益,而又害之。面对多元的花花世界,我们会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呢?

难说我们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然而,编译眼前这样一套体现多元文化的丛书有助于我们处理认知和估价、传承与创新、借鉴与自主、向背与审美的复杂关系。马克思关于席勒化的说法众所周知。但这不能成为我们否定席勒的依据。马克思除了尊称席勒为“市民天性”的权威裁判,还援引席勒名言,谓“智者看不见的东西/却瞒不过童稚天真的心灵”。事实上,认识观和价值观是不可以划等号的;同样,进步和审美或者革命和美感,也是不可以划等号的。以马克思为例,他并没有因为他的价值观而影响他用历史唯物主义去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之,也不因为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认知而动摇自己的价值判断。比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深恶痛绝,而且为推翻资本主义这种剥削制度尽心竭力,但是他并不否定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和发展趋势。他说:“这种剥夺是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内在规律的作用,即通过资本的集中进行的。一个资本家打倒许多资本家。随着这种集中或少数资本家对多数资本家的剥夺,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一切生产资料因作为结合的社会劳动的生产资料使用而日益节省,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这不正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经济全球化”吗?然而,马克思并不因为资本主义发展的这一历史趋势而放弃共产主义运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经验则进而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正确:意识对存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与此同时,文学观念和形式的演变也为我们提供了复杂的课题。以二十世纪而论,一方面,文学在形形色色的观念(有时甚至是赤裸裸的意识形态或反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的驱使下愈来愈理论、愈来愈抽象、愈来愈“哲学”。卡夫卡、贝克特、博尔赫斯也许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而存在主义、现实主义和“高大全主义”则无疑也是观念的产物、主题先行的产物,它们可以说是随着观念和先行的主题走向了极端,即自觉地使文学与其他上层建筑联姻(至少消解了哲学和文学、.政治和文学的界限)。从某种意义上说,二十世纪批评的繁荣和各种“后”宏大理论的自话自说顺应了这种潮流。另一方面,技巧被提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到科塔萨尔的《跳房子》,西方小说基本上把可能的技巧玩了个遍。俄国形式主义、美国新批评、法国叙事学和铺天盖地的符号学与其说是应运而生的,毋宁说是推波助澜的(高行健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小说的形式主义倾向)。于是,热衷于观念的几乎把小说变成了玄学。借袁可嘉先生的话说,那便是(现代派)片面的深刻性和深刻的片面性。玩弄技巧的则拼命地炫技,几乎把小说变成了江湖艺人的把势。于是,人们对情节讳莫如深,仿佛小说的关键只不过是观念和形式的“新”、“奇”、“怪”。然而,古人不是这样的。中国小说的起源是轻松自如的故事情节(或谓“稗官野史”),而事实上《左传》及《左传》以降的诸多史书也是中国小说的策源地(是谓“文史一家”)。其中如《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触龙说赵太后》、《蔺相如完璧归赵》以及《伯夷列传》、《管晏列传》、《屈原列传》等众多美妙的段子,其实都可以视作最初的小说,具有小说的基本因子:故事情节。诚然,由于道统对小说的轻忽,中国小说及小说史研究起步甚晚。一如鲁迅所言,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有之,则先见于外国人所作之中国文学史中(且必得到二十世纪),而后中国人所作者中亦有之,然其量皆不及全书之什一,故于小说仍不详。在西方,虽然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及小说史研究也是后来的事,但古希腊人对“类小说”的重视早在亚里士多德时期便已然露出端倪。比如亚里士多德对文学(史诗、悲剧)的态度,其实已经体现了古希腊人对小说(情节)的重视。亚里士多德视情节为文学的首要问题,认为它是一切悲剧的根本和“灵魂”。他还说“情节是悲剧的目的,而目的是一切事物中最重要的”。因此,《诗学》中差不多三分之一章节是有关情节的。在悲剧的六大要素中,情节列第一位。依次是性格、语言、思想、场景和唱词。当然,情节和故事原是不同,情节或可说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故事,但绝对不是脱离故事的观念和技巧。过去的文学原理大都拿国王和王后的例子来说明故事和情节的关系,称“国王死了,两年后王后也死了”是故事,而“国王死了,深爱着他的王后便无法独自存活在这个世上,于是郁郁寡欢,最终成疾而终”则是情节。这就是说,情节是有血有肉的故事。当然,这是一种简单化诠释。倘使以《红楼梦》为例,两者的关系就比较明确了。因为,我们或可视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为故事,而家族没落与爱情悲剧则是其情节。诸人物的性格、形象、命运等等,在情节中逐渐演化并凸现出来。或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故事是两个世仇家族子女的爱情悲剧,而情节几乎可以说是整部作品。这样,在浪漫主义之前,情节对于文学,尤其对于戏剧、小说甚至史诗一直是精华要素,因而地位十分稳固。相形之下,主题却是后来才逐渐显露和凸现出来的。在人文主义的现实主义及其之前的文学中,主题是自然显露甚至深藏不露的。荷马史诗是行吟诗人的作品,其主体意识和主题思想是那样的淡然,以至于后入不得不在归属问题上煞费脑筋。而作品中的各色人等,无论是阿伽门农、奥德修斯、阿基琉斯还是帕里斯,个个都是英雄。是非、善恶等价值取向尚不在诗人(或行吟诗人们)考虑的要素之中。古希腊悲剧也是如此。我们的先人却不然。他们处理文史的方式似乎比较老到。司马迁之所以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原因,固然在其修史记事的抱负,但《艺文类聚》中《悲士不遇赋》所表现的悲愤和褒贬印证了他对历史及历史人物的价值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民族倒确是。早熟的民族”。如今,当主题愈来愈成为诗人、作家首先考虑或急于张扬的要素时,亚里士多德的情节崇尚却被抛到了九霄云外。首先,浪漫主义文学是比较典型的观念文学。浪漫主义把情节降格为小说内容的某个轮廓,认为这种轮廓可以离开任何具体作品而存在,而且可以重复使用、互相转换,可以因具体作者通过对人物、对话或其他因素的发展而获得生命。这基本上把情节降格到了某些故事套路甚至于俗套的地步。即便如此,浪漫主义小说仍然没有抛弃情节。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惯性使然,另一方面则是浪漫主义表现意志、宣扬观念的需要。马克思在评论席勒时,就曾称其作品为时代的“传声筒”。相对于“席勒式”,马克思自然更推崇情节的生动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完美融合的“莎士比亚化”。马克思的观点来自于他的立场和方法。他从不孤立地看问题。他关于存在与意识、物质与精神的辩证思考是对人类社会,也是对肉体与灵魂这对冤家矛盾的昭示。灵与肉、“道”与“器”,人类缺其一便不成其为人类。曲为比附,文学中的主题和情节也有点像人类的灵魂与肉体,二者不可或缺。然而,浪漫主义对情节的疏虞与现代主义对情节的轻视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经过现代主义(或者还有后现代主义)的扫荡,情节几乎成了过街老鼠,以至于二十世纪的诸多文学词典和百科全书都有意无意地排斥情节、轻视情节,把情节当做可有可无的文学“盲肠”。于是,观念主义和形式主义在小说创作中大行其道。于是,二十世纪的许多小说仿佛专为评论家而写,成了脱离广大读者的迷宫与璇玑。虽然从文学创新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看,观念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存在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可以说是一种必然。在西方,最早关注和凸现主体意识和主题思想的是人文主义的现实主义,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但最初的人文主义作家并没有因为强调主题而忽视情节。恰恰相反,无论是在莎士比亚还是在塞万提斯那里,情节依然是文学的关键。正因为如此,也因为受众的欢迎,他们一度受到经院作家的轻视,被冠以“通俗”。马克思从活生生的存在出发,但又不拘泥于存在本身。他像一位双脚踏入河床的巨人,在感受河水鲜活翻腾的同时,俯瞰人类文明之流从远古奔向未来。而他所选择的莎士比亚恰好是我假定的这个X(两条曲线)的交汇点。在这里,情节和主题是那么和谐、那么水乳交融。新鲜的人文思想和来自欧洲大陆,尤其是文艺复兴运动方兴未艾的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和北欧的故事,天衣无缝地生成为美妙的情节。但这种和谐的、水乳交融的状态迅速被日益高亢的个人主义所扬弃。先是浪漫主义,后有批判现实主义。巴尔扎克等一代作家对资本主义(血淋淋的现实)的批判如此富有力度,以至于模糊了创作主体(如保皇派和革命派)的界线(恩格斯称之为“现实主义的胜利”)。在高扬的批判意识和价值取向(或谓主题思想)背后,则是巴尔扎克等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现代建筑师般的精确图景。用昆德拉的话说,这些精确的图景、过细的谋划使原本相对自由的小说创作形式改变了方向。再后来是以“科学主义”自诩的自然主义或把主题(包括人的几乎一切内涵和外延)和形式(包括技的一切可能与界限)推向极致的现代主义以及反过来否定(颠覆)和怀疑(解构)一切的后现代主义文学。这些赤裸裸的观念主义和形式主义其实也是创作主体的极端个人主义倾向的鲜明表征,是当今世界主流意识形态在文学领域的极端表现。倘使不是世界进入了跨国公司时代,新自由主义便无法生成;同样,倘使不是世界进入了跨国公司时代,西方的政治家也断然没有能力发明“人权高于主权”之类的时鲜谬论。盖因跨国公司不会满足于一国或几国的资源。它们当然要消解各国主权,以致其剥夺在全世界畅通无阻。总之,比起我们过去总结的现代主义成因种种(如科技进步对形式变化或技巧翻新、世界大战对文学宣言或先锋思潮,等等),跨国公司所推崇的极端个人主义不是更具有说服力吗?无论接受美学如何重视读者(其实这里的读者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个人),无论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方面毫无时代意义(借镜作用)的真正意义上的通俗文学(以金庸、琼瑶作品为代表)如何受到欢迎,无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审美、认知、现实意义的所谓“通俗文学”(如形形色色的现实主义文学)怎样顽强地存活于我们这个世界,似乎都不能改变情节+主题一两条曲线所组成的这一个X。

然而,一如马克思,我们不该因为文学随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脚步呈现出这样那样的规律而放弃入文应有的作用与反作用。何况文学终究是复杂的,它是复杂社会中人类复杂本性的最佳表征,也是我们这套丛书的主要缘由:为了拿来的甄别、为了借鉴的认知,即给读者一个基数,一个几经筛选的基数,一个尽量多元、多维的空间,既有西方和东方,也有新交和故人(如笔耕正健的大江先生和刚刚仙逝的桑塔格);既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赓续,也有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复归。

总之,我们以最简捷、也最深刻的方法请来了这十余位作家。希望读者在这一文学的盛宴中得到最大的欢愉和启迪。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6: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