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有高小文化,却著文执教,一生中出版各种作品80多种,500多万字;他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最有力竞争者,却在之前过世……他,就是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沈从文。从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同样,他的散文创造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本书图文并茂地记录了沈从文的传奇一生。
沈从文,湘西凤凰县人,原名沈岳焕,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923年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三十年代起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主要著作有:小说《龙朱》、《旅店及其它》、《石子船》、《月下小景》、《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本书图文并茂地记录了这位文学家的一生。
把笔触伸入湘西人们的心中,写}十{他们远离尘嚣的淳朴人性,又勾勒出山水的秀美,带有原始色彩的民俗,是沈从文小说的一大特色,也是常常引起争议的话题。人们会指责他不着力反映时代,把眼光瞥向过去,瞥向半开化的山村。可我常常想,沈从文为什么对民间淳朴的东西那么感兴趣、那么一往情深?从他对音乐的感受上,我似乎悟出了一点什么。八十多岁的人了,几十年来,时代在他生活中的烙印不可说不很深,可他却还是怀着一颗似乎未涉时世、充满天真纯洁的心,去感受音乐——特别是民间音乐。这难道不就是他的艺术家个性?在这种个性影响下,他选择题材、塑造人物,并由此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过去,我们分析作家创作,对时代、社会的影响较为重视,而忽略艺术家个性、气质的影响。从沈从文身上,我们不是可以得到一点启发吗?我很奇怪,两个在我看来极为普通的字,居然会在他的身上诱发出这么有趣的景象。当他稍稍平静一些后,我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小时候,常常和小伙伴一起玩游戏,唱歌,后来就爱听民歌,爱看叫做“傩堂”的地方戏,喜欢那些很简单朴实但又很有味道的音调。现在年老之后,只要一听见小时候熟悉的音乐,或者甚至有人提到它们,他马上就会想到家乡山水,家乡风俗,特别是想到当小孩子时候的天真情景。
看着面前的老人,想到适才发生的场面,我好像能从中感受到一点儿什么,是什么,当时乃至现在我仍然说不清楚。但我想这或许是他对艺术的特殊敏感与理解力。而这种敏感与理解力,恰恰是他的文学的灵魂。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