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个万花筒,不同旋转,各有精彩。细细琢磨,每每会有许多想法。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对教育现象的反思及感悟。全书由四部分组成,包括101篇“教育时评”、“教育101性”“教育101物”、“教育101气”。该书对教育学上一些现象或一些事件进行了透彻的分析,提供了一些“另类”的视角和出人意料的“结语”,内容涉及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办学文化、教学管理、校长职责、教师素质、家教等,内容新颖、见解独到,值得广大中小学教师或教育工作者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教育101 |
分类 | |
作者 | 苏军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教育是一个万花筒,不同旋转,各有精彩。细细琢磨,每每会有许多想法。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对教育现象的反思及感悟。全书由四部分组成,包括101篇“教育时评”、“教育101性”“教育101物”、“教育101气”。该书对教育学上一些现象或一些事件进行了透彻的分析,提供了一些“另类”的视角和出人意料的“结语”,内容涉及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办学文化、教学管理、校长职责、教师素质、家教等,内容新颖、见解独到,值得广大中小学教师或教育工作者阅读。 内容推荐 此书由四部分组成,重头部分是101篇“教育时评”:对一种现象和一件事情或同类事件等,尽量从我以为的“教育学”角度,作一些分析,可能会提供一些“另类”的视角和出人意料的“结语”。 其他部分是,“教育101性”:以教育的特性为线索,尽量从我以为的“本原基理”出发,进行诠释,还试图有些创新。 “教育101物”:将存在于校园的“东西”,尽量从我以为的“物载理寓”的角度,给予教育的新解。 “教育101气”:真有点挖空心思,将能成“气”的拿来,尽量从我以为的“拓展思维”着手,进行扼要式的阐发。 这四个“101”,不免有些牵强附会,也难免有些孤陋寡闻。只是愿意抛砖引玉,愿意成为引起别人积极思维的对象,也就“胆大妄为”了。 目录 1.思想麦穗 1.看待教育现象要有辩证眼光 2.基础教育的“基础”究竟是什么? 3.民族精神的“教育地图” 4.让“责任感”与孩子的成长同行 5.关注孩子“意识”的培养 6.“敲开教室门把他送到座位上” 7.教育细节会“说话” 8.快乐的“规矩” 9.“角色”培养也是一种教育 2.观念芳草 10.教育收费还得有序地收 11.潜心研究教育规律是时候了 12.让课程教材适应学生发展 13.人文关怀,是立校之本的“终级关怀” 14.必要的典礼非“形式主义”也 15.从“博士后当起论坛服务员”说起 16.给“平凡”教育辟“一片天空” 17.对好学生是“留”还是“流” 18.教师座位表与教育服务 19.《一篇都不少》与阳光普照 20.让心田充满慈善的阳光 3.正本清源 21.恢复高考原态 22.对课改要学会“正确归因” 23.别把分数当“另类” 24.“特长培养”≠“办学特色” 25.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可互补 26.不要奢求“包医百病” 27.“挫折教育”何必“舍近求远” 28.学生评语何必一味恭维 29.学生守则教育不要“因噎废食” 30.质疑培养孩子件件事情“从小抓起” 31.别上廉价的“速成学习法”的当 32.谁更有责任反省与检讨? 4.平视湖畔 33.“研究型课程”没那么简单 34.平和心态看“状元” 35.少点对“满分”作文的追捧 36.评“科技之星”没有“终身制”好 37.要为贫困生“双重压力”减负 38.质疑“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39.这么多的孩子“想对市长说”是喜还是忧 5.办学原野 40.新建学校的“文化”建设宜早期介入 41.校园布置要姓“教” 42.办学就是“办文化” 43.有感于校历“扩容” 44.办学的另一扇“门” 45.社会教育资源:办学的活水 46.经典教育资源是宝贵财富 6.教学犁耙 47.教学的序与跋:教案与案例 48.在“显微镜”下动“手术” 49.当今作文教学“缺失”在哪里 50.缘何一辅导就“坏事”了 51.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52.“传授知识”要“知识传授” 53.从“教学”到“学教” 54.值得关注的信号:5分钟里有学问 55.做提供“学习经历”的智者 56.学生学到开口“问”是一种什么概念 57.教育需要“跟踪反馈” 58.教学“细部”,值得开采的“富矿” 7.校长村头 59.校长,要在思想上有所“长” 60.校长不应是“官” 61.呼唤优秀校长 62.为高中生在校可学大学课程叫好 63.民办学校:是“蓄水池”还是“阀门” 64.不必骄傲与气馁的“理由” 65.校庆,应办成“教育节” 66.校友的“教材”资源该正当开发 67.校庆礼物遭遇“尴尬” 8.教师瓢勺 68.“在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 69.教师,当登高望远 70.“教师忌语”该“忌”什么 71.提倡教师“成名成家” 72.青胜于蓝的“基地”在哪里? 73.从“明星耀眼”到“群星璀璨” 74.教师的“错位发展” 75.实践双语,教师要先行 76.教师“充电”的“压缩饼干” 9.心扉插柳 77.小鬼当家与竞争意识 78.不做“政治家”,也要学“时政” 79.孩子“小大人”现象堪忧 80.多建些开展想象活动的“经济房” 81.给学生一个真实的“说法” 82.“手拉手”与开阔眼界 10.家教土壤 83.把孩子当“孩子”,还是不当“孩子” 84.家庭教育远非签订“契约”那么简单 85.对孩子,你“自信”吗? 86.孩子教育靠跟踪怎得了 87.孩子送贺卡之后 88.给儿童一个完整的快乐童年 89.孩子为什么不要钱? 90.孩子放假,谁解家长忧 91.取得“引导权”首先要有“发言权” 92.谁该“说了算” 93.孩子碰到多少种烦恼? 94.家长对孩子的口头禅该改“口”了 95.家长别忽视与孩子交谈的“爱” 96.中国家庭教育的“哈佛”版本 11.职业耕作 97.专业没有“常胜将军” 98.为280分“低门槛”喟叹 99.也说有轨电车一条路 100.用“工具”提升专业水准 101.服务员是否一定要用本科生 后记 试读章节 教育细节会“说话” ·学生是学校生存的“土壤”,是教师职业的“市场”,是课堂教学的“主力”。是先有学生,才有学校,学校就是为学生建的。学校一旦没了学生,再大的楼房也是空空如也。因此,把学生作为学校的人气,这是不容置疑的。尤其是当今的教育理念,已经把“以学生为本”作为经典的概述,在这方面说得也够多了 ·然而,理念上的承认并不等于事实上的兑现,而且现实中往往会因为习惯势力和陈旧意识的惯性而使先进的东西走样,叶公好龙是一种,目中无人又是一种,想做一时做不像更是一种 ·学校做出这种安排,并不仅仅是提供给学生一个食品补充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体现着一种平等意识,尤其是在细微之处更见精神。世外中学提出让学生不仅在外语上有特长,而且具有国际意识,这“茶叙”细节也许是潜移默化的一种外显吧 ·细节出思想、显理念、有影响。教育上的细节本身并不细微,它的确有会“说话”的功能和寻觅的内涵,令人遐想 细节,虽并不起眼,但的的确确在“诉述”着什么。 前几天,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举办了“外语教学研讨会”,作为第九届“UNEACO—APEID”教育国际会议的一部分,一堂生动的英语观摩课和罗佩明校长的主题报告,让中外教育界人士目睹了“活动—交往”外语教学新模式探索的成果。 从学生上课的神情和观摩者时而发出的会意的笑声中,可以看出这节课是成功的。而更耐人寻味的是,一堂课结束后,学校在一个大厅摆放饮料、甜点,安排了一档“茶叙”。按常规,作为观摩课的主角——学生肯定会被“召回”教室,去享受“精神食粮”,而无缘享用“茶叙”的“物质食粮”。 不过,重要的细节终于出现了,这些来自初一(3)班的学生同样走进了“茶叙”大厅,在挑选点心补充营养,同时与校长、老师和中外来宾随意交谈着。对这所学校而言,这也许是司空见惯,早就如此。然而,就这么一个细节,我却觉得颇有看点。 学校的中心人物是谁?如果说在以前还有些模糊不清的话,那么现在应该说是十分清晰的,是学生。因为,学生是学校生存的“土壤”,是教师职业的“市场”,是课堂教学的“主力”。是先有学生,才有学校,学校就是为学生建的。学校一旦没了学生,再大的楼房也是空空如也。因此,把学生作为学校的人气,这是不容置疑的。尤其是当今的教育理念,已经把“以学生为本”作为经典的概述,在这方面说得也够多了。 然而,理念上的承认并不等于事实上的兑现,而且现实中往往会因为习惯势力和陈旧意识的惯性而使先进的东西走样,叶公好龙是一种,目中无人又是一种,想做一时做不像更是一种。如举办与学生有关的研讨会,有多少学校能把学生请上讲台,潜意识中“这是大人的事”的观念赶也赶不走;小学布置环境,把图片、宣传画等挂得老高,孩子个子矮,垫了脚也难饱眼福,类似事例并不少。现在世外中学的“细节”给大家“上课”了。 嚼味“茶叙”细节,不说大道理,至少把孩子当成完整的人来对待。这从大的方面讲,是尊重人权,而从小的方面说,是师生同样情同手足。既然是参加研讨会,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学生有展示的义务,也有享用的权力。 我想,学校做出这种安排,并不仅仅是提供给学生一个食品补充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体现着一种平等意识,尤其是在细微之处更见精神。世外中学提出让学生不仅在外语上有特长,而且具有国际意识,这“茶叙”细节也许是潜移默化的一种外显吧。 细节出思想、显理念、有影响。教育上的细节本身并不细微,它的确有会“说话”的功能和寻觅的内涵,令人遐想。 (2003年11月17日) P24-P26 序言 为自己的小书说几句话 事情总得有个“开头”。 文汇报自2001年10月8日起实施近年来的较大改版,辟了一个《文汇时评》栏目,颇有看点。作为文汇报记者,尤其是作为一个对教育现象常有所悟的“圈內人”,也情不自禁地凑着写了,并发表了数十篇。结果,在圈内外引起不小反响,其中4篇还获得了中宣部阅评组的好评。 过程往往有个“节点”。 既然读者有需求,我也是“投其所好”,就瞄准教育,连续写出了一批“教育时评”,一数也有101篇了。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一本书。 做事常常有个“用意”。 教育是一个万花筒,不同旋转,各有精彩。细细琢磨,每每会有许多想法。总想为教育正名、务实和成效鼓与呼。 取名《教育101》,出于几方面考虑: 一是教育从无到有,是从1起步的。我们要学会注重质的飞跃,也要关注量的增加。教育的质变与量变,是一种动态过程。 二是教育常常保持着一对一的姿势,我们往往把它作为唯一的方式,以为说话才是教育,其实一对一的面前背后,有着外显与内蕴的峡谷。 三是教育与数字是不同胎而共存。任何教育恐怕离不开数字,没有呈现的数字,也必然有隐性的数字。 取名简朴,也有此意,文数融合,有所寄寓。 此书由四部分组成,重头部分是101篇“教育时评”:对一种现象和一件事情或同类事件等,尽量从我以为的“教育学”角度,作一些分析,可能会提供一些“另类”的视角和出人意料的“结语”。 其他部分是,“教育101性”:以教育的特性为线索,尽量从我以为的“本原基理”出发,进行诠释,还试图有些创新。 “教育101物”:将存在于校园的“东西”,尽量从我以为的“物载理寓”的角度,给予教育的新解。 “教育101气”:真有点挖空心思,将能成“气”的拿来,尽量从我以为的“拓展思维”着手,进行扼要式的阐发。 这四个“101”,不免有些牵强附会,也难免有些孤陋寡闻。只是愿意抛砖引玉,愿意成为引起别人积极思维的对象,也就“胆大妄为”了。 一句话,教育要回归自然,回归朴素,回归本体。 而正视教育,要独特思维,独特见解,独特风格。 教育是崇山峻岭,横看竖视皆成风景。 教育是江河流水,驾驭掌舵皆由自身。 教育是蓝天白云,彩霞万道皆能描绘。 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皆天下通理。 只是教育有仁,教者有智,皆成功之理。 作者 2004年6月27日于上海舒心斋 后记 这是笔者继2003年出版的《一个记者的教育视野》之后的第二本有关教育类的书。 说实在的,这本书有许多作者,我只不过是一个较为忠实的“记录员”。我所采访的对象,都是我的“衣食父母”,是他们提供了素材,提供了让我思考的场所,并用他们的实践促成了我记录下来的思絮。因此,在成书之际,我首先要向多年来一直向我毫无保留地提供教育实践素材的校长、教师表示真诚的敬意。这不是客套的话。 其次,我要衷心感谢为本书增添不少色彩的供稿者,是他们的一些发散性思维和第一手资料,使我的写作趋于丰富。这里谨记录下这些作者的名字:徐燕平、闻闻、正明、陆正茂、李振兴、袁月、阮丽、叶进、谢铭、张东方、周小明、徐晓舟、田慧、李娟、凌强、林生林、杨天、高想往、辛瑾、吕前、温远帆、向敬呜、陈怀天、舒畅、钟炜、赵强、朱征一、龚慧、陈章、郑莆、殷华、谢庆、唐方、张惠、毛静、余富丽。 再次,对参与本书整理的华小磊、富聪、怡敏等表示由衷的谢意。 书出版了,作者劳动成果得到了体现。但成效如何有待读者的检验。 愿此书与读者有缘、有幸和有益。同时,恳请读者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不胜感激。 作者 2004年6月30日 于上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