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文学评论家水晶先生研究张爱玲的著作、论文、随笔的汇编本。作者三十余年研究张爱玲的主要成果均汇集本书,从中大可窥见其分析张爱玲作品的观点和方法,特别是运用“新批评”方法进行的精彩的文本细读,以及对张爱玲资料的爬梳剔抉、娴熟运用。此书不但对张爱玲的研究,而且对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都有不容忽视的参考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替张爱玲补妆/阅读张爱玲书系 |
分类 | |
作者 | 水晶 |
出版社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著名文学评论家水晶先生研究张爱玲的著作、论文、随笔的汇编本。作者三十余年研究张爱玲的主要成果均汇集本书,从中大可窥见其分析张爱玲作品的观点和方法,特别是运用“新批评”方法进行的精彩的文本细读,以及对张爱玲资料的爬梳剔抉、娴熟运用。此书不但对张爱玲的研究,而且对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都有不容忽视的参考价值。 目录 自序 水晶 1 张爱玲的小说艺术 序 夏志清 3 寻张爱玲不遇 9 蝉 13 ——夜访张爱玲 夜访张爱玲补遗 25 张爱玲的处女作 28 试论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神话结构 32 在星群里也放光 38 ——我吟《桂花蒸阿小悲秋》 “炉香”袅袅“仕女图” 45 ——比较分析张爱玲和亨利·詹姆斯的两篇小说 关于《沉香屑:第一炉香》 周瘦鹃 68 潜望镜下一男性 74 ——我读《红玫瑰与白玫瑰》 象忧亦忧·象喜亦喜 95 ——泛论张爱玲短篇小说中的镜子意象 详论《半生缘》中“自然主义”的色彩 110 跋 125 张爱玲未完 写在《张爱玲未完》前面 131 杀风景 135 ——张爱玲巧扮“死神” 结婚是坟墓的入口? 139 ——解读《鸿鸾禧》 天才的模式 143 ——张爱玲与嘉宝 平林漠漠烟如织 148 ——解读《留情》 猫样的岁月 152 ——解读《等》 雨的大白嘴唇 157 ——解读《红玫瑰与白玫瑰》 映象之旅 163 ——解读《金锁记》 天也背过脸去了 169 ——解读《桂花蒸阿小悲秋》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177 ——关于张爱玲的一点赘语 战火与雨的赐予 182 ——解读《倾城之恋》 “张爱玲现象”,在大陆 190 那灰鼠鼠的一片 195 ——解读《茉莉香片》 昔日戏言身后事 203 ——解读《沉香屑:第一炉香》 集外 读张著《怨女》偶拾 217 读张爱玲新作有感 224 象征与“横征” 235 ——读“唐”文自辩 生死之间 240 ——读张爱玲《色,戒》 张看《天才梦》 252 ——兼致老友魏子云兄 肺腑之言 255 从屈服到背叛 259 ——谈张爱玲的“新”作 张爱玲病了! 266 《谈吃》外一章 269 张爱玲与秋海棠 272 雨过河源隔座看 281 ——张爱玲《半生缘》中雨的象征 钱钟书与张爱玲 290 我看张爱玲的《对照记》 295 这就是她 301 关于那鹦哥 305 细思她的为人 310 ——深深悼念张爱玲女士 白流苏 314 试读章节 寻张爱玲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 我是9月底从美国东部到加卅柏克莱城的。一到柏城,手里还提着两件行李,便忙着问路,找到张爱玲女士的住所。 那是闹中取静——或者说,静中取闹——的一条支路,沿街种有洋梧桐,张女士的那大型公寓门前,台阶上便黏有几片落叶,金焦掌似的,“在秋阳里静静睡着,它和它的爱”。 我想起胡兰成先生在《今生今世》里写的,张女士住在上海大西路时的情景来。也一样是公寓房子,门前电车哨哨经过,整个上海的天光云影都在她脚下。是她说的,“我每天听不见电车的声音,睡不着觉。”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日色也不免带点凄凉”了。 按了数下门铃,心里不免惶然,不知她可会来接应?时间还早,才上午ll点多,她是否还没有起来? 几阵沙沙的声音过后,从传话器里透出一声迟缓朦胧的英文“哈哕?”她大概以为是送货员。我一紧张,竟用英文来答话。自我通报过后,她慢慢说出“不能见我”,因为“感冒了,躺在床上,很抱歉。”她的语调低缓平和,不带丝毫感情成分,不过她把电话号码告诉了我,又说很高兴听见我到了柏克莱。再想说话时,一阵沙沙声,传话器竟告音沉响绝。 我从立体的玻璃大门望进去,脚下踩着褐黄镶黑边的磁砖地。公寓里阳光朗朗,是另外一个乾坤世界,看得见花木葱茏,看得见人,看得见他们在等电梯;另外还有楼梯,一共三层。是不是“一级一级,通入一个没有光的所在”?还是“有光的所在”?我想起世上一些张迷,在见到张女士前,都费过一阵周折。连胡兰成也说:张爱玲是不轻易见人的。既然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不获她的允见,心里并没有什么不愉快。 这以后我遇见一些柏克莱的朋友,谈起张爱玲来,也说她鲜与世人往来。张女士在加大陈世骧教授主持的Center for ChineseStudies做事,上班时间大概总在下午三四点钟,到午夜为止,作息时间跟旁人不一样。即使是她的同事,也不容易见到她。 我并没有在这段时间去找她。这一种心理很难解释。也许是我不愿意碰钉子,在众目睽睽之下? 我试着打电话,每次都落空了。试了有一个多礼拜,有一次是周末凌晨两点钟,电话竟意外地通了。也许碰到她精神好,谈话较多。我说,多年前吧?她到台湾去旅行,我便很想见见她了。因为负责接待她、伴她到花莲去游玩的王祯和,是我当时极熟的一个朋友。后来不知怎么,阴错阳差地,把机会错过了,没有见着。张女士听了,顿了一顿。仿佛给我搅迷糊了,不知道我在说些什么。然后她才弄清楚了,问:“王祯和是不是台湾人?”我说是。 又谈起约见的事来。她说这几天还是不舒服,必须时常躺在床上。“听说你还是照常上班?”“是呵,因为住在这三层楼上太热,上班的地方有冷气,凉快些。”“又听说你不大喜欢跟别人讲话?”“嗳,感冒的时候,我一讲话便想吐,所以只好不讲话。”……P9-10 序言 即将由山东画报出版社推出的《替张爱玲补妆》一书,应是我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第二本书(另一本是香港三联版的《五四与荷拉司》)。 我自18岁开始,在台湾报刊刊出第一篇创作《大娃娃》,迄今整整有半个世纪了。50年,是个惊人的数字,我自己在文学的旅程上是否真的有所斩获呢,就非个人所能臆断评估的了。 我这一生到目前写了十六七本书。其中有两篇短篇小说《没有脸的人》、《爱的凌迟》,因是用比较新颖的意识流技巧写的,刊出后曾引起当时海外文坛的回响,并经许多选集采用,包括大陆出版的选集在内。另外一篇《侍钱抛书(钟书)杂记》原载香港《明报月刊》,亦曾经大陆杂志转载(正确名称年代久远已不复记忆)。至于读者今天要看到的《替张爱玲补妆》,是《张爱玲的小说艺术》(1973年)、《张爱玲未完》(1996年)两本评论的合集。这两本是我出版的书中,除了《没有脸的人》外,知名度较高的。说一句不够谦虚的话,如今海外(大陆知识界的情形我不了解)若有学者专家讨论张氏的作品,没有不援引上列这两本书上的心得意见。尤以第一本《张爱玲的小说艺术》为最。 张爱玲走红的年代,1943年到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沦陷时期的上海,那时候我恰巧住在沪西法租界,亦即今日的长乐路上的一家弄堂内,不过只有十岁左右,可是已经随着家人阅读她的短篇《留情》,篇中写的纷纷下坠有如范仲淹笔下“飘香砌”的法国梧桐(Fench Sycamore,一名London Plane)予我以极深的印象,也种下了日后从事研究张爱玲的一个基因。 70年代初,我夤缘到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正式攻读比较文学博士学位,那时恰巧张女士也在指导教授陈世骧主事的中国研究中心当研究员,于是我设法去访问她,因她一向“蓝溪之水厌生人”(李贺诗句),所以一开始被她推拒了。后来,经我锲而不舍的“打旋磨”(颇似曹雪芹创作《石头记》的水磨功夫).终于敲开了她的门扉,顺利进行了一次长达7小时的专访,事后写威了新书中的《夜访张爱玲》。这篇“文献”(夏志清语)有一个我始终没对读者公开的秘密,今天想借此把它和盘托出。《夜访》写成后,我曾经把原稿寄给张爱玲,请她斧正(其实是“认可”),结果她删去了一些“碍语”。我记得当时台湾有位相当走红的畅销作家(不是琼瑶),她说她很喜欢,我照实写了,她将这句话删掉了,足见她很注意自己的形象。毕竟谈笑晏晏时轻易欣赏的对象在形诸笔墨时,就不能同日而语了,这是她的“分量”,有一种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或重);尽管她一直笑着坦承自己专看“垃圾”(trash),也热爱张恨水的作品以及秦瘦鸥的《秋海棠》。 我自己也热爱“垃圾”,像1949年前的中国流行歌曲,一般人称之为“黄色歌曲”、“靡靡之音”,避之若浼,我却甘之若饴,并且早在1983年就开始着手研究它、收集它,又写成一本《流行歌曲沧桑记》;至今已经收集到五六百首原版唱带,并且在台北和美国的华语电台不断主持节目,宣讲这些歌曲的来龙去脉,一如张爱玲“微”时.我一路在那儿如数家珍、摇旗呐喊那样。 能够识人、识物于微时,也是一种稀有的幸运吧?! 《替张爱玲补妆》一书中,还包括了我其它书中有关张氏的资讯,一并列入,还有最新的一篇《白流苏》,是有关篇中女主角与植物名称之间的考证,也附在这里。 书成后,让我谢谢华东师范大学的陈子善教授,是他一手促成了这本书的杀青与面世。 2002年12月19日于洛杉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