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不仅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力良好、道德健康等三方面标准。它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目臻完满的状态。
本书从心理健康的标准和人们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入手,介绍了影响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揭示了塑造健康心理状态的要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书主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了因势利导的教育和辅导手段,帮助孩子们健康地成长。本着尊重、共情和真诚这三个基本要求,本书还对其他各类人群在工作和生活中所处的情境和具体的心理问题予以分析和解释,为心理咨询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技巧,从而促进人们保持心理健康,缓解精神压力,提高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亲和力,并最终达到提升生活品质的目的。
“图解现代人心理新话题”是一套从心理学的入门开始,全面地对心理学所涉及的领域进行介绍的丛书。其内容充实,图文结合,深入细致地探求心理学的内涵,旨在解决人们在现实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对人们的现实生活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本书是这套丛书之一。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等三方面,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成为保证健康的及其重要的一环。本书从心理健康的标准入手,揭示塑造健康心理状态的要点。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其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提供给学校和家长因势利导的教育手段。对具体的心理问题和情境予以分析和解释,加强心理咨询的技巧的使用,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缓解精神压力,提高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亲和力,提升生活品质。
本书适合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一般读者阅读,对于心理咨询人员以及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保持心理平衡
为使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美国心理卫生协会提出10个要诀:
1.不对自己过分苛求。把自己的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自然就会心情舒畅。
2.对他人期望不要过高。许多人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若对方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便会大失所望。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何必要求别人迎合自己的要求呢?
3.疏导自己的愤怒的情绪。你勃然大怒时,就会做出许多蠢事,与其事后后悔,不如事前自制,把愤怒平息下去。
4.偶尔也要屈服。一个做大事的人处理问题要从大处着眼,心胸开阔。因此,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在小事上无需过分坚持,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5.暂且避开。在遇到挫折时,应该暂时将烦恼放下,去做些喜欢做的事,如运动、看电影等。
6.找人倾吐烦恼。把所有的抑郁埋藏在心底里,只会使自己郁郁寡欢。如果把内心的烦恼告诉你的知己、师长,心情就会顿感舒畅。
7.为别人做些事。帮助别人不单能使自己忘却烦恼,而且还可确定自己存在的价值,更可以获得珍贵的友谊。
8.在一段时间内只做一件事。心理学家发现,忧虑、精神崩溃等疾病的主要原因是患者面对着很多急需处理的事情,精神压力太大。要减少自己的精神负担,不要同时处理几件事,以免弄得心力憔悴。
9.对人要表示善意。如果在适当的时候表现自己的善意,多交朋友,少树敌人,心境自然会平静。
10.娱乐。这是消除心理压力的最好方法。娱乐方式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心情舒畅。
P48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模式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快节奏的生活、巨大的工作压力、沉重的学习负担、交往的困惑和婚恋的烦恼等,致使不少人难以适应,陷入紧张、压抑、苦闷和迷茫的情绪之中。
面对这种现实,人们对自身心理现象探究的欲望逐渐萌生,想从自我的心理世界中找回轻松、快乐和幸福。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就到浩瀚的图书的海洋中去翻阅心理学的典籍,但是艰深的专业术语,使人眼花缭乱,根本无法踏人心理学的门坎。
这套“图解现代人心理新话题丛书”,正是为了帮助广大读者解决心理困扰而撰写的。这套书包括《走进多彩的心理世界——心理学入门》、《理解信息储存的奥秘——记忆心理学》、《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知觉与错觉》、《了解神秘的暗示催眠——催眠入门》、《揭开无意识之谜——精神分析》、《跟踪成熟的轨迹——发展心理学》、《掌握助人的学问——临床心理学》、《走向歧途的心灵——犯罪心理学》、《认识人性的畸变——精神医学》、《洞察危机的惊魂——应激心理学》、《膛过人生河——社会心理学》、《成为合格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等。丛书的特点是将许多心理学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直观的图表形式表现出来,并且每一话题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来阅读,使读者倍感轻松。我们试图在介绍心理学知识的同时,给读者一个启示:心理学并非仅限于学术研究领域,也可以作为心理休闲和身心保健之用。
本书阐释了人生酸、甜、苦、涩的源泉,可以在心灵的征途上,点燃一盏明亮的灯,从而使生命的路越走越宽广。阅读本书,可使读者在欣赏一幅幅简洁风趣的图表的同时,获得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并使人渐渐地学会在这些知识中有所领悟,帮助你摆脱忧愁,享受快乐的人生。
在撰写本丛书的过程中,得到了我的导师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张嘉玮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深表谢意。
张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