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时间影像(吉尔·德勒兹电影2)/实验艺术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法国)吉尔·德勒兹著//谢强等译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实验艺术丛书》着眼于20世纪以来(特别是1960年之后)世界艺术中普遍存在的探索、实验和革新的精神,收录作品包括论著、评论、传记、访谈录等,分别展示美术、文学、电影、戏剧、音乐、建筑、摄影等各项领域中的实验成果,并呈现产生这一成果的社会思想和文化背景。本书是丛书之一,探索了电影这一视觉听觉艺术与时间、运动及思维方面的各种关联及张力,并着重阐释了新现实主义者在心理层面对影像的关注,具体分析了纯符号学、时间学、叙事学及心理学在影像构成中所占据的地位,指出影像的演进方向。

内容推荐

时间-影像是怎么突然出现的?也许是在战后,随着电影的转变,当感知-运动情境让位于纯视听情境(新现实主义)的时候。但这种转变酝酿已久,形式多样(小津安二郎,还有曼凯维支,甚或还有音乐喜剧)。

时间-影像不可删除运动-影像,它颠覆附属的关系。时间不是运动的数字或度量单位,也就是说一种间接的再现,运动不再只是时间的直接表现的后果:在那甚至是一种虚假的运动,一种虚假的连接。虚假连接是“非理性分切”的一个例子。运动的电影通过理性分切上进行重新衔接(尤其是在听觉影像和视觉影像之间进行非理性分切)。

电影的影像必然是现在时是一种说法的错误。直接的时间-影像不是现在时,也不是回忆的。它与连续性断裂开来,与心理记忆断裂开来,以便提升到时间的一个种类或一个系列(威尔斯、雷乃、戈达尔……)。这些时间符号和思维符号、话语符号不可分离。但是思维如何体现在电影中?电影特定的话语行为又是什么呢?

目录

第一章 超越运动-影像

1.如何界定新现实主义?——视听情境与感知-运

动情境对比:罗西里尼、德·西卡——视觉符号和

听觉符号:客观主义-主观主义,真实-想像——

新浪潮:戈达尔与里维特——触觉符号(布莱松)

2.小津安二郎,纯视听影像的发明者——日常琐

事——空镜空间与静物——作为不变形式的时间

3.不可容忍性和预见力——从底片到影像——超

越运动:不仅有视觉符号与听觉符号,还有时间

符号、阅读符号和精神符号——安东尼奥尼的实例

第二章 影像和符号的概述

1.电影,符号学与语言——客体与影像

2.纯符号学:皮尔斯与影像和符号系统——运动-影像,形象描述质料和非语言表达特征(内心独白)

3.时间一影像及其对运动一影像的从属性——作为

时间间接表现的蒙太奇——运动的不规则——时

间一影像的解放:它的直接显现——经典和现代

的相对差异

第三章 从回忆到梦幻(三评柏格森)

1.柏格森的两种认识——视听影像的循环——罗西

里尼的角色(68)

2.从视听影像到回忆一影像——闪回镜头与循环

——闪回镜头的两个极端:卡尔内、曼凯维支

——曼凯维支的分又时间——回忆一影像的不足

3.越来越大的循环——从视听影像到梦幻一影像

——明晰的梦幻及其规律——梦幻的两个极端:

勒内·克莱尔和布努埃尔——梦幻一影像的不足

——“梦中梦”:世界的运动——梦幻剧与音乐喜

剧——从多南和米纳利到杰里·刘易斯——通俗喜

剧的四个时代——刘易斯和塔蒂

第四章 时间的晶体

1.现在与潜在:最小的循环——结晶一影像——无

法辨识的差异——晶体循环的三种表现(各种实

例)——片中片的含混问题:金钱与时间,工业

艺术

2.柏格森的现在与潜在——柏格森的时间观点:时

间的基础

3.晶体的四种状态与时间——奥菲尔斯与完美晶体

——雷诺阿与裂残晶体——费里尼与晶体的形成

——电影音乐的问题:声音晶体,加洛波舞曲和

间奏(尼诺·罗达)——维斯康蒂与解体晶体:维

斯康蒂的元素

第五章 现在尖点与过去时面(四评柏格森)

1.两种直接时间一影像:过去时面的并存性(面),

现在尖点的共时性(点)——第二种时间一影像:

罗伯一格里耶、布努埃尔——无法解释的差异

——现实与想象,真实和虚假

2.第一种时间一影像:奥逊·威尔斯的过去时面——

景深镜头的问题——记忆的形而上学:无用的可

回想记忆(回忆一影像),不可回想的记忆(幻

觉)——威尔斯影片的渐进——记忆、时间与地球

3.雷乃的过去时面——记忆、世界与世界的年龄:

影片的渐进——时面的转换规律,模糊的交替

——长镜和短剪——地图、图表与心理功能——

拓扑学与非时序时间——从情感到思维:催眠状态

第六章 虚假的强力

1.影像的两种体制:描述角度(有机描述与晶体描

述)——叙事角度(真实叙事与虚拟叙事)——

时间与影像中的虚假强力——造假者的人物:他

的多样性,他的变形能力

2.奥逊·威尔斯与真实性问题——审判系统的批判:

从朗格到威尔斯——威尔斯与尼采:生命、命运

和虚假的强力——威尔斯作品中的中心转换——

短剪与段落镜头的互补性——造假者的庞大阵容

——为什么一切都无价值

3.述说角度(真实述说和虚假述说)——真实与虚

构中的真理模式:我:我——真实与虚构的双重

转换——“我是另一个人”:虚拟、虚构——佩

洛、鲁什与“真实一电影”的意义——作为第三

种时间一影像的以前、以后或生成

第七章 思维与电影

1.早期电影的雄心:大众艺术和新思维,精神的自

动装置——爱森斯坦模式——第一种表现:从影

像到思维,大脑刺激——第二种表现:从思维到

影像,人物与内心独白——隐喻问题:最漂亮的

电影隐喻——第三种表现:影像与思维的平等性,

人与世界的关系——思维、力量和知识,整体

2.电影的危机,断裂——先驱者阿尔托:无力思维

——精神自动装置的演进——电影的本质涉及什

么——电影与天主教教义:要信仰,不要知识

——相信这个世界的理由(德莱叶、罗西里尼、

戈达尔、卡莱尔)

3.定理性结构:从定理到问题(阿斯特吕克,帕索

里尼)——外在的思维:段落镜头——问题、选

择与自动装置(德莱叶、布莱松、罗梅尔)——

整体的新地位——间隙与非理性分切(戈达

尔)——内心独白的解体与隐喻的摈弃——从问

题回归定理:戈达尔的方法与差别

第八章 电影,躯体与大脑,思维

1.“给我一个躯体”——两个极端:日常性与仪式性

——实验电影的第一种表现——躯体电影:从态

度到姿态(卡萨维茨、戈达尔和里维特)——新

浪潮以后——卡莱尔与电影躯体创作问题——戏

剧与电影——杜瓦荣与躯体空间问题:无选择

2.给我一个大脑——大脑电影与死亡问题(库布里

克、雷乃)——大脑视角的两种基本变化——全

黑或全白银幕,非理性分切与重新衔接——实验

电影的第二种表现

3.电影与政治——民众的缺席一———恐惧——神

话的批判——虚构功能与集体陈述产品

第九章 影像的构成元素

1.“无声片”:看到的与读到的——作为可视影像维

度的有声片——言语行为与相互作用:对话——

美国喜剧——有声片的可视性与可视影像的可读性

2.声音连续性,它的统一性——根据画外的两种表

现区分它——画外音与第二种言语行为:自反性

——电影音乐的黑格尔观念或尼采观念——音乐

与时间的显现

3.第三种言语行为,虚构行为——可视影像的新可

读性:地层影像——视听因素的产生——听觉影

像和视觉影像各自的自主性——两种取景方式与

非理性分切——斯特劳布、玛格丽特·杜拉斯——

两种自主影像间的关联,音乐的新含义

第十章 结论

1.自动装置的演进——影像与信息——西贝尔贝格问题

2.直接时间~影像——从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到晶

体符号——时间符号的不同种类——精神符号

——阅读符号——闪回镜头,画外和画外音的消失

3.理论在电影中的效用

人名对照表

译后记

编后记

试读章节

一个纯视听情境不会在动作中延伸,更不由动作推演出来。它需要捕捉,让人捕捉某些不可容忍、不可承受的东西。它不是人们在动作-影像的感知-运动关系中随处可见的气急败坏的、粗暴和膨胀的暴力,它也不是恐怖场面,尽管有时出现尸体和鲜血。它是一种非常震撼的或者非常不公平的东西,当然有时也是非常美的东西,因而它会超越我们的感知-运动能力。《斯特隆博利火山》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美,这种美过于强烈,以至成为一种极度的痛苦。这种情境可以是界限-情境,如火山爆发;但也可以是普通的情境,如一座普通工厂,一片广袤土地。在戈达尔的《卡宾枪手》中,女战士背诵革命言论,都是些口头禅。但她是那么的美丽,令刽子手难以下手,不得不用手绢蒙住她的面容。这块手绢随着呼吸和低声呼唤(“兄弟,兄弟,兄弟……”)而时起时伏,变得让我们观众也不堪承受。总之,有某种东西在画面中变得非常有震撼力。浪漫主义早就提出了这个目标:捕捉难以忍受或难以承受的东西,悲惨帝国,并由此成为幻象者,把纯视角变为一种认识与行动的方式。

然而,在我们声称目睹的东西中,幻觉和梦想不是与客观体验一样多吗?再说,我们难道不是对难以忍受的东西有着主观上的同情,对那些我们目睹的东西有着感情同化吗?这就是说,不可忍受的东西本身与作为第三只眼的启示或感悟是分不开的。费里尼对颓废不乏同情,但只是在运动、面孔和动作中发现某个地下世界或者外星世界的条件下,将它延伸,将其意义扩至“不可承受”的地步。这时,“移动镜头变成拼贴手段,成为运动的非真实性证明”,而电影不再是辨认,而是认知的活动,即“视觉印象的科学,强迫我们遗忘自己的逻辑和视网膜习惯”。小津安二郎本人并不是传统或反动价值的卫道士,他是日常生活最伟大的批评家。他甚至能在日常生活中增强对同情或怜悯的观察力的条件下,从无意义中发现不可忍受性。其关键在于角色或观众,两者同时成为幻象者。纯视听情境可以唤起某种预见功能,它既是幻觉的,又是证明的;既是批判的,又是同情的。而那些感知-运动情境,无论它们怎么强烈,只涉及一种实用的视觉功能,当这种功能被纳入动作和反应系统中时,几乎可以“忍受”或“承受”任何事情。

在日本同在欧洲一样,马克思主义者的批评指责这些电影以及角色过于被动和消极,有时俗气不堪,有时神经质或脱离社会,用一种“模糊”视角替代改变行为。确实,电影中的那些叙事诗的角色与他们的经历关系不大:要么是罗西里尼式的,让陌生人发现小岛,让富家女发现工厂;要么是戈达尔式的,像疯狂的彼埃罗的那一代人。然而,恰恰是这些运动的连接缺乏,这些关系的疏松,能够表现重要的分解力。罗西里尼作品中的角色特别感人,而戈达尔和里维特作品中的角色极为普通。在欧洲同在日本一样,这些角色处在变化中,他们自己就是变化的主体。戈达尔在谈及《我所知关于她的二三事》时曾说过:描述,就是观察各种变化。战后欧洲的变化,美国化的日本的变化,68年以后法国的变化:电影不是脱离了政治,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完全变成了政治。在里维特的《北方的桥》中,两个闲逛女人中的一个就是某种意想不到的变化的化身:首先她有能力侦察麦克思一家,一些征服世界组织的成员,此后她乔装打入他们内部,最后成为其中的一员。《小兵》也有同样的含混性。这是新电影的新的角色类型。他们的经历不属于他们自己,只是部分涉及他们,他们知道从事件中发现他们所经历的那个不受限制的部分,这个具有无穷可能性的部分构成不可忍受的东西、不可承受的东西,亦即幻觉者的部分。还应该有新的演员类型,不只是那些非职业演员,新现实主义流派最初就使用这样的演员。还有那些人们可以称之为不是演员的人,或者叫“中性演员的人”。在行动方面,他们最善于观察和被观察,他们有时沉默,有时进行无尽头的交谈,而不是回答问题或倾听别人的对话(如法国的布尔·奥吉埃或让-皮埃尔·莱昂)。

P27-30

后记

给德勒兹的书写任何东西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读懂他,必须首先读懂他为演习“概念”而涉及的方方面面(柏格森、麦茨、爱森斯坦……)。电影,看起来我们人人都很熟悉,甚至也成了今天文化消费的热门,但这和德勒兹所说的电影是两码事。德勒兹创制的一系列概念并不是从电影中自动跑出来的,而是他通过过往的哲学实践赋予给电影的。所以,要给这本书(或德勒兹的整个电影笔记)定性,还得借用德勒兹自己的一句话:不应再问“什么是电影”而应该问“什么是哲学”。

然而这本书毕竟是以理论的姿态涉及了电影引发的哲学概念,所以我们说它“与电影有关”。如果想在几分钟之内获得对这本书的基本认识,或者是在读到一半的时候想找一条继续读下去的理由,我建议可先读“结论”的第3节,也就是书的结尾。在那里,德勒兹用清晰和简短的话语陈述了电影(理论)与哲学(实践)、概念与存在等的关系。通过这本书,也许我们可以重新喜欢上哲学,还可以找出自己对电影感兴趣的真正原因。

《时间一影像》的编校工作持续了两年时间,这是我在《福柯》和《褶子》后又一次接触德勒兹。这个过程也许有助于我为自己的阅读勾勒一个德勒兹的思想轮廓,但无论如何我都不敢描绘一个完整的德勒兹思想的形象。只是在发稿前,当我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写几句话时,我才想到一点:我最敬佩德勒兹从事研究的谦逊的态度。在援引大量的当代研究成果(来自于报纸、杂志和书)时,德勒兹显得像是一位电影的学习者而不是人们所说的哲学大师;而他的论述涉及影片之多,既让我们惊讶,也证明任何研究都要在事实的基础上展开而不能掺杂个人好恶。当那么多的影像、资料、证据汇聚在他脑中的时候,他如何构思他的概念?是先有了这些东西还是后来找到了这些东西?很抱歉,我们未能在中文版里附录任何关于《时间一影像》的背景资料,也不能保证今后会有这类资料的出版。我们可以留意占据了全书五分之一篇幅的注释,尤其是那些较长的注释。这些注释告诉我们,在德勒兹之前就已存在的庞大的电影研究体系,显然不是我们的直觉和想象所能替代的。

最后我想说:近十年来,德勒兹的思想并没有由于我们这些好事者的搬运而变得时髦起来,这是令人放心的,也令福柯的那句赞词——德勒兹时代的将要来临——更耐人寻味。德勒兹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实在榜样,而不是仰慕的虚幻对象。

陈 侗

2004年8月1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