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本书中对绿色畜牧业基本理论进行了探索,界定了绿色畜牧业的概念,概括了绿色畜牧业的实质和基本特征,设计了绿色畜牧业发展的预警指标体系。绿色畜牧业的发展虽然具有较大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不和谐的现象,因此,对绿色畜牧业预警指标体系的研究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超前性。
作者在文中研究了绿色畜牧业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绿色畜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绿色畜牧业发展的经济学原理,在理论上充分探讨了绿色畜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实现了理论创新的目的。
在实践上,作者研究了国内外畜牧业和绿色(有机)畜牧业发展的现状,以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和新西兰为例,这五个国家不仅是发达国家,而且都走出了一条畜牧业发展的成功之路。著作在探索国外有机畜牧业发展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畜牧业发展可借鉴的经验。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同国际相比还比较落后。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不断地进行,畜牧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在不断扩大,但畜牧业比重扩大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最重要的是由于畜产品整体质量不高,达不到国际市场所要求的质量标准,因而在国际贸易中没有使其价格优势表现出来,反而出现了畜产品出口下降,受到国际绿色壁垒阻滞的现象。本课题从理论上探究绿色畜牧业发展的理论,试图在理论上找到突破国际绿色技术壁垒,提高我国畜产品质量的途径,进而扩大我国绿色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本文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国内外畜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提出了绿色畜牧业发展的理论。由于黑龙江省绿色畜牧业发展走在全国发展的前列,因而本文以绿色畜牧业发展的理论和黑龙江省绿色畜牧业发展的实践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以建立绿色畜牧业基本理论为中心,以黑龙江省绿色畜牧业发展的实践为典型,涉及绿色畜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和微观行为。
本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和思路,从研究我国绿色畜牧业发生、发展及其演化过程人手,研究与之相适应的绿色畜牧业的发展实践,并对比国内外绿色畜牧业的发展状况,研究并探讨绿色畜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有机畜牧业发展的经验及其理论研究成果,根据我国的环境、资源、市场、居民收入、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并构建我国绿色畜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本文主要采取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绿色畜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国内外研究现状、绿色畜牧业的概念、内容以及体系构成进行定性分析,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黑龙江省绿色畜牧业的供需状况、价格形成进行定量分析,使理论研究更具有适用价值。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证分析黑龙江省绿色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可以在全国范围推广的绿色畜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比较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畜牧业和绿色畜牧业发展的国内外比较,绿色畜牧业发展的典型地区、典型行业、典型企业,从而形成黑龙江省绿色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实现了四方面内容的创新。一是全面、系统地论述绿色畜牧业产生的历史背景。二是对绿色畜牧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概括了绿色畜牧业的基本特征。三是构建了绿色畜牧业的指标体系和绿色畜牧业的预警指标体系。四是形成了完整的可以广泛推广的绿色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国际上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研究和开发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1972年11月5日,来自英国、瑞典、美国、法国和南非等国家的代表在法国发起了“国际有机农业联合会”把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日益发展向前推进一步。但国外对有机食品的研究多从实践人手,而理论发展滞后。且在研究过程中主要从有机食品的整体出发,而对绿色畜牧业的关注主要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两大畜牧业国际灾难开始。我国是从1990年开始拉开了绿色食品研究与应用的序幕。对绿色畜牧业的研究几乎与国际同时起步。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亦或是各国各级政府都非常关注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因此对绿色畜牧业的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理论上仍处于探索的雏形。所以该项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通过绿色畜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试图在理论上系统阐述绿色畜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界定绿色畜牧业的概念,构筑绿色畜牧业发展的基本理论框架。
在实践上,由于全球出现的畜产品安全危机,不仅使人类的健康受到威胁,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绿色畜牧业的研究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使畜牧业的发展建立在生态可持续大战的基础上;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保障人类的健康;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避免由食品安全危机带来的经济损失;有利于增强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