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读书献疑(历史与现实中的困惑与荒谬)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重旭
出版社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每一个有文化的中国人都应读一读这本书,它会使你获益终生。读这样的书会使人摆脱浑浑噩噩的状态,会使人异常清醒,尽管这种清醒的过程会伴随某些痛苦,但你会痛并且快乐着。全书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民间故事和寓言的生发;第二部分是对历史之谜的破解;第三部分写名言中的误区;第四部分是对现实的批判。作者语言风趣幽默,虽以议论说理为主,却毫无枯燥乏味之感,既有思想的冲击力,也充满语言的吸引力,是大学生的优秀读本。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王重旭,现为《本溪日报》副主编,是目前很活跃的杂文家,在全国各类刊物和报纸上发表诸多杂文。本书收集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杂文精品。

全书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民间故事和寓言的生发,如《牛郎织女》故事,作者批评之“懒汉文化、弱者文化、庸者文化、丧志文化”等;第二部分是对历史之谜的破解,揭开历史的面纱,露出其真实的本色;第三部分写名言中的误区,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习焉不察的名言中的荒谬;第四部分是对现实的批判。作者语言风趣幽默,虽以议论说理为主,却毫无枯燥乏味之感,既有思想的冲击力,也充满语言的吸引力。

目录

第一辑 故事中的荒谬与荒谬中的故事

穷小子与仙妻(3)

夜郎不准自大(6)

郑人不敢买履(9)

杯弓何来蛇影(12)

叶公的爱与怕(15)

不要和田忌赛马(18)

南郭先生不要走(21)

东施效颦尤可嘉(24)

孔融让梨之猜想(27)

司马光砸缸之谜(29)

卞和无奈哭荆山(32)

狐假虎威之新编(35)

南辕为什么北辙(38)

快乐的井底之蛙(41)

狼的理由(43)

小羊不要乖乖(46)

亡羊补牢,晚矣(48)

鸿鹊安知燕雀之志哉(50)

被狼吃的孩子没说谎(52)

够不着的葡萄不酸吗(54)

乌龟是怎样取得胜利的(56)

《皇帝的新装》之中国版(58)

丑小鸭是怎样变成白天鹅的(61)

第二辑 历史中的困惑与困惑中的历史

尧也不肯禅让(67)

大禹不敢回家(70)

瑶琴一曲为谁弹(73)

“回也,不改其乐”吗?(76)

庄子休的荒唐(79)

曹刿不是平民(81)

屈原并非独醒(83)

《史记》未必写史(86)

冤哉!毛延寿(89)

天知地知大家知(92)

华佗呀,你真傻(95)

“死而后已”的祸患(97)

真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吗(99)

竹林七贤未必都贤(102)

韩愈的谬论(104)

包拯为何不罢官(107)

聪明误我,还是我误聪明(110)

欺世盗名岳阳楼(116)

“朕意”还是“民意”(119)

流放的爱国者(123)

李鸿章的新闻观(128)

变法流血自谁始(131)

“冤大头”与“袁大头”之关系考(134)

千秋功罪怎评说?(137)

第三辑 名言中的误区与误区中的名言

尊重知识才是力量(143)

落后并不一定挨打(146)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149)

沉默不是金(152)

理解不能万岁(154)

时间不是金钱(156)

性格并非命运(159)

温故未必知新(162)

无法“从头再来”(164)

家和不能万事兴(166)

无官怎能一身轻(169)

月亮究竟谁的圆(172)

多行不义,未必自毙(174)

天下兴亡,匹夫无责(176)

旁观者迷,当局者清(179)

蜡烛,还照亮别人吗(181)

老虎屁股为什么摸不得(184)

机会面前未必人人平等(187)

悲痛是怎样化成力量的(189)

半部《论语》是怎样治天下的(191)

老鼠过街,不能人人喊打(194)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也是好士兵(197)

给你一个支点,也不能撬动地球(199)

让人说话,为什么天不会塌下来(202)

走自己的路,也听听别人怎么说(204)

第四辑 现实中的歧义与歧义中的现实

谁说中国人不生气(209)

中国人的德性(212)

跑龙套(214)

少奇的尊严(216)

耀邦的悔痛(218)

沉默的权利(221)

蒙羞的自豪感(224)

你以为你是谁(226)

并非为博士流泪(228)

美人犹自意嫌轻(230)

谁来培养自卑感(233)

小电话本的感慨(236)

儿子与人民(239)

自省的力量有多大(242)

赵士春的借鉴意义(244)

戚火贵为何被举报(247)

新来的书记要批评(249)

真的比假的更可怕(251)

矿工们为什么炸不醒(253)

贪官的报告我不想听(256)

黑势力也是这样产生的(258)

监督为何要等领导指示(261)

王怀忠为什么能拒绝监督(264)

历史,不要给人太多的选择(267)

后记(270)

试读章节

穷小子与仙妻

在很久很久以前,瓮山脚下有一个穷小子,他没有父母,哥嫂待他不好,后来又把他赶出家门,只给了他一头黄牛。这穷小子牵着黄牛离开了哥哥家,在瓮山坡上砍了些树枝,用三天三夜的时间搭了一个窝棚,便和黄牛住在一起,这位穷小子便是牛郎。

牛郎虽穷,但有艳福。那位和他相依为命的黄牛原来是天上的星宿。它对牛郎说,明天半夜,瓮山下的湖水里有七个美丽的仙女在洗澡,你从北往南数,拿起第七件衣服,她就回不了天宫了,就可以做你的新娘了。牛郎照做了,那位最小的仙女找不到自己的衣服,急得泪都流了下来。后来,在黄牛的撮合下,俩人成了夫妻。这是一个相当美丽的故事,即便是在今天,这动人的故事依然在我们的卡拉OK厅里荡漾。女的唱:“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男的唱:“绿水青山带笑颜。”女的唱:“寒窑虽破能避风雨,”男的唱:“夫妻恩爱苦也甜。”

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我过去下乡的那个村子,年轻人娶不起媳妇,听起这个故事来简直如醉如痴。真的,不费吹灰之力,不花一分钱,就把媳妇娶回家里,真是天底下第一等的好事。民间故事的最大特点,就是反映了人们的愿望和理想,现实中得不到的,在故事里都应有尽有了。所以,在中国的民间故事里,这样动人的爱情故事比比皆是,一个个漂亮的仙女不知怎么了,都嫌富爱贫,都非要嫁给穷小子不可。我手头有一套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民间故事丛书,其中很多都是这类的故事。比如有一个叫宝成的小伙子,家里穷得父亲死了连棺材都买不起,却偏偏有一位参姑娘爱上了他。一天,宝成从外面回到家里,“只见一个十七八岁的大姑娘,上穿红色绣花衣,下系草绿色绫罗裙,粉红的圆脸,油黑的头发,扎着一条大辫,正给他淘米做饭呢。”多么诱人的故事。

但是,对这些诱人的爱情故事我总是持怀疑的态度,仙女们真的这么喜欢穷小子,非穷小子不嫁吗?我看不是。拿牛郎来说,那位织女小姐就不是自愿的,原因有二:其一,牛郎把人家的衣服藏了起来,使人家无法回家,织女甚至苦苦哀求,这里有胁迫之嫌;其二,黄牛花言巧语,说牛郎如何吃苦耐劳心眼好,又说他俩命中注定有一段姻缘,嫁给牛郎是命中注定,这里有欺骗之嫌。原来,我们都被穷小子们编造的故事蒙蔽了,只知道站在牛郎一边替牛郎们高兴,却不知道去为那些织女们想一想,她们嫁给这些穷小子们之后怎么生活?会有爱情和快乐吗?可见这些仙女嫁穷小子的故事,都不是以爱情做基础的,更谈不上物质基础,无非是穷小子们的白日梦罢了。

其实,一个人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志气去改变穷。因为穷。没有人肯嫁给这些穷小子们,于是他们便把希望寄托在仙女的身上,因为仙女是不食人问烟火的,她们不要钱,不要嫁妆,甚至还可以用她们的本事使穷小子们不愁吃不愁穿。这样穷小子们就可以不必为养不起老婆孩子发愁,就可以不必为生活而奔波,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去睡大觉。难道他们就不怕仙女们日后反悔吗?怕,所以这些穷小子们在娶仙女们的时候总是让仙女们发誓,让她们说就是穷死饿死也心甘情愿。比如在一个民间故事巾,一个穷小子假惺惺地拒绝人参姑娘的求爱,说:“那怎么成,上无片瓦遮身,下无寸土养命,为一张嘴巴已经苦熬苦挣,怎敢再牵累你。”然而人参姑娘却说:“忍饥挨饿,我也情愿嫁给你。”我真的为我们这些穷哥们儿脸红,你拿什么来养活人家,却要人家这样义无返顾地跟你忍饥挨饿?你凭什么让人家为你做出牺牲?你除了白日做梦之外还会不会做点别的什么呢?

多年来,我们一直都沉醉在这种虚幻的爱情故事之中,其实它一点都不美丽,因为这是典型的懒汉文化,弱者文化,庸者文化,丧志文化,让人羞耻的文化,这种文化对我们民族的戕害是巨大的。这些穷小子们没有志气,没有本事,不思进取,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别人的身上,靠的是别人的施舍、怜悯、同情和救济,骨头是软的。这种文化在今天依然大行其道,看看我们的身边,那些不肯付出却喜欢做白日梦的人们,那些心满意足地高唱“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的人们,那些整天抱怨别人没有爱心的人们,那些无所事事却伸手只等别人救济的人们,甚至那些企望找一个有权的岳父大人以改变白己命运的人们,那些在官场上委委琐琐搞人身依附的人们,那些以为只有外商外资才能救中国的人们……中国的落后与贫穷,和这种不争气的穷小子文化能说一点关系都没有吗?

年年有个七月七,未出嫁的女孩子们趴在瓜架下面听牛郎织女的私语和哭泣,不知这些女孩子们都听到了些什么?

P3-5

序言

一面神奇的魔镜

——王重旭《读书献疑》序

刘兴雨

被书击倒,很甜蜜也很充实。一生中这样的感觉屈指可数,如同恋爱一样,每一个对象都让我记忆犹新。这次读王重旭的《读书献疑》,我又体验了一次被书击倒的感觉。

当我接过王重旭递过来的厚厚的一摞书稿,既意外又不意外。意外的是他整天办报、开会,哪来时间写出这么多东西;不意外的是,早在10年前,他就写出了轰动一时的《如斯悟语》(如斯是他的笔名)。

那时,他在报纸上开了一个《侃大山集》的专栏,谈人生的各种问题,他本想自己开个路,别人跟上来,他就罢手。可他路开了,别人却没跟上来,读者又每期如饥似渴地等着看,他只好硬着头皮把这个专栏写下去。许多人在这个专栏的文章发表时就定期剪报,后来,他把专栏上的文章集成一本《如斯悟语》,只在当地就卖了几千册。有没买到书的,就借别人的书从头到尾地抄写。

除了这类思想散文,他还有一部中篇小说《世事如棋》发表在著名的《当代》杂志上。他的微型小说《平静》在《小小说选刊》选载后,又被收入一个很权威的小小说选集中。他最钟爱的文学品种是杂文,20多年中,他曾获过辽宁省杂文征文一等奖,东北杂文征文一等奖,获过全国报刊文艺作品的银奖,他是《杂文月刊》和《杂文选刊》的常客,杂文最佳年选多次收录过他的作品,那篇《穷小子与仙妻》还被辑入《中华杂文百年精华》一书。他的散文作品也曾被选进国家级选本。最近,《读者》杂志为高中生编选的《读者人文读本》,一下选录了他的两篇文章。

他今天能写出这本书,可以说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除了名气,他的文章不在国内哪一位活着的大家之下。

尽管我对他的水平有充分的了解,可读完书稿,我依然被强烈地震撼。内心犹如爆发了强烈地震,原来好好的建筑顷刻间轰然坍塌。我想起当年舒婷读北岛《一切》等作品后,半年中没敢提笔写诗的情景。我虽不知道半年内能不能提笔,但我知道,我读到了一本不可多得、充满真知灼见的好书。

《读书献疑》不敢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它独树一帜,思想深邃,见解独特。想人之所未想,言人之所不能言。于朴素中见真知,幽默中见悲悯。就像一面神奇的魔镜,显出了传说的深意、历史的真相、名言的荒谬,更显出了社会的严酷和人生的复杂。每一个有文化的中国人都应读一读这本书,它会使你获益终生。读这样的书会使人摆脱浑浑噩噩的状态,会使人异常清醒,尽管这种清醒的过程会伴随某些痛苦,但你会痛并且快乐着。

当看完书稿,将校对过的稿子交给他的时候,我说,一个人一生中有这样一本书,足矣!这不是鼓励,不是赞美,而是内心真实的感受。

由于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得太久,对许多谬误已积非成是,对许多丑恶已司空见惯,从不去想有些现象的荒谬和一些提法的荒谬。

“性格决定命运”这个命题我们过去一直深信不疑,可他轻轻地向我们发问,为什么有的时代不同的性格有相同的命运?如反右;为什么有时相同的性格却有不同的命运?如现在。这说明是社会决定命运;说起“知识就是力量”,人们都津津乐道,可他发现:尊重知识才是力量;“理解万岁”风行一时,可他发现,一味理解容易养虎遗患,导致人为所欲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们深信不疑,可他觉得“天下兴亡,政府有责”。这样的命题在书中比比皆是,让人目不暇接。

这部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民间故事和寓言的生发。那些流传千年的版本经他重新演绎,就变得意味深长。如总梦想靠娶一个仙妻一辈子富贵的穷小子;如怕媳妇不敢买履的郑人;如把社会看透的南郭先生的夫人;如把真实意图掩饰起来而南辕北辙的那位北方人。当作者将这些陈年旧事与现实链接之后,你不禁恍然大悟,而且有一种身上打激灵的感觉。

第二部分是对历史之谜的破解。他掀起了蒙在历史上的一层层面纱,露出了历史的本色。如《包拯为何不罢官》、《韩愈的谬论》、《天知地知大家知》、《李鸿章的新闻观》……他不是对历史进行繁琐的考证,而是从大处着眼,与现实呼应,写他对社会的一种独到理解。

第三部分写名言中的误区,是他这部书中最有震撼力、最有价值的部分。他所议论的都是人们习焉不察而且深信不疑的话。经他指出后,人们就看出了其中的荒谬。如《家和不能万事兴》、《时间不是金钱》、《机会面前未必人人平等》、《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也是好士兵》等等。从中你能看到社会的真相、人生的底蕴。

书的第四部分是对现实的批评。《并非为博士流泪》、《真的比假的更可怕》、《小电话本的感慨》等脍炙人口。

读这些文章常有一种绝处逢生、柳暗花明的感觉。读这些文章你几乎不去想他的文体,只是被他的思想所吸引。就像一个优秀的向导,你跟他走关隘、过湍流,充满惊险、刺激,也充满愉悦。这些文章会改变许多人的成见与偏见,改变许多人的思维方式。

看书的目录,你不由得不惊喜,不由得不产生兴趣,但你也会不由得产生怀疑,他怎么对什么都怀疑?其实这只是事情的表面,在这些怀疑背后,他内心有巨大的支撑,那就是对专制的不满,对丑恶的愤懑,对自由的向往,对民主的渴望,对真善美的钟情。

表面上他对现实不满意,实际上对未来充满信心;表面上对一些既成提法充满怀疑,实际上他憧憬社会更加合理。有心的读者,会在他的怀疑中看到他内心的坚定,会在他的批评中感到他内心的追求。

有人说文人当官有伤文章,这话在他身上似乎失灵。他虽然为官,但始终不失内心的正直与清醒。他身在官场,却对官场的卑鄙龌龊无情地加以嘲讽。他的文章中不但没有可厌的陈腐的官气,反倒有一种清新之感。由于他身在官场,对官场种种如鱼饮水,自有一种平民难有的体验。尤为难得的是他身居官位,却一直以平民的身份发言,这使他的文章有了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有了别人难以具备的情怀。

由于他不是名流,在外面发文章完全凭借实力,因而他每篇文章都深思熟虑,苦思冥想,想得非常透彻时才落笔,精雕细刻,一丝不苟。他不逞一时之勇,而是深入思考事物内涵,加以揭示。他行事谨慎,持重老练,但写文章却不失锐气,做到了古人所说:立身谨重,为文放荡。

这部书虽然极具冲击力,但外表却绝不剑拔弩张,而是如太极拳一样外柔内刚。如下面一段议论:“我是1978年考上大学的,是学校每月给我的21元助学金读完大学。而且,我们班里的三十几名学生,几乎都是如此。如果在今天,我真不知道自己将如何完成学业。令我不解的是,那时是‘文革’刚刚结束,中国的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百废待举,国家居然还能拿出钱来给我们用。而现在,国家经济在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不知翻了多少番,而众多的学子却读不起书了。”

这部书既有思想的冲击力,也有文字的吸引力。只要读了开头,就会兴致盎然地读下去。读这些东西。你常有移步换景之感,无论是对民间故事的新的阐释,还是对历史的重读,无论对习以为常说法的否定,还是对迷惘现实的梳理,你都会感到,在与一个智者进行交流,让你如沐春风,让你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全书虽然以议论为主,但却绝无枯燥之感,书中的风趣、幽默,让人开心、让人解颐。如《华佗呀,你真傻》、《南郭先生不要走》,虽然他的许多文章持一种反弹琵琶的姿态,但你却觉得十分自然,不用棒喝就让你幡然醒悟。

此书立论正大,议论精当、到位,让人时而拍案、时而叹息、时而蹙额、时而微笑。这本书给人留下了很深的思想印痕。

刚到报社时,他说:《老子》不错。我就找来《老子》,反复阅读。后来他说:禅挺有意思,我就找来禅书,恶补一番。他在报社讲杂文作法,我才正式写起杂文。在学问上,我总是跟在他的后面。我写《追问历史》,他不断加以鼓励,并撰写了精彩的序言,让我有了难得的自信。“十一”长假,读完他的书稿,我默坐良久,叹息一声:吾不如也!

重旭这次出书,嘱我为序,我告诫自己,不要因为友情失去客观的尺度。读罢全书,怎么也禁不住向世人推荐这部书的冲动,我不能怕担投桃报李的嫌疑,而对自己真正喜爱的作品不置一辞。

临末,我想再说一遍,每一个有文化的中国人都应读读这本书。

2005年10月7日

后记

佛对我们讲了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盲人自以为是对的,其实他们是错的,因为他们摸到的只是象的某个部位。然而,他们的错,却是迈向正确的开始,因为他们可以继续摸索下去。

就这样,摸象的盲人从历史的长河中,一路走来,坎坎坷坷。

是的,象应该是一个整体。然而,当我们的能力还不足以认识整个大象的时候,我们也不必悲观,不必放弃,我们就从局部开始好了。

尽管这样会被人指责为片面,但是我喜欢这片面,因为这片面毕竟是我自己的感知,它比别人告诉的全面要来得真切。

不要相信别人对象的描述,其实他也和我们一样,不过是摸到了象的某个部位。

世界并不是变幻的,变幻的是我们的感觉。所以,我喜欢摸象,并乐此不疲。

我不喜欢说话,因为我感觉,我说的话好像不是我说的话。

于是我常常困惑,我是在说谁的话,我应该说什么样的话,什么才是我所说的话?

语言是民族的,自然也是群体的。当一个社会把人分成强势人群和弱势人群的时候,它的语言却是属于强势人群的。是强势人群的生活,是强势人群的习惯,是强势人群的思想,构成了社会语言的主流。而弱势人群只不过是在拾人牙慧,用人家的语言含混不清地表达着自己的思想。

人家说,夜郎自大,我们也跟着说,夜郎自大;人家说,老虎屁股摸不得,我们也跟着说,老虎屁股摸不得。其实,说这样的语言,我们是不配的。

我并不是怀疑一切,但我对一切都怀疑。因为历史一经成为历史,便不是历史本身。我们不必去寻求历史的真实,只求获得一个合理的解释。

而寻找合理的解释。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

写作是快乐的,不如说思辨是快乐的。当一个稀奇古怪的想法产生的时候,仿佛思想的礼花从你的心口点燃,然后呼啸着,划出一条闪亮的长线,冲向夜空,轰然闪烁。尽管稍纵即逝,却让你激动不已,因为那是属于你的——一个普通人的思想的礼花。

尽管是最普通的绽放,也要尽情地展示自己,欣赏自己,赞美自己,快乐自己!

思辨是快乐的,因为思辨是一种游戏,它使你轻松。当你对传统的思维定势以调侃的方式进行对话的时候,仿佛一个顽皮的孩子的恶作剧。

过去,我们面对的话题过于沉重,而我们的思维却又总是沿着人家铺就的轨道,艰难地负重前行。其实,任何一个话题都不过是人们说说而已,连他自己都不一定记得。而我们却背负得越来越多,以致喘不过气来。所以,对传统的话题调侃一下,幽默一下,甚至游戏一下,会使我们路上轻松许多。

我记得小时候,但凡游戏最尽兴的时候,保证是闯祸的时候,挨骂的时候。但是我敢保证,那时我们只是玩玩而已,并不是想要破坏什么。

几乎我的所有文章,兴雨都是第一个读者。所以这部书稿刚一完成,便马上想到请他写序。其实,在20年前,我还在小说的园地里乐耕不疲的时候,他就曾为我的小说写了一篇评论,当时我们并不相识。10年前,我的哲理散文集《如斯悟语》出版,多亏他的促成。出书后,兴雨竟兴冲冲地把宣传牌扛到了书店的门前。而这些年来,凡是外面转载的我的文章,几乎都是他所推荐。不无夸张地说,兴雨对我的了解比我对我的了解还要多。  更为难得的是,在我的周围,还有一批如兴雨这样的朋友,我们常在一起交流体会,坐而论道,议论风生。我之所以在这里一并表示感谢,就是希望他们不要向我讨要那些本来应该属于他们的思想。

作者

2005年9月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