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已经成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存和发展我们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之有效地参与到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之中,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博大精深而又丰富多彩的热贡文化的内容及精髓,有助于读者认识与接近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而且必将激励当代人通过对这些民族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保护。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热贡艺术/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
作者 | 马成俊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已经成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存和发展我们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之有效地参与到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之中,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博大精深而又丰富多彩的热贡文化的内容及精髓,有助于读者认识与接近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而且必将激励当代人通过对这些民族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保护。 目录 总序 第1章 神灵佛光弥漫的热贡 第一节 热贡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第二节 热贡释名 第三节 热贡地区的自然崇拜 第四节 热贡的本教文化 第五节 热贡的藏传佛教 第2章 热贡艺术的生成、发展及保护 第一节 热贡艺术生成的人文环境 第二节 热贡艺术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热贡艺术的抢救与保护 第3章 热贡艺术的种类 第一节 热贡彩绘雕塑艺术及其种类 第二节 热贡建筑艺术及其种类 第三节 热贡舞蹈艺术及其种类 第4章 热贡唐卡艺术 第一节 唐卡的分类 第二节 热贡唐卡的绘制及裱装 第三节 热贡唐卡的内容 第四节 热贡唐卡的艺术风格 第5章 热贡堆绣艺术 第一节 堆绣艺术及其产生 第二节 堆绣工艺制作过程 第6章 热贡雕塑艺术 第一节 泥塑艺术源流 第二节 泥塑工艺流程 第三节 泥塑工艺形象释读 第四节 其他雕塑艺术 第7章 多彩的热贡建筑 第一节 热贡建筑的基本类型 第二节 寺院建筑的主要设施 第三节 寺院建筑的技术与工艺 第四节 热贡建筑的基本特征 第五节 古堡城寨与民居建筑 第8章 热贡舞蹈艺术 第一节 寺院傩戏——羌姆 第二节 於菟及其祭祀活动 第三节 藏戏 第9章 热贡六月歌会 第一节 六月会的祭祀形式和内容 第二节 各种祭祀舞蹈 第三节 六月会的功能及其特点 第10章 热贡艺术的现代转型 第一节 热贡艺术风格的线性发展 第二节 传承与变迁 第三节 商业契机下的热贡艺术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节 热贡艺术生成的人文环境 热贡地区,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加之宜农宜牧、攻守成宜的军事战略地位,历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元、明以前的历史上曾经多次易主,为不同民族或部落所经营。元、明以来,一部分角嘶罗吐蕃人融合了早期羌人的后裔。随着蒙元帝国的建立,蒙古人开始入主热贡,热贡地区成为战略重地。及至明初,来自江南的部分汉人也相继来到热贡。据清乾隆时龚景瀚撰写的《循化志·保安四屯》记载:“明初立河州卫,分兵屯田。永乐四年(1406)都指挥使刘钊,奏调中左千户一所,贵德居住守备,仍隶河州卫,保安其所属也。贵德共十屯,而保安有其四。”“屯兵之初,皆白内地拨往,非番人也。故今有日五屯者,其先盖江南人,余亦有河州人。历年既久,衣服语言,渐染夷风。其人自认为土人,而官亦目之番民矣。”从以上两段文字来看,明初设立的保安四屯,即计、吴、脱、李四寨子或四屯。四屯之人,不是当地的番人,而是从内地调拨来此驻防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历年既久”,使得这些人的“衣服语言,渐染夷风”。不仅自认为是土人,而且“官亦目之番民”,说明这些从内地调拨来的屯兵的习俗,绝非一两代人所能改变,而是已经生活了若干代了。明正德以后,东蒙古进入西海,并渐渐地使其势力范围扩至黄河以南,占据了捏工川(即热贡)和莽拉川,成为明王朝在西北边陲的一大祸患,史书上称之为“海寇”。至嘉靖、隆庆、万历年时,在甘、青一带频繁发生冲突或战斗,保安一带自然就成为军事要地。正像存于年都乎村寺院的《大明王廷仪碑》所记:“夫保安者为三秦之咽喉,挟九边之鼎峙。”正是由于在蒙元时代蒙古族的进入和有明一代汉族的陆续进入,改变了热贡地区民族结构的单一格局,从而也就使得热贡地区的文化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一般认为,热贡艺术的最早起源应当在元代,而真正形成规模,当在隆务寺建成以后。隆务寺于元大德五年(1301)初建,至明洪武三年(1370)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予以重建,这里也就自然地形成了藏传佛教活动的中心,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融建筑、绘画、雕塑等为一体的藏传佛教艺术,藏传佛教寺院便也从此成了藏传佛教艺术的发源地和载体。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热贡藏传佛教艺术最早产生于公元1 3世纪,西藏萨迦法王八思巴曾派年庆唐拉丹科隆务地方的瑜伽师拉杰直合那洼(热贡人民尊称其为阿米拉杰)前往安多地区传播藏传佛教。在传教的同时,他和随同来的画师们将藏传佛教绘画艺术传播到了热贡地区,并将专论绘画艺术技巧的专著《功能源》留在了热贡。这本专著便成为后世热贡人民从事绘画艺术的典籍文本。根据笔者在五屯地区田野调查到的民间传说,在很久以前,热贡地区是一个非常贫瘠的地方,民不聊生,生灵涂炭,饿殍遍野。神灵们实在看不下去,便派一只老鹰,口衔一支神笔,在热贡上空盘旋了很久。当它看到了人民在水深火热的苦难中挣扎的情况之后,便将神笔投向人群。人们拿起神笔便能绘画,从此以后过上了幸福生活。这个传说虽然有一点离奇.,但却传达出艺术技巧神授的某些信息。 至明宣德年间,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在广大藏区逐渐兴盛,原属于萨迦派的隆务寺改宗格鲁派。宣德皇帝册封当地佛学造诣很深的罗哲僧格为“弘修妙悟国师”称号,据统计这个家族中曾先后有5人被皇帝封为国师称号,足见其在朝廷的影响力。正是因为受到了朝廷的支持,隆务寺的政教势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明万历年间隆务寺大经堂正式落成。明天启五年(1625)明熹宗皇帝亲题“西域胜境”匾额,悬挂于大经堂的门首,进一步扩大了隆务寺在整个藏传佛教界的影响和声誉,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隆务寺的煊赫地位。为方便各村村民从事佛事活动,热贡地区的各大村寨也相继修建了佛教寺院,这样,热贡地区的画师和艺人们也纷纷参与修建寺院,无形中锻炼了一大批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现存年都乎村寺院的《大明王廷仪碑))碑文中刻有“画匠梁大智”等字样,说明在当时的艺术家群体中,除了藏族艺人外,还有汉族工匠。值得注意的是,汉藏艺术家在共同参与建筑、绘画和雕塑艺术设计及建造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在热贡艺术作品中处处可以发现汉藏合璧的杰作。民间所谓“画像学西藏,画景学汉地”正是对这种艺术实践和艺术影响的形象总结。P27-28 序言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国家、民族创造了绚丽多姿、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成了各自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为当代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使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出现了困境。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已经成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存和发展我们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之有效地参与到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之中,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在汹涌澎湃的现代化大潮中,重视抢救和保护传统文化,尤其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和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已成为一项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任务。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各国传统文化不同程度的损毁和加速消失,这会像许多物种灭绝影响自然生态环境一样影响文化生态的平衡,而且还将束缚人类思想的创造性,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的全面进步。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既是对各民族文化之根的追溯,也是保持文化发展延续性的前提,同时也为现在与未来的文化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本土文化,倡导文化多样性,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防止盲目的、急功近利的、破坏性的开发,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愿意与各国交流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探寻国际合作的方式,促使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不断推进。 传统文化的保护,既包括物质形态的传统文化,也包括非物质形态的传统文化。目前,关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协作机制和国内立法已经比较完备,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专门国内法的国家还很少,国际间的合作也还很不够。值得赞赏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充分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并且已经开始努力推动世界性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程。为了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的紧急现状,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宣言》(PROCLAMATION OF MASTERPIECES oF 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继而,从2000年4月正式启动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oral&intangibir heritage of humanity)遴选机制,其目的在于设立一个国际性的荣誉,专门授予那些“最典型的文化空间或传统和民族的文化表达方式”,旨在鼓励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地方社区带映确认、保护和传承他们的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并且于2001年5月18日,公布了世界范围内第一批19种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我国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负责申报的昆曲艺术,成为第一批19种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2003年11月7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负责申报的中国古琴艺术又被列入第二批28种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要动员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作为我国抢救和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代表性工作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专门成立了相关研究与职能部门,负责组织、指导各地开展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基于这一背景,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各地专家学者撰写了这套具有权成性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其中既包括已经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昆曲、古琴等项目,也包括更多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独特风貌、丰富内涵,尚有待申报的项目。丛书着重反映这些文化遗产的基本面貌、表现形态、美学或工艺上的主要特点、历史,以及目前有代表性的主要传人,同时也简要介绍了当地政府为继承与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所做的工作和未来的计划。它不仅有助于读者认识与接近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而且必将激励当代人通过对这些民族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保护,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开创中华民族更为灿烂的未来前景。 我对这套丛书的出版表示衷心祝贺。 后记 两年前,本着全面系统地研究热贡文化的目的,我带领一个课题组深入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田野调查,并写出了长达40余万字的专著《神秘的热贡文化》。这本书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以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对宣传热贡文化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不久以后,我就收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傅瑾先生的信函,要求我写一本《热贡艺术》,作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之一。由于有比较丰富的田野资料,我欣然答应了。2004年4月,热贡艺术被正式选定为中国第二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单位,我感觉这本书再也不能耽搁了,于是,在我的研究生关丙胜、张海云、张世花、祁桂芳,同事贾一心、骆桂花以及热贡艺术馆馆长赵潜等同志的帮助下,终于写出了文字初稿。为配图,今年我又好几次深入热贡地区进行拍照,总算有了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结果。但真正用稿时却又发现许多图文不符的情况,好在我的同事桑杰、洪军、先巴、唐仲山女士,朋友张同春先生拿出了自己的图片,供我选用。在这些同学、同事和朋友们的无私帮助下,书稿基本达到了编辑的要求。今天,在这本书即将面世之际,谨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在这本书即将面世之际,我又想到了曾经在撰写《神秘的热贡文化》时给予我大力支持的谢热东智先生,因为有了他的支持,我才有机会接触并研究博大精深而又丰富多彩的热贡艺术,同时,我也不能忘记与我一起花费了近两年时间调查、撰写这本书的合作者们,真是由于他们的真诚合作,我也才有勇气涉足于我原本不是很熟悉的藏传佛教艺术领域。说到《热贡艺术》这本书的撰写,我真诚地感谢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傅瑾先生,如果没有他的催促,在我的惰性支配下,可能到现在还不能够完成任务。责任编辑周向潮先生和我,虽然未曾谋面,只是书信和电话来往,但他对书稿一丝不苟的精神,也深深地感动了我,在此也一并向他表示最真诚的谢意! 马成俊 2004年岁末于清海民族学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