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混搭中产家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殷智贤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作者继《高级灰——中国城市中产阶层写真》后又一关注中产阶级生活消费的时尚力作。作者客观地见证了中国中产阶层的造家历程,这些隐藏在阶层后面的关于家居的“细节历史”,更多地昭示了中国人这些年来生活方式的改变。中产在今天首先就是你要面对的一种时尚生活,不是有了“钱”就可以中产,所以你不得不学习“中产”。这就是一本告诉你如何才算“中产”的书。全书把抽象的文化思辨与社会学考察还原成直观具象、富有接近性的描述与示范,在“文化混血,目标混杂,趣味混乱,风格混搭”的时尚文化状态中,用格调、色彩与质地构建一个“中产”的家居形象。

内容推荐

《混搭中产家》是一本用细节解构中产居住生活的书。本书在“文化混血,目标混杂,趣味混乱,凤格混搭”的时尚文化状态中,用格调、色彩与质地描绘出一个“中产”的家居形象。由于作者身兼《时尚家居》与《时尚家居·置业》两本时尚杂志的主编,使得本书每一个“时尚细节”皆出自第一手的资料,所选插图也是历年来《时尚家居》杂志中极具代表性的图片。

目录

00l 自序

002 四十个你应该回答的问题

第一篇:具体生活

002 中产阶层买多大的房子

012 中产之家需要几个房间

020 客厅——中产身份的名片

030 卧室,谁的领地?

036 厨房,烹饪只是一个节目

044 卫浴间,为什么投入如此之多?

050 儿童间成全的首先是父母

058 中产之家要书房做什么?

064 中产居所尚欠缺礼仪系统

070 景观,中产居住菜单上的甜品

076 中产阶层需要什么样的第二居所

082 中产们需要什么样的社区?

086 健康家居离中产有多远

第二篇:符号化姿势

096 哦,时尚!

106 中产之家的识别符号

116 风格的追逐:有情尚无调

126 色彩——约定于是俗成

140 混搭,中产阶层的材料感觉

150 中产居住在意什么隐私?

158 情感设计空间

174 移民中产,城市新风景线

180 我们需要CBD!

第三篇:存在于想像中的价值

192 城市还是郊区?居住欲求的价值摇摆

208 给中产一个埋单的理由

218 中产阶层买多贵的房子

226 中产,居住的依据是什么?

第四篇:花今天的钱,买明天的梦?

240 家居梦的阶层分化

252 城市与中产,谁改变谁的命运?

258 什么是限制中产居住消费的力量?

264 移民潮里的危与机

270 结束语:现代中产阶层因何而产生?

278 后记

试读章节

们需要什么样的社区?

中产们在和居住地有关的另一个重要指标——社区的选择上,虽然仍被开发商引导得有点理性不足,但思路日渐清晰。  中国的社区在其形成的过程中经历过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针对“最先富起来的人”的豪宅,这类社区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是很纯粹的,那个时期能买得起房的人都是富裕阶层的人,中产阶层既没有形成,更鲜有进入房地产市场的。  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中产阶层逐渐进入房地产,社区开始出现富裕阶层与中产阶层混居的现象。但真正的中产阶层社区也没形成,开发商还是要依赖于富裕阶层支撑他们的项目,只不过,中产作为一支崛起的消费力量引起了市场的瞩目,所以很多楼盘就出现了300平方米和50平方米的户型都有的设计。这种楼盘看起来适合各种人群。刚跻身于中产阶层的能住进这样的社区,好像自己与富裕阶层也不那么遥不可及了。但住进去之后,两个阶层的人都不十分满意。中产们总希望降低物业费,甚至不惜降低服务的水准或减少服务的内容;而富裕阶层则与之相反。有不少物业公司反映,一些住小户型的人常常是不交物业费或供暖费的主要人群。中产们觉得自己住的社区生活成本偏高了,富裕阶层又觉得住进这样的社区降低了自己的生活品质。  到了21世纪初,一些明确针对中产的社区才浮出水面。在大城市,这些社区的价位在每平方米5000元~7000元,社区内的户型也不会有50平方米~300平方米这样大的落差,面积多集中在100平方米~250平方米。开发商明确地打出“中产社区”之类的口号标榜自己的市场定位,更有楼盘的案名就叫“人民派对”。这样的社区出现后,似乎已经为中产们选择住什么样的社区提供了清晰的引导,中产们只需对号入座,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居住地。中产阶层中的中上阶层也被划入了目标受众是富裕阶层的社区,而中中阶层和中下阶层目前还混居在同一个社区里,但已经有相当一批开发商在用价格、户型和配置对这两个人群做进一步的细分。  这个时候,中产们住在哪里除了城市的选择、地段的选择,还有社区的选择。  中国这一代富裕阶层和中产阶层绝大多数是他的家庭中自1949年后第一代财富的创造者和积累者,所以他们不仅肩负着改善家庭物质生活水平的责任,亦肩负着提高家庭社会地位的责任,所以住在哪里不单纯是物质层面的问题。  一个被称为成功人士的人尽管不愿外人知道他住哪儿,但他却很愿意圈里人知道他所在的社区。中国的大城市正逐步效仿欧美,以居住社区的等级区分人与人的阶层差异。  试图以此标识身份,并借此结识同质人群的人大多会选择带有鲜明阶层特征的楼盘。  如果想让别人知道他的住宅等级的富裕者购买的楼盘不仅是价格高,而且知名度更要高,在他所出入的社交圈中没有足够高知名度的楼盘再贵也不会成为富裕者的标签。  而一个中产阶层如果不想让人误解他的财富和地位也不会选择一个过于有名的大众型楼盘,因为那种楼盘知名度虽高,但从3500元/平方米到6500元/平方米的住宅都属同一个社区,消费者从中产阶层中的最下层到中上层,成分十分复杂,收入低的不愿被别人误认为发了横财暴富或爱慕虚荣、不量力消费,收入较高的也忌讳被人看成寒酸或装穷,这种社区是一个尴尬的社区,居住者既无从使之成为标签,也无从选择同质人群。  不过要不要作如上的划分是一个关键。在一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个人信息是不透明的,你无从了解一个陌生人的底细,他的居住地是关于他这个人的很重要的信息,公开这个信息,对于结识的双方是有重要意义的。  但如果一个人选择住在一个并不特别的地带的并不知名的楼盘里,那么连通过这个渠道了解这个人的可能性都没有了,这就是“大隐于市”的手法之一。  做这种选择的中产希望将工作和生活拉开足够的心理距离和社交距离。他们对自己的私人空间十分在意,不希望外人因此对自己形成某种成见,更不希望旁人轻易打搅自己的生活。  但也有一些中产特意选择了一个知名度高的社区,更有一些特意选择了一个知名度高的高档社区。这些中产或者是SOHO一族,希望通过购买知名度高的社区来提升自己小公司的形象,又或者一些中产希望购买一个知名度高的社区向客户、合作伙伴显示自己成功的形象,再有一类是想借购买一个知名度高的社区达到使家庭财产保值甚至升值的目的。  中产们对一个社区价值的评价至今已经多元化了。  入住后社区是否有国际学校、大型超市或高档会所等等,会所是配备运动场还是游泳池,中产们都会将这些列入评价此社区价值高低的因素。  例如,很多中产会为了社区的会所里有一个游泳池而对这个社区颇有好感,因为游泳是他们主要的运动方式之一。  由于现在中产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而他们对健身环境和教练的专业程度相当看重,所以他们对健身中心的专业性非常重视,为此,他们会选择一个专业健身中心作为自己的常年健身场所,所以很多社区会所配套的健身中心因其不能达到业主们的期待而受到冷落。  在社区文化的建设上,中产们是积极行动的一群,他们希望他们居住的社区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附加值。但在涉及业主维权之类的事情上,中产们总是能搭顺风车就搭,尤其在他们居住的社区里有很多更高收入者的时候。不过这两年随着年轻的一代进入地产市场,他们的自我意识更鲜明,他们觉得自己的利益不能受到侵犯,而维护这个权利是自己理所应当做的。  中产们对社区的评价标准和对社区文化的参与程度还处在一个需要提升的阶段,当中产们真的知道该如何选择一个社区、如何建设好一个社区的时候,中产们的生活和中国的社区文明才会进入一个成熟的阶段。 P.82-85

序言

文化混血,目标混杂,趣味混乱,风格混搭。

今日中国的中产阶层在家居领域呈现出的丰富性与其意识中的混乱性是成正比的。

基于整个阶层的不成熟及社会整体的不确定性,当代中国中产阶层在勾画自己的居住蓝图时,尚无法将想像的碎片拼贴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所以,寻找属于今日中国中产阶层的居住特征是困难的。

与此同时,我们这个社会无论出于什么动机,一直也没有将推动中产阶层的发展作为从思想到行动的努力方向。到今天,中国的贫富差别已经到了危险的边缘,成为世界上贫富差别最大的国家之一。而作为社会稳定力量之一的中产阶层则如碎片一般散落在中国的城市里,至今没能成为社会的主角。

我一直关注着这个人群的变化,收集关于中国这一代中产阶层的各种碎片,试图拼贴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代中产阶层正在努力铺展出的时代长卷。

在这个画面里,居住无疑是一个生动而又有极强代表性的主题。中产阶层在此处的表现折射出他们的种种价值观,也对整个社会的文化和市场的潮流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本书试图对当代中产阶层在居住消费方面的种种表现做出尽可能详尽而全面的呈现。权且当做一家之言,作为了解这个阶层的一个参考吧。

我所期待的是我们对当代中产阶层的认识和态度能有一个理性而积极的取向,识别他们的走向是为了掌握中国城市乃至中国的未来。

后记

这个时候写这本书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中产阶层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已不再是若隐若现的人群;

另一个是家居消费已成为国民消费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而中产阶层在此间的影响已成为这个大画面中的重要部分。

我在《时尚》杂志工作了十二年。这十二年,我亲历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各种时尚变迁,也亲眼目睹了这一代中产阶层的兴起过程。

有一个问题我一直在想,每一个人在时空中都有一个位置,我们怎么知道属于自己的那个位置在哪儿?站在这个位置上究竟意味着什么?

家是离人的身体和心灵最近的地方,问题是我们确实知道什么样的家可以用来安放身体,什么样的家能够安放心灵吗?

答案是:不一定。

中产不是一个符号,更不是一个时髦术语,它是今天一种新生活方式的缘起,也是这个时代社会结构发生改变的一个产物。

1999年,我撰写了中国第一本全面描述改革开放后中产阶层在城市中产生及发展历程的纪实性著作《高级灰——中国城市中产阶层写真》。那时还有很多人质疑,中国真的有中产阶层吗?2000年5月哈佛大学邀请我前往就此专题发表演说,与会的美国人问我,中国真的有中产阶层吗?但到了今天,我们看到,有很多的中外学者和机构都将中国的中产阶层列为研究对象,大家用不同的方式从社会中将这个人群提炼出来。

我关注这个阶层的变化是我关注中国变化的一个角度,在我的理解中,中产阶层应该是并且一定是中国未来的主流人群,了解他们,便是了解中国的未来。而我观察及呈现中产们在居住领域里的作为是希望对这一代中产的真实生活有一个细致可靠的描述,也只有基于尽可能多的事实,所有关于中产以及关于家居的分析和引导才是有的放矢的,作为中产本人,也能进一步完善其家居的认识与实践。

这部书稿从酝酿到撰写完成历时两年多,其间我还在北京大学读书,工作、学习加在一起,繁忙程度可想而知。但也正是因为拖延了相当一段时间,我对很多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不断调整。时间的确有非常大的意义。

非常庆幸我的工作给我提供了良好的视野,使我有机会接触大量鲜活的案例,也非常感谢我身边所有帮助我完成对这个话题进行解读的老师、领导、朋友、合作伙伴。名单很长,恕不一一提及,但我都已铭记于心。本书提及的各种案例除公众已知的人物外,其余皆隐去其真实姓名。书中所有图片皆由《时尚家居》杂志社提供,它们出自以下几位优秀的摄影师之手:马晓春、李志斌、付羽、刘圣辉、郭实、王川、孙占涛、孙杰、陈涛、刘其华。

2005年4月20日完稿于米兰返京的航班上

书评(媒体评论)

在我看来,经历了几千年的文明之后,今天中国的文化却处在荒蛮时代,那些近二十多年中先富起来的人们,在生活的美学和伦理学方面依然是一穷二白。每一张脸、每一个家庭、每一条街、每一个城市表露出穷和富的不同,但是,在美学的空虚和无能上是惊人的一致。人们可以拥有体面的住宅,优良的汽车,去世界各地周游,在名校中镀金,穿戴各色名牌……但这一切无法将他们从美学的贫瘠中解脱,我们看到一个秩序混乱,缺少善意、没有幻想的现实,这本书呈现的问题不仅是属于一个人群的。——艾未未(艺术家)  认识殷智贤时,那时她主编一本《时尚先生》的杂志,我有幸成为了她笔下的时尚先生。又过了几年,她开始主编《时尚家居》杂志。从一开始我就一直留意这本杂志的发展……许许多多新的家庭通过阅读《时尚家居》去模仿,去学习,又有了一大批的新的家居风格在城市里出现……这几年,我看到一些房子的装修.水平和格调明显提高了,这本杂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常常在想,它就像收音机中三极管的作用一样,不断地把信号放大,时尚就这样形成了。今天,殷智贤又出这本书《混搭中产家》,我想这又是一个新的时尚信号出来。——潘石屹(S0HO中国董事长兼联席总裁)  这部书将中国人持续了十年的置业理想和行动通过若干生活的实例,做了细致而生动的展示和解析。殷智贤因其在时尚界的资历和得天独厚的站位,亲历及见证了中国正在崛起的中等收入者认识和建造生活空间的历程,这是和枯燥的推理迥然不同的一个视角。——张颐武(北大学中文系教授)  阅读此书的感受,也许是:在地球村行走,经过一扇别致的窗子,看到里面的居住者及其不同的姿势。忽然想到,那是你的邻居,或者是你自己。——刘江(《时尚》杂志社副社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5: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