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纽约、华盛顿,这三个美国极具代表性的城市,在作者笔下,将会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作者是一位建筑教授,长期从事设计与理论研究,在一位建筑学教授眼中,自然注目的是当地的建筑特色而非街头小吃或者路人衣着,所以,这次的旅行,我们将跟随作者从建筑上来体味美国风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三城记(一个建筑师眼中的美国城市)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梁雪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芝加哥、纽约、华盛顿,这三个美国极具代表性的城市,在作者笔下,将会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作者是一位建筑教授,长期从事设计与理论研究,在一位建筑学教授眼中,自然注目的是当地的建筑特色而非街头小吃或者路人衣着,所以,这次的旅行,我们将跟随作者从建筑上来体味美国风情! 内容推荐 这是一个专业建筑师、研究者的考察随笔。作者以自己的眼睛为线索,带着读者穿行于美国三大城市——芝加哥、纽约、华盛顿——的大街小巷、广场以及各著名建筑物之间,对三城的建筑、规划作出评论,讲述美国城市发展、规划的理念以及建筑背后的故事。本书图片大多为作者亲自拍摄、绘制。 目录 引子
芝加哥 历史的痕迹——芝加哥的标志物 纵横两相宜——城市空章气氛的营造 另一种开放空间——室内化的广场空间 街道·建筑·细部——芝加哥的装饰风格 以人为本——芝加哥的滨水区建设 橡树园和它的地精 纽约 点线面格网——俯视曼哈顿 古根海姆美术馆上涌动的波浪 大都会博物馆中的“明轩” 到“竹园”喝杯咖啡 洛克菲勒广场上的舞者 破碎的三角形山花 世贸中心废墟上的十字架 从华尔街到百老汇大街 曼哈顿的中庭——纽约中央公园 林肯艺术中心广场上的灯光 华盛顿 华盛顿规划和它背后的故事 开敞或内向——华盛顿纪念碑下的主轴线 两张拷贝纸的叠合——华盛顿的格网和建筑 轴线重要,绿地更重要 后记 试读章节 值得说明的是,当首都的选址得到国会批准后,华盛顿立即与另位著名政治家杰斐逊起,开始了与当地居民的讨价还价,展开购买土地所有权的工作。同时,华盛顿另外指派一名工程师安德鲁·埃利科特开始了对土地的实地测绘工作。在此之前,华盛顿组织了 个华盛顿规划三人委员会负责处理有关事宜,朗方和埃利科特都是委员会成员。 在朗方的规划之前,托马斯·杰斐逊曾经勾画了华盛顿的规划草图,并在华盛顿委任了朗方之后,经华盛顿将草图转给了他。朗方很不喜欢杰斐逊的格网状道路系统的方案,竭力否定它。好在杰斐逊不愧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学者,并没有以自己的权势强迫朗方接受自己的草图,最后还是朗方的规划方案得以实现,并成为一份世界珍品。 但实际付诸使用的规划图纸并不是朗方绘制的,而是埃利科特和些随从根据各自的记忆,集中起来重新绘制的。原因是朗方在制定执行方案过程中所坚持的土地政策与政治家华盛顿和杰斐逊的意见相左,并且拒绝交出图纸和报告。这时,华盛顿表现出了伟人的宽容,朗方仅仅被免职并带走了他的图纸和报告。而经安德鲁·埃利科特修改和整理的华盛顿规划图基本保留了原构思里中心区的轴线系统,并依然以朗方的规划来命名。 以现在的观点看,朗片的华盛顿规划具有定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当时美国全国人口才有400万,他正确地预见到华盛顿的人口将达到80万。他想像中的首都是政府官员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城市里要有许多名人纪念堂和纪念碑。在规划手法上,他使用和改进了巴洛克式的城市设计,并认为这种具有强烈秩序感的古典主义构图正是美国这个新兴国家的首都所需要的。他曾说:“首都的建设从开始就必须想到要给子孙后化个伟大的思想,这就是爱国主义的思想。”在城市设计中,朗方的规划充分考虑了对自然生态要素的利用,台理利用了华盛顿地区特定的地形、地貌、河流、方位和朝向。在城市中心区两条主轴线之间预留了大面积开阔的草地和水池,将城市轴线的焦点置于波多马克河边,同时将开阔的自然景色和绿化引入城市中心。 再好的规划思想都需要后人的理解和贯彻实施,如果说幢建筑可以在几年内见到效果,那么座城市则可能经过上百年的建设才能形成完整的形态。实施一项规戈川的难度远非规划师在规划时能够想像的,这里既要有继任者的决心,又要有相关政策法规的连续性支持。 从规划史的角度,朗方的规划方案仅是华盛顿城市建设的开始,另两次太规模的规划行动是1871年,亚历山大·罗信西普赫德主持的华盛顿建设和1902年参议院公园委员会所做的规划。好在美国是个尊重法规和赞赏才华的社会,许多政治家都站在了维护朗万原始规戈川构思的行列之中。 1871年,亚历山太·罗信·西普赫德主持华盛顿的建设工作。这时,为了防止波多马克河对城市的侵蚀,在沿河岸地区修筑了坡岸并填平了部分河滩,从而扩大了城市用地。这片填充的地块为以后修建杰斐逊纪念堂提供了用地。 至19世纪末期,东西向“林阴道”轴线里出现了一些建筑,有1880年建成的国会博物馆、农业部的办公楼、巴尔的摩一弗吉尼亚火车站等。这些建筑严重地危害了朗方原方案中“林阴道”的设想。如果对这些建筑不加以有效控制,朗方设想中的“城市绿轴”很快会被这些砖石建筑所填满。在这种情况下,华盛顿居民逐渐地感到应该庆祝下华盛顿建城100周年,特别是朗方的城规方案诞生100周年,同时可以探讨今后城市的发展问题。 P173-174 后记 美国是个多元化的国家,表现在城市格局上也呈现出 种多样性和多元性。在我考察的中西部城市中,既有充满古典理性精神的华盛顿、以高层建筑和高密度著称的纽约曼哈顿、结合自然地势规划的匹兹堡、以内河系统和地铁系统沟通全国的芝加哥,也有中心区衰落的城市:底特律和克利夫兰;还有以生态系统为主线的小城安娜堡和以内湖景观为特色的小城Travel City。美国国上面积大,人口稀少,人们以独立自由为目标,表现在建筑和城市上就是出现了许多分散的位于大城市周围的卫星城。 几乎每个城市后面都有 些有趣的、关于城市建设方面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我选择了二个最重要的美国城市——芝加哥、纽约和华盛顿介绍给大家,希望通过我个人对美国城市的现场考察和感受,帮助人们理解隐藏在城市表象后面的、西方现代城市的设计与规划理念,同时也想谈谈姐何理解城市,如何建立起对个城市的总体印象。 尽管每个人每天都在城市中行走,但却不见得有时间或心情去欣赏这座城市,更多的人是不知道如何去理解和欣赏座城市。 历史悠久的城市如同一本传承多年的古书,尽管很多人在翻阅、修补它,但真正读懂它的人并不多。当然,城市与书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书是以完成时的形式呈现在你面前,而城市则始终处于种动态的变化之中,只是过程的延续,而无最后的终结。 城市是离每个人很近又很远的一个实体,城市中的人生活在三中 工作、学习、养育后代,但却说不清城市的结构和特征,住往也看不清一个城市与另城市的区别。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带着他成长时所主活过城市的印迹,城市景观不仅影响着城市居民的审美取向,也在塑造肴城市居民的性格和气质。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讲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我们塑造城市,城市又在塑造我们。 面对一件服装 组家具、一片园林、一座建筑,几乎每个人都能谈出自己的喜好和理解,但面对城市,就不见得人人都能谈出个所以然来。从这里既可以引出关于个体与整体的话题,又可以引出小尺度与大尺度或超大尺度的话题,但根本点是理解和观察城市的视角、司题:组成城市的要素是什么?使普通市民产生印象和影响的城市要点是什么?现代域市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理解和欣赏一座城市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至少我认为不是坐在沙发上点点遥控器或翻翻地图、旅游手册耕可以做到的。毕竟城市和城市空司是一种大尺度的三维立体构成,那些空、司中的气氛、色彩、声音,只有深入其中时才能体会得到,真实的城市尺度和城市空、司对人产生的影响也是赏析二维图片所无法取代的。 从专业角度看,建筑和城市都是当代人生活的一种载体,都在表明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定群体的生活方式。 理论和著作总是对某阶段实践的理论总结和研究。作为矸宄城市设计的位学者和从业建筑师,我通过年多对美国部分城市的现场考察,通过动手翻阅美国城市这本大书,试图读懂它并理解隐藏在书页间的含义,同时告诉读者我对它的个人理解。 随着普通市民对城市设计问题的关注,特别是市民参与设计概念的普及,研究市民如何认识和理解城市变得十分重要。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和现场采访,专家们发现:城市的视觉形象是建立城市印象性(Imageability)的关键,城市形象不仅由客观的物质形象和标准来判定,而且与观察者的主观感受有关。 外地人对个城市的印象太多建立在第一感受的基础上(The first instance of the public Image of a city), 般来说,人们往往通过条城市的主要线性道路进入城市,或进入城市的特定区域。在这一行进过程中,道路两侧的建筑公园 位于道路节点的广场往往会给他留下或好或坏、或深或浅的印象。城市路网是他认识城市的重要参照系统和定位系统,而实体的标志性建筑和虚体类广场往往是参观者要找寻的目标,这两个地方住往也是静观城市的最佳地点,往往会给观察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站在城市边沿或区域的边界可以欣赏到城市的全景和天际轮廓线,这里也是识别城市特征的最佳区域之 。 我经过调查和归纳后发现,人们在体验城市时提及较多的城市概念是路径、节点、标志、区域和边沿,这五点也被称为构成城市印象的五种基本要素。在这五种要素中,节点和标志具有点的性质,路径和边沿具有线的性质,区域有面的含义。 在个陌生的城市中游览或考察,人们般会选择些历史性建筑或历史性广场为参观目标,或去游览特定区域,如城市中心区(down town),以及有代表性的园林或公园等。对普通人而言,比较困难的是在参观一个点状目标或风景点时能够将这个点与另一个风景点相联系,进而与整个城节结构相联系。 由于城市的尺度较大,景点或标志物较分散,往往需要参观者用几天、分几次才能考察完,一个好的城市设计是将这些分散的点作为 个整体来处理,考察者只有采用一种互相联系的观点和视角才能注意到这种联系现象。 实际上,我们对城市总体特征和城市总体印象的评价是积累许多分散的印象而形成的,往往将这许多印象经过大脑的加工、淘汰,最后才汇集出最终的城市形象。这种总体印象叠合了多个分散的印象,所以说局部形象给人留下的印象越深刻,考察时对细节记忆得越多,所引发的城市总体印象也就越深刻。 1960年美国教授凯文·林奇(Kevlrl Lunch)发表了著作《城市的印象》(The Image of The City),首次提出以居民的认知印象讨论城市的客观形象和以观察分析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并提出建议城市印象的五种要素。时至今日,这种侧重城市特征、侧重感性体验的观点依然得到城市规划师乃至一般市民的欢迎。 人为什么能够识别城市中的路径而找到要去的目标呢7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因为我们记住了这部分的城市形象或城市结构,也就是说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识别和理解了城市环境,环境认知(environmentacognition)所研究的就是人们识别和理解环境的规律。 心理学家把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形象记忆称做表现,再把人们对特定空间的表现称为认知地图,长期生活在一个城市或一片环境中的人往往对这一环境具有良好的认知能力,并能用语言或图式表现这种认知地图。 对于一个好的考察者来说,考察时对周围环境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感知能力,而且要对将要考察的对象进行必要的了解,包括收集城市地图、了解考察目标的历史背景等。只有这样,才能使考察不仅达到“身之所容,目之所瞩”,还可以达到“意之所游”的境界,从而进行系列的深层次思考。 在不同的环境中,一个人“看什么?怎么看?“具有不同的特点,即使在同样的环境中,不同的人因文化背景的差异、专业知识的不同,所得到的印象也各有不同。 本书通过个个打动我的美国城市中的局部景观,来谈我对美国城市的总体印象或局部印象。这些短篇的主题基本上是普通人识别城市的五点要素(点、线、面):特定区域(面)、中心性空间或节点性空间(点)、有代表性的线性道路或线性视线(视觉走廊,面)、标志性或有代表性的城市建筑(点)以及在城市边沿所看到的城市轮廓线。 除此之外,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学者,我还将向大家提供这些视觉形象背后的专业知识和故事,以及我对这些城市景观由局部到整体的认识。 最后,我要感谢那些曾给予我考察和写作以帮助的朋友们,除了文中提到的美国友人外,还有纽约的赵菁夫妇、芝加哥大学的赖德霖夫妇、密歇根大学的侯文考、姚健、佟昀、洪强、王方、吴永慧、翁国钦等,托莱多大学的郑红、杨永静以及在美时的室友田德全夫妇。在美期间还曾得到彭一刚先生,王学仲先生,黄为隽先生及院领导的问候和鼓励。从本书的酝酿到写作,杜非都参与其中,并花费了很多时间审阅初稿,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责任编辑刘蓉林为本书的最后定稿付出不少心血和智慧;妻李秋实是文稿的第一位读者,也是第一位批评家,许多地方有她改动的痕迹;学长尹海林和身边的一帮朋友也都始终关注着书稿的完成。古人有一艺之成,用心良苦之说,面对厚厚的文稿和近百张图片,我总算可以长舒一口气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