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金融发展报告No.2(附光盘2005)/金融蓝皮书
分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作者 李扬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5)(以下简称《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主编的一系列年鉴性出版物中的一种。《报告》旨在对过去一年中国金融业各主要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全面的描述,并对当年发生的主要金融事件进行评论。

目录

经济增长3

投资5

(一)总体的投资增长及其结构5

(二)投资高增长的原因7

消费11

物价13

(一)总体状况13

(二)相对价格的调整14

(三)会产生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吗?15

居民户17

(一)居民收入17

(二)居民储蓄18

六企业20

(一)企业利润20

(二)企业应收账款与库存2l

(三)企业景气分析22

七政府24

八国外27

第二部分金融运行分析

九金融形势和货币政策31

(一)货币供应:总量与结构31

(二)基础货币:走势及供求结构33

(三)信贷总量及结构35

(四)银行不良资产的变化38

(五)货币市场39

(六)货币政策操作:调整法定存款比率41

(七)货币政策操作:公开市场操作44

(八)利率政策48

(九)股票与债券市场及融资结构52

(十)外汇储备与汇率53

[附录]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分析54

十金融部门:银行业62

(一)概况62

(二)监管和政策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67

(三)国有商业银行77

(四)股份制商业银行82

(五)政策性银行85

(六)城市商业银行86

(七)农村信用社88

(八)外资金融机构90

金融部门:其他金融机构94

(一)基金业94

(二)保险业104

(三)信托业116

(四)证券业126

[附]2004年证券市场制度建设大事记133

十三国际收支

(一)外汇收支

(二)对外债务

(三)外汇储备增长的来源

(四)2005年外汇收支形势预测219

十四国际金融市场

(一)主要经济体的经济与金融发展

(二)主要货币间的汇率变动

(三)国际资本市场发展

(四)全球金融衍生市场发展

(五)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中国:人民币与亚洲金融合作248

第三部分专题分析

十五金融改革与金融发展257

全球化与中国金融改革257

金融稳定:理论与政策275

从政策性金融到开发性金融: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例298

十六货币政策309

资本充足率监管下的存款准备金制度309

理顺货币调控机制,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

一一央行调整超额准备金利率政策行为评析321

美联储加息:美国货币政策理念解析325

十七金融市场333

中国金融市场的联动分析350

求解国债回购368

资本市场服务“外包论”质疑373

十八房地产市场及房地产金融380

商品住宅市场:基本走势和政策选择380

建立和完善中国房地产金融体系的构想388

稳步发展住房市场,健全住房金融体系

一一美国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399

十九金融监管420

中国金融法治建设:2004420

资本充足率监管下银行信贷风险偏好与选择分析433

补充资本金将成为中国银行业发展的重大难题444

二十保险业455

保险业发展的人口因素分析455

保险公司治理研究

一一基于知识和创新的视角472

附录2004年中国金融大事记490

试读章节

  商品住宅市场:基本走势和政策选择

2004年4月以后,在宏观紧缩的背景下,商品住宅投资作为全社会固资产投资的一个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受到各个有关方面的关注。与2C年同期相比,2004,年2—4月份,房地产投资的增长率分别达到57.1741.1%和34.60A,,这更进一步证实了房地产投资增长过速。为此,抑制房产投资成为落实宏观紧缩和抑制投资过热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2004匀月以后,对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种种担心和议论,很快从“投资增长过速”变为“价格上升过快”,并由此进一步深入到了“房地产泡沫”。这些担和议论,严重影响到房地产发展政策的取向选择,影响到房地产市场的末走势。由此,需要对2004年的商品住宅发展状况进行专门分析,探讨中商品住宅市场的未来走势和政策选择。一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紧缩效应分析在商品住宅价格快速上扬的背景下,一些人强调,这种价格上扬是虚的,其泡沫迟早要破灭,那么,该如何解决商品住宅价格上扬问题?从价格上看,直接可选择的方案大致有三:其一,全面运用行政机制定(或规定)商品住宅的价格,以此抑制房价上涨。这种方式的确能够扔房价上涨,但其最直接的结果将是几十年中计划价格在房地产市场中的归,同时,商品住宅供不应求的状况日益严重。其二,部分运用行政机赦定(或规定)部分商品住宅的价格,以平抑商品住宅价格。这种方式实际是商品住宅价格的“双轨制”,它能够抑制住受行政机制控制的那部分住价格,但不能抑制住不受行政机制控制的另一部分住宅价格,由此,很容易引致三种现象发生:一是如果行政控制价格与非行政控制价格之间存在明显差距,那么,利用职权及其他优势进行两种价格之间的“套利”必然发生,与此对应,有关行政部门的“寻租”现象也将大大增加。二是受财政能力、建设成本及其他因素制约,行政控制范畴内住宅建设规模逐步缩减,而需求曰益旺盛,由此,引致这部分住宅的供求缺口严重扩大,由需求得不到满足所形成的不满也将陡升。三是非行政控制范围内的住宅价格将升至正常市场价格之上,从而使这部分购买者付出更多的资金;如果对此再采取行政控制,则住宅市场的发展将继续处于扭曲状态,其结果不仅还要再进行一轮住宅市场的体制改革,而且要达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城镇居民住宅目标几乎不可能。其三,继续贯彻市场机制,通过价格杠杆调节商品住宅供求,推进商品住宅市场发展。在供给存在严重缺口的条件下,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商品住宅市场发展,实际上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如果要增大商品住宅供给,一方面就要占用更多的土地,另一方面,与商品住宅相关的产业部门就可能因商品住宅建设的加快而处于加快发展状态,由此,投资增大和投资增长率提高是不可避免的;如果紧缩商品住宅投资,虽然有利于抑制相关产业部门的扩张和投资增长率,但随着商品住宅供给缺口的扩大,需求拉上的商品住宅价格上涨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如何在二者之间选择比较协调的政策举措,难度较大。弄清目前商品住宅供给状况,是一个基本点。2003年底,全国城镇52376万人口、15496万户家庭,如果未来20年每户家庭需要100平方米的住房(即人均住房33平方米),那么,住宅缺口为64亿平方米以上,再加上城镇建设、危房改造、海外人士购房和农村人口进入城镇购房,等等,全国城镇实际需要的住房面积当年应在70亿平方米左右,而2003年商品住宅的供给量仅为3.2亿平方米左右,供给量占需要量的比重仅为4.57%。在这种背景下,继续紧缩商品住宅建设用地和相关投资,将引致四个方面的不利后果:第一,消费者的损失。紧缩商品住宅投资,意味着进一步扩大商品住宅的供给缺口,这必然引致商品住宅价格继续上扬(甚至快速上扬),由此使消费者面临三方面损失:一是一部分家庭需要以更高的价格购房,由此资金受到损失;二是一部分本来有能力购房的家庭,因房价上涨,只能推迟购房,由此住房条件改善从而生活条件改善的希望暂时不能实现,时间效用受到损失;三是一部分家庭因推迟购房而老年人的生活时日又已不多,由此这月部分人难以享受到住房条件改善带来的乐趣,从而面临着感情的损失。第二,城镇基础设施改善的损失。在城镇建设中,地方政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紧缩商品住宅建设,使城镇的基础设施受到三方面影响:一是土地收入减少。城镇建设需要有大量用地,而用于商品房建设的土地是城镇政府部门一可得到收入的土地,城镇政府部门投入市政建设的资金有相当大一部分来源于土地出让金收入。这样,在商品房建设放缓的背景下,随着土地出让金收入的减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来源减少,城镇基础设施改善的步伐也将放缓。二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相当一部分是随着商品房建设而展开,一个新的生活小区需要有与其相配套的交通条件、水电气和通讯管线、文教卫生设施和商业布局;一旦商品房建设放缓,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也必将放缓,由此本来可在10年内实现的改善,需要用更长的时间来完成。三是城镇污染状况改善。城镇建筑是引致城镇环境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按照发达国家经验,个城镇在按照规划进行的建筑完成后,只需要5一10年的清扫,环境就将明显改善。只要大规模的楼房建设还在继续展开,环境污染的改善就相当困难。紧缩商品住宅建设,必然推延市政规划范围内的商品住宅建设时间,由此本来可能在10年内停止的环境污染,需要用更长的时间才能实现。第三,相关产业的损失。在所有消费品中,商品住宅是产业关联度最高的商品。从建设到家装再到购置新的家庭用品,涉及到几十个产业部门、万种产品。正是因为商品住宅具有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和持续时间内长等特点,房地产业才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主导型支柱产业。紧缩商品住宅建霾设,从两个方面影响着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是紧缩房地产业,通过上下游传递,直接紧缩了相关产业的市场,引致相关产业发展速度降低,由此又将弓致其他一系列连锁反应,甚至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二是鉴于中国加人世贸组织后某些产业保护期即将结束,海外产品将长驱直人地进人中国场,由此紧缩商品住宅建设实际上为海外资金、机构、产品、技术等大规模进人中国商品房市场提供了时间条件,这同时也就意味着,中国的开发商、建筑商、供应商、销售商等将面临在缺乏足够时间来提高自己素质的条件下直接加入国际竞争的严重挑战,因此,时间效能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第四,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将受到影响。住房条件改善,是城镇居民实现小康的一项基本内容。如前所述,要使每户三口之家在2025年有100平方米的住房,从2005年起,每年需要建设的住宅需要达到10亿平方米,但在快速上升。其三,城市改造和危房拆迁。城市改造、危房拆迁涉及到相当数量的住宅拆毁,在实行货币补偿的条件下,这些拆毁旧房的费用自然计人对应的土地价格之中,由此,不仅推进了这些土地价格的上升,而且推进了同期用于商品住宅建设的其他土地价格的上升。其四,城市政府的土地供给取向。在城市化建设的各种用地中,商品房建设用地是城市政府惟一可能收取转让费的土地。鉴于城市化建设需要巨额投资,仅仅依靠每年的财政收入远不足以满足投资的需求,因此从商品房建设用地批租中获得一定数额的收入来弥补城市化建设的资金不足,是各城市政府的内在要求。在此背景下,城市政府自然希望维持土地价格在一定幅度内的上升走势。其五,土地批租方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品住宅用地的批租方式基本上采取的是一次性转让几十年的使用权(其中,90年代中期以后。采取的是一次性转让50年或70年使用权)。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城市政府可一次性获得较多的土地转让费以满足城市化建设的需要,但它同时增大了商品住宅的建设成本,推进了商品住宅价格上升,也不利于城市政府从土地转让中获得的收入长期持续增长。鉴于此。近年来,一些人提出了以不动产税(或物业税)的方式征收土地转让费的设想。如果这种设想能够转化为政策,则商品住宅建设用地的价格基准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下移,但随后,土地价格在此新基准上还将上行。第二,建房成本将继续上升。影响建房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包括:其一,各种建筑材料。2003年以来,商品住宅建设所需的各种主要材料(如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等)的价格均呈上升走势,虽然在2004年的宏观紧缩中,这些建材的价格有所回落,但一方面国际市场的价格依然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国内市场的价格也有回升动向,由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建材价格还将在高位运行,这决定了商品住宅的建设成本难以降低。其二,精装修。2003年以后,有关部门要求,开发商推出的中低档商品住宅应进行精装修。一方面,如果说在2004年尚有相当一部分商品住宅属于坯房,由此,拉低了中低档商品住宅的价格总水平的话,那么,2005年以后,随着坯房的减少和精装修房的增加,中低档商品住宅的价格总水平就将上行。另一方面,各种装修材料和零部件的价格走势也将影响精装修房的价格击势。其三,商品住宅的建设标准。在科技进步、新材料和新工艺不断涌现、环境保护要求日益提高及其他生活条件改善的背景下,商品住宅的建设标准也在不断调整,其中,既包括对建筑材料的调整,也包括对商品住宅规划和实施的调整。这些变化在增强商品住宅建筑质量的同时,也都可能引致建筑成本的提高。其四,人工成本的上升。商品住宅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人力投入。在2004年以前,鉴于农业生产的收益过低,在缺乏选择的条件下,民工从事商品住宅的建筑工作中只能接受较低的人工报酬。2004年以后,随着农业生产收入的提高,如果继续维持原先较低的人工报酬,可能就难以招聘到足够的民工从事建筑工作,这将迫使商品住宅建设中的人工成本提高。

第三,供求缺口将进一步拉上商品住宅价格。从2004.年下半年以后的商品住宅市场供求走势看,一些热点地区的商品住宅供给出现了两个具有前示性的变化:一是空置房数量明显下降,或者说,同期竣工面积小于销售面积;二是期房的预售率比重明显上升,北京期房的预售率超过了80%,上海期房的预售率超过了60%,这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现房的需求将严重缺乏与其对应的现房供给。受供给缺口增大的影响,商品住宅价格将在需求拉上的影响下进一步呈现上升走势。海外机构和个人对商品住宅的需求量,以及国内机构对商品住宅的需求量,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不能仅仅以城镇居民家庭状况来考察和衡量商品住宅的需求量。

第四,城市政府的房价取向。商品住宅的供给走势和价格走势,受到城市政府取向的重要影响。由于商品住宅的土地出让金是城市政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商品住宅建设直接关系着城市化建设进程,同时也直接关系着城市居民“安居乐业”,所以城市政府并不倾向于通过财政机制(甚至行政机制)来打压商品住宅价格的上升走势。如果房价上升过快,城市政府也面临着一系列社会压力,因此将商品住宅价格的上升走势控制在城市居民可接受的范围内,是一个较为理想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实际上确立了商品住宅价格上行走势的基点。P382

序言

本书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几年推出的大型系列图书。它们由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权威研究报告组成。对每一年度中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现状和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和预测。2005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近30种皮书。按颜色分。主要有蓝皮书、绿皮书、黄皮书等。内容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法律、金融、农村发展、国际形势等多个领域。旅游、房地产、医疗卫生等多个产业以及北京、深圳!、广州、西北、东北、长三角等多个区域。该系列图书的作者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为主。均为国内一流研究机构的一流专家。他们的看法和观点体现和反映了对中国与世界的现实和未来最高水平的理解和认识。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同时,每一本皮书均附有一张数据库光盘{SSDB),该光盘既是电子书。又是数据库。具有电子浏览、快速检索、相关资讯链接、新旧资讯智能累加等功能。阅读与检索更为方便快捷。

《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5)(以下简称《报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主编的一系列年鉴性出版物中的一种。《报告》旨在对过去一年中国金融业各主要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全面的描述,并对当年发生的主要金融事件进行评论。同2004年的《报告》,本年度《报告》由三部分构成,但各部分的排列顺序有所调整。去年被排在第二部分的“经济运行分析”被调整为今年《报告》的第一部分。我们首先从经济增长、投资、消费、物价等四个方面对2004年的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进行了总体概括,然后对居民户、企业、政府和国外等四大经济主体的行为进行了专门分析。第二部分为“金融运行分析”,系统地记述了2004年中国金融业的主要发展,涵盖的范围包括货币政策、金融部门(由于内容庞杂,这一部门又被分为“银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两个亚类)、金融市场、国际收支和国际金融市场等五个领域。第三部分为“专题分析”。今年选择的领域包括:金融改革与金融发展、货。币政策、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及房地产金融、金融监管和保险业。《报告》是金融研究所的集体研究成果,其作者主要是金融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博士后研究人员和博士研究生。整个报告由李扬、王国刚、王松奇负责。李扬对全部稿件进行了统编。

为《报告》提供初稿的研究人员有(按姓氏笔画排序):马理、王力、王丹妮、王国刚、王松奇、尹中立、代军勋、刘华、刘煜辉、刘菲、甘正在、闫小娜、阮建弘、李刚、李扬、余维彬、汪利娜、易宪容、张扬、杨涛、罗滢、郭金龙、姚枝仲、胡滨、阎建军、高占军、殷剑峰、黄宪、黄华民、周子衡、周茂清、徐义国、曹红辉、曾刚、程炼、彭兴韵等。刘戈平对报告的初稿进行了编辑加工。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李扬  2005年4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4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