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配合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推行新的语文学习方法。
鲁迅先生的杂文、散文在中学学习阶段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引导中学生正确地阅读鲁迅,感受鲁迅,对于他们树立高尚的文艺审美观念,提高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广大的中学生朋友在阅读鲁迅杂文、散文中得到一些收获。
《学生阅读经典》丛书就是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而精心编辑的一套给中小学生的语文课外读物,这套丛书精选了多位名家的经典作品,适合中小学生阅读。阅读这套丛书不但能提高你的文学修养,对你的语文学习也大有益处,更能提高你的写作水平和应试能力。我们相信,这套书一定能成为各位学生朋友的好老师,成为中小学生家庭的必备藏书。
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夺目光辉;一夺好书,可以滋养无数的美丽心灵。本丛书共收录了二十几位现当代文学大家的经典力作,涵盖了人生、亲情、友情、感恩、审姜、励志、成长、成功,等多十热点话题,并附有名师的精彩评析。细细品味,点燃智慧的澄净心灯;慢慢诵读,开启人生的芳香之旅……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映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映眼;直剌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映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剌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映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丁丁地响。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两三个却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
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又要做小粉红花的梦,青葱地弯成弧形了……。我又听到夜半的笑声;我赶紧砍断我的心绪,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日
简析
这是鲁迅先生少见的一篇完全寄情于景的散文,通篇描写了多个景物意象,采用了隐喻象征的手法,写出作家对当时斗争局势与斗争方法的看法。对于“天空”、“月亮”、“星星”等黑暗势力的代表,“枣树”进行着不屈不挠又针锋相对的斗争,“野花”、“小虫”代表的新一代青年虽尚显稚弱,却已是未来的希望。该篇文笔优美、意境深远,是《野草》中文学性与思想性高度结合的代表。P5-6
提到中国现代文学,就不能不提到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原名周树人,清末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官宦之家。其祖父因为科场舞弊案而被贬谪下狱,父亲在其十五岁时病故,从此家道中落。年幼的鲁迅遭逢家庭变故,看尽了世态炎凉,磨练了他犀利冷峻的批判精神,对他后来一生的创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鲁迅先生自己曾说:“有谁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1898年起,鲁迅考入洋务派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翌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被官派保送赴日留学。
赴日留学的鲁迅目睹了日本明治维新后建立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大,对他的思想产生很大冲击,为了唤醒国民,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先生放弃了原来的医学专业,决心走上文学道路,开始从事文学活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记叙的大都是这个时期以前的生活片断。其后,鲁迅于1909年回国,开始了直至1936年病逝始终不辍的文艺探索与斗争。
阅读对于语文学习乃至一个人终身语文素养的形成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鲁迅先生的文章以其鲜明的个性、丰富的内涵、磅礴的气势,当之无愧地位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前列。同样,对于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阶段,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中学生来说,选择阅读鲁迅是正确和必要的,而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对于理解其文艺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鲁迅先生的文章以其含义丰富,深刻犀利闻名遐迩,然而正是由于如此,他的文章也不容易理解。特别是对于生活在近一个世纪后的当今青少年,没有足够的历史文化知识积累、一定的人生阅历、较为成熟的思想,都无法准确地把握鲁迅的文章内蕴,容易形成阅读障碍。阅读鲁迅,可借鉴的辅助资料比比皆是,其中有以下几个方面须引起中学生读者的注意。
首先,鲁迅先生在各种文体创作中取得最突出的成就无疑是他的杂文创作。尽管杂文创作古已有之,杂文作者向来不乏其人,而鲁迅的杂文无疑将杂文创作引领向一个新的高度。他在杂文中针砭时弊,深刻而又诙谐,真正做到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将杂文提升至与小说、散文等同等的地位,确立了现代杂文文体的典范。
鲁迅的杂文大都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就当时某一事件展开议论,故而与时代背景联系紧密。例如纪念“三·一八惨案”的《记念刘和珍君》,追悼“左联五烈士”遇害的《为了忘却的记念》等。杂文多是发表于当时报刊、杂志上,决定了它与时事联系密切的特点。但是也正因为其与时代联系紧密,因而比一般文章具有更突出的时代局限性。例如《无声的中国》中,鲁迅为了提倡白话文运动,而认为“人们大可以不必看古书”,“我们此后实在只有两条路,一是抱着古文而死掉,一是舍掉古文而生存”。当时新文化运动兴起的重要标志之一即推广白话文,而在顽固封建势力阻挠下,白话文的推广困难重重,因此当时的新文艺倡导者们的论调往往带有极端倾向。现在我们的中学生读者则应该明确,中国古典文学不仅对于中华民族,而且对于全世界都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全盘抛弃是不科学不明智的。对于那些将要失传的古代文化的抢救整理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大力推行的有意义的一项工作,鲁迅先生在他生活的时代,第一要务是反封建反压迫,所以未能辩证地看这类问题,这是时代局限所决定的。类似情况还有《老调子已经唱完》中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小品文的危机》中批判延续古典风格小品等等,不一而足。读者阅读时应充分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反思,并予以注意。
杂文由于是针对某事展开评论,所以难免带有浓烈的主观色彩,作者往往追求批驳的彻底周密,而无法兼顾客观、全面、公正。在阅读鲁迅杂文时就会发现,从遣词用句到思想情感,都具有鲜明的主观意识。如“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友邦惊诧”论》)甚至于“呸!”(《论睁了眼看》)这样的语言固然爱憎分明,让人读来痛快淋漓,但也从侧面反映了这是作家融入强烈个人感情色彩的文章,在论述时就难免有失偏颇。例如,《拿来主义》中对几位艺术家出国展示作品的批判意味十分明显。季羡林先生就曾在《东学西渐丛书》中指出鲁迅先生的主观色彩太强,他所讽刺的那几位画家,乃是至今仍享誉海内外的刘海粟、徐悲鸿,以及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无一不是当之无愧的“大师”。他们的海外之行的的确确起到了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加深国际友谊的作用,这些都是有详实史料记载的,鲁迅先生的评价无疑不够客观。又如《无声的中国》中认为“埃及的古书,外国人也译,非洲黑人的神话,外国人也译,他们是别有用意”,我们不能排除确实存在有功利目的的对其他古文明感兴趣的西方人,但大部分学者从事这种研究整理工作是有益于全人类的,与那些巧取豪夺他国珍宝财富的帝国主义侵略者应区别对待。然而瑕不掩瑜,这些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丝毫不影响鲁迅先生位列世界伟大文学家之列。
其次,鲁迅先生的散文创作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野草》中的散文有阴暗晦涩,象征意味强的特点,如《复仇》、《过客》、《死火》、《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等等,阅读时较难领悟其中含义,应注意结合参考资料,同时积极思索。而《朝花夕拾》则相对明快,描绘了作家幼年及青少年时代的生活轨迹,一般被读者认为容易理解。其实鲁迅文章几乎篇篇意有所指,散文更是意在言外,即使是《朝花夕拾》也同样蕴含了不易察觉的深意,例如较早人选语文教材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似信笔闲谈,实则在怀念梦幻般的童年生活图景时,与旧式教育的枯燥乏味,扼制儿童天性的特点形成了鲜明对照,不着一言,而褒贬尽现。其余批判封建父权的《五猖会》、批判愚昧庸医的《父亲的病》等等,同样如此。
鲁迅先生的文章被公认为白话文的典范,杂文以短小精悍而被誉为“匕首和投丰仓”,以其对中国国民性中存在的缺陷的深刻批判而备受推崇,至今仍葆有鲜活的生命力。鲁迅文章的语言运用、论证手法都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从老一辈文学家茅盾,到当代学者钱理群、孔庆东,研究鲁迅先生生平、思想及作品者络绎不绝。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学生在阅读鲁迅作品时也应尽可能主动探索,博采众长,对于文艺作品的解读允许见仁见智,不应拘泥于某种成见。
鲁迅先生的杂文、散文在中学学习阶段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引导中学生正确地阅读鲁迅,感受鲁迅,对于他们树立高尚的文艺审美观念,提高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广大的中学生朋友在阅读鲁迅杂文、散文中得到一些收获。
2006年4月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