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沈从文散文(学生版名家精品阅读之旅)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晓明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夺目光辉;一本好书,可以滋养无数的美丽心灵。本丛书共收录了二十几位现当代文学大家的经典力作,涵盖了人生、亲情、友情、感恩、审美、励志、成长、成功等多个热点话题,并附有名师的精彩评析。细细品味,点燃智慧的澄净心灯;慢慢诵读,开启人生的芳香之旅……

内容推荐

在现当代文学名家中,沈从文是比较特殊的一例,他从一个只有小学毕业文化程度的青年,成长为一名大学教授和出色的作家,主要不是靠学校教育。而是经历了一个自学成才的艰苦过程。探索沈从文这种独特的人生经历,对读者很有教益。

这本散文选,多数篇什选自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的散文创作。这些作品反映了沈从文对人生现实的独特认识。体现了沈从文散文艺术的独特体式。

目录

我所生长的地方

我的家庭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辛亥革命的一课

预备兵的技术班

姓文的秘书

女难

学历史的地方

一个转机

鸭窠围的夜

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

辰河小船上的水手

箱子岩

虎雏再遇记

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

滕回生堂今昔

常德的船

沅陵的人

泸溪·浦市·箱子岩

凤凰

苗民问题

昆明冬景

记蔡威廉女士

云南看云

绿魇

黑魇

一个传奇的本事

新湘行记

春游颐和园

湘西苗族的艺术

过节和观灯

水云

试读章节

          我的家庭

咸同之季,中国近代史极可注意之一页,曾左胡彭所领带的湘军部队中,箪军有个相当的位置。统率箪军转战各处的是一群青年将校,原多卖马草为生,最著名的为田兴恕。当时同伴数人,年在二十左右,同时得到满清提督衔的共有四位,其中有一沈洪富,便是我的祖父。这青年军官二十二岁左右时,便曾作过一度云南昭通镇守使。同治二年,二十六岁又作过贵州总督,到后因创伤回到家中,终于在家中死掉了。这青年军官死去时,所留下的一份光荣与一份产业,使他后嗣在本地方占了个较优越的地位。祖父本无子息,祖母为住乡下的叔祖父沈洪芳娶了个苗族姑娘,生了两个儿子,把老二过房作儿子。照当地习惯,和苗族所生儿女无社会地位,不能参预文武科举,因此这个苗女人被远远嫁去,乡下虽埋了个坟,却是假的。我照血统说,有一部分应属于苗族。我四五岁时,还曾到黄罗寨乡下去那个坟前磕过头,到一九二二年离开湘西时,在沅陵才从父亲口中明白这件事情。

就由于存在本地军人口中那一份光荣,引起了后人对军人家世的骄傲,我的父亲生下地时,祖母所期望的事,是家中再来一个将军。家中所期望的并不曾失望,自体魄与气度两方面说来,我爸爸生来就不缺少一个将军的风仪。硕大,结实,豪放,爽直,一个将军所必需的种种本色,爸爸无不兼备。爸爸十岁左右时,家中就为他请了武术教师同老塾师,学习作将军所不可少的技术与学识。但爸爸还不曾成名以前,我的祖母却死去了。那时正是庚子联军人京的第三年。当庚子年大沽失守,镇守大沽的罗提督自尽殉职时,我的爸爸便正在那里作他身边一员裨将。那次战争据说毁去了我家中产业的一大半。由于爸爸的爱好,家中一点较值钱的宝货常放在他身边,这一来,便完全失掉了。战事既已不可收拾,北京失陷后,爸爸回到了家乡。第三年祖母死去。祖母死时我刚活到这世界上四个月。那时我头上已经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没有庚子的战争,我爸爸不会回来,我也不会存在。关于祖母的死,我仿佛还依稀记得包裹得紧紧的,我被谁抱着在一个白色人堆里转动,随后还被搁到一个桌子上去。我家中自从祖母死后十余年内不曾死去一人,若不是我在两岁以后做梦,这点影子便应当是那时唯一的记忆。

我的兄弟姊妹共九个,我排行第四,除去幼年殇去的姊妹,现在生存的还有五个,计兄弟姊妹各一,我应当在第三。

我的母亲姓黄,年纪极小时就随同我一个舅父外出在军营中生活,所见事情很多,所读的书也似乎较爸爸读的稍多。外祖黄河清是本地最早的贡生,守文庙作书院山长,也可说是当地唯一读书人。所以我母亲极小就认字读书,懂医方,会照相。舅父是个有新头脑的人物,本县第一个照相馆是那舅父办的,第一个邮政局也是舅父办的。我等兄弟姊妹的初步教育,便全是这个瘦小、机警、富于胆气与常识的母亲担负的。我的教育得于母亲的不少,她告我认字,告我认识药名,告我决断——做男子极不可少的决断。我的气度得于父亲影响的较少,得于妈妈的似较多。

P5-6

序言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很多学贯中西的大师。他们接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其中不少人还在国外留过学。由于视野开阔,博览群书,功底扎实,积累了丰厚的中外文化和文学知识,使他们后来成为大师级的学者和作家。鲁迅、郭沫若、茅盾、曹禺、冰心等人部属于这种情况。在现当代文学名家中,沈从文是比较特殊的一例,他从一个只有小学毕业文化程度的青年,成长为一名大学教授和出色的作家,主要不是靠学校教育。而是经历了一个自学成才的艰苦过程。探索沈从文这种独特的人生经历,对读者很有教益。

沈从文生于1902年,4岁时母亲就开始敢他认字,入学之前已经认识了很多字。在私垫和小学读书时,老师所教的东西,远远不能满足他的兴趣,于是他把注意力转移到校门外广阔无边的社会生活。那熙熙攘攘的大街小巷,叮当作响的铁匠铺,挂满各种顾色布匹的染房。屠户的肉案桌,扎冥器的铺子,还有那长满花木的青山,游鱼嬉戏的小河,果实累累的树木……都令他神往。他用自己小小的心灵去拥抱这大千世界的“万汇百物”,不断提出生活中的各种疑问,并尽力去寻求答案,这就是沈从文阅读他心目中的人生社会这本“大书”的开始。

由于家庭的变故,沈从文1917年小学毕业后,便不得不告别了学校和家庭,求亲靠友地在当地一个士著部队挂个名字混碗饭吃。不久,这支部队散了伙,当时的家庭经济彻底败落,他的唯一出路便是参军入伍。从此,沈从文便被卷入了不可知的人生漩涡。正如他所说:“十四岁后在沅水流域上下千里各个地方大约住过六七年,我的‘青年人生教育’恰好在这条水上毕的业。我对于湘西的认识,自然较偏于人事方面,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老幼贵贱、生死衷乐种种状况,我因性之所近,注意较多。”湘西当时是一片既宁静又动乱、既美丽又残酷的土地,沈从文在这里经历了许多痛苦,也学习了一些学校教育中绝对没有的课程。一直到多年以后,当他拿笔写到这个地方的种种事情时,心情还是既激动又痛苦。他觉得故乡的山川风物如此美好,故乡的人民如此勤俭耐劳,地下又蕴藏着丰富的矿产,他对故乡的现状充满了关切与悲悯,对故乡的未来寄予了无限的憧憬和希望。

如果说沈从文在湘西的这段日子是他的主体生命与乡土世界同化的阶段,那么,离开湘西,则意味着他结束了生命的自在状态,步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导致沈从文离开湘西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原因是一些历史知识的浸润使他的精神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芷江任警察所办事员时,他有机会从别人那里借阅了商务印书馆印行的《说部丛刊》、狄更斯的《冰雪因缘》、《滑稽外史》、《贼史》等书。后来又得以接触百来幅宋及明清的旧画、几十件铜器古瓷、一部《四部丛刊》和十来箱书籍、一大批碑帖。不久,又经常听一个姓聂的姨父讲宋元哲学,谈“大乘”、“因明”和“进化论”。对这些历史知识、文学作品和艺术品的学习与欣赏,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于是产生了不安于现状的打算。此时他的生活虽然较为安定,但精神上却觉得异常寂寞。这种苦恼和寂寞的感觉,使他开始对未来怀着一种朦胧的憧憬和向往。促使他离开湘西的第二个原因是“五四”运动的影响。1922年,“五四”运动的影响波及到湘西,当时正在保靖报馆任临时校对的沈从文,从一个进步印刷工人那里看到了《新潮》、《改造》、《创造周报》等新刊物,这些新书刊为沈从文展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和崭新的思想天地,于是他不再看《花间集》,不再写《曹娥碑》,彻底地向新书投了降。新思潮的这种巨大的影响力和征服力,促使他最终选择了离开湘西,去寻求湘西以外的独立自由的世界——到北京去。

初到北京的沈从文,一开始便碰到了两个难题,一是读书无门,二是经济拮据。因为沈从文只有小学学历,所以参加燕大二年制国文班考试时,什么都答不出来,使他无法进入大学学习。幸好当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正大力提倡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学校向所有人开放,这就给无法考入大学的沈从文提供了一个极其难得的学习机会,使他不久便有幸成为北大不注册的旁听生。在北大旁听期间,他聆听了很多名师的讲演,获得了思想方法上的重要启迪。课余时间自读了大量书籍,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疯狂地吮吸着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营养。

沈从文读书多而杂,他所接受的不是某一家、某一流派,或者某一本书的影响,而是综合所读的各种东西,形成一个总体的印象,广采博取,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我们把沈从文读过的书做一下梳理,大致包括如下内容:古典文学方面,他喜欢庄子、屈原、曹植、曹雪芹等人的作品,也喜欢读《史记》、《汉书》、《吕氏春秋》、《聊斋志异》、《今古奇观》、唐诗、宋词等;现代文学方面,他阅读了鲁迅、郁达夫、落华生、朱湘、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冰心、废名等作家的作品;外国文学方面,他喜欢契诃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狄更斯、莫泊桑、乔伊斯等作家的作品和《圣经》。除此之外,他还喜欢佛经故事、民间歌谣等。

至于经济上的拮据,多亏了在北农大读书的一个表弟及其同乡的支持和帮助才得以勉强克服。1924年冬天是沈从文生活最困难的时候,他住在北京的湖南会馆里,没有棉衣,没有火炉,只能用被子裹着身体坐在桌旁写作。但他写出来的稿子,没有一家刊物肯于刊登。他感到实在混不下去了,便不得不大着胆子给当时蜚声文坛的郁达夫写信,倾诉自己的不幸。没想到与他素不相识的郁达夫接到信后竟然亲自来看他。当他看到沈从文在冰冷的屋子里裹着被子写作,惊诧得一时说不出话来,就把自己的毛围巾摘下,拍掉雪花披在他身上。郁达夫还拿出了5块钱请沈从文吃了一顿饭,把找回来的钱都送给了他,这是沈从文终身铭记的感人情景。

1924年底,他的文章开始在《晨报副刊》获得发表的机会。1925年秋,经郁达夫介绍,沈从文与徐志摩相识,他的文章得到徐志摩的赏识和善文推荐。他从这些文化前辈和朋友那里得到了极大的安慰、鼓舞、支持和帮助,增强了奋斗下去的勇气和信心,使他在难以想象的艰难环境里,把在北京的这一段学习坚持下来了。

1928年初沈从文离开北京南下到上海,在友人的帮助下,同胡也频、丁玲一起创办了《红黑》和《人间》两个刊物。后因资金不敷周转而停刊。到1929年底,他已经出版了近20种小说单行本,但出版商千方百计不付版税,没办法,才改到中国公学大学部去教散文。1930年秋,到武汉大学任教。1931年秋到1933年夏,到青岛大学教书。1933年9月,他不但获得了爱情和婚姻上的成功,而且在事业上也出现了新的转机,沈从文应聘担任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编辑,他终于获得了一个较以前安定的生活环境.从此,他把主要精力用于组稿、审稿、发稿和扶檀青年作家上,同时坚持自己的创作。1931年至1937年间,他以巨大创作热情写作并出版了二十多部小说、散文和作家评论集,并获得社会上的广泛赞誊。

沈从文的自学成才之路,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也许是个特例。这不仅表现为一个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青年.“因缘时会”,最终成为一个事誊中外的著名作家,而且还由于他的作品使湘西这个偏处一隅的少数民族文化得以呈现给世界。

这本散文选,多数篇什选自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的散文创作。其中写作并出版于30年代的《从文自传》、《湘西散记》,《湘西》是他的散文代表作。《从文自传》记叙作者离开湘西以前20年的生命的历程。《湘西散记》记叙作者1934年冬返乡探母途中的见闻。《湘西》是作者1938年取道湘西去云南时所作。主要介绍了湘西的景物、物产、风土、民情。后两部作品内容密切相关,互为表里,蕴含着作者对湘西人民生活的关切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集中反映了沈从文对人生现实的独特认识。体现了沈从文散文艺术的独特体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