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建华等著的《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分为上、下两编,分别对前后两个10年进行讨论。上编集中讨论20年代的美国社会、文化思潮;下编以后一个10年为主。这样的讨论不完全以时间为界。我们将充分顾及事件的前因后果,观念的形成变迁,文学运动的兴衰起落,作家的造就发展,在整体框架中观察局部细节,而不把二三十年代从美国文学史中割裂开来,也不把一次连接两个10年的文学繁荣期拦腰切断。上、下编的第一章分别为“20年代的美国文化思潮与文学概观”和“30年代的美国文化思潮与文学概观”,分别是两个10年的综述,希望提供粗线条的大背景。后面的章节比较集中地讨论具体的方面或具体的作家。
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是一个“文化沸腾”时期。这短短的二十年涵盖了美国文学中最丰富的部分,文坛上大匠如群,佳作叠出。七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此期间发表了他们的主要作品:作家刘易斯、赛珍珠、福克纳、海明威、期坦贝克,剧作家奥尼尔和诗人T.S.艾略特。正是这些文学家,以及许许多多与他们一起活跃于二三十年代美国文坛的作家和诗人,如费茨杰拉德、安德森、庞德、弗洛斯特、多斯·帕索斯、法雷尔等,引导着美国文学走向真正的成熟和真正的繁荣,共同抒写了这一美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主要章节。
虞建华等著的《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是一部专注于这一非常时期美国文学的断代史论著,视角新颖,内容详昼,对促成这一时期美国文学繁荣的社会意识和文化思潮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在此基础上美国文学的演变过程、艺术特征、文化特性和美学价值作了全面而又系统的介绍与阐释,并对这个迅速变迁和文学实验的时代中涌现出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学作品,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以便我们能从文学创造性地再现的故事中,更深刻地了解现代社会到来时发生在美国的一场社会巨变、文化巨变和认识巨变。
前言
上编
第一章 20年代的关国文化思潮与文学概观
第一节 进入“爵士时代”
第二节 树起批判的靶子:清教主义
第三节 一个巨大的悖论
第四节 中西部的象征
第五节 弗洛伊德与文学
第六节 鲜花盛开在荒原上
第二章 科学思维、传统文化和权力政治——美国20年代几宗“非常事件”的文化阐释
第一节 新与旧的激情碰撞
第二节 科学与宗教:关于斯哥普斯审判
第三节 道德与文化:关于禁酒令
第四节 政治与法律:关于萨科一凡泽蒂事件
第五节 文化处境和文学形态
第三章 从纽约格林尼治村到巴黎左岸——关于“迷惘的一代”作家自我流放的问题
第一节 流放:一道文学景观
第二节 格林尼治村的文化表态
第三节 关于“战争幻灭”
第四节 关于“文化朝圣”
第五节 排斥力与吸引力
第六节 艺术理想和艺术成就
第四章 前辈的辉煌:“老人帮”的社会批判——华顿、凯瑟和德莱塞
第一节 老一代:被“抛弃”的样板
第二节 伊迪丝·华顿:回归天真的时代
第三节 维拉·凯瑟:拓荒者的土地
第四节 西奥多·德莱塞:再现美国的悲剧
第五章 哀其不幸:乡镇的失落——舍伍德·安德森的小说人物与创作艺术
第一节 一代作家的父亲
第二节 工业化与乡镇的瓦解
第三节 扭曲的人性:畸人群像
第四节 浓缩人生的一瞬间
第六章 乡村“病毒”和城市“病人”——辛克莱·刘易斯的文学历程和小说评述
第一节 起起落落的文学声誉
第二节 《大街》和美国乡镇
第三节 《巴比特》和城市商人
第四节 神圣使命:《阿罗史密斯》和《埃尔默·甘特利》
第五节 批评与批评的回答
第六节 批评新方向和当代刘易斯研究
第七章 青年文化与青年人的声音
第八章 荒原歌手:现代主义诗歌与文体实验——拉兹拉·庞德、T.S.艾略特和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第九章 乡土意象与诗歌玄理——罗宾逊、弗洛斯特和其他诗人
第十章 新主角与新台词——尤金·奥尼尔和美国戏剧的兴起
下编
第十一章 30年代的美国文化思潮与文学概观
第十二章 从现代主义到激进主义:对峙与姻联
第十三章 移民潮、左翼政治与贫民故事
第十四章 多斯·帕索斯的激进之路和《美国》三部曲
第十五章 年轻的抗议者和自然主义的复活——詹姆斯·法雷尔和左翼文坛“三剑客”
第十六章 危机中的希望:求存与求索之路——约翰·斯坦贝克尔“大萧条的史诗”
第十七章 南方历史与南方传奇——威廉·福克纳对美国南方的艺术再现
第十八章 黑人的声音:哈莱姆文艺复兴
第十九章 赛珍珠和她的东方故事
第二十章 逃亡派诗歌运动、重农主义和新批评
附录
附录一 主要人名汉英对照
附录二 引述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