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来比较快(停止炫耀你的忙碌)》由玛丽亚·诺瓦著,内容介绍:放慢速度的20个方法——献给庸庸碌碌、急急忙忙、不知为谁而活的你。我们凡事匆忙,灵魂却正在失丧。这种匆忙是否合理?这种现状如何才能喊停?我们现在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现在所做的是我们真正所希望的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慢慢来比较快(停止炫耀你的忙碌)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西班牙)玛丽亚·诺瓦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慢慢来比较快(停止炫耀你的忙碌)》由玛丽亚·诺瓦著,内容介绍:放慢速度的20个方法——献给庸庸碌碌、急急忙忙、不知为谁而活的你。我们凡事匆忙,灵魂却正在失丧。这种匆忙是否合理?这种现状如何才能喊停?我们现在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现在所做的是我们真正所希望的吗? 内容推荐 《慢慢来比较快(停止炫耀你的忙碌)》由玛丽亚·诺瓦著,分享了20个放慢速度的方法,你会发现匆忙是世上最严重的疾病,焦虑是你生命中的暴君。万物都以微小步伐静默生长。字里行间,从时间简史到慢城生活,你会发现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人生只是我们余下的时间而已。在遥远的古罗马,奥古斯都大帝曾在钱币上铸刻“慢些匆忙”。如今,这些珍贵的警示早已消逝在匆忙之中,人们忙于奔跑,去这里,去那里。所以,停止炫耀你的忙碌!从“慢些匆忙”到“告别匆忙”,从“从容不迫”到“懂慢的人”。 《慢慢来比较快(停止炫耀你的忙碌)》适合大众阅读。 目录 前言:人生只是我们余下的时间 第1部分 从“慢些匆忙”到“告别匆忙” 时间简史3为时机腾出时间 停止炫耀你的忙碌 我们能否重置时间 匆忙是世界上最严重的疾病 你生命中的暴君 万物都以微小步伐生长 得力在于平静安稳 懂得慢,懂得爱 第二部分 从“从容不迫”到“懂慢的人” 时间银行95“慢食运动” 每一天,我们拥有三个机会 居于慢城,重获幸福 内在充实优于外在增长 每天清晨,数算你的幸福 有益于孩子的,有益于所有人 从“从容不迫”到“懂慢的人” 后记 慢与美 相关资讯 试读章节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图书日,是为纪念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1616年逝世而设立的。众所周知,莎士比亚也是在这一天去世的,真是巧得很!但是这并不一定准确,因为在当时,各地区并未使用相同的纪年工具,比如那时西班牙使用的是格里高利历,而英国则使用罗马儒略历。所以这种巧合并不存在,因为在我们杰出的米格尔先生(塞万提斯)去世10天后,这位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才撒手人寰。 如果你认为时间是一个固定结构,并且以这种形态贯穿历史,那么你就错了。举例来说,希腊人认为时间是周期循环的;然而,源于“应许之地”的概念,犹太人认为时间是线性的,以未来发生的事为里程碑。 历史上的纪年方式有阳历、阴历,或两者结合。埃及人最先用一天24小时计时,后经罗马人加以巩固发展。我们所知道的一周7天是源于《圣经·创世记》中上帝创造世界的描述,这7天的名称则来源于罗马历。而一年的12个月最初是由巴比伦人使用的。 所以我们不能将时间看作是一成不变的,纵观历史,时间没有规律可言,相反,时间却以很多种方式与文化融合。同样,我们的个人时间虽然与社会历史时间或宇宙时问相关,但却完全不同。 几千年来,乡村(包括现今一些保持原始文明的地区)的人们始终根据大自然的时间规律来生活:白目黑夜,四季轮回,月亮阴晴圆缺。他们认为时间是周而复始的,那是大地的惯例,重复而有节奏,每个人、每代人所遵行的:播种、成熟、收割,再播种……人们以事件标记时间:孩子出生,节日庆祝,收获庄稼等等。 中世纪时的城市也是如此,工匠们以中午为分界,把一天分为上午和下午,并非按小时工作。对于集体行为的工作,甚至没有时间限制。比如,天主教堂通常要经历几个世纪才能建成,它们的设计者往往见不到自己的作品。 文艺复兴时期,对个体和新事物的推崇使人类在时间观念方面发生了改变。但是直到近代,17世纪之后,时间才第一次与生产活动紧密联结,获得经济价值;此时,中世纪人们奉行的多元化节奏和工作模式在工厂生产中是行不通的。 加尔文教派,或者说整个新教,认为人应当产出价值,这与当时基于时间的新价值观密切相关。在欧洲,先前的“存在文明”逐渐被“行为文明”所取代。一种新的理念,不论是在宗教还是其他领域都获得了肯定,即:工作最能赋予人尊严,只有通过工作,个人才能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需要一种苦行僧主义的牺牲。 久而久之,这种充斥在工厂中的理念渐渐渗透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工业革命使人们对时间的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人们不遗余力地将其与新环境融合(在西方尤为成功):工作不再依赖天气状况,工厂里的电力照明使工作开始依照时间表进行,工人一年到头进行着长时间规律性的劳动……继而,这种工业时间表不可避免地侵蚀着家庭生活、群体文化,最终主宰了一切。 这也是为什么以芒福德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关于现代文明的产生,时钟的作用并不亚于蒸汽机。作为计量时间的工具,时钟仿佛一位永久居民,扎根在了工厂和车间,控制着工作、休息等活动时间。 这种效应产生的结果一直延续到今天,生产时间一次性地取代了人类生物周期,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然而,我们的生物钟调节着机体的运转,白天黑夜的周期、体温、血压,等等。科学家把人体每天24小时的新陈代谢、内分泌作用及睡眠等规律叫作生理节律,当然也有更快和更慢的生理节律。快的节律一天会发生好几次,而慢的节律则像女性的月经周期。 这些生物周期是由某位管理生产活动的人来决定的吗?略有常识的人都会说,当然不是,而且完全不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工作要求员工上夜班,或者去很远(时差大)的地方出差,这让我们的身体失调,甚至有时只有几个小时来调节。更甚者,有些人的上班时间极不固定——有时白天,有时夜晚,这更使得回归正常作息难上加难。 人类发明了机器,自己最终却成了机器。工厂、企业是人类的杰作,比起人类自身的时间节律更加受宠。所有这些却埋下病患的种子,一些疾病,例如精神紧张或所谓的“经脉病”,通常都是由生物钟失调造成的。 如果把这些现象综合起来考虑,我们也许不能改变它们,但知悉现实是改变的第一步。如果我们能够看到自己正陷入泥沼,那么,不论是个人还是团体,我们都可以开始做一些微小的改变使我们更靠近我们原本的频段。 大自然是位良师,仿生学就是人类借鉴大自然的现象并将其应用到生活中的一门学科。这种研究方法提醒我们去了解和思考破坏人体生物钟的代价,因为,我们不能忘记——人类,也是自然的一员。 当然,经验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的时间都具有同样的价值。相比上班路上堵车的半个小时,听马勒(或者你最喜欢的作曲家)的音乐则会带来健康效应和幸福感。或许,问题的解决方案,就像一本畅销书的题目所写到的,“多些马勒,少些抑郁药片”……根本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愿意顺其自然。 如果你愿意,第一步,便是——告别匆忙。 P4-11 序言 前言 人生只是我们余下的时间.身处作家这个行当,我们都深知自己并非书的建筑师。相反,是书找到我们,“述说自己”。那些想法和句子,令我们惊喜不断。 我最近便有这样的经历:一本书已经在我的脑海中形成,它在讲述自己。而我所做的,只是给它一点儿时间和安宁罢了。这本书不仅涉及我个人的想法和兴趣所在,还包含许多人试图改变的努力和目睹创新的经历,这一切都指向一种新的时间文化,一种对“慢”的彰显。 我有幸认识几位这样的同事和朋友,他们正在不遗余力地朝着一个方向努力:远离压力、放慢步调、关注个人生活对自然的影响。 几年前,我们共同建立了一个名为ECOARTE的项目团体,我们共同成长,分享重置时间的经历;在这个追求“改变”的旅程中,彼此支持。我将在本书的结尾处进一步探讨这个团体,但是在此,我想说,正是这条探索之路,使我得以完成这本作品,提出“改变”的可能——一个对他人和对我自己同样重要的问题。 为何要在此时此地谈及“慢”呢?因为我们的灵魂正在丧失。灵魂本是从容不迫的,然而现在却沉没于匆忙的社会之中,只因我们凡事匆忙—赶着工作,赶着消费,赶着去这儿去那儿—这个社会正在把我们带向这样的境地:天然的居住环境被破坏殆尽,气候变化等生态问题日益恶化,生活的步调毫无乐趣,还带来了紧张与焦虑这些“社会性疾病”。 这种匆忙是否合理?这种现状如何产生和谐?在接下来的篇章中,我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汇集一些“改变”的经验,从个人、团体、城市到组织,看看他们是如何放慢速度,转而采取一种适当的步调。他们已经证明,快乐也是一个时间问题,与我们如何管理自己的时日—无法保存且不停流逝的宝藏—大有关系。 人生是由时间构成。正如卡瓦列罗·博纳尔德所说:“人生只是我们余下的时间而已。”然而,我们需要谨记,时间在改变,对时间的运用可以反映一个人与时俱进的能力。不接受改变,就好像是要求时间停顿,只是徒劳。唯有接受改变并视之为机遇,才可以把它用在对的地方。人生的变化不可避免,如果学校能够帮助我们从理性和感性上认识到这一点,并懂得如何利用时间处理这些变化,倒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我的初衷,是将这本书写给生活在这个不平等的世界之中那些工业化国家的人。对我们来说,唯有到自己患病年老,或遭逢人生的剧变,才开始懂得时间的宝贵。也只有到那时,我们才会调整视角,明白人生真正的要务。但等到我们终于了解时间的价值,通常都为时已晚。 忙碌与竞争的问题常常与我们的生活与浪费习惯有关。我们浪费食物,浪费能源,浪费水……那么,浪费时间又算什么?而这正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因为这还关系到一个更重要的层面,即以生态平衡与社会公平为前提,追求人类真正的福祉。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虽不一定能保证结果,但从改变个人做起,通过宣传,达成重要的社会改变,不失为一条可行之道。 当然,我深知接下来所谈的内容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和建议,然而最终的目的却是要解决人类共同的问题,一个将影响到人类整体生活方式的问题。在另一本书中,我曾就这个主题的社会和环境维度进行讨论,但我相信,新的时间文化对个人的启示也值得一谈,因为个人的改变是社会体系的断点,同时又仿佛一条“安全带”,避免我们随波逐流。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我提出了一些有关时间的想法以及运用时间的问题。当然,这些想法不是凭空得来,是观察与探究的结果,也来自于我的经验。第二部分,则是追求改变的真实故事,一些身体力行的榜样。对他们来说,“慢”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一个参照。一切的努力是为追求更优质的生活,以更负责的态度面对环境问题,也是要享受当今社会得之不易的内在平安。 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两个部分—理论与实际—乃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之间的界限实属多余。大体上来说,这些想法来自现实人生的阅历;至于阅历,则是对人生追求的领悟,是一种直觉的反思,激励我们面对人生并融入其中。 我要感谢那些曾帮助我校对手稿、提供建议的人,他们的帮助无疑使本作品锦上添花。我要感谢基尔摩和艾琳,尤兰达、阿尔伯特、弗朗西斯科、安娜·弗兰克、玛丽亚·安赫莱斯、安娜·艾特尼克、卡罗斯、贝戈尼亚、塞尔萨、玛丽亚·乔斯、安娜·卡斯特罗。他们的慷慨相助和在时间上的奉献对我来说胜过任何礼物。 接下来,我要表达最后一个希望:亲爱的读者,希望本书能够有助于你重置自己的时间,并发现自己曾经丧失了多少光阴,从而造福自己并贡献社会。我无权向你提出任何建议,因为我自己也只是这段路程的旅客。但我确实已经明白(这绝不是小事),我已经踏上了一条道路,可以走得更久更远,为了自然,也为了自己的探索之心。玛丽亚·诺瓦 写于博苏埃洛·德阿拉贡(马德里) 2008年夏 后记 后记 慢与美 书写生命的诗歌,从小事起始。——F·尼采 据说哲学家蒙田曾这样警示他的朋友:“舞蹈时舞蹈,进食时进食。”他的话简单而富有哲理,用来呼应“慢”的主题尤为恰当。蒙田告诉我们,应当关注现在,享受此刻;三心二意,只会带来思想的混乱。 然而,关注现在或许还不全面。我们应当效仿大自然,在自身的持续变化中,借鉴物理学家和思想家迪帕克·乔布拉博士的“最省力法则”—他建议我们将“最小脉冲,最大效应”的原则作为一种日常训练,从而获得时间和幸福。 我们花费生命,试图控制一切。我们陷入自己计划的后果中,无法自拔。做更多事,拥有更多财富,拥有更多头衔,这些欲望像敌人一样追赶我们前行。我们不遗余力地与职业中的障碍抗争,浪费了许多精力。一切都因为我们不能以一颗冷静的心允许它们顺其自然,平心静气、幽默感就是被这一切匆忙剥夺的心态。 以慢慢的节奏度过一生,以恰当的速度追逐目标,我们需要常常练习见可见之物,亦见隐藏之事的艺术。那么,隐藏之事是什么呢?就是一切被市场、被激烈竞争以及被“抛弃”文化等所遮盖的,连接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周期纽带。它盘旋和颤抖于意念之中,使我们得以用心交流,节制选择的动力。隐藏之事是支配生活的价值和情绪,它是艺术,是孩子眼中的疑问…… 炼金师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灵魂存在于耐心之中。他们认为一切匆忙来自于魔鬼。孕育耐心,才能看见隐藏之事,因为耐心是享受美的基础。我们寻找美,发现美,而首先,我们需要花时间停下来,去看,去听,甚至撇开一切剥夺时间和精力的障碍。道家学说认为,平衡好比风中芦苇,从不折断,身处风暴,却能随时弯曲。 常常,美存在于不作为之中。生产、购买或销售的风气充斥着当今的文化,唯有闲适的态度能使我们回归儿时的天真,玩耍单单是为了玩耍,只为享受其中的快乐。当然,生活不仅仅是玩耍,我们长大后会肩负许多责任,然而,即便如此,仍然不要忘记我们是自由玩耍的存在。在必要的时候远离责任,留给梦想一席之地。 慢之美也关乎礼节。匆忙使我们对家人和密友疏于礼节,我们忘记了“寻求许可和敲门”的常识。然而,礼节的效应具有延伸性。它同样修饰了他人的行为,生活变得更加愉快。它建立了另一种步调,另一个通往幸福的指引。 不幸的是,这些有关爱与尊重的小礼节,却正在被匆忙的比画,手机短信,以及冰箱上写有“里面放着意大利面晚餐”的便条所取代。不知不觉中,人在关系中的作用越发淡薄,关系正在失去魅力,逐渐枯萎,缩减成惯例式的匆忙对话。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每当我们开始反对潮流,开始将时间给予真正重要的人和事时(与孩子、伴侣、朋友、父母、大自然的关系,一切有关爱与被爱的事物),美便开始充满生活,与我们共舞。快乐也如约而至,询问我们如何支配时间,关心他人,关心自己。音乐催促我们聆听,在其中,我们也成为音乐,因为音乐就是心灵的一部分。话语则是沟通的奇迹,它邀我们敞开心扉,告诉朋友他们的重要或讲述一天的经历。当我们顺其自然,当我们甘做器皿,当我们回归开阔的空间,当我们多加用心思考而非冰冷地计算,诗歌也将油然而生。正如伟大的荷尔德林所说,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以一种恰到好处的步调,这便是美的所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