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当中国称霸海上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美国)李露晔著//邱仲麟译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600年前,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奇迹,也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谜--为什么一个刑余之人会被皇帝任命下西洋?他的航海究竟是怎样的波澜壮阔,最远又到了哪里?为什么东方千年的航海传统突然达到辉煌的高峰,又突然结束?……本书把这次有遗憾与惋惜,有骄傲与荣耀,有哀叹与失望,有豪情与辉煌的远航呈现给你。

内容推荐

郑和于1405—1433年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其船队规模之大、航行里程之长、出访国家之多,可谓空前绝后。

作者对中国浩瀚历史里这段生气蓬勃的历史,以迷人和前所未有的眼光,将焦点放在中国这支称霸半个世界的海上实力的兴起,以及缺乏冒险精神的明朝皇帝在15世纪末突然地停止了远航,使中国陷入与其他世界悬绝的境地。

本书引用许多目击者的记述,明代官方史料及非洲、阿拉伯、印度方面的资料,有些资料还是首次被翻译出来的。本书是一本文字优美和极富吸引力的著作,以新的视野探寻这个兴盛的伟大文明在历史和文化上的脉络,也是迄今为止对明代这段历史的最完整的写照。

目录

历史之弦也可以这样拨响  万明

楔子:穿着丝绸的魅影/1

第一章 夷人们/1

第二章 儒者与好奇心/17

第三章 俘虏与王子/47

第四章 宝船/72

第五章 目的地:古里/87

第六章 奇异的国度:满刺加和锡兰/112

第七章 天朝的使臣/134

第八章 神兽的瑞现/153

第九章 紫禁城大火/178

第十章 最后的航行/193

第十一章 苏丹的新娘/216

结语:一支被唤作白吉尼的民族/231

志谢/244

试读章节

在5万年前最后一个冰河期的高峰,亚洲的大陆架(原编者按:指位于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带)裸露,使中国内地与台湾岛,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婆罗洲、爪哇相连在一起。学者认为,夷族的先人就是由中国中部的高地迁徙至大陆架的广阔海岸线的。他们利用竹筏跨越当时不过是35到40英里宽的狭窄水道,从爪哇到苏拉威西(Sulawesi)岛,再迁移至新几内亚,最后到达澳洲,他们的子孙就定居在这个广大内海的海岸边。①

一般相信,这些移民是世界上第一支“船民”,也就是第一支跨越水域而定居在新土地上的人群。克里特岛一直到大约公元前8000年才有陆地的希腊人前来殖民,比澳洲晚了4万年以上。

虽然澳洲的内海很早就干涸了,地质学家却在1960年代后期探测威兰卓湖(Willandra Lakes)的古沙丘时,偶然发现澳洲目前为止最古老的居民遗骨,虽然这些遗骨在流沙中只出现了短短的一天。在此之后,地质学家确认在环绕新南威尔士(New SouthWales)西部的古海床之中,有数以百计的居民遗址曾经存在,也就是说曾有一个超过30万人的族群在那里繁荣兴盛。科学家们在检验威兰卓湖人的颅骨时发现:他们跟距离当地北方数千英里的中国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人类的头骨极为类似。两者都是瘦而纤细,各方面都长得像现代人。因此,有人开始怀疑这两个远距离部族之间的关联性。最近的基因学研究证实:事实上土生土长的美拉尼西亚人、澳洲人和新几内亚人主要都是东南亚人的后代,而且,尽管外表与非洲人较类似,但他们和东南亚人的基因关系远比非洲人还要密切。①

就在南亚人迁移到印度尼西亚和澳洲的时候,长江以北的亚洲人越过当时是陆地的白令海峡,迁移到阿拉斯加和美洲其他地区。长江本身流向戏剧性的变更,造就了这两次早期的移民潮。虽然这个问题还没有被广泛地研究,但某些地质学家相信,在最后一个冰河期的某段时间,大陆板块碰撞,创造了喜马拉雅山,同时云贵高原上也出现了大断层,迫使长江从源头的青藏高原往东顺流入南中国海(译按:应为东海),而不再是循着原本向南流入东京湾(即北部湾)的路径奔流。②这种流向的转变,就像密西西比河曾经突然转向流人大西洋,而不再流入原本的墨西哥湾一样。这种地质上的剧变,确实破坏了中国中部的生活形态,促使先民出外寻求安定的环境和粮食的来源,就像南亚人的情况一样,跨过未知的海洋向外冒险。

P2-3

序言

历史之弦也可以这样拨响

万明

1997年我到美国访问时,见到了摆在书店琳琅满目书架上的这本书,它有一个醒目的书名:When China Ruled the Seas:the Trea—sure Fleet of the Dragon Throne(1405—1433),也许是出自一种职业上的偏好,当时我就把它买了下来。然而,却应了那种自己的书可随时阅读的心理,几年来并没有认真地读它。现在,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美意,出版台湾省徐泓教授审订、邱仲麟先生翻译的中译本,书名直译为“当中国称霸海上”,这样可以使更多的中国读者读到此书,是一件好事。由此,也促使我好好把它阅读一遍,在此谨将读后感想略述一二。

1988年秋天,一位美国女作家到英国剑桥大学访问了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从那时起,她就开始潜心收集资料和研究郑和与他的船队。经过六年的辛勤播种和耕耘,1994年她的书出版了。这就是这本书的来历。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美国明史学会第一任会长范德(Edward L.Farmer)在上个世纪末介绍美国明史研究新趋向时说,从世界史眼光来研究是英语世界明史研究的趋向,而关于郑和,应该由专业研究者做的工作,由一位作家完成了,她获得了很大成功。

使郑和下西洋的伟大业绩能够在世界上更大的范围传播,让郑和成为一个世界热门话题,我们应该感谢李露晔女士(Louis。Levathes)的加盟。这位曾为《美国地理杂志》撰稿长达十年,并且还为美国《时代周刊》、《华盛顿邮报》等著名报刊撰文的作家,以她的生花妙笔,为世界广大读者展现了郑和事迹及其时代。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人眼帘的是“楔子”那诱人的题目:“穿着丝绸的魅影”。作者的叙述开始于东非马林迪的小镇,把我们带人海上郑和船队帆樯如云、遮天蔽日的场景之中,展现了郑和船队的庞大规模和雄壮风姿,衬托出那惊天动地不同凡响之处。她的极富视觉性的描述,再加上一幅别具一格的中西船型比较图,形象地表现出了当时中国在海上的优势,给人们一种极为深刻的印象。

全书分为十一章,通过表面看似散乱的迷人标题,作者引导读者实际上按照时间的序列前行。第一章“夷人们”,作者从早期人类生存地理环境和移民谈起,追溯了远古的航海传统;第二章“儒者与好奇心”,叙述儒家的影响,特别是抑制商业和对外人的疑虑在明朝以前的影响;第三章“俘虏与王子”,讲述郑和的身世;第四章“宝船”,专门论述明朝造船和郑和船队的组成;第五章“目的地:古里”主要叙述了郑和的第一、二次远航;第六章“奇异的国度:满刺加和锡兰”,描述了郑和第三次航海及其后发生的事情;第七章“天朝的使臣”,铺叙了明朝在陆上与中亚等地的关系;第八章“神兽的瑞现”,述及第四、第五、第六次远航;第九章“紫禁城大火”说的是从火灾目击者的描述到北征故去的明成祖;第十章“最后的航行”,文如其题,叙述了郑和的第七次远航;第十一章“苏丹的新娘”,从满刺加王国动人的传说故事开始,讲述郑和在海外的影响。最后,还有结语“一支被唤作白吉尼的民族”,作者在这里描绘了澳大利亚“白吉尼人”和肯尼亚“瓦尚嘎人”,他们与中国人雾里看花似的联系,构成了种种悬念,使人掩卷仍回味无穷。

郑和是世界的郑和。这本书再次提示我们。

美国迈阿密大学德雷尔教授(Edward L.Dreyer)在此书出版不久,就于《亚洲研究杂志》(Feb 1995.Vol.54,Iss.I;pg.198)发表了简介和评论。作为多年从事明史研究的历史学教授,他指出:以明代航海作为广泛探讨中国海军和中国对外关系的中心,李露哗女士的关注点是海军史,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说明关于郑和航行资料方面,作者用的主要是第二手的,广泛地援引了J.V.G.米尔斯权威性的《瀛涯胜览译注》,而中文资料方面则绝大部分依靠翻译者。他说对于郑和研究这个迷人的主题,作者写了一部有益的导言,他希望对中国史好奇的读者们广泛阅读。他的愿望实现了,这部书出版以后在西方世界(北美和西欧)引起了相当的关注,使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了郑和。

我们知道此书不是一位专业历史研究者所撰写的,她引用的历史资料也大都是第二手的。但是,作者采用了西方史学一向重视的实地调查方法,视角新颖,文笔流畅,形成了特色,很有可读性。同时,也给我们许多启示,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过去忽视的方面。

在此,我们还应该感谢审订者和译者。此书中译本的审订者徐泓教授,是著名的明史专家;译者邱仲麟先生是他的高足,历史学博士,现为淡江大学副教授。译本忠实原作,译者以行云流水似的文笔,尽量使我们如读原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译注尽量弥补了原作者为非专业人士所出现的不少对于史实引证的失误。有赖于此,读者才可以读到现在这本既有文采又展现了郑和伟大业绩的著作。

现在我们来谈谈这本书的主旨。此书的核心,也就是书名所示的“当中国称霸海上”。这个题目相当吸引人,按照今天的话兑,足以吸引全世界人的眼球,无疑这是此书获得成功的因素之一。我想说的是,它也清楚地说明了作者是从典型的西方观念来看郑和的。作者在“楔子”中明确说明:“本书将探讨中国明代如阿成为海上的强权,又为什么在宝船范围广阔的远征之后,有系统地自我摧毁本身强大的海军,而失去了原来超越欧洲的科技优势。整个问题的核心在于:中国如何看待自己以及自己在世界中的地位——这个问题至今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我们不能不说,这很容易误导人们以现代西方观念来看待那段历史,这是应该加以说明的。第一,明朝中国人在海上曾经辉煌,处于世界的前列,这是一个历史事实,但是中国没有成为“海上的强权”,郑和船队起着维护“海道清宁”的作用。第二,“称霸”是典型的西方话语,明朝人观念中不存在今天西方所说的“称霸”。虽然由于海上经历带有冒险性质,所以郑和船队以军士为主,然而,远航不是一种军事称霸性质的行为。第三,远航以后,明朝官方朝贡贸易衰落,私人海上贸易兴起,移民南洋形成热潮,中外贸易网络建构起来,直至西方东来,中国海上力量也并没有就此落后于西方,时至明清之际的郑成功,仍是一个绝好的例证。

对于郑和航海,几百年来,中外议论纷纷,看法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古往今来,中外盛赞下西洋远航,却又几乎都为它的戛然停止惊奇而扼腕,进而对远航停止原因进行了种种探索。作者在书中又一次提出了这个既旧弥新的问题:中国人为什么在航海发展到顶峰时不再前行,而是退后了?对此,作者在书中总结了如下几点:宦官与朝臣之间的政治纷争;一连串经济因素,造成困难;英宗被俘后,蒙古威胁造成的北边防守问题;人的思想从冒险思维方式的撤退。这些解答说明了部分事实,然而历史的发展是复杂的,这些还不足以回答。早在十年前,我们已将郑和研究与社会史研究结合,试图从郑和远航与明中叶社会变迁的关系来全面考察郑和远航的历史作用。一言以蔽之,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两极效应,并尝试从六个方面展开论证:朝贡贸易的衰落与私人海外贸易的兴起;官营手工业的衰落与民间手工业的兴起;大明宝钞的衰落与“朝野率皆用银”的出现;社会整合程度的下降与移民海外热潮的兴起;政治的趋于腐败与奢侈之风的兴起;正统理学(重本抑末思想)的没落和新思想(发展民间海外贸易)的诞生(以丘浚和陈献章为例)。最近几年来我们进行的白银货币研究进一步表明,明代中国社会发生变迁,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加速,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发展的转折点发生在成化、弘治年间,而成化、弘治年间也正是私人海外贸易兴盛的时期。郑和下西洋开始后,大量胡椒、苏木的输入“充溢库市”,明朝以此折赏和折俸,特别是折成文武官员、军士人等的俸禄,一直到成化七年(1471)才用完,持续半个世纪之久。朝廷以此作为货币代用品以解救钞法败坏的危机和货币政策的失败,时人评价是“不扰中国之民,而得外邦之助”。而当时反对朝廷抑商和开海禁的建议也已直达宫廷。伴随白银货币化,市场扩大发展,中国海外贸易从向西转而向东,刺激了日本和美洲银矿的大开发。由于国内不断增加的白银巨大需求,拉动了外银的大量流入,最终把中国与世界连接了起来,中国为一个整体世界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翻开人类文明史,有一点是清楚的:人类文明交往的根本愿望是物质需求。这种观点用于古代,不是什么后见之明。古代东方向西方的寻求,西方向东方的探索,都有着物质需求的因素,可以认为文明之间的对话,首先是物质需求形成的对话。可是,当我们放眼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却发现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对外交往模式,也就是外交模式,体现在海路交往上,具有两种不同的航海模式:中国的和平发展方式和西方的暴力掠夺方式。明朝初年统治者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可以更多地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去探求和诠释。

一般来说,对于明朝的看法,评价一直是不高的。影响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明初大力发展农业和实行海禁政策,还有专制皇权的强化。于是大多数人把明朝与保守联系起来。的确,上述都是事实。然而,人们却往往遗漏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明朝初年陆上和海上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次数出现的外交使团。郑和七下西洋正是一个缩影。那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中国人走出国门的时代,当然是与中国强盛的国力和极其辉煌的走在世界前列的科技水平相联系。我一直不能忘记陈高华先生告诉我的一件事。一次,他在国际会议上遇到一位外国学者,当谈起丝绸之路时,那位外国学者说丝绸之路主要是外国人来中国之路,而没有多少中国人从这条路到外国去。想一想,他说得有道理,事实确乎如此。但是我们可以说,到了明朝初年,这种说法不能成立了,例证就是郑和。

我们不能忘记,一个整体的世界是从海上形成的。由中国郑和开始的海洋世纪,包含了东西方向海洋的开拓历程,正是这种东西方向海洋的不断探索,最终使人类汇合在一个整体世界之中。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陆上丝绸之路向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转折由此发生,沿着郑和开通的海道,大批中国人从此走出了国门。无独有偶,15世纪末,西方葡萄牙人达·伽马航海东来,他的登陆地正是郑和七下西洋每次必到的印度卡利卡特,东西方在这里汇合,一个人类新纪元由此开端。就此意义而言,郑和远航是古代传统的一次历史性总结,同时,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都是一个里程碑。但是,中国在明代那个极其辉煌的海上时代,没有称霸;在今天也将和平崛起,仍然不会称霸。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