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社会意义深远的企业传奇,这是中国信息产业的坎坷发展之路,这是一部中国经济二十年的发展史。本书对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企业——联想20年的历史进行了全面揭密。联想二十年,可谓九死一生,第一笔生意就被人骗了,差点胎死腹中;倪光南和柳传志之争,也差点断送了联想……作者以其“正史”的笔法揭密了联想诸多的陈年往事,除了解读联想成功的秘密、解密联想企业管理内幕,更是将笔触深入到联想的内部人事矛盾,如备受注目的“柳倪之争”,以及联想对IBM这一“蛇吞象”惊世之举的细节披露。本书对联想历史上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对于联想人和一切正在追寻自己的中国梦的企业家都是宝贵的财富。
本书对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企业——联想20年的历史进行了全面揭密。诸多广受瞩目的人物和事件的真相终于大白。“柳倪之争”等一系列人事争端实情如何?先后有数位中层管理者被送交司法机关,联想怎样克服“派系斗争”?在国有企业改制纷纷折戟的情况下,联想改制成功了,秘笈何在?转轨时期,柳传志等人如何把握联想的命运?用1 2.5亿美金并购旧M的PC业务,联想要的是什么?如此种种,这本书都给予了真实、大胆的呈现。
作家凌志军在对联想进行了长时间的实地采访后,以史学家的深邃目光、思想家的批判意识和文学家的灵动文笔著就了这本融恢宏的气势、深刻的思想和迷人的情节为一体的大书。它不只是一个人和一个企业的历史,也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的历史。在这本书里,读者既可以感受到一个中国企业20年的坎坷历程和生存智慧,也可以体会到中国社会20年的沧桑巨变。
空气稀薄,大家都睡着。你最先醒了,感到窒息,有一种临死前的恐惧,却发现四围都是铁壁,捶打不开。
——柳传志
2004年6月22日那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见证了这家公司的又—个雄心。在京城西郊香山脚下一座庭院中,柳传志与一位朋友的闲谈不断地被电话铃声打断。他本想为自己争取一天清静的时间,可是不成,因为就在5公里之外的地方,一项巨大的收购计划已进入最后阶段。联想集团试图将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全球个人计算机业务收归帐下,公司的高级副总裁马雪征不断地将谈判桌上的进展向他报告,双方的谈判人员正在1l亿美元和15亿美元之间讨价还价。
“真是抱歉,又把咱们的清静打断了,”柳对朋友说,“没办法,这是公司现在的头等大事。”他的眼睛深处放射出动人的光彩,与其说是歉意,不如说是激昂。
这项中国商业史上空前规模的收购行动显然已超越公司本身,而拥有更加广大深厚的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的西方公司吞咽中国市场的“阴谋”受到强有力的阻击。这一广泛流传的“阴谋”不论是事实还是某些人的杜撰,它所引起的忧虑在过去20年里一直成为国内民族主义潮流的基础,并且把那些民族传统的叛逆者推向“道德法庭”。这一忧虑使得西方增加了对中国的不信任,还让那些对中国抱有敌意的外国政治家有了更多的听众。中南海的反应确定了这个国家对外政策的走向和节奏,并最终导致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部分。但是冲突不仅没有停息,反而因为西方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以及中国企业的全力抗争,变得前所未有地激烈起来。这场争夺战为中国当代商业史上一位卓越的领袖人物,柳传志,开辟了一条达到其事业顶峰的道路,也让他的每一次挫折和每一次成功都增添了不同寻常的色彩。
柳传志是公认的最具创造力和判断力的企业领导者,现在他正试图持续不断地证明这一点。在这之前,他把公司的权力移交给两个年轻人——杨元庆和郭为,并且打算退出公众的视线。他不止一次地对同事表示,他太累了,希望回家去颐养天年,就像那些和他一同开创联想的老朋友们一样。但是自那以后的3年来,他一点也不清闲。每天早晨7点钟,他从万泉新新家园的顶层公寓走出来,到游泳池去游泳,然后坐着那辆“奔驰600”来到公司,直到很晚才能回家。在004年6月他的60岁生日晚宴上,他看上去容光焕发,不过相当疲倦。
信息技术产业是年轻人的领域,一个由老人治理的公司将失去激情,迷失方向。但对公司的新一代领导者来说,柳传志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他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精神领袖。即使是圈子外的那些学者、记者、作家和形形色色的观察家也都认定,离开了第一线的柳传志,依然是联想的灵魂。他们说他是“中国信息产业的教父”。美国的《商业周刊》则说他是“世界商业领袖”,把他和另外24位全球最著名的企业家排列在一起。
但是,柳传志并不是天生的企业家。他的事业是从40岁以后开始的,当他在1984年创办这家公司的时候,只不过是一个工程师,淹没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1500个员工中,看上去普通极了,在技术方面的成就也远不如他的那些同事。而当我们国家开始组建计算机事业的那一年,也即1956年,他还只是个初中一年级学生。他在中国社会的激烈动荡中长大,他的家庭向他灌输了中国式的梦想和中国式的做人准则,而这个国家所经历的种种故事,造就了他的智慧与品格,也造就了他个人的历史与联想的历史。P1-2
“你来了解一下我们的企业吧,”柳传志盯着我说,“你一定会感兴趣的。”
那一瞬间,我觉得这个人过于自信,却很真诚。分手的时候我答应了他的要求,但又补充道:“我很抱歉,我不能给你任何承诺。”
“没有关系,你可以按你自己的想法写,也可以什么都不写,”他回答,“我只是希望你用局外人的眼光来看看联想。”
对于联想来说,我的确是个局外人。我在此前与柳传志从未谋面,没有直接接触过这家公司,也没有写过任何关于联想的文字。当时我只知道这个人的事业是从40岁开始的,而大多数中国人在这个年龄之后就不再有什么变化。他领导的联想是一家计算机公司,成就非凡,享有盛誉。我听说在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学生,要在两年之中学习几百个案例,联想是其中之一。有—次我采访美国微软公司的高层经理们,听到他们嘴里提到的惟一的中国公司,就是联想。我还知道有不少人正在批评联想,在某些评论家笔下,它不过是个目光短浅、沽名钓誉的混蛋。
联想集团总部位于北京中关村附近一座崭新的大厦中,要进去就必须出示一个带有保密号码的磁卡。车间里没有一般工厂流水线上常有的那种喧嚣,办公区有点机关的味道,还笼罩着一种神秘的气息。我们国家的每一家企业都有自己的秘密,而且不会出示给一个不相干的人。不过,柳传志兑现了他的承诺——把公司的真相对我和盘托出。
联想邀请我参加了他们的一些内部会议,允许我不受约束地采访任何人。我和68个人谈了话,包括公司的开创者、老一代和新一代领导人、项目经理和技术人员、第一线的销售人员、流水线上的工人,当然也包括几位因为重大分歧离开联想,甚至与柳传志结怨甚深的人。公司还对我开放了全部档案。走进档案室的时候,我被面前的几十个大铁皮柜子惊呆了。在我接触的公司中,没有哪一家为自己保留了这么完整的历史原貌,包括公司20年来的会议记录、财务报表、业绩报告、主要领导人的讲话手稿和工作日记、往来信件、传真、政府批文、营销合同、荣誉证、检讨书、法律诉讼案卷、广告文本、图片和音像资料。在我打开这些铁柜之前的许多年里,还没有人如此系统和细致地研究这些尘封的隐秘。我的调查持续了6个月,留下200多个时的录音和600万字的资料。与此同时我还阅读了大量关于联想的公开出版物,所有这些都成为我了解这家公司的参照。
迄今为止,人们对联想的认识倾向于两个极端。一些人把它描述成一支无往不胜的“铁军”,另一些人则认定它正在走向死亡。事实上,联想的历史充满了艰难,一点也不夸张地说,是九死一生。它的最显著的进步都是在战胜了最严峻的危机之后得来的。在20世纪,它打败了80年代后期的混乱,打败了90年代初期的萧条,在跨国公司蜂拥而入的中国市场上树起自己的旗帜,在大多数国有企业都不景气的时候,疯狂地成长起来。当新世纪开始之时,它是我们国家最大的计算机制造商,在中国和亚洲太平洋的微机市场上占据第一的位置。20年前联想刚刚成立之时,手上只有20万元。它的第一笔生意是—次被欺骗的惨痛经历,导致14万元血本无归。而今天,它已经是一家拥有198亿元资产、几百亿元市值的公司。它的最新一笔交易是以12.5亿美元收购了IBM的全球个人计算机业务。
联想在过去几年里始终是最有价值的国产微机品牌,在成为国际奥委会的全球合作伙伴之后,其品牌价值已经超过600亿元。柳传志和公司的开创者们也都合法地成为富翁。站在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立场上看,他们的收入之高令人惊讶,但是从个人财富的角度来衡量,他们与中国富豪排行榜上的那些人还差得太远。事实上,柳传志从来没有拥有超过1.5%的公司股权,他的薪金也没有他的继任者高,但是他在精神上对这家公司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的很多话被员工引用。他治理公司的手段,诸如定战略、建班子、带队伍、天条、迟到罚站、公司歌曲、半军事化的训诫、宗教仪式般的誓师大会,都让人充满了对他和他的企业的好奇。
就像联想是中国企业市场化道路上的重要案例一样,柳传志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表现自己智慧和激情的舞台不是一个企业,而是整个国家。如果我们试图把这个故事看做一场道德剧,把柳传志当做完美主义的化身,也许会失望。他的迄今为止的生涯一直被一种梦想所引诱,当他出色地实现了梦想之后,依然有新的梦想在前面召唤。20年前,他的梦想是让他的企业达到200万元的销售规模;10年前,他的梦想是让国产微机占领中国市场;而现在,他的梦想是让联想成为世界一流的公司。
联想的故事是由—种信念衍生出来的。这种信念是:相信任何人都会追求完美,都拥有无限激情去创造美好的东西,只要赋予他们适宜的环境,他们一定能成功。然而这个故事中还有着某种强烈的中国味道。在过去20多年里,我们的国家始终在新与旧的激烈冲突中挣扎着前进。如果你屈服于旧体制,你会被淹没其中,如果你公然反抗,你会体无完肤。联想的真正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掌握了与旧制度相处的方法,同时又以惊人的坚忍、耐心和技巧与旧制度中令人作呕的弊端周旋,一点一点地摆脱束缚,走向新世界。这个公司的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是梦想,什么是现实,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创造伟业必须走过的那座桥梁又在什么地方。
在联想20年的历史中,舆论在大部分时间里充满了对它的赞美。但是从2004年1月开始,批评它的声音忽然强烈起来,各种各样的言论组成了“联想危机论”,媒体也开始以发表联想的负面消息为乐事。奇怪的是,这局面反而让我了解这家公司的念头格外强烈起来。
不过,我在调查这家公司的最初几个月里,并未打算把它写出来。有一天我旁听联想的内部会议。当时公司刚刚完成一次大规模裁员,引起议论纷纷。毫无疑问,这是联想的艰难时刻。在场的几千员工都想听听柳传志说什么,于是他走上台去,发表一个简短的演讲。当他说到自己在过去20年间犯了很多错误、因此影响了很多人一生的命运时,我被他的坦率和真诚感动了。就是在那一刻,我决定写一点什么。
“这不只是一个人和一个企业的历史,”我对自己说,“也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的历史。”
于是我开始写这本书。写作的过程相当艰苦,但却自始至终散发着一种迷人的力量。
吴敬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联想是千百个在过去20多年改革历程中历尽坎坷的中国本土企业的一个典型代表。本书对联想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所作的生动描述,又何尝不是它们艰难历程的写照?联想正在经历走向世界和勇攀新高峰的考验。我相信,本书对联想历史上经验教训的总结,对于联想人和一切正在追寻自己的中国梦的企业家都是宝贵的财富,都将指引它们在争取自立于世界强手之林的奋斗中取得成功!段水基(四通集团董事长):
这本书所记录的要素是全面的,所披露的细节是鲜活的,所表达的精神是真实感人的。书中的文字,充分体现了一批人和他们的企业,与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关系,体现了这些企业家的真实的生存智慧与追求。刘东华(《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
作为20年来中国企业的代表。联想的发展走过了一条近乎完美的发展曲线,而凌志军这本书就是对这个曲线的最真实的描摹。曾鸣(长江商学院教授):
这样一本“正史”所提供的历史视觉和丰富的细节将帮助我们更好地探讨联想成功的深层次原因。对于众多的旁观者,细细地品昧领先者的每一步努力则是“悟道”的一条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