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新叶村(中国古村落)
分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作者 陈志华等撰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秀丽端庄的抟云塔,参差错落的马头墙,七百多年历史的新叶村保存着古老完整的村落规划。私塾、学堂、书院、文昌阁,村落中随处可见的是江南农村耕读文化的物证:族人们代代传承的是“耕可致富,读可荣身”的理想。本书正是介绍了她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村落规划、祠堂、文化建筑、居住建筑等乡土建筑。

内容推荐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刻苦,为了生存和繁衍,用长满老茧的双手,一木一石,营造起一幢幢房屋,一座座村落。但是,这些极普通的房屋和村落,长期没有受到重视。在建筑史上大书特书的是宫殿、庙宇、陵墓和城廓。殊不知,正是在这些极其普通的村落里,我们祖先用奶汁和亲情喂养了整个民族,孕育了民族的文化。

为此,本书选择了江南古村落之一的新叶村,介绍了她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村落规划、祠堂、文化建筑、居住建筑等乡土建筑。希望本书能够引起读者们对乡土建筑的兴趣,有更多的人乐于也来研究它们,进而能有选择地保护其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使它们免于彻底干净地毁灭。

目录

前言

地理环境及人文历史

历史文化背景

新叶村源流

新叶村的村落规划

村落选址

理水

外围环境

村落的结构布局

祠堂

宗祠制度

新叶村祠堂的兴建

祠堂的社会功能

祠堂的维护

文化建筑

玉华叶氏的劝学传统

书院和学塾

抟云塔

文昌阁

居住建筑

住宅的形制

住宅形制的演化

住宅各部的使用功能及空间处理

其他公共性建筑

玉泉寺

鼓楼

土地祠

结构·装修·装饰

大木结构

小木装修

砖瓦石作

建筑装饰

立基造屋

后记

附录:新叶村大整年表

试读章节

四 村落的结构布局

自从东谷公在元代卜筑道峰山之南,并且建造了有序堂之后,就决定了新叶村的位置、朝向和它的核心。宗族关系则决定了它的内部结构。

团块结构新叶村的核心是有序堂。最早的住宅在它的两侧,到第八世崇字行分十一个房派建造分祠时,这些分祠就分布在有序堂的左右和后方。每个房派成员的住宅造在本房派分祠的两侧,形成以分祠为核心的团块。房派到后代又分支的时候,再在外围造更低一级的支祠,它两侧是本支派成员的住宅。新叶村就这样形成了多层级的团块式的布局结构。大小宗祠在村里的分布比较均匀。早期在团块之间留有空地,长年以往,空地没有了,团块近于封闭,但村子却以续分房派也就是增加团块的方式不断扩大,整体结构并不封闭,而是开放的。各大小房派都严格限制房地产买卖,尤其是防止把房地产卖给别的房派的成员。因此,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村子的结构与宗族的结构是符合一致的。

街巷网团块之间的街道是房派间的界线。它们中央顺向铺长条石板,两侧为卵石路面。其他街巷则没有石板条。

由于有序堂前不许造房子,而村子南面又有一道后山冈,所以村子只能向两侧伸展,东西长而南北狭。有两条街曲曲折折走东西向横过全村,一条经过有序堂前,一条经过崇仁堂前。宽度大约二点五米左右。除了东西两端边缘区的雍睦堂和荣寿堂等朝东之外,村子基本部分里的宗祠,都是向北,也就是朝向道峰山的。它们的形式平直方正,长度达二三十米,两侧的墙直而且长,连带着使南北向的有些巷子比较整齐,它们之间以极凌乱的小巷相通。宗祠的宽度小于长度,所以,南北向的街巷就多而且密。宗祠的位置、外形、大小就这样给街道网形式以决定性的影响。

在这样的街巷网里,住宅的大门大多开在南北走的街巷。所以,大门常开在住宅侧面,也就是以一个厢房为门厅。面对大门的另一侧的厢房的装修常因此而特别华丽。

街巷的宽度没有定规,变化很大。宽的近三米,窄的只有八十厘米,两侧房子高而封闭,巷子窄而幽深。这是浙西、皖南、赣北这个建筑文化圈里村落街巷的典型特征。

沟渠与水塘沿着街巷有排水沟,宽度大约由三十厘米到五十厘米不等。它们把雨水和污水导向水塘。除了村南的石塘(子母塘)之外,所有的水塘都在宗祠前面,是宗祠前导空间的一部分。宗祠居团块的中心,于是,水塘也就居团块的中心,大体均匀地分布于全村。除了风水意义之外,水塘的真实用途是日常洗涤、防灾、改善小气候等等,所以,随宗祠而成为团块的中心,是它们最好的分布方式。

村子里的水塘,面积一般为一到两亩。从家里闭塞的、小小的天井走出来,经过深沟一样夹在连续不断高墙缝里的狭窄阴暗的街巷,来到宗祠前的水塘边,空间忽然宽阔,阳光忽然明亮,感觉的变化十分强烈。这些水塘大大改善了村子的环境,改善了它的景观。过去,村里的房屋还不拥挤,水塘边大多有树木,甚至有园林。崇仁堂前的半月塘边就曾经有过梅园。清代以后,这些绿地都陆续被住宅占用了,不过,水塘边一般仍然有些树木,如荣寿堂,水塘对面甚至还有一块小小的土高地,上面残存着三棵树。

最大的水塘是南塘,在村子北部前沿。虽然它在宗祠有序堂的前面,但尺度却远远大于有序堂,而与整个村落的规模配称。这一带地方,大多数村落都在前沿有一个大水塘。新叶村的南塘,据堪舆师的说法,更有一层独特的意义。朝山道峰山是卓笔峰,南塘作为“墨沼”,倒映这座峰,形成“文笔蘸墨”,大有利于科甲的风水。堪舆师说,卓笔峰是“火形”,道峰山体形高大,火很旺。所以,必须有一个足够大的水塘,才能消解潜在的火灾危险。南塘就起这样的作用,它保护着整个村落。所以即使天旱,南塘水也不许戽干。  P30-34

序言

中国有一个非常漫长的自然农业的历史,中国的农民至今还占着人口的绝大多数。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基本上是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的基础是乡村的社会生活。在广阔的农村里,以农民为主,加上小手工业者、小商贩和少数在乡知识分子,一起创造了像海洋般深厚瑰丽的乡土文化。庙堂文化、士大夫文化和市井文化,虽然给乡土文化以巨大的影响,但它们的根扎在乡土文化里。比起庙堂文化。士大夫文化和市井文化来,乡土文化是最大多数人创造的文化,为最大多数人服务。它最朴实、最真率、最生活化,因此最富有人情味。乡土文化依赖于土地,是一种地域性文化,它不像庙堂文化、士大夫文化和市井文化那样有强烈的趋同性,千变万化,更丰富多彩。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还没有充分开发的宝藏,没有乡土文化的中国文化史是残缺不全的,不研究乡土文化就不能真正了解我们这个民族。

乡土建筑是乡土生活的舞台和物质环境,它是乡土文化最普遍存在的、信息含量最大的组成部分。它的综合度最高,紧密联系着许多其他乡土文化要素或者甚至是它们重要的载体。不研究乡土建筑就不能完整地认识乡土文化。甚至可以说,乡土建筑研究是乡土文化系统研究的基础。

乡土建筑当然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最朴实、最真率、最生活化、最富有人情味的一部分。它们不仅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的认识价值,对建筑工作者来说,还可能有一些直接的借鉴价值。没有乡土建筑的中国建筑史也是残缺不全的。

但是,乡土建筑的价值远远没有被正确而充分地认识。一个物种的灭绝是巨大的损失,一种文化的灭绝岂不是更大的损失?大熊猫、金丝猴的保护已经是全人类关注的大事,乡土建筑却在以极快的速度、极大的规模被愚昧而专横地破坏着,我们正无可奈何地失去它们。

我们无力回天。但我们决心用全部的精力立即抢救性地做些乡土建筑的研究工作。

我们的乡土建筑研究从聚落下手。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的乡民生活在特定的封建家长制的社区中,所以,乡土建筑的基本存在方式是形成聚落。和乡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相对应,作为它们的物质条件,乡土建筑包含着许多种类,有居住建筑,有礼制建筑,有崇祀建筑,有商业建筑,有公益建筑,也有文教建筑,等等。每一种建筑都是一个系统。例如宗庙,有总祠、房祠、支祠、香火堂和祖屋;例如文教建筑,有家塾、义塾、文昌(奎星)阁、文峰塔、进士牌楼,等等。这些建筑系统在聚落中形成有机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规定着聚落的结构,使它成为功能完备的整体,满足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乡民们物质的和精神的生活需求,以及社会的制度性需求。打个比方,聚落好像物质的分子,分子是具备了某种物质的全部性质的最小的单元,聚落是社会的这种最小单元。我们因此以聚落作为研究乡土建筑的对象。这个研究目标本身规定了研究的基本方法,即以田野调查为主,结合文献考查。

乡土生活赋予乡土建筑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力求把乡土建筑与乡土生活联系起来研究,因此便是把乡土建筑当做乡土文化的基本部分来研究。聚落的建筑大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力求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聚落的整体上,放在各种建筑与整体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上,放在聚落整体以及它的各个部分与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的关系上。乡土文化不是孤立的,它是庙堂文化、士大夫文化、市井文化的共同基础,和它们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乡土生活也不是完全封闭的,它和一个时代整个社会的各个生活领域也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力求在这些关系中研究乡土建筑。例如明代初年“九边”的乡土建筑随军事形势的张弛而变化,例如江南和晋中的乡土建筑在明代末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有很大变化,等等。聚落是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里定形的,这个定形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我们也希望有足够的资料可以让我们对聚落作动态的研究。总之,我们的研究方法综合了建筑学的、史学的、民俗学的、社会学的、文化人类学的各种方法。方法的综合性是由乡土建筑固有的复杂性和外部联系的多方位性决定的。

因为我们的研究是抢救性的,所以我们不选已经闻名天下的聚落作研究课题,而去发掘一些默默无闻但很有价值的聚落。这样的选题很难:聚落要发育得成熟一些,建筑类型比较完全,建筑质量好,有家谱、碑铭之类的文献资料。当然聚落还得保存得相当完整,老的没有太大的损坏,新的又没有太多。从一个系列化的研究来说,更希望聚落在各个层次上都有类型性的变化:有纯农业村,有从农业向商业、手工业转化的村;有窑洞村,有雕梁画栋的村;有山村,有河边村;有马头墙参差’的,也有吊脚楼错落的,还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等等。这样才能一步步走近中国乡土建筑的全貌,虽然这个路程非常漫长。在区分各个层次的类别和选择典型的时候,我们使用了细致的比较法。就是要找出各个聚落的特征性因子,这些因子相互之间要有可比性,要在聚落内部有本质性,要在类型之间或类型内部有普遍性。但是,近半个世纪来许多极精致的或者极有典型性村子都已被破坏,而且我们选择自由度很小,有经费原因,有交通原因,甚至还会遇到一些有意的阻挠。我们只能尽心竭力而已。

因为是丛书,我们尽量避免各本之间的重复,很注意每本的特色。特色主要来自聚落本身,在选题的时候,我们加意留心它们的特色,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再加深发掘。其次来自我们的写法,不仅尽可能选取不同的角度和重点,甚至变换文字的体裁风格。有些一般性的概括,我们放在某一本书里,其他几本里就不再反复多写。至于究竟在哪一本里写,还要看各种条件。条件之一,虽然并不是主要条件,便是篇幅。有一些已经屡屡见于过去的民居调查报告或者研究论文里的描述、分析、议论,例如“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之类,大多读者早就很熟悉,我们便不再罗嗦。我们追求的是写出每个聚落的特殊性,而不是去把它纳入一般化的模子里。只有写题材的特殊性,才能多少写出一点点中国乡土建筑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所以,挖掘题材的特殊性,是我们着手研究的切入点,要下比较大的功夫。类型性特殊性和个体性特殊性的挖掘,也都要靠细致运用比较的方法。

这套丛书里每一本的写作时间很短,因为我们不敢在一个题材里多耽搁,怕的是这里花功夫精雕细刻,那里已拆毁了多少个极有价值的村子。为了和拆毁比速度,我们只好贪快贪多,抢一个是一个,好在调查研究永远只能嫌少而不会嫌多。工作有点粗糙,但顾不得了,请读者理解原谅吧!

虽然我们只能从汪洋大海中取得小小一勺水,这勺水毕竟带着、海洋的全部滋味。希望我们的这套丛书能够引起读者们对乡土建筑的兴趣,有更多的人乐于也来研究它们,进而能有选择地保护其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使它们免于彻底干净地毁灭。

陈志华

1998年春

后记

新叶村的乡土建筑研究,从创意、选点、测绘、调研,直至写作完成,历时整整三年。

三年里很多人以各种方式支持着我们,热情帮助着我们,这是我们的研究所以能够完成的最重要的原因。

最早引我们到新叶村的是叶同宽老师(他现在在建德风景旅游管理局任职),新叶村是叶老师的家乡,他对这个小山村有很深的感情,而又对文物保护事业十分热心,自然更知道新叶村古老建筑的研究价值。记得他第一次与我们见面就极力推荐:“你们快去看一看吧,再晚一些,你们会遗憾一辈子的。”

1989年11月,我们随叶老师到新叶村看看,就立即被吸引住了,在浙西,甚至整个江南,能够保存着这样多类型的古建筑而且布局结构还这样完整的村落,确实不多了。如果没有力量保护这个村子,起码应该给它留下一份比较好的记录。

然而新叶村毕竟离北京太远了,我们连路费都没有。叶老师慷慨仗义,给我们筹措了四张火车票,工作开始以后又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热情而又周到地照料我们,我们才能把工作进行下去。

这项研究工作还得到了新叶村的父老乡亲们的热情帮助。我们十几个人一次又一次地吃住在叶同宽老师的弟弟叶同猛家,一次二十来天,受到他们一家人的悉心照顾。老乡长叶早平,老会计叶肃芳及宗谱保管人叶昭荣等,始终陪伴着我们,带路、找人、借梯子、开门锁,详细介绍过去与现在的情况,还好几次跟我们奔波几十公里,到村外去访问调查。另外,还曾得到檀村乡文化站李友彬等的大力协助。可以说这项研究成果凝结了许多人的关怀。

遗憾的是时间有限。乡土建筑之中所包容的文化内涵太丰富,太多了,以致有些工作没有能够去做。例如,与古老的建筑紧密相连的日用器物,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乡民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中美的追求。像洗菜用的小竹篮,针线笸箩,用青竹皮与白竹心编出新颖动人、色彩淳朴的花纹;富裕的人家,冬季里常挎一个用竹篾编成花套子的小手炉取暖,夏季里则用麦秆编成团扇,那上面用彩色花线绣个吉祥图案。丈夫下田劳作,妻子用造型精巧秀美的漆篮去送饭,细细的扁担,漆得乌黑锃亮,侧面窄棱上描一道鲜红,两端尖尖,灵巧地翘起,还镶上金灿灿的铜套和铜钮。客人到家,主人忘不了用前辈留下的淳朴漂亮的青花瓷茶具款待。一天偶然看到一位头发雪白的老婆婆,一脚里一脚外地坐在门槛上搓麻绳,在麻绳上下翻动的瞬间,我们看到扣在她腿上用来搓绳的瓦片,那上面刻着盛开的花朵,线条流畅,花形饱满。它们本来不过是为了增加瓦片的磨擦而刻的。她见我们这样惊喜,不觉也得意起来,连连向我夸赞道,她这块瓦片是村中老婆婆们手中最漂亮的一块,边说边咧开那张没牙的嘴笑着,这是多么舒心的笑呀!在新叶村,我们第一次见到雨鞋,它十分厚重结实,鞋底上钉了一层大大的圆头铁钉。鞋身是用小块牛皮缝制的,每一块都剪出花色,像鱼鳞似的一层一层,却又层层变化。当年人们就是穿着这样的雨鞋在村中的石板路上行走。可惜,由于人力财力有限,时间又紧迫,我们只能把工作局限在聚落和建筑上。我们多么希望,能有人来做乡土艺术的全面调研,我们又多么希望,在许多地方能出现乡土文化博物馆。

随着现代化的冲击,古老的村落日趋减少。我们努力地去测绘、调研,力图将这些聚落和建筑的美留住。但古村落毁灭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能做的实在太有限了。有人设想保护一些完整的古老村落,使后人对历代的乡土建筑可以有所认识。但到底怎么保护村落,还没有一个可行的计划,而且显然困难重重。万一它们毁灭无余,没有留下一丝痕迹,那将是一个多么可悲的情景。

新叶村乡土建筑研究工作目前暂且告一段落,但整个乡土建筑研究工作刚刚起步,今后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很多。

新叶村乡土建筑研究由陈志华主持总体设计,楼庆西摄影并指导学生的学习,李秋香组织学生测绘、摄影并撰写了全部文字,由陈志华修改定稿,测绘图由以下同学制作,他们是:卢永刚、胡昕、薄薇、何培基、葛志宏、张旗、杨一诚、孙栋、方晓凤、刘畅、卜大■、张雪梅、王静、林永煌、邹革、徐鸿全等。

建筑学院资料室负责照片的制作和管理。

(本书由重庆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后,建德市政协的朱睦卿先生来信指出一些错误,我们在这一版中改正。多谢!)

1992年9月初稿

2001年4月改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