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从经济方面来考虑的。旅游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对于那些劳动技巧低的经营单位最适合不过。另外,旅游业还是一种发展手段,特别适宜那些不发达的边远地区,甚至包括美国的乡村地区。旅游支持者认为,把从旅客那里获得的钱用于东道地区,这些钱就变得十分有价值了。如果是获得德国马克、日元或瑞士法郎,东道国就可以用这些硬通外币来购买食物、药品、农业机械和一些生活必需品。这就产生了“乘数效应”,这种效应对当地的其他产业产生了直接效益(这些新的资金又通过当地的经济进行若干次的流通)。许多案例研究,如对巴厘、波利尼西亚文化中心和圣·布拉斯的印第安人等的研究,都揭示出了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方面的积极效应。
本书分为五大部分。在第一部分里,作者们在对旅游本质进行理论上的定义时,探讨了旅游发展的原因及不同旅游形式的出现。其中涉及了许多有关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概念。第二部分以分析个案为主,探讨了非西方社会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并指出了这些地区的新生旅游业是如何以其“原始民族”的传统、文化来吸引游客的。在第三部分里,作者分析和探讨了欧洲国家旅游业发展的原因及如何开发出深受游客欢迎的旅游度假区等。第四部分讨论了一个极有意义的主题,那就是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权利、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旅游业从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文化人类学中关于“象征意义”的理论在这一部分里得到了具体运用,如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的开发、民族文化村的建立,等等。在作为本书结尾的第五部分,作者用人类学的观点对旅游人类学的研究从理论上作了综述和全面的总结,指出了旅游业理论研究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译本序
前言
绪论
第一部分 旅游与休闲:一种理论概观
第1章 旅游:神圣的旅程
第2章 作为一种帝国主义形式的旅游
第二部分 非西方社会新生的旅游业
第3章 爱斯基摩人的旅游业:微观模式和边缘人
第4章 土著旅游业中的性别角色:库拉莫拉·库拉亚拉的旅游业和文化生存
第5章 汤加旅游业再审视:持续的麻烦时期?
第6章 走向旅游业的理论分析:巴厘岛经济的双重性和内在文化变化
第7章 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托六甲的旅游业
第三部分 欧洲的旅游度假地
第8章 文化能用金钱来衡量吗?——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旅游文化商品化问题
第9章 变化中的旅游和游客观念:以加泰罗尼亚的一个疗养小镇为例
第四部分 复杂社会中的旅游业
第10章 北卡罗来纳州三个沿海城镇的旅游业与发展
第11章 旅游业对美国西南印第安人艺术和工艺品的影响研究
第12章 为了乐趣和赢利而制作古董:论伊朗的犹太商人与国外的犹太游客之间的交往
第13章 波利尼西亚文化中心:七种太平洋文化的多元民族模型
第五部分 走向旅游业的理论构建
第14章 用人类学的观点研究旅游业
后记
REFERENCE LIST AND BIBLIOGRAPHY
INDEX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