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角黄花自开落,夕阳斜照仍春秋!《自己的嫁衣》是最近新出的《开卷文丛》第二辑中的一种。
《自己的嫁衣》是一位做了半个多世纪编辑工作的老编辑章品镇几十年所写的文章的精选集,书中收录的最早一篇文章写于1937年,最后一篇文章则是今年在病房中陆续写成的《三件法书给我的悲喜》,文中叙述了作者上世纪中期先后获得了沈从文、叶圣陶、俞平伯三位大学者墨迹的来龙去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自己的嫁衣/开卷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章品镇 |
出版社 | 岳麓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墙角黄花自开落,夕阳斜照仍春秋!《自己的嫁衣》是最近新出的《开卷文丛》第二辑中的一种。 《自己的嫁衣》是一位做了半个多世纪编辑工作的老编辑章品镇几十年所写的文章的精选集,书中收录的最早一篇文章写于1937年,最后一篇文章则是今年在病房中陆续写成的《三件法书给我的悲喜》,文中叙述了作者上世纪中期先后获得了沈从文、叶圣陶、俞平伯三位大学者墨迹的来龙去脉。 目录 挑“西瓜”的痴连元/1 蛋·血墙 ——哀悼扬州一少年/10 在“法同公同”里忽见蝶群/14 关于《诗歌线》及其他/16 我在对你歌唱/18 归鸦/20 仓库/24 上坞/25 女路倒/27 “混账土地”的之前和之后/30 解冻期/37 非视觉的享受/39 对《传奇》的印象/43 在一个区的惩奸大会卜/49 记一个人的受难 ——悼念顾迅一兄并同时遇害诸友/56 一个贫农终于站出来了!/58 “报晓鸡儿”/72 火车奔向——/78 吃鱼二题/79 窗子里的灯快熄了/86 写在铁路旁/88 “逼”上黄山记/94 一双白晰的手和二寸长的杏黄色袖/104 我是南京市的市民/108 艺术 ——一条刚离水的活蹦乱跳的鱼/114 陌生的故土/126 读书乐乎?/138 听上海人说话/140 《金陵点心谱》序/143 记柳亚子先生的两种藏书/146 粥颂/149 交臂失之述例/155 同家/163 我爱徐州的石头/170 纸牌里的神仙与强盗/174 告别青云巷/179 《丕畏辽赫度陶走出了森林》/195 扒手 ——天外来客/197 顾养谦和李卓吾竟是朋友/200 “一柱楼诗案”遗闻 ——遗闻来自当事者一方的后人/208 三件法书给我的悲喜/215 跋/229 试读章节 我在对你歌唱一阵风吹过初夏的谷场;一支旋律天折了,从此——我放弃了歌唱、难以遗忘的存野中的芒鞋。虽然,星在天边逗我笑;每一条路上,风呼唤着我的名字。我虽沉默,万籁却仍在歌唱。昨夜檐溜下,雨停止的刹那,一个声音对我说:鹁鸪唱怀旧的歌。云为你消瘦了,春风义重返北半球。哦,报告我的存在吧。我还是应当歌唱。你听:河边丛林里,依稀有未消沉的低吟。告诉你:我在对你歌唱。P18 后记 "为他人作嫁衣裳",这七个字,因为饱含辛酸,得到无数伤心人的同感,已经干年以上。至于时时处处挂在嘴边,则是随着现代报、刊、书而涌现的大批编辑的事。我就是一个。怜悯我的人不少。也有人深知我爱好此行,即遇刺激,也不会鼻酸而至于暗自拭泪的。有一好友反倒以我的受人奚落,编为故事,借以消食醒酒。 有次闲谈,他谈到陈登。说陈登幕友之流,官不大,但颇得主官宠爱。又能将文字连缀成篇,因而被奉为作家。且身有官衔更受世俗崇拜,也就名满市井,文章随之颇富商业效益。所以陈登府上编辑满座,有要求长篇连载的,有要求开辟专栏的。陈登深知如欲常保身价,官场露面多多益善,行踪报道尤不可少。因此既要动嘴又要动笔,忙得疲惫不堪。全身皆轻,唯独眼皮重达千斤,只想睡觉。谈到这里有人忽然大笑起来,指着我说道:"听说你老兄不甘落后,见缝插针。居然夤夜登门求稿。有无此事?"对方不容分辩。接着说道:"岂知陈登早已沉沉入梦,阁下见无一对手,大好时机岂可错过。忙在床边坐下,放胆将大作家叫醒。力述刊物读者仰慕迫切,如竞推却则大背众望未免过于忍心。言之再三,陈登哈欠连连只得答应过些日子凑过千儿八百字给你装点门面。老兄稿件落实,可以复命了。但一看手表,时间早过半夜,街上各种车子皆己回厂。忙求陈登借宿半宵。陈登此时已经睡意全无。深恐发生意外,就问起来人姓名,发表过文章没有?老兄倒还老实,回答说,我是编辑。刊物缺稿,主编让我补补空档的事,也是有的。只是名未见作家辞典,文未登流行刊物……当然未入高明之目。陈登一听如此,说是:"哦,你是编辑。"一边随手丢下破被单一条。说,那你就在床前打个地铺吧!" 笑话听到这里,我忙声明,陈登三国时人,我哪里见过。不过所说的"元龙高卧"的故事,古今常见,作家、编辑上下分置,我也领教过。但我冥顽,至今愿当编辑。如竞又遇陈元龙,地铺可睡,究竟与依偎脚边,宠过予女者有别。 我从小爱看书、怕作文。后来奉命当了编辑,投稿的人与我部在二十左右,相互切磋、推敲,虽无名(多用笔名)、无利(多不拿稿费),有时在来稿中发现作者颇有才情。一室传观,为之大喜,从此加紧联系。深感世上万种职业,乐在其中的莫过于此。其乐融融中,交了不少朋友。直到六十年后的今日仍有小少人联系不断,友好如初。解放后阴错阳差,竟然当上了个主编。有时兴来或一时缺稿,用个笔名,插进队伍。不久就有指桑道槐之类的话传进耳来,这才恍然大悟,报、刊之上有名有利,难怪有人眼红。楼台近水,情况与前大有区别。还是最好回避。加之笔祸渐多,从此几乎搁笔,直至"文革"。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承三四同好的错爱,才又拿起笔来。另外江苏省作协魏毓庆同志怜我一生被笔墨磨掉大半。遇有大仗,虽在边缘,总也要过关。无错认错,检讨在前,可望无虞。虽如此,年过六十仍是白丁一个。乃瞒住我代为填表申请,获准戴卜一顶全国作协会员的帽子。加入头戴光圈的队伍,实是自欺欺人而已,我仍是我,若进陈登之门,还是只能打个地铺的。 混迹文坛六十多年,一直不懂得掂掂自己的分量,虽说搁笔还是"灾梨祸枣",浪费纸张不少。一九八。年前,因各种情况随写随丢,也不晓得它包了油条,还是还魂再投了人生。而老友中嗜痂及于我的,说是现在已经无瓿可覆,不妨在交响乐 团演奏新贝多芬的《合唱交响曲》或新《黄河大合唱》时,偷个空当插进一曲无伴奏独唱。让墙脚黄花,也在夕照中稍留色 相。这只是一个睡地铺一档的人,近七十年来,在形态各异的跋涉中闪现出来的精神状态的一点一滴,仅仅是汹涌万里的长江水中的点滴而已。有时也环视周围,成就高于我者多矣。其实名有大小,各有门径;官有高低,贵于在位。真能入明白入耳日中者能有几人,更遑论后世了。 感谢老友穆煊、程灼如为搜寻六十年前旧报,多所奔走。灼如因旧报复印满纸烟云,特以娟秀小楷抄写了近一万字。南通市图书馆副馆长倪怡中及占籍部同志翻检旧报,尘土吃进嘴巴蒙进眼鼻,不厌琐碎,定神耐心,更应深表谢意。继之住在南京的儿子甫白、儿媳长琴、孙子天琛,放弃许多休息时间,为我整理、打印。老伴沈婷西每周做两次血透,显著衰弱了,但仍在照应我的生活,她希望看到我最后两本书的问世,增我晚年喜色。 掸掉尘封,找到的寥寥旧作中挑出约十分之三。这些"旧衣"其中有的已近五六十岁,即使近二十年所作,说是"嫁衣"也不过是句聊以解嘲的戏言。年过八十了,称为寿衣倒还像话,说寿衣包括其内容也说明见火成灰,不论生前如何,一日成灰,是无机物质,所以应赶在成灰以前,听听诚实的指教,这是我衷心的期待。 二00三年十一月九日晚,寒潮已至,赶快完稿,时在南京肚带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