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从区域发展、新城发展、新市镇以及特色规划等不同层面介绍上海郊区的规划建设,以供对上海城镇规划研究者一个参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理想空间(2005.6总第9辑上海郊区城镇发展研究)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周建军等编 |
出版社 | 同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从区域发展、新城发展、新市镇以及特色规划等不同层面介绍上海郊区的规划建设,以供对上海城镇规划研究者一个参考。 目录 访谈 OO4继往开来永攀高峰——访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吴志强教授/张林兵 OO6上海郊区世纪行——访原上海市规划局局长夏丽卿/周海波 林云华 区域发展 OO8上海市郊区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周建军 O12上海郊区的快速发展与区域规划探索/俞斯佳 栾峰 范宇 O18打造现代化滨江新城——宝山区区域总体规划简介/周建军 黄爱华 王静 O26嘉定在上海郊区战略中的规划应对/骆悰 新城发展 O36临港新城战略背景与规划实践/骆悰 O42透视松江新城规划特色与建设创新/黄婧 O48创建繁荣的园林城市——松江新城主城总体规划介绍/乐晓风 程蓉 O52南桥新城城市空间发展策略研究/彭震伟 高景 O56上海嘉定新城规划国际方案征集/林舁 新市镇 O64上海郊区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以宝山区为例/周建军 王静 张雯 韦亚平 O68 罗店新镇中心区景观设计 O8O谈“荷兰新城”的几次规划变奏/包小枫 程大鸣 O84上海国际汽车城安亭新镇规划研究/黄劲松 刘宇 徐峰 O92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城镇空间引导方法探讨——以上海华新中心镇为例/彭震伟 刘文生 特色规划 O96宝山区环区绿色林荫步道景观规划设计 1O4精心描绘,让明珠璀璨闪亮——宝山区长兴、横沙两岛总体规划简介/王静 黄爱华 1O8户外广告设置的认识与思考——以上海市宝山区为例/顾斌 112营造城市化生态居住模式——宝山顾村镇基地”四高”示范居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刘扬 118国内外城市规划行业组织比较研究/黄震 试读章节 继往开来永攀高峰——访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吴志强教授 新年伊始,值此《理想空间》创刊周年之际,本刊编辑部(以下简称记者)专访了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吴志强教授。吴院长百忙中接受了采访,就同济规划和同济规划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地位与挑战 吴院长认为同济规划院在规划行业中的现状地位是不容忽视和质疑的,其地位不仅体现在同济规划引领行业发展方向上,也反映在规划院每年的产值上。追根溯源,其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同济规划学科自身的发展积累。 同济自金经昌先生创立规划专业以来,经过多少代人的努力,规划学科无论在师资力量、教学条件还是在生源素质方面都处于全国各高校前列。日积月累之下,规划领域思想和方法的不断开拓,使同济成为中国规划的领导性力量之一。 第二,我国正处于城市建设的高峰阶段。 纵观世界各国的城市建设史,一般都经历了如下的发展历程:社会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国家财力不足,民众收入微薄,不具备大规模开发建设活动的物质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的中级阶段,经过长期积累,国家集中了相当财力,这一阶段成为城市建设的高潮期,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的展开。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城市建设的高潮期一般将持续30年左右。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国家财力相对分散,财富转向民众,这~阶段城市建设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 目前我们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中级阶段,也正是城市建设的高潮期。规划行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第三,规划院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同济规划院从小到大、由弱转强,其间少不了院里老师和职工的共同努力与不懈探索。 最后,吴院长指出: “规划院从量变到质变的根本性转变时机已经到来,实现结构性转变、历史性大跨越的时机已经到来,为完成这次历史性大转变,我们必须面对众多挑战”。 吴院长归纳了来自四方面的挑战: 其一是市场竞争。在全球化背景下,不久的将来在中国会出现大量的国外设计师事务所,它们都在积极拓展中国市场(它们的国外营业额中有50%来自中国市场),同济规划院将面临“与狼共舞”的残酷境地。从这种意义上讲,成为中国第一并不等于世界第一i全球化的世界里没有国家第一,只有世界第一。 其二是结构性挑战。同济规划院现有的成绩一方面是同济几十年教学模式的自然延伸,另一方面则是市场需求的极大膨胀所致。国外设计师事务所的创立与发展一般是有一套完整而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都是从品牌创造到发展;l土大再到实现既定目标的这样一个发展轨迹,而且它们都具备了健全的智力密集型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与内部管理机制。因此,同济规划院建立现代智密型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与内部管理机制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结构性问题。 其三是客户群管理,建立规划回访制度。目前我们已经启动了规划3年回访制度,同年同月出报告与规划目标相比,以此未提高规划师的社会责任感、增强自身的诚信度。吴院长将这种制度贴切的比喻成“驻院医生制度”,“没有长时间给病人望闻问切的经验,单纯做一个门诊医生是不可能成为合格的主治医生的”。 其四是同济规划所面临的名誉挑战。吴院长对同济规划无形资产的管理表示出了某种担忧。同济规划是一个行业孵化器,周围聚集了大量的中小型规划设计企业,无形资产滥用现象比较普遍。吴院长形象地借用了“硅谷与IBM概念”,认为同济规划院的现状是一个“硅谷”概念而非l BM概念。当前,同济规划院的最大失误是自身定位不准确,将自身理解为是“规划行业的硅谷”。同济规划院的定位应该是规划行业的“1BM”,同济周边形成的规划产业集群则是规划行业的“中国硅谷”,这样既可以防止无形资产的滥用,也可以增强同济规划院的品牌凝聚力。二、中国的“世界级设计大师” 中国现阶段没有“世界级设计大师”是全体中国设计人的遗憾。吴院长指出:出现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中国没有高水平的设计人员,而是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造成的: 第一,世界级大师产生的背后要有一套完整的运作和包装组织。如同中国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并不是因为中国缺乏这种水平的人,而是缺乏运作与包装。 第二,世界级大师要有世界舞台供其活动,中国的大师们大多都活跃于国内舞台,他们只能被认为是国内大师。 为了培养中国的世界级设计大师,吴院长认为同济 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促成“同济大师论坛”的举办,吴院长已经作出了许多努力。“过去,同济的老师将他们的智慧奉献给了甲方,现在通过论坛将老师们的智慧播撒给莘莘学子,这将有助于改变目前横向式的学生培养方式,使本科一年级学生直至博士生都将受到纵向式的教育,造就同济的世界级设计大师”。 论坛的组织方式是每周一次,由A岗教授将其代表性的、引领时代潮流的思想分享给学子们,而且还要由A岗教授带动B岗、c岗教授们将他们的代表性作品以飨学子。在市场经济氛围中,高举同济学术大旗;另外,还邀请了国外著名的学者、教授参与论坛,终评选同济大师学术(Academic)组奖(创意奖、技术奖、组织奖等),邀请国内外著名媒体参与报道。三、全球化与城市规划 吴院长不止一次地指出:全球化是一个客观事实,现在已经不是应该不应该参与的问题,这一点吴院长本人在回国后就一直这么认为。全球化已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应对它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研究应对之策。 吴院长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一国的文明非常容易失传,文明是需要呵护的。现代人对文明的吸取非常快、迷失也,陕,中国有好多文明已经迷失在历史长廊中。 “中国的城市规划并非都由中国人来完成,我们有必要以独特的视角筛选和嫁接世界各国的新型文明,为我所用”。四、“科学是没有国界的,而科学家是有国家的” 吴院长曾长期留学工作于德国,那里有优越的物质条件、研究环境和收入水平,而回国后担任的院长职务又是极尽复杂繁琐的事务性工作,许多人对此表示了困惑与不解。对此,吴院长这样回答: “首先是报效祖国与母校。当我回到同济时,看到规划专业的学术泰斗李德华先生身处斗室,屋角遍布蛛网,我深感有责任和义务改变这种现状。当我有能力时(成为战略院院长),就装修了那间办公室。祖国和母校给予我知识与信念,学成之后理应回报祖国和母校。所以,当院长仅仅是作贡献的一个载体。” “其次是父母皆己年过80,考虑到语言障碍、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我放弃了和父母移居德国的设想。如不能回国尽赤子之心;l等是我毕生之憾,所以回国就变得十分自然与迫切。” 吴院长多年出国在外,在德患病期间,徐循初老师关爱有加——画了许多有关强身健体的剖面图,使他更加眷恋教师这个神圣的岗位。另外,出国期间同济也一直给予吴院长以物质上的支持,并由夏南凯老师代为转交。同济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令他深为感动。 再次是对“全球化”课题研究的需要: “全球化城市群比较”包含了三个子课题,西欧城市群这一子课题已经研究完毕,回国是为了研究东亚城市群,下一步是北美城市群研究。五、寄望于未来 吴院长主管研究生工作期间,深感学生工作之重要,努力扩大研究生规模,增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增加他们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 吴院长指出:未来要让最好的本科生就读同济研究生,让最好的研究生就读同济博士,让他们围绕在同济方圆]500米范围内,还要让曾经受教于同济的学生围绕在同济周围,打造规划之“硅谷”。 采访接近尾声,吴院长充满信心地说: “我们(同济规划院)的最低目标是中国第一,我们的终极目标是世界第一”。 序言 改革开放,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上海进入了急剧发展演变的历史新时期,全市社会经济显著发展,市域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人口与就业岗位分布,以及作为重要载体的建成环境规模、构成和空间布局,也都经历了显著的发展演变历程。一方面,中心城区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综合服务功能也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进程中迅速发展和完善,城市建成环境也随之经历着显著的内部重组,并同时延续着外向扩张进程;另一方面,传统市域郊区也获得了显著发展,年生产总值已经达到全市总量的1/3,工业总产值则已经上升到全市总量的1/2,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以工业生产和居住等为主导功能特征的建成环境的显著规模扩张。总体上,上海的这一显著发展演变进程已经明显地改变着市域空间范围内中心城区与郊区,以及郊区不同空间层面的传统城乡二元分立关系,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城镇建设等诸多范畴。而上海郊区则在这一显著发展演变进程中日益紧密地融入到上海的整体建设发展,并将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上海的未来建设发展。 基于以上背景,《理想空间》编辑部策划出版《上海郊区城镇发展研究》专辑,从区域发展、新城发展、新市镇以及特色规划等不同层面介绍上海郊区的规划建设。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