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晚清洋相百出(图文本)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薛冰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关于书名,作者有话说:所谓“洋相”,是与“洋”人有关的世“相”;“出”则作名词用,有如传奇、戏曲分段的“出”;“百”也只是个概数。本书选编了《点石斋画报》中有关洋人生活的新闻,图文并茂,文字考究,旨在提供当年史事的背景材料,并对某些特定的人物、器物或名词进行诠释,同时在画家立论失当之际略作辨析。该书内容丰富,集知识性、历史性与趣味性于一体,为读者诸君了解那个时代和社会打开了一扇窗户。

内容推荐

以《点石斋画报》为代表的晚清画报,早就被后来者所超越;但其开启的以图文并茂方式报道时事、传播新知这一新兴事业,时至今日仍很有生命力。现今出版的丛书包括《晚清奇案百变》《晚清洋相百出》《晚清官场百态》《晚清民风百俗》四册,均采用《点石斋画报》图版,点录文字,略加评说,以便读者对照欣赏。此等图文并置、新旧杂陈、文白参差的“闲书”,既有趣味性,也不乏幽默感,有心人自能神游冥想,读出历史的“酸甜苦辣”来。本书为套书中的一本。

目录

水底行船

占验天文

气球泄气

球升忽裂

气球奇观

映照志奇

西医治病

西国扁卢

宝镜新奇

妙手割瘤

剖腹出儿

剖割怪胎

瞽目复明

西医治疝

痫療在抱

戕尸验病

吞烟遇救

医局成灾

轰滩遇怪

救火妙药

灭火药水

兴办铁路

螳臂当车

火车被毁

钢船下水

裙钗大会

东塾宏开

矜全废疾

西童跳舞

赛马志盛

西童赛马

一蹶不振

西人跑纸

力不同科

赛脚踏车

跑车角艺

西人赛船

西人抛球

水懦易狎

直上干霄

驯象索食

飞鸟依人

车中猴

女将操演

西女蹴踟

寓沪英人望祝英君主陟位五十载庆典第一图

第二图

第三图

第四图

第五图

第六图

第七图

演龙行庆

法国节期

法界悬灯

追颂前勋

褒功令典

日使宴宾

西兵会操

会操存真

烟火奇观

日人送葬

人土为安

东瀛蜡人

愚人祭象

西士规释

中外好会

西使觐光

俄储游寺

皇华生色

款迎相节

挂剑遗风

星使指南

西人恤囚

西人游京

法使抵沪

履新盛仪

英皇子观灯记

游沪观审

请观刑具

万年青胜

世产派捐

科税及佛

过门大嚼

和气致祥

围擒水手

杀马求驯

兵衅

奇园读画

西士义愤

法兵肇事

法人残忍

大闹教堂

领事捉赌

赌棍铭恩

西商集议

越事行成

和议画押

中法换约

牙山大胜

倭奴无礼

西员受贺

倭奸正法

留碑遗臭

忠勇绝伦

借雪雪愤

石狮失所

台军大捷

出奇制胜

狗阵破倭

不纳倭款

计沉倭舰

倭败确情

舆尸以归

六足蛇

日兵狂妄

西女受惊

和尚寻欢

复见侏儒

僬侥遗种

西乐迎神

有利被盗

游乡溺毙

西妓弹词

前车之覆

游春败兴

牧奴肆虐

黑妇迷人

闯席行窃

西妇当炉

烧饼离奇

琵琶疋集

沉冤待雪

剖石得龟

惊散鸳鸯

不敢与交

误僧为尼

尧峰毓银

剃匠受罚

逋逃有薮

奇树天生

猪胎志异

游戏生涯

有犯必惩

印人抢表

争鸟涉讼

活路头

后记

试读章节

    活路头[旧闻]

俗称财神为路头神。相传于正月初四夜接以牲醴,奉以香花,以卜一年利市。沪上各店铺向沿此习,无不循例举行。乃美租界汉碧理路同兴饭馆,于今正初四夜,正在陈牲献币时,忽有西人醉态懵腾,排闼而入,公然据案上坐,虎咽狼吞,刀箸并举。店主即以路头神目之,任其饱啖而去。或曰是野路头神也,虽享大烹,亦无所用之。店主愕然。解之者曰:近日接路头者甚多,安有如许神明享受人间烟火,大都以假路头代之。假路头不如活路头,今该店竟得一西人降临,肆其大嚼,冥冥中殆有真神凭焉,亦未可知。则该饭馆其将发洋财乎,闻者为之粲然。[新说]

财神也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重要神祇。自私有财产出现,财富成为支配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最强大的异己力量,发财也就成了人们无法遏制的梦想。中国人对财神的崇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众说纷纭。晚清黄斐默所著《集说铨真》中说:“俗祀之财神,或称北郊祀之回人,或称汉人赵朗,或称元人何五路,或称陈人顾希冯之五子,聚讼纷如,各从所好;或浑称曰财神,不究伊谁。”近代复有文、武财神之说,以殷代忠臣比干为文财神,以三国关羽为武财神。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赵朗和何五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赵公明、赵公元帅和五路财神。

赵公明故事颇多,最完整的出自《封神演义》。武王伐纣时,峨眉山道仙赵公明助商纣王,武夷山散人萧升、曹宝助周武王。赵公明的法宝是缚龙索、定海珠,可是遇上萧升的落宝金钱就无能为力了。战后姜子牙封神,以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率“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乔有明、“利市仙官”姚迩益,迎祥纳福,追捕逃亡。《封神演义》是明代人的小说,这故事当也是从民间传说中提炼出来的。苏州、杭州人则有以赵公明为三国赵云的从兄弟。

旧时苏、沪一带以五路财神为“路头神”,有说源于何五路,据说何是元代末年人,因抵御倭寇而死,所以民间设祠以祀。有说所祀为古代的“行神”,“五路”指东、南、西、北、中,寓“出门五路皆得财”之意。清人顾禄《清嘉录》记姑苏风俗甚详备,说正月初五“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礼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当年各行业都有接“路头”的规矩。而妓家“烧路头”的花样最多,凡遇祖师诞日及年节喜庆之事,都要举行仪式,让嫖客摆“路头酒”,实则成为掏嫖客腰包的一种手段。

画中这位同兴饭馆的陈老板,正月初四夜里就在张罗“接路头”,不料还当真接得了一位洋“路头”。当时人视其为“野路头”,所以拿陈老板当话柄。放在今天,商家接得的“路头”倘能有几分洋气,定然喜出望外,就等着这一年“恭喜发大财”了。

       P295

序言

      陈平原

创刊于1884年5月,终刊于1898年8月的《点石斋画报》,十五年间,共刊出四千余幅带文的图画,这对于今人之直接触摸“晚清”,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是个不可多得的宝库。这一点,已为越来越多的专门家及文化人所理解——“晚清写照”丛书的出版,再次印证了这一事实。

关于《点石斋画报》的演进轨迹——其崛起与消逝、创刊宗旨以及与《申报》的关系、如何突出时事与新知、协调图像与文字,还有众多后学怎样迅速跟进、花样翻新,所有这些文化史或艺术史的重大话题,均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不妨取巧,提供三首有趣的小诗,略加点染,以见时代风气之一斑。

就在《点石斋画报》创刊的同一年,《申报》馆附属的申昌书画室发售上海点石斋印行的上下两卷《申江胜景图》。上卷第三十图题为《点石斋),其配诗很好地表达了时人对于此一新工艺的强烈兴趣:

古时经文皆勒石,盂蜀始以木版易;

兹乃翻新更出奇,又从石上创新格:

不用切磋与琢磨.不用雕镂与刻画.

赤文青简顷刻成,神工鬼斧泯无迹。

机轧轧,石粼粼,搜罗简策付贞珉。

点石成金何足算,将以嘉惠百千万亿之后人。早在1838年,就已经有传教士在中国采用石印方式制作出版物;而1878年点石斋主人美查(Ernest Major)购进新式石印机器,更开始了成功的商业运营。此等新工艺,因能使所印书画“皆能与元本不爽锱铢,且神采更觉焕发”(《点石斋印售书籍图画碑帖楹联价目》,见1879年7月27日《申报》),迅速得到推广。此前印刷图像,必须先有画稿,再据以木刻,或镂以铜版,费时费力不说,还不能保证不走样,更不要说无法做到“细若蚕丝”、“明同犀理”(参见委宛书佣《秘探石室》,见1887年2月5日《申报》)。而今有了石印技术,这一切都成为举手之劳。正所谓:“蝇头细字看分明,万卷图书立印成。若使始皇今复出,欲烧顽石亦经营。”(慈溪辰桥《申江百咏》)画报之所以能在中国立足,并迅速推广开来,这一技术因素至关重要。

最早谈论泰西画报的中国文人,很可能是热心接受西方文化的出使英法大臣郭嵩焘。《点石斋画报》创刊前六年——光绪四年(1878年)正月初七,郭嵩焘在听取关于画报历史及制作方式的演讲后,在日记中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刻画三法:用铜、用石、用木。铜版价昂。石板起于一千八百三十年,价廉费省,故近来印画多用石板。木板用黄杨木凑合成之,用螺丝钳接,可以分段镌刻,刻毕斗合,尤易集事,《伦敦画报》专用之。各国新奇事,皆遣画工驰赴其地摹绘。……继《伦敦画报》起者《克来非其》。与《伦敦画报》相仿則有《机器》新报、《攀趣》新报、《凡匿台绯阿》新报。或详器物,或主讽刺,或绘名人小像,其用意又各不同也。早期在华传教士所办画报,有采用黄杨木版的(如1875年创刊的《小孩画报》),也有择用铜刻版的(如1880年创刊的《画图新报》),因其画面没有时间性,也不涉及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虽属“杂志”,却非“新闻”。《点石斋画报》的意义,在于其开启了以“价廉费省”的石印方式报道“各国新奇事”的新时代。

载1883年5月28日《申报》上的《申江纪游》(招隐山人),已在歌咏申报馆之传播“时事”以及点石斋之印行“书画”,只是那时两者还没找到图文结合的最佳方式:“时事都登报馆来,蝇头小字费编排。文人事业才人笔,书画争夸点石斋。”至于1887年春醉楼刊本(申江百咏》(慈溪辰桥),则对于《点石斋画报》之“大半采《申报》中事有可绘图者,一事一页,描写入神,用石印印行”,大加赞叹:

一事新闻一页图,双钩精细费工夫。  丹青确有传神笔,中外情形着手摹。因中法战事的刺激而创办的(点石斋画报》,对“战争风云”、“中外交涉”以及“租界印象”等给予特殊关照,自在情理之中。除了事关国家安危以及黎民百姓的生死存亡最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外,还因画报的新闻性质在此类事件的报道中可以得到最为充分的表现。《点石斋画报》存在的十五年间,正是晚期中华帝国的多事之秋。身处“门户开放”的最前线,上海的士绅与民众,自是最能体会,也最为关注与外国列强的接触。不管是关系重大的军事战争、外交谈判、租界协议,还是近在眼前的变动不居的华洋杂处局面,都与上海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到中日甲午海战的悲壮场面以及前因后果,小到租界里某次西兵会操或某领事捉拿赌博的过程,都在画家的笔下得到呈现。在这个意义上,郑振铎称其为“画史”(参见《郑振铎艺术考古文集》,193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一点都不过分。

为满足民众了解战事的兴趣而创办的《点石斋画报》,配合新闻,注重时事,图文之间互相诠释,方才是其最大的特色以及成功的秘诀。当然,其中也有风土人情、琐事逸闻、幻想故事等,但对于时事的强烈关注,始终是画报有别于一般图册的地方。与新闻结盟,使得画报的时间意识非常突出,文字中因而常见“本月”、“上月”字样。而以《力攻北宁》开篇,也很能表明编者与作者的兴奋点之所在。1889年,尊闻阁主人离沪归国,后继者基本上是萧规曹随,《点石斋画报》依旧保持关注时事的特点。前期报道中法战役,固然令人拍案叫绝;后期追踪甲午中日战争以及台湾民众之反抗日军,也有绝佳的表现。一直到倒数第二号之以(强夺公所》、《法人残忍》描摹四明公所事件,都还能看出其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强烈关注。

在众多关于《点石斋画报》的论述中,鲁迅的意见值得注意。同样对吴友如的“时事画”感兴趣,鲁迅不只关注题材,更强调观察的眼光与绘画的技巧。他一方面批评吴友如对外国事情不太了解,故笔下多有纰漏,另一方面又承认《点石斋画报》在晚清传播“新学”的意义(参见鲁迅《题<漫游随录图记>残本》及《上海文艺之一瞥》二文)。我以为,如此立说,比较稳妥——既表彰其功绩,又避免刻意拔高。从绘画史角度看,1890年后的《点石斋画报》,虽保留了吴友如时代严谨细密的画风,但线条相对呆滞些,技巧上不若吴转而自创的《飞影阁画报》娴熟,也不像潘达微、高剑父等主持的《时事画报》之侧重漫画,挥洒自如。但其注重写实、不事喧哗、平实而低调的叙述,以及追求图像与文字之间的密切配合,使得其文化史及社会史意义在晚清画报中独占鳌头。

相对于石印术的成功引进,画师绘画技巧的提升以及编辑新闻眼光的养成,当更为艰难。但毕竟风气已开,像《点石斋画报》那样,以图像解说时事,传播新知,渲染“果报”与“奇闻”,逐渐成为晚清的一大时尚。二十年后,画报作为新的出版形式,已在神州大地四处开花。于是,又有兰陵忧患生于1909年撰《京华百二竹枝词》,对此盛况作了精彩描述:

各家画报售纷纷,销路争夸最出群。

纵是花丛不识字,亦持一纸说新闻。所谓花界中人,指的当然是妓女。不过,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二回中,就有良家妇女阅读《点石斋画报》的描写;美查渲染画报的作用时,称“故士夫可读也,下而贩夫牧竖,亦可助科头跣足之倾谈;男子可观也,内而螓首蛾眉,自必添妆罢针余之雅谑”(申报馆主:《第六号画报出售》,见1884年6月26日《申报》);《论画报可以启蒙》也有类似说法:“不特士夫宜阅,商贾亦何不可阅;不特乡愚宜阅,妇女亦何不可阅。”(1898年8月29日《申报》)可见,画报在渗透下层社会以及进入深闺方面,确实占有明显的优势。也许可以这么说,比起著述之文来,报刊文章显得“浅显”;而有了以图像为中心的画报,日报又相对“高深”起来。

其实,从实用以及启蒙的角度来看待书籍之配图,正是古来中国人的阅读趣味。见所见斋称中国书籍之有画者,虽不若泰西多,可名物象数、小说戏曲以及因果报应之书,不乏采用图像者。“所以须图画者,圣贤诱人为善,无间智愚,文字所不达者,以象示之而已。然则书之有画,大旨不外乎此矣。”(所见斋:《阅画报书后》,见1884年6月19日《申报》)因为“无间智愚”,方才必须兼及书画——言下之意,下愚与图像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此后创办画报的人,也多喜欢在这里大做文章。如1902年创刊于北京的《启蒙画报》、1905年创办于广州的《时事画报》、1906年创刊于京师的《开通画报》,以及1909年创刊于上海的《图画日报》,都曾开宗明义地强调其“开愚”与“启蒙”的宗旨。

从石印术的引进,到以图像解说新闻,再到图文并茂有利于识字无多的妇女,如此三诗,无意中凸显了晚清人接受画报体式的三大要素。

受《点石斋画报》成功范例的鼓舞,晚清出现一股画报热。20世纪20年代以后,摄影画报逐渐占据主流地位,虽偶有“忽发思古之幽情,也想仿效《点石斋画报》那样”办一种石印线装而“绝不用照相铜版图画”的,恐怕都难逃失败的厄运。这里用得着包天笑的自我总结:“无他,时代不同,颇难勉强也。”(参见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113、380页,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随着石印线装这一出版形式的迅速衰落,以《点石斋画报》为代表的晚清画报,早就被后来者所超越;但其开启的以图文并茂方式报道时事、传播新知这一新兴事业,时至今日仍很有生命力。

《点石斋画报》的价值,并非今天才被发现。早在1910年代,便已出现德文的编译本。最近三十年,台湾、香港和大陆更是出现各种重刊或选编本,而日文、英文、德文的新译本也纷纷问世。对于这些刊本的利弊得失,我在《点石斋画报选》(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0年)的导论中略有评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

几年前,我和夏晓虹合作编注《图像晚清》(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在该书的导论(以“图像”解说“晚清”》中,我曾提及“所有研究者都是带着自己的问题意识来面对这四千幅图像的,不存在一个可供对照评判的‘标准答案’”。这里既有显而易见的学科分野——比如美术史家、文学史家、科学史家、宗教史家、社会史家、风俗史家眼中的《点石斋画报》,必然千差万别;也包括时代氛围与拟想读者的限制。因而,所有的品味与阐发,均“有所见也有所蔽”。

在以图像解说晚清方面,苏州王稼句兄与我有同好。这回江苏人民出版社刊行的“晚清写照”丛书,便是由其策划并参与编写的。丛书包括《晚清奇案百变》《晚清洋相百出》《晚清官场百态》《晚清民风百俗》四册,均采用《点石斋画报》图版,点录文字,略加评说,以便读者对照欣赏。此等图文并置、新旧杂陈、文白参差的“闲书”,既有趣味性,也不乏幽默感,有心人自能神游冥想,读出历史的“酸甜苦辣”来。

        2006年1月10日于京西圆明园花园

后记

一拖再拖,直到羊年的最后一天,才将这《晚清洋相百出》的书稿完成,算是松了一口气;待到动笔来写这篇后记的时候,已是猴年的新春。本打算今年停笔一年,认真读点书的,可大年初一就破了例。想想尚有几本书稿的终校未看,零零星星的“尾巴工程”至少还得耗去几个星期。

其实有些“尾巴”,也是自己找的麻烦。即如这后记。我本没有写后记的习惯,该说的话,应该都写在书里了,无须再另做一篇文字,更何况这一套丛书已有总序。但是稼句先生说,要写,也就只得遵命来写。

于是想到有两个问题,该对读者诸君有所交代。

其一,《晚清洋相百出》这个书名,是我想出来的,但并不就是俗话所说“出洋相”的意思。所谓“洋相”,是与“洋”人有关的世“相”;“出”则作名词用,有如传奇、戏曲分段的“出”;“百”也只是个概数。

其二,采用“旧闻”与“新说”的表述方式,每一条目中二者的总字数限定在千字左右,也是我的建议,当初还试写了样稿,供几位撰稿人参考。其目的,是将来一图一文的版面做出来好看。可是到了具体实施的时候,才意识到其中的艰难。一是对于每条“旧闻”,都要找到妥贴的切入点,才能有“新说”可发挥;二是限定字数,有如竞技中的规定动作,使我这个一向写文章没有成法、自由惯了的人,大受束缚之苦。当行不能行,当止不能止,恐怕免不了会有因迁就形式而损害文意的地方,只能请读者诸君宽谅了。

“新说”究竟“说”什么为宜,我是有所考虑的。首先,《申报》曾有文章介绍《点石斋画报》的宗旨,是“不徒以劝戒为事,而欲扩天下人之识见,将遍乎穷乡僻壤而无乎不知也”。我以为“新说”也当奉行这一宗旨,以介绍知识、分别真伪、明辨是非为主,而尽量少发空论。其次,<点石斋画报》刊行的时间,毕竟距今已有百余年,当年的读者与画家生活在同样的环境氛围里,目之所及,耳之所闻,心之所思,切合之处甚多,所以对画面、文字能一望而知;时过境迁,今天的读者再来阅读这些内容,就会遇到诸多障碍。所以我的“新说”,也就偏重于几个方面:一是提供当年史事的背景材料,二是对某些特定的人物、器物或名词进行诠释,三是在画家立论失当之际略作辨析。至于“温故而知新”,我相信读者的水准无须我来越俎代庖。

撰写“新说”的过程,实际上成了我自己的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这也是这部书稿迟迟不能完成的主要原因。在这三数个月里,我的书房的地上堆满了书,还得不时上图书馆查书、到书店里找书;不知要翻阅多少个一千字,才能写出一千字,所以常常一天只能完成两三个条目。让我感到庆幸的是,借助《点石斋画报》这个窗口,我得以对十九世纪末的中国社会生活史,特别是中西文化交流史,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与思考。这对于我以后的学习与写作,都会有所裨益。我也希望这一本《晚清洋相百出》,能成为读者诸君了解那个时代和社会的一扇小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7: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