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人民法学文存》之一,主要介绍了民法的概念、本位、民事能力、民事主体、民事客体等,汇集了作者沉淀多年的研究成果32篇,每篇既独成一体,又相互联系,系统地表达出作者关于民法学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
“这是一部国内少有的、在民法学方面有真知灼见面非人亦云的优秀作品。
全书汇集作者沉淀多年的研究成果32篇,每篇既独成一体,又相互联系,系统地表达出作者关于民法学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
本书对中国民法理论的研究以至民法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论民法的体系
论人格的概念
一 人格的词源
二 人格的本质
三 人格和人性
四 人格和人权
五 人格的历史
论法律的本质
一 法律的现象
二 法律的本质
三 法律的阶级性
论民法的概念
论民法的本位
论民法的精神
论民事能力
一 关于能力
二 关于民事权利能力
三 关于民事行为能力
四 关于民事责任能力
五 关于意思能力
六 关于几种民事行为的民事能力
论民事主体
一 主体的概念
二 哲学主体与法学主体
三 人身依附关系
论民事客体
一 民事客体的概念
二 债的概念
三 哪些事物可以成为民事客体
论法人的本质
论法人是无形主体
一 法人存在形式的疑问
二 法人人格探讨
如何理解法律行为的无因性
一 物权行为的原因问题
二 授权行为的原因问题
三 票据行为的原因问题
所有权定义形式之比较——与梁慧星先生商榷
论物权优先之所在
一 物权相对于债权的优先权
二 按份共有人的先买权
论共有
一 传统共有理论的疑问
二 “共有”的法律意义
三 “共有”理论和主体学说的关系
论法律上的归属
一 法律归属的对象
二 归属权和非归属权的概念
三 对他人客体的许可使用权
四 许可行使他人权利的行为资格
五 法律归属的含义
六 关于“利益”之法律归属
七 信托财产的归属关系
八 如何理解无主物之归属
论民事优先权的概念
一 民事优先权的分类
二 狭义民事优先权的根据
三 狭义民事优先权根据之法理分析
履约行为,还是订约行为——物权登记行为比较
一 我国不动产抵押协议的效力
二 大陆法系不动产抵押协议的效力
三 物权登记行为的不同性质
四 登记生效主义担保协议效力之比较
关于法律行为效力的若干问题
第一部分 关于法律行为的效力
一 法律行为概念
二 如何理解双方行为
三 法律行为的效力
四 法律行为效力之法理根据
第二部分 关于附款法律行为的效力
一 附款法律行为概念
二 附款法律行为的效力
三 法律行为的两类履行期限
四 如何理解期待权
五 附款法律行为之期前违约
论保护死者人身遗存的法理根据
论一般人格权
一 一般人格权和人格权是不同的概念
二 “一般人格权”的概念何时提出
三 “一般人格权”的内容不是人格独立、人格自由和人格尊严
四 “一般人格权”的客体
从财产、人身、精神之关系论精神损害赔偿——兼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法理根据
一 财产、人身、精神的关系
二 精神损害和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
三 对一些人格权的误解
四 精神损害赔偿的法理根据
人身权的发展轨迹
一 政治人身权的发展轨迹
二 民事人身权的发展轨迹
论人身权的体系
一 本文的人身权体系
二 人身权的三分法
三 《民法学原理》的人身权体系
四 《人身权法论》的人身权体系
论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本质
一 民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之关系
二 民事(法律)关系的本质
论代理的概念
一 代理的定义
二 代理权的性质
三 代理行为的性质
两大法系代理之法理根据比较
一 “区别论”和“等同论”的本来表述
二 大陆学者对“区别论”和“等同论”的表述
三 “区别论”和“等同论”的应有含义
四 两大法系代理之法理根据比较
民法基本原则探讨
一 民法基本原则的适用范围
二 民法的义务自主原则和义务原状原则
三 民法各基本原则分析
四 诚信原则不是民法的一般条款
侵权行为两论
一 侵权行为要件之体系
二 现代归责原则之法理根据
论过错是民事责任之唯一根据
一 侵权行为法因果关系之一般理论
二 论过错和民事责任的一般关系
应该构建统一的民法时效理论体系
一 现有时效定义和除斥期间定义的不足
二 构建统一的民法时效理论体系
三 关于保证期间的法律性质
从身份到契约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