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研究专项子课题,是国内首部关于中国东北燕辽(辽西)地区古代交通和部族方国领域的考古和历史地理学研究专著。作者结合自己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考古调查实践,以先秦至汉魏燕辽地区交通道为线索,以山川地理坐标、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献为依据,集中论述燕辽文化区、燕辽古道及相关部族方国这三个之前尚未开垦的重要学术研究课题。
书中首先对燕辽地区青铜时代的部族和方国分布进行考察,在“三重证据法”基础上提出“辽西三大考古问题”,即“夏家店下层文化燕亳说”、“大凌河窖藏青铜器燕王喜埋藏说”和“大凌河古道与燕辽文化区说”。论述的核心是对夏家店下层文化(含燕北、燕南类型)与夏家店上层文化的文化考古学定位,其基本看法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应以七老图山为南北分界,燕北类型以老哈河和大凌河为中心,是为土著“燕亳方国”的代表,否定了传统的“先商说”。燕南类型以大坨头文化等为代表,但实际上与燕北类型差别较大,应定位为西周以前的山戎或北戎文化。而大凌河至滦河下游的魏营子类型,应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在西周南下东渐后,与山戎和燕文化交汇的产物,可称燕戎文化。对以往学术界分歧较大的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分布和族系,本书定位于南不过七老图山(滦河上游),族系则为进入燕亳故地的东胡。
接着,本书重点涉论燕辽文化区的交通地理,涉及商末箕子东迁路径、春秋时齐桓公伐山戎的傍海卢龙道、战国末期燕王喜败逃辽东路线、辽西卢龙三道及汉末曹操北征乌桓这五条古道。这五条古道见于正史,但以往史学界并无确指,本书首次明确其路径及相关地理坐标。结合古交通道,作者重点考察了以下相关历史问题:其一,辽西大凌河古道出土青铜器的埋藏原因。作者